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法律援助責任的主體是什麼
Ⅰ 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的實施主體
在中國,法律援助的實施主體主要包括律師、公證員和基層法律工作者。律師負責提供包括刑事辯護、刑事代理、民事訴訟代理等在內的多種訴訟援助,以及非訴訟法律咨詢和代理,他們在處理復雜法律事務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公證員的主要職責是為公證事項提供法律援助,確保法律程序的公正、公開和公平。基層法律工作者則專注於提供基礎法律服務,如法律咨詢、代書以及處理常見的非訴訟事務,他們的工作重點在於普及法律知識,滿足社會大眾的基本法律需求。
法律援助制度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持,同時接受社會捐贈和律師行業的自願奉獻,如義務辦案等形式。這反映了全社會對法律援助的共同責任和對弱勢群體的關愛。雖然中國的法律援助制度仍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但它對於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保障公民基本權利,以及維護社會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制度的逐步成熟,它將在構建法治社會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法律援助制度,也稱為法律救助,是一種被世界上許多國家採用的司法救濟制度。它的含義是國家在司法制度運行的各個環節和各個層次上,對因經濟困難及其他因素難以通過常規法律救濟手段保障自身基本社會權利的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減免收費的法律幫助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作為實現社會正義和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國家行為,法律援助制度在一國的司法體系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Ⅱ 法律援助的實施主體具體有哪四類
法律援助機構的專業人員;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公證機關的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一、法律援助的實施主體
司法制度和職業道德精講:法律援助的實施主體
法律援助的實施主體主要有四種:
1. 是法律援助機構的專業人員;
2. 是律師事務所的律師;
3. 是公證機關的公證員;
4. 是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其中律師主要提供訴訟法律援助(包括刑事辯護、刑事訴訟代理和民事訴訟代理等)和非訴訟法律援助;公證員主要提供公證事項的法律援助;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主要提供法律咨詢、代書、普通非訴訟事項的幫助等簡易法律援助。另外,在法律援助機構的指導下,有條件的社會團體中的法律工作者和一些政法院校的師生也可以適當開展法律援助工作。
在上述四種法律援助主體中,律師承擔了大部分的法律援助工作。以下僅介紹律師參加法律援助工作的相關問題。
根據律師法第42條的規定,提供法律援助是執業律師的法定義務。因此,對於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律師不得無故拒絕。但是,在實踐中,對某項特定的法律援助工作,經法律援助機構批准可以免除已指定律師的法律援助義務。具體有以下兩種情況:
1.指派的法律援助律師有正當理由無法辦理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時,應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書面材料,經法律援助機構審查批准,免除其承辦已指派法律援助案件的義務,此時法律援助機構應另行指派其他律師承辦該法律援助案件。
2.指派的法律援助律師與受援人有明顯的利害沖突,應當迴避的,免除被指派律師對所指派案件的法律援助義務。明顯的利害沖突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指派的律師是同一案件其他當事人的代理人或法律顧問,且該當事人與受援人存在利害沖突的;指派的律師是同一案件其他當事人的近親屬的;指派的律師與受援人存在其他利害沖突,可能影響公正實施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機構發現上述情況後,有權直接決定該律師迴避,受指派的律師、受援人也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迴避,由法律援助機構決定是否迴避。
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執業律師進行法律援助工作基本上是無償的或者低償的。司法部《關於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律師每年必須無償辦理若干法律援助案件,案件的具體數量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廳(局)規定。必須指出的是,律師並不是辦理了無償的法律援助案件後即算履行了法律援助義務,他們還必須根據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辦理一定數量的有償法律援助案件和事項。司法部《關於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律師在辦理無償的法律援助案件和事項後還應當接受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繼續承辦有償的法律援助事項,當然這種有償實際上是低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