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實體性和程序性原則
『壹』 行政法的實體性基本原則有哪些
行政法的實體性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依法行政原則
- 核心內容:行政機關必須依照法定的許可權、法定程序和法治精神進行管理,其行為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不能超越法律的授權。這一原則確保了行政權力的合法性和規范性。
2. 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
- 核心內容: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必須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如人身自由、財產權、隱私權等。這一原則體現了行政法對公民權利的重視和保護。
3. 越權無效原則
- 核心內容:行政機關必須在法定許可權內行使權力,超越許可權的行為無效。這一原則防止了行政權力的濫用和擴張,確保了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4. 信賴保護原則
- 核心內容:當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因信賴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而安排其生活或處置其財產時,如果行政機關改變該行政行為,應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遭受的財產損失予以補償。這一原則保護了公民對行政行為的合理預期和信賴利益。
5. 比例原則
- 核心內容: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權力時,應選擇對公民權益損害最小的方式進行,即行政措施與其所達到的目的之間應符合適當比例。這一原則確保了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和適度性,防止了過度侵害公民權益的情況。
綜上所述,行政法的實體性基本原則在依法行政、尊重和保障人權、越權無效、信賴保護和比例原則等方面,為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提供了明確的指導和規范。
『貳』 什麼事實體性法律原則和程序性法律原則
1.按照法律原則產生的基礎不同,可以把法律原則分為公理性原則和政策性原則。
公理性原則,即由法律原理(法理)構成的原則,是由法律上之事理推導出來的法律原則,是嚴格意義的法律原則,例如法律平等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等價有償原則、無罪推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等,它們在國際范圍內具有較大的普適性。
政策性原則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出於一定的政策考量而制定的一些原則,如我國憲法中規定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原則,「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婚姻法中「實行計劃生育」的原則,等等。政策性原則具有針對性、民族性和時代性。
2.按照法律原則對人的行為及其條件之覆蓋面的寬窄和適用范圍大小,可以把法律原則分為基本原則和具體原則。
基本法律原則是整個法律體系或某一法律部門所適用的、體現法的基本價值的原則,如憲法所規定的各項原則。
具體法律原則是在基本原則指導下適用於某一法律部門中特定情形的原則,如(英美)契約法中的要約原則和承諾原則、錯誤原則等。
3.按照法律原則設計的內容和問題不同,可以把法律原則分為實體性原則和程序性原則。
實體性原則是直接指涉及實體法問題(實體性權利和義務等)的原則,例如,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中所規定的多數原則屬於此類。
程序性原則是直接指涉及程序法(訴訟法)問題的原則,如訴訟法中規定的「一事不再理」原則、辯護原則、非法證據排除原則、無罪推定原則等。
『叄』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及其含義有哪些
法律分析:行政法的實體性原則包括:1、依法行政原則;2、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3、越權無效原則;4、信賴保護原則;5、比例原則。行政法的程序性原則包括:1、程序正當原則;2、行政公開原則;3、行政公正原則;4、行政公平原則。行政法的程序性原則包括:1、程序正當原則;2、行政公開原則;3、行政公正原則;4、行政公平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
『肆』 實體行政法與程序行政法怎麼分
實體行政法與程序行政法是行政法的兩大分支,它們以行政規范的性質為劃分依據。
實體行政法主要規范當事人在法律關系中的存在地位、資格、權能等實體性權利義務。它涉及的是行政管理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例如政府機構在提供公共服務、管理市場、實施社會政策時所應遵循的原則和規定。
程序行政法則關注的是實施實體性行政法規范所必需的程序性權利義務。它確保了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公正性和透明性,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權益,如行政訴訟法和行政程序法等,規定了行政程序的各個環節,如調查取證、聽證、裁決等步驟,以及行政行為的救濟途徑。
實體行政法與程序行政法的區分有助於明確行政活動的結構和功能,促進行政法治的完善。實體行政法強調行政管理的實質內容,確保了公民在行政關系中的權益;程序行政法則關注行政行為的正當性和有效性,確保了公民在行政程序中的參與和救濟權。
在實際操作中,實體行政法與程序行政法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行政法的完整體系。行政主體在行使權力時,不僅要遵循實體行政法的規定,確保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同時也要遵守程序行政法的要求,保障行政過程的公正與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