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合同法律效力
㈠ 購房意向合同是否有法律效益
購房意向復書是開發商與擬購房者制為將來正式簽訂房屋買賣合同而簽訂的預約合同。《合同法》第九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意思表示真實,所以開發商與擬購房者簽訂意向書時雙方在平等自願、充分告知的情況下,應當能夠簽訂購房意向書。
二、購房意向書的法律效力
開發商與擬購房者在簽訂購房意向書時應當格外慎重,購房意向書簽訂在開發商尚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之前。那麼在什麼情況下簽訂購房意向書合法有效?本人認為開發商應在取得規劃部門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之後,由開發商對擬購房者進行充分告知後,雙方經自願簽訂購房意向書。
三、購房意向書的基本內容
購房意向書的內容不必像房屋預售合同的內容那樣詳細,購房意向書只是預約合同,只要具備合同基本條款即可,建議意向書有以下基本內容: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認購面積、認購價格、認購時間、違約責任等條款。
㈡ 錄用意向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三方都簽字了,協議成立,不去即違約,支付違約金。 否則,協議不成立,沒有違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十三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採取要約、承諾方式。
第十四條 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內容具體確定;
(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第十五條 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
第十六條 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
第十七條 要約可以撤回。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者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
第十八條 要約可以撤銷。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受要約人。
(2)意向合同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其一,在錄用通知書中逐一列明不予錄用的除外情形,以保留一定的錄用主動權。
其二,錄用通知書一旦發出,如果尚有撤回或撤銷的機會,應當予以把握。在錄用通知書到達擬錄用人員之前,用人單位可以撤回錄用通知書,需要注意的是,撤回錄用通知書一定要先於錄用通知書到達擬錄用人員或同時到達;在擬錄用人員作出承諾之前,用人單位可以撤銷錄用通知書,但是撤銷通知書必須在擬錄用人員作出承諾之前到達,且不具備下列不可撤銷的情形:
(1)用人單位確定了擬錄用人員作出答復的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該錄用通知書不可撤銷;
(2)擬錄用人員有充分合理的理由認為該錄用通知書是不可撤銷的,並已經為履行合同做了准備工作,如向原單位辭職。
其三,錄用通知書一旦發出便具有法律效力,除非依法撤回或撤銷,用人單位不得單方面變更其中的內容,如工作崗位、薪酬、福利待遇等。
其四,錄用通知書不等同於勞動合同,用人單位一旦錄用員工,仍應依法及時與其簽訂勞動合同,避免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勞動合同中約定不明的,將按照錄用通知書中的相關內容執行。
㈢ 意向書、協議書、合同,在法律效力上是一樣的嗎
意向書、協議書、合同,在法律效力上是不一樣的。
1、協議書與合同書沒有實質區別。理論上講,協議的外延比合同大。因為合同法中規定的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不包括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不平等主體之間的協議,自然不適用合同法規定。
比如勞動法方面的協議。實踐中,民事活動中「協議」與「合同」概念並沒有做實質的區別。就是說,我們可能稱協議,也可能稱合同。但都適用合同法規定,效力沒有什麼區別。
2、意向書是國家、單位、企業以及經濟實體與個人之間,對某項事務在正式簽訂條約、達成協議之前,由一方向另一方表明基本態度或提出初步設想的一種具有協商性的應用文書。
作用 意向書的主要作用是傳達「意向」,提請對方注意或供參考,可以約束雙方的行動,保證雙方的利益;意向書能反映業務工作上的關系,能保證業務朝著健康有利的方向發展;意向書可為正式簽訂協議或合同打下基礎。
意向書是協商過程中各方基本觀點的記錄,一旦達成正式協議,便完成了意向性的使命。意向書不具有協議、合同那樣具有法律效力。
(3)意向合同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意向書的和合同書不是一回事
首先要肯定的是意向書是簽訂合同或者協議之前的基礎和前奏,在概念中被譽為先導,可見意向書所表達的是對正式簽訂合同和協議之前的初步設想,與合同書並非一回事。
這是在經濟合作中商務談判上的一種常見的工具。之所以不能說意向書和合同書是一回事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根據意向書的概念和內容,區別於合同書中權利和義務的約定,只是作為有所保留的一種有待協商和程序確定性質的書面文件。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意向書也會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根據《合同法》第三十七條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在簽字或者蓋章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
也就是說如果意向書已經具備了一份合同的主要條款,如買賣雙方約定了買賣價格、買賣標的物、交付時間、交付方式、違約條款等,而且當事人沒有明確排除其約束力,且一方已經開始履行了該意向書所載明的部分義務,對方也接受了,雖然此時沒有訂立合同,通常應認為該意向書具備了法律約束力,也可以視為一份「合同」了。
㈣ 房屋意向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定金時常出現在購房之前簽訂的訂購單或預訂書中,簽訂認購書、繳納認購金並非法律規定的必經過程,而是房地產交易行業的一種習慣做法,它通常是在購房者與開發商就房屋買賣的意向初步達成協議,尚未形成事實上的買賣關系,也未形成真正的權利義務關系,這種情況下不退訂金對消費者來說是不公平的。 案例:乙和丙一起准備買開發商甲的房子,交了10000定金,簽了意向性合同,只規定面積和單價。未簽正式購房合同,乙與丙商量,最後在正式合同上由乙一個人簽。開發商不同意。或者退還定金,但開發商要扣2000手續費. 定金時常出現在購房之前簽訂的訂購單或預訂書中,簽訂認購書、繳納認購金並非法律規定的必經過程,而是房地產交易行業的一種習慣做法,它通常是在購房者與開發商就房屋買賣的意向初步達成協議,尚未形成事實上的買賣關系,也未形成真正的權利義務關系,這種情況下不退訂金對消費者來說是不公平的。房子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標的較大,價格昂貴,因此法律對此做了特殊的要求,規定房屋買賣行為需要通過履行法律規定的要式行為加以確認。新的《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定金起到擔保合同履行的效力,給付定金的一方違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違約,應雙倍返還定金。也就是說,只有合同成立,定金才具有擔保合同履行的效力。因此,在消費者尚未同房地產商簽訂正式合同時,仍然有權利要求退還定金。 購房者應當明確恰簽訂認購書的法律意義。在認購書合法有效的情況下,合同雙方都應當誠信地履行認購書約定的義務。對購房者來說,購房者應當在約定的時間之內就購房合同的具體事宜和開發商進行認真磋商談判,盡力與開發商達成一致條款。但誠信談判,並不意味著購房者一定要和開發商簽訂商品房買賣契約。只要是購房者積極履行談判義務,即便沒有和開發商達成一致簽訂購房契約,也不應承擔違約責任。但是需要提醒購房者的是,如果購房者不履行認購合同約定,未能在約定時間與開發商進行合同條款協商,(注:本案意向合同未過約定期.)開發商有權將房屋賣予第三方,所收定金不予退還。 可否全額退還定金,開發商要求扣的手續費算什麼說法,可否開具相應發票? 法律人士的答案:應該全部退還10000定金,和開發商簽定的意向性合同,實質是預合同,其目的是將來簽定本合同.現在不能簽定本合同,是因為雙方不能協商一致,但預合同已經履行.因而,作為預合同的定金,要不作為主合同的價款,要不返還.但現在沒有協商好主合同,所以定金應該返還的. 定金起到擔保合同履行的效力,給付定金的一方違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違約,應雙倍返還定金。也就是說,只有合同成立,定金才具有擔保合同履行的效力。因此,在消費者尚未同房地產商簽訂正式合同時,仍然有權利要求退還定金。
㈤ 「意向書」和「合同」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意向書與合同的區別
一、 兩者的概念
合同:實踐中,合同可以以不同的名稱出現,如合同,合同書,協議,協議書,備忘錄、契約等。
合同法第2條對合同所作的定義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由此可見,合同就是具有特定內容的協議,用來約定當事人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同樣具備上述特徵的協議就是合同。名字並不重要,關鍵是看其內容。
意向書:意向書是雙方當事人通過初步洽商,就各自的意願達成一致認識而簽定的書面文件,是雙方進行實質性談判的依據,是簽訂協議(合同)的前奏。
二、 兩者的區別
1、 內容不同
合同的內容是合同簽訂主體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而意向書的內容僅是合同簽訂主體就某一事項共同意識的一致認定,並不是雙方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2、 簽訂時間
合同的簽訂時間是雙方就權利義務關系達成一致協議後簽訂,而意向書是雙方就某一事項達成共識後就可以簽訂。
3、 法律後果
合同的簽訂會導致法律效力的產生,對簽約主體具有約束力,而意向書的簽訂不會導致法律效力的產生,對簽約主體不具有約定力。但有的意向書具備了簽約主體之間法律權利義務關系的內容,因此是對簽約主體具備法律約束力的,實際上已經屬於合同了,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所以意向書不能片面的認為具備法律效力或不具備法律效力,關鍵還是要看其內容是否具備了合同的內容。
三、 兩者的聯系
簽訂意向書是簽訂合同的基礎,但並不是所有合同的簽訂都必須簽訂意向書。意向書的簽訂是為了合同簽約主體就彼此權利義務能順利達成一致,是為了合同的順利簽訂。而合同簽訂往往是在意向書的內容基礎上所簽訂的,所以意向書的內容往往會影響合同簽定的內容。
四、 兩者區別的意義
1、 弄清兩者區別,可以指引我們在實踐正確選擇兩者的用法;
2、 弄清兩者區別,可以正確認識簽訂兩者的法律後果。
總結語:
合同意向書與合同的區別關鍵是看是否具備雙方權利義務內容,而不能僅僅只簡單地從名稱上來區別,有的合同意向書完全具備了合同內容,因此這種合同意向書是具備法律效力的。
㈥ 意向書、協議書、合同,在法律效力上是一樣的嗎
協議是合同來的同義詞,但在法律源規范上多用合同一詞。我國合同法上所說的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由此可見,合同就是具有特定內容的協議,同樣具備上述特徵的協議就是合同。
實踐中,合同可以以不同的名稱出現,如合同,合同書,協議,協議書,備忘錄,名字並不重要,關鍵是看其內容。但在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協議」是個特定的概念
㈦ 合作意向書具有法律效力嗎
合同的內容是合同簽訂主體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而意向書的內容僅是合同簽版訂主體就某一事項權共同意識的一致認定,並不是雙方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合同的簽訂會導致法律效力的產生,對簽約主體具有約束力,而意向書的簽訂不會導致法律效力的產生,對簽約主體不具有約定力。但有的意向書具備了簽約主體之間法律權利義務關系的內容,因此是對簽約主體具備法律約束力的,實際上已經屬於合同了,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所以意向書不能片面的認為具備法律效力或不具備法律效力,關鍵還是要看其內容是否具備了合同的內容。
㈧ 意向協議與合同的區別
就業協議與勞動合同的區別
(一) 主體不同
就業協議適用於應屆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學校三方之間,學校是就業協議的鑒證方或簽約方,就業協議對用人單位的性質沒有規定,適用任何單位;而勞動合同只適用於勞動者(含應屆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不含公務員單位和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組織和社會團體以及軍隊系統)之間,與學校無關。
(二) 內容不同
畢業生就業協議的內容主要是畢業生如實介紹自身情況,並表示願意到用人單位就業、用人單位表示願意接受畢業生,學校同意推薦畢業生並列入就業方案,而不涉及畢業生到用人單位報到後,應享有的權利義務。勞動合同的內容涉及勞動報酬、勞動保護、工作內容、勞動紀律等方方面面,更為具體,勞動權利義務更為明確。
(三) 時間不同
一般來說就業協議簽訂在前,就業協議應在畢業生就業之前簽訂,而勞動合同往往在畢業生到用人單位報到後才簽訂。
(四) 目的不同
就業協議是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關於將來就業意向的初步約定,是對雙方的基本條件以及即將簽訂的勞動合同的部分基本內容的大體認可,並經用人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和高校就業部門同意,一經畢業生、用人單位、高校、用人單位主管部門簽字蓋章,即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是編制畢業生就業方案和將來雙發訂立勞動合同的依據。
(五) 適用法律不同
就業協議發生爭議,除根據協議本身內容之外,主要依據現有的畢業生就業政策和法律對合同的一般規定來加以解決,尚沒有專門的一部分法律對畢業生就業協議加以調整。而勞動合同發生爭議,應依據《勞動法》來處理。
二 、簽訂就業協議的程序
1、 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達成協議並在就業協議書上簽名蓋章,用人單位應在協議書上註明可以接收畢業生檔案的名稱和地址。
2、用人單位進人,如須經主管部門同意則應報上級主管部門批准。(如當地的人事局、去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則另有要求)
3、畢業生將簽訂好的協議書直接送到學院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處。
4、學校會及時將協議書的審核情況反饋給用人單位和畢業生。
5、 對於考研、專升本的畢業生,在與用人單位簽定協議時要說明情況,如用人單位在知情後同意簽約,畢業生在錄取研究生或升入本科後不承擔違約責任。沒有簽約的考研、專升本的畢業生將就業協議書統一交到就業處。
6、在2005年5月20日前簽完就業協議書的畢業生,將協議書及時交到就業處,確保在畢業時能及時拿到就業派遣證。
三、落實了就業單位,如何派遣?
(1)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簽訂"畢業生就業協議書",到當地人事部門審核備案,並在審核備案表或就業協議書上蓋章:此種情況畢業生的所有關系將直接派到畢業生工作單位。
(2)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簽訂"畢業生就業協議書",當地人事部門不能審核備案:本人可在單位工作,但戶口、檔案可回原籍,也可掛在人才服務中心。
(3)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簽訂"畢業生就業協議書",只是暫時沒有到所在地政府畢業生就業工作部門審核備案:可先提供工作證明,作為學院了解畢業生就業去向和統計就業率。待審核備案手續辦完後,再辦派遣。
四、由於各種原因暫時不能簽約,怎麼辦?
(1)由於各種原因暫時不能簽約,必須提供工作證明,以作為學院了解畢業生就業去向和統計就業率所用,戶口、檔案暫時保留在學院。
(2)畢業生須將工作證明和「要求把戶口、檔案保留在學院的申請」在2005年5月20日前由系部收起統一交到學院畢業生就業指導辦公室,這樣,戶口、檔案方可保留在學院兩年。
五、簽訂協議時應注意的問題
1、 查明用人單位的主體資格
簽訂就業協議的當事人必須具備合法的主體資格,一般而言用人單位必須具有從事各項經營或管理活動的能力,單位應有錄用指標和錄用自主權。
2、 按規定的程序簽訂協議
畢業生憑學校發放的就業協議書,在與用人單位簽約後交學校就業指導工作處。
3、有關條款的內容必須明確
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在簽約時,盡量採用示範條款。如確有必要進行變更或增加,亦應在內容上必須明確。
4、注意與勞動合同的銜接
由於畢業生就業協議簽訂在先,為避免在日後訂立勞動合同時產生糾紛,應盡可能將勞動合同的主要內容體現在就業協議的約定條款中,並明確表示在今後訂立勞動合同時應予以確認。
5、 對合同的解除條件做事先約定
畢業生就業協議一經訂立,就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不得隨意解除,否則應承擔違約責任。
六、 就業協議的解除
就業協議的解除分為單方解除和雙方解除。
單方解除,包括單方擅自解除和單方依法或以協議解除。單方擅自解除屬違約行為。單方依法或以協議解除,是指一方解除就業協議有法律上或協議上的依據,此類單方解除,解除方無須對另一方承擔法律責任。
雙方解除是指畢業生、用人單位,經協商一致,取消原訂立的協議,使協議不發生法律效力。雙方均不承擔法律責任,但須徵求學校同意。
七、 違約責任及畢業生違約的後果
畢業生違約,除本人應承擔違約責任支付違約金外,往往還會造成其他不良的後果,主要表現在:
第一, 就用人單位而言,用人單位往往為錄用一名畢業生作了大量的工作,一旦學生違約,會給用人單位造成被動。
第二, 就學校而言,用人單位往往將畢業生違約行為認為是學校的管理不嚴,從而影響學校和用人單位的長期合作關系。
第三, 就其他畢業生而言,違約會影響其他畢業生的就業,造成就業信息的浪費。
㈨ 意向協議書有法律效力嗎
只要是雙方簽字蓋章,符合合同約定的生效條件,且不違反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意向協議書就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