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錯承擔法律責任什麼意思
『壹』 過錯推定責任過錯推定責任
過錯推定責任是一種法律原則,它指出當原告能夠證明損害是由被告所導致時,若被告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法律將推定被告存在過錯並應承擔民事責任。具體解釋如下:
分類:
- 一般過錯推定: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侵害他人人身財產並造成損害,加害人需承擔民事責任,除非能夠證明損害並非由其過錯導致。
- 特殊過錯推定:要求行為人必須證明存在法定的抗辯事由,方能對損害後果免除責任。通常,只有不可抗力、第三人的過錯或受害人的過錯才能免責。
特點:
與無過錯責任的區別:
- 目的不同:無過錯責任主要關注的是為受害者提供補償,而並非對違法行為進行懲罰;而過錯推定則側重於對過錯的補償。
- 責任分擔不同:無過錯責任強調損失的合理分配;而過錯推定則側重於對過錯的補償,責任分擔上更依賴於對過錯行為的認定。
- 免責事由不同:無過錯責任不考慮當事人的過錯,一旦損害發生即需承擔責任;而過錯推定則將證明無過錯的責任歸咎於加害人。
綜上所述,過錯推定責任是一種重要的法律原則,旨在通過推定過錯並分配責任來保護受害者的權益,並促使加害人盡到應有的注意義務。
『貳』 過錯責任是什麼意思
過錯責任是行為人違反民事義務並致他人損害時,應以過錯作為責任的要件和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的責任。 過錯責任是一種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包括過錯責任以及過錯推定責任。過錯責任亦稱「過失責任」。行為人只對其主觀上有過錯的不履行義務的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若主觀上並無過錯,即使行為已致人損害且具有違法性,亦不負民事責任。在相關法律里,普遍實行「結果責任」原則,即只要客觀上有致人損害的事實存在,就須承擔民事責任。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惡意或疏忽,是該行為人應否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觀構成要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條 被侵權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第一千一百八十六條 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依照法律的規定由雙方分擔損失。
過錯責任的兩種情形
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包括故意或過失兩種狀況。行為人預見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損害後果,但仍然希望或聽任其發生的心理狀態,為故意; 行為人對其行為後果應該預見而沒有預見到,或雖預見到了但自信可以避免的心理狀態,為過失。判斷行為人是否應該預見,應在普通人的一般認識水平上,結合行為人本身的具體情況以及行為時的具體環境予以確定。民事責任中,一般不問行為人主觀上為故意還是過失,均應對其行為的後果負責; 但在數人共同過錯致人損害,或行為人與受害人都有過錯時,過錯程度的不同,是分擔民事責任大小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