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飲酒產生的法律責任

飲酒產生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1-29 02:18:10

㈠ 一起喝酒出現意外事故參與者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根據具體情節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
第一,一起喝酒的人版是否有勸酒等過錯權,第二,發生的意外是否因飲酒有直接關系。第三,發生的意外與飲酒是否有因果關系。
不當勸酒、強行勸酒會產生損害後果。如果由於不當勸酒產生了損害後果,除了飲酒人自己負責自擔風險外,勸酒人也要承擔相應的民事甚至刑事責任。過量飲酒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是一個基本常識。任何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均須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如果飲酒者對勸酒不加拒絕而造成飲酒過量,並對自己的身體或他人造成傷害,應當首先由他個人負責。即應首先實行飲酒人的自己責任原則。所以在責任分配時,一般認定由醉酒人承擔主要責任,勸酒人承擔次要責任,即勸酒人一般應在10%至30%的范圍內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㈡ 同學聚會,喝酒喝多了。要是出事的話。其他人的法律責任是多少

因為聚會喝酒而導致同學出現意外,需要承擔部分責任,還要承擔一部分賠償費用。

法律依據:

1、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也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2、 《侵權責任法》第十條還規定:「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第一款也規定:「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4、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6條規定:「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2)飲酒產生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同學聚會喝酒,在以下四種情況下勸酒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

1、第一種情況是強迫性勸酒。

比如用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者在對方已經喝多了,神志不清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

2、第二種是明知對方不能喝,仍勸其喝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在這種情況下,強行勸酒需要承擔責任;

3、第三種是未安全護送醉酒者。

如果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第四種是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㈢ 共同飲酒者死亡,法律是怎樣規定責任的

共同飲酒者死亡,法律是怎樣規定責任的?

俗話說「小飲酌情,豪飲傷身。」我國的酒文化歷史悠久,親朋好友相聚或者單位聚餐時難免會小酌幾杯,以聯絡情感和增進感情,這是合理的社交行為,更是人之常情。我國法律、行政法規等並未規定禁止飲酒,也未規定飲酒是危險行為。

c

《侵權責任法》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 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

㈣ 一起喝酒出現意外事故參與者應負什麼法律責

民事責任的承擔原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即無過錯即無責任。《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一款規定: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無酒不成席,在中國請客、聚餐時喝酒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文化,但有六種行為人要對酒後發生的損害後果承擔法律責任,甚至要承擔刑事責任。

第一種是強迫性勸酒的人,如故意灌酒,刺激性勸酒,這種人要對被勸飲酒者發生的任何後果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二種是明知飲酒者不能喝酒或身體不適仍勸其飲酒的人,這種人要對對方因飲酒誘發的疾病以及酒後駕車肇事等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第三種是共同飲酒後任酒友駕車離開的人,這種情況下發生交通事故的,同飲者不僅要對共同飲酒的夥伴承擔責任,還要對因事故受害的相對方承量相應的責任。

第四種是共同飲酒後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的人,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自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己的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因此出事的共同飲酒者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五種是明知駕車人飲酒而唆使其酒後駕車的人,這種人不但要對發生交通事故的後果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如果明知駕車人醉酒仍唆使其駕車的還涉嫌危險駕駛罪的共同犯罪,可能要被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種是酒局的組織者要承擔飲酒適度和酒後安全護送的義務,否則出事後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酒是好酒,宴是好宴,但喝酒有風險,勸酒須謹慎。

㈤ 朋友喝酒喝死了人在什麼情況下有法律責任

醉酒的人之間有互相扶助的義務。在喝酒的過程中是不是給其灌酒,醉酒的原因是不是勸酒者造成的,醉酒之後誰去扶助他,經醉酒死亡後陪酒的人承擔賠償責任。

四種情況勸酒者需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比如用「不喝不夠朋友」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拓展材料

勸酒人應當能夠合理地預見到其勸酒行為可能對其它飲酒人造成人身或財產上的損害,在多數情況下該勸酒人應對可能受其影響的人負有注意義務。

注意義務是指行為人應採取合理的注意而避免給他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的義務。沒有盡到注意義務,則推定行為人主觀存在過失。此時,勸酒人一般應對因共同飲酒而引發的損害後果承擔次要或補充責任。

當然,如果勸酒人對損害後果的發生確實盡到了注意義務,沒有過錯。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規定,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在該種情況下如果飲酒人發生意外致死,所有聚會的參與者都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㈥ 喝酒死人有法律責任嗎

如果由於不當勸酒產生了損害後果,除了飲酒人自己負責自擔風險外,勸酒人也要承擔相應的民事甚至刑事責任。

勸酒人的民事責任:自己責任原則與免責事由

過量飲酒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是一個基本常識。任何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均須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飲酒者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首先應對自己的生命健康負責。當其在自願的情形下為有一定風險行為時,應當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後果。亦即每個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一般生活中原則上應當承擔自己的責任。

如果飲酒者對勸酒不加拒絕而造成飲酒過量,並對自己的身體或他人造成傷害,應當首先由他個人負責。即應首先實行飲酒人的自己責任原則。所以在責任分配時,一般認定由醉酒人承擔主要責任,勸酒人承擔次要責任,即勸酒人一般應在10%至30%的范圍內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雖然我國法律對成年人飲酒、多人共飲、善意勸飲等行為並不禁止,但卻明文禁止公民飲酒後從事某些特定的工作或行為,如嚴禁酒後駕車等。但如果勸酒人已經盡到了必要的安全保障義務,則不能再要求其對受害人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但從各地已審結的因醉駕引起的民事賠償案件來看,一般將「有效勸阻」予以簡單擴大,認為只要這種阻止沒有發生效果,導致了損害後果的實際發生,勸酒人都要承擔責任,這是偏激的觀點。

事實上,在是否進行了「有效勸阻」的問題上,應當由勸酒人舉證,只要勸酒人對醉駕人用盡了力所能及的合理勸阻行為,就應當認定其盡到了必要的勸阻義務,就可以免責。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條規定,對於醉酒後駕駛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對於醉酒後不聽勸阻強行駕車的行為人,勸酒人應當及時報警,否則不得免責。

㈦ 請人喝酒造成損害後果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請人喝酒造成損害後果的需要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二條,民事權益包括指生命權、健康權等。

飲酒過程中,每個飲酒者對自己的生命安全負有最高的注意義務,但共同飲酒人之間存在互相提醒、勸告少飲酒並且阻止已過量飲酒的人停止飲酒的注意義務。

所以因飲酒導致的人身傷亡事故,即造成飲酒人生命健康權遭受損害,共同飲酒人應當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7)飲酒產生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法律賠償標准。

第十六條 【人身損害賠償】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第十七條 【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

第十八條 【被侵權人死亡或者合並、分立時請求權人的確定】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被侵權人為單位,該單位分立、合並的,承繼權利的單位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被侵權人死亡的,支付被侵權人醫療費、喪葬費等合理費用的人有權請求侵權人賠償費用,但侵權人已支付該費用的除外。

第十九條 【財產損失計算】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方式計算。

第二十條 【侵害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賠償】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按照被侵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賠償。

被侵權人的損失難以確定,侵權人因此獲得利益的,按照其獲得的利益賠償;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被侵權人和侵權人就賠償數額協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賠償數額。

第二十一條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熱點內容
政府徵用法規 發布:2025-10-04 11:23:32 瀏覽:497
法律責任主要包括哪些責任 發布:2025-10-04 11:23:21 瀏覽:949
被聘為法律顧問 發布:2025-10-04 11:20:46 瀏覽:561
新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銀行 發布:2025-10-04 11:14:11 瀏覽:936
立法咨詢專家發言 發布:2025-10-04 11:07:29 瀏覽:359
刑事訴訟法立案材料 發布:2025-10-04 11:02:33 瀏覽:179
勞動法第六十四條 發布:2025-10-04 11:02:30 瀏覽:101
法律碩士論文題目 發布:2025-10-04 10:58:48 瀏覽:662
立法年譜 發布:2025-10-04 10:47:12 瀏覽:638
民法的追及 發布:2025-10-04 10:38:22 瀏覽: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