強化責任意識和道德法律關系
1.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600字論文,急需!!!
淺談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及沖突
浙江大學法學院法學系 郭芳
作為治國方略的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歷來就是一個爭論很大的問題。如何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是當前人們面臨的難題之一。
一、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法律是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反映,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量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而道德是調節人們之間關系的善惡價值取向和應該不應該的行為規定。因此,這兩者有著明顯的不同點:
第一,形式性與實質性。作為可量化操作的形式規范,法律所能規范的是人們的行為方式,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只能以行為的效果,並要求行為必須結合具體的環境和條件來實現動機和效果的統一。
第三,事後性與事前性。法律是懲惡於已然的,因此,它具有事後性,而道德則不同,它是防患於未然的,具有事前性。法律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主要手段,更多地側重於事後調節,而道德作為社會大多數人的價值取向,主要體現在它是人們事前的評價准則。
第三,懲惡性與揚善性。法治以性惡論為基礎,側重於站在壞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以性善論為基礎的德治是側重於站在好人的立場上看問題的。
第四,清晰明確性與抽象模糊性。法律是具體明確的行為規范,並伴有相應的制裁措施,有客觀普遍的明確的標准。道德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它的內容存在於社會成員的道德意識中,並通過人們的行為和言論表現出來。
第五,他律性與自律性。法律的實施是靠國家和強制力(
如: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作為後盾的,以保證人倫關系的和諧,社會秩序的穩定。而道德只是靠社會輿論、風俗習慣、人們的內心信念等精神力量來維持,靠社會成員的自覺性來發揮作用。
第六,系統性與分散性。法律是統一的國家意志的體現,它是一個由不同法律部門的法律規范按不同的效力位階有機組成的邏輯嚴謹的體系。道德則不具有這種特徵,它可能來自於不同的階級、階層,不同的民族和種族,並形成不同的體系,每個體系中的道德規范也沒有明確的部門和效力等級劃分。
既然法律和道德自有個性,那麼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內在聯系呢?
第一,法律與道德是一個不可分的整體,互相依賴,互為支持。只講法律,廢除道德,往往會造成嚴刑峻罰,最終造成社會的混亂,同時不講法律,只講所謂道德,則使人的行為沒有畏懼,不知收斂,最終也會造成社會混亂。
第二,法律是手段,道德是目的。法律的最高目標並不是打擊了多少罪犯,調處了多少糾紛,而是通過國家強制力的干預,引導人們依法辦事。法律的目的,就是達到道德的效果,而道德的效果也有賴於法律來實現。
第三,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必須以道德為基礎,只有提高了全民道德水準,以先進的道德觀念引導人、教育人,才能使人人遵紀守法,法治才有可能實現。同樣如果沒有嚴格的法律作保障,沒有對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的嚴厲處罰,沒有對各種矛盾的最終調處標准,就會使人們的行為失去准則,道德也就成為一場空。
二、解決法律與道德沖突的途徑
(一)立法途徑:
這是指法律確認或吸收的道義標准,使之成為法定標准以直接促進道德建設。
第一,對能夠成為法律規范的道德規范的要求
1、確保道德規范的進步性。作為道德規范,其形成就是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變化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道德規范相對於社會經濟、法律都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如果將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不符合法律要求的道德法律化,勢必造成惡劣影響,起到反作用。
2、是較低層次的道德規范。一般認為,道德包含著兩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反映義務要求的道德,這是維護社會秩序所必須的,屬於低層次的道德;二是反映人們願望追求的道德,這屬於高層次的道德。對於低層次的道德可以通過立法用強制力量使之得以實現。而高層次的道德主要體現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社會的一種嚮往,是不可能法律化的。
3、該道德規范應符合時代發展和各國具體情況的要求。新加坡在1996年確立了一條法律,在自己家中裸體,也屬違法。其立法理由是,現代城市的建築高度密集,可視度很強,如果一個人不拉窗簾,在自己家中裸體,便可被鄰近樓群的人看見,有傷社會風化,這條法律與另外一些國家存在著的「裸泳海灘」合法化形成鮮明的強烈對比。因此,在將道德規范引入法律規范時,要考慮其是否符合時代發展和各國的具體情況。
第二,道德如何入法
將道德規范收入法律規范可以有以下三種方式:
1、盡可能將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明確化、具體化、規則化,並使之上升為國家意志的法律規范。比如說將婚姻家庭領域中的父母撫養子女、子女贍養父母、夫妻之間的相互忠誠義務等道德規范具體化、規則化,並明確規定違反者的法律責任,使之具操作性。
2、將難以具體化、明確化的道德原則直接引入法典,使之具有法律效力。由於法律規則永遠是有限的,而社會生活中的法律問題、道德問題卻是無限的,所以社會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常常因缺乏明確的規則或者法律條文而無法解決。而由於道德規則的概括性、抽象性、適用范圍的廣泛性,這樣,上升為法律規范的道德原則就可以成為法庭審判的依據,從而使這些問題得以解決。
3、通過立法規定準用性的道德規范,使其成為國家立法的有效補充。如在立法中肯定習慣或道德規范在法律實踐中作為認定行為是否合法的標准。
(二)執法、司法途徑
由於現實的法治和理想的法治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執法和司法過程中要正確處理「法」與「德」的矛盾。
首先,一般情況下,法官應依照法律的「普遍性」、「一致性」的要求,對各種行為,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處理,不論該行為是否違反道德。因此,假如法官在個案的審判中經常地置法律規定於不顧,而追求社會道德目標,那麼法律就會形同虛設。
其次,在特殊情況下,道德在執法、司法領域也應具有相應的作用。道德對法律實施的保障體現在「從政道德」和「司法道德」的作用上。法律必須由一大批行政管理人員的司法人員來加以執行和適用,如果握有執法權和司法權的國家官員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品質,以權代法,以權廢法就會隨時出現。這就對執法、司法主體自身的職業道德因素提出了高層次的要求。首先,文明、嚴格是執法者的基本道德。執法者在執法過程中的簡單粗暴、恣意放任,就損害了法律、法治應有的權威。其次,客觀、公正是司法者的基本道德。司法腐敗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司法職業道德的滑坡和司法者不能正確行使手中的權力。因此,加強司法者的客觀、公正的司法職業道德就尤為重要。而客觀、公正的司法職業道德,需要司法獨立的制度保障,也需要視正義為司法首要價值的司法者的大量涌現。
(三)加強在守法中的道德引導
撇開守法主體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財產狀況等具體差別,我們可以把守法主體大致分為法律職業群體與普遍社會公眾全體。兩大群體因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等存在差異,守法時的道德遵從度往往有層次差別。
法律職業群體,特指從事法律服務與法學教育工作的人。對於該類群體,所設立的標准應比普通公眾的道德標准高。首先要求其在復雜的多變的社會中有效、持久的進行道德自律;其次,要引導該類群體理性地對法律進行道德評價。對實在法進行道德評價是法律工作者必備的素質,而這種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會成為修正實在法的動力。而對於普遍的社會公眾的守法的道德引導,第一,要強化守法道德宣傳,強調其行為方式的合法性。許多普遍公眾平素對司法腐敗深惡痛絕,但當自身與案件有利害關系時,卻又千方百計地想打通關系以便使案件結果對自己有利,這樣就形成了民眾還普遍存在對法治的渴求心理與行動的非法律範式的錯位。第二,要樹立普通社會公眾為權利而斗爭光榮的信念。不管是國民的權利,還是個人的權利,大凡一切權利的前提就在於時刻准備著去主張權利。我國民眾權利意識淡薄,致使政治上經濟上的強者恃強凌弱,法律規定的權利很多成了紙上宣言的情形時常可見。因此,應加強對普通公眾的守法的道德引導。
2. 我國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與道德存在三種基本關系:
一是道德的法律化。
即通過立法把國家中大多數的政治道德、經濟道德、社會道德和家庭倫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轉變為國家意志,成為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行為規范。
一般來講,道德是法律正當性、合理性的基礎,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關規定的重要依據,因此,大多數調整社會關系和規范社會行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結果。
在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據,是評價法律善惡的重要標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立法工作,不斷加強民主科學立法,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在這個法律體系中,許多法律規定的內容,都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道德法律化的積極成果。例如,我國法律規定誠實守信、贍養父母、撫養子女、尊重和保障人權、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等等,總體上都反映或者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二是道德的非法律化。
道德與法律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行為規范,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的大多數道德已經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少數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例如,男女之間的戀愛關系、同事之間的友愛關系、上下級之間的關愛關系、孝敬父母的倫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為人、扶危濟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難納入法律調整和強制規范的范疇而使之法律化的。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況下,不要隨意使這些道德問題成為法律問題。
三是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
目前,有的地方出現的見利忘義、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等現象,從一定意義上說明我國法律對於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滯後。法律對道德的促進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方式來實現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過法律來確認和強化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訴求和規范實施。
對於需要法律禁止和懲罰的不道德行為,對於需要法律褒獎和支持的美德善德行為,都應當通過立法予以必要體現。當務之急,應當進一步加強有關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方面的立法,完善現行法律法規,堵塞立法漏洞。
當然,對背離社會主義道德的行為,能否用法律介入以及用什麼法律、在何時、怎樣介入等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科學結論。
(2)強化責任意識和道德法律關系擴展閱讀: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法理學中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許多法理學教科書均有專章討論這一問題。在古代,古希臘哲學中就有正義與美德之爭,我國先秦時期也有德治與法治之爭。這些爭論其實都與這一問題有關。
對於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來說,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十分重要,制定法律規則同樣重要。法律與道德二者各有各的邊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們有各自發揮作用的范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不能簡單偏重於某一個方面。
對於法律規則來說,無論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還是社會習俗演化而成的法律,都適用於社會公共行為領域。在法律規則管轄的公共領域,維護社會正義、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權利是根本要求。
而道德更多涉及個人內心的自我修為,它可以高標特立,但只能針對自己,不能強迫他人。因此,法律以公共利益為指針,道德以效法聖賢為理想;法律講求的是底線正義,道德追求的是高尚人格。
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法律能夠為社會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構架,為個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環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夠凈化人們的內心,讓人們激濁揚清、去惡存善。
因此,雖然法律規則不等同於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發人們的道德良知。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講規則,都按照法律規則處事,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不壞的社會,雖然可能還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而法律要深入人心、發揮作用,也必須符合社會的道德追求。
換言之,法律規則要有道德性。這個道德性不是法律規則自身生長出來的,而是法律規則吸收了道德理念,從而彰顯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
與此同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們強化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弘揚社會公序良俗,自覺遵守法律。另外,實踐中被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為法律規則。
可見,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分割或統合。使二者絕緣甚至截然對立起來肯定不行,但混同亂用的做法也行不通。
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今天,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並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長。這個促成不是代替,而是為道德提供一個制度環境。
一個法治昌明的社會,才有望成為一個道德純凈的社會。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齊的草地,法治猶如一個農夫,用獵槍抵禦強權的侵奪,用鐮刀去除蔓生的雜草。這樣,美麗的道德之花才會芬芳開放。
3. 論述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一句話,道德是不同社會和不同社會意識形態下人與人,人與社會形成成的普遍社會規范,法律是調解這種規范的工具。
以前好像回答過,你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