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能力是法律規定
⑴ 刑事責任能力法律上如何認定
根據年齡、行為能力來劃分刑事責任能力
刑法
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專年齡】已滿十六周屬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 劫、販賣 毒 品、放火、爆 炸、投 毒 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第十七條之一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十八條【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⑵ 我國《刑法》是怎樣規定公民的刑事責任能力的
對於一般公民來說,只要達到一定的年齡,生理和智力發育正常,就具有了具有刑版事責任能力。
1、已滿權 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
2、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16周歲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責任。
3、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⑶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關於責任能力有哪些具體規定
第十二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回滿十四周歲的人違答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第十三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應當給予處罰。
第十四條 盲人或者又聾又啞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不予處罰。
第十五條 醉酒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應當給予處罰。
醉酒的人在醉酒狀態中,對本人有危險或者對他人的人身、財產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脅的,應當對其採取保護性措施約束至酒醒。
第二十一條 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應當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
(一)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
(二)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初次違反治安管理的;
(三)七十周歲以上的;
(四)懷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滿一周歲嬰兒的。
⑷ 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的年齡在不同法律中的規定是不同的。 這句話怎麼理解
這個很好理解啊。。。
你學的民法,刑法應該也學了吧,比如民法規定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年齡是18周歲,而刑法規定的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是16周歲。
⑸ 「違法是指具有法定責任能力的個人或者組織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這句話對嗎
「未成年人違法算違法嗎」,就憑這幾個字,就能得出那句話不對的結論。未成年人怎麼了,偷錢照樣違法。「具有法定責任能力的個人」,這不是通用語句,與標准扯不上關系
⑹ 法律學(權利能力\行為能力\責任能力及其相互關系
自然人的行為能力是自然人據以獨立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或承 擔民事義務的法律資格。
民事權利能力主要考察主體是否具有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能力。
民事責任能力,指民事主體據以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資格,又稱「侵權行 為能力」。
自近代以降,隨著理性主義思潮和啟蒙主義運動的勃興,出於對人的尊重,各國法律均普遍賦予自然人及符合特定條件的社會組織以平等的法律地位,使其均為民事主體。但是,平等的法律地位僅僅是一種法律宣言,其並不能完全體現為主體的人格一律平等。雖然同為民事主體,但每一具體主體的人格實際上並不完全平等。因為,人格實質是主體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的綜合體現。主體的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既有差別,必然導致人格之差別。首先,主體之間的權利能力不同。不僅本國人與外國人的權利能力不同,法人與自然人的權利能力不同,即使法人之間、自然人之間,其權利能力亦有所不同。其次,主體之間的行為能力不同。根據主體的意思能力,通常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之分。再次,主體之間的責任能力也不同。有些主體有完全獨立的財產,其應有完全責任能力;有些主體無完全獨立的財產,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其責任能力即不完全。正是由於這三種能力的不同,決定了性質相同或不同的各民事主體雖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但卻無平等的法律人格。
可見,民事權利能力、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責任能力是從不同角度對人格的考量,其分別具有不同的價值。
自然人的行為能力與其責任能力的關系:
通說認為,自然人的行為能力中當然包含責任能力,(註:劉心穩.中國民法學研究述評.95.)即有行為能力者,有責任能力;無 行為能力者,無責任能力,其所實施的違法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賠償責任由其監護人承擔。但 仔細分析,此通說甚有不妥。
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究竟為一種資格抑或兩種有聯系但又相互獨立存在的資格?
首先,責任能力為主體承擔民事責任的資格。而有行為能力的人既然能夠判斷其行為後果 ,則依法應當對其違法行為的後果承擔民事責任,其承擔責任的根本原因顯然在其「過錯」 。至於無行為能力人對其損害結果不承擔民事責任而由其監護人承擔,固然是因為無行為能 力人對行為後果無判斷能力即無構成「過錯」的條件,但更重要的原因,乃在於無行為能力 人(尤其是未成年人)通常無經濟賠償能力。此責任責令無行為能力人之監護人承擔,是為保 護 受害人利益之必須,(註:
③監護人承擔被監護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之基礎,究竟為監護人未盡注意之義務,抑或純為保護受害人利益計(及監護人之責任為過錯責任抑或無過錯責任),學說上存有爭議。但我國民法規定監護人能夠證明其盡到監護責任的,得減輕或免除其責任,顯然是以監護人未盡監護職責之過失作為其承擔責任的基礎的。)因而構成特殊侵權責任之一種。從表面看,行為能力之有無與責任能 力之有無存在同步。但是,已有學者指出:責任能力與行為能力雖然相互聯系,但畢竟是兩 種不同的資格,不能混淆。首先,兩者目的不同:法律設行為能力之目的,在於使主體得以 自己的意思追求自身利益;設責任能力之目的,在於對主體的違法行為追究民事責任,保護 他人和社會利益;其次,兩者效力不同:行為能力為決定行為是否有效的根據,責任能力為 決定主體是否自己承擔民事責任的根據。(註: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60.)由此可見,行為能力為自然人為有效法律行為的 資格,責任能力為其對違法行為承擔責任的資格,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如果因為二者 在多數情況下發生同步,便認為行為能力「包含」責任能力,反言之,則也可認定責任能力 「包含」行為能力,豈不違背立法之本意?況且在事實上,依很多立法例,無行為能力人在 特定情形也有責任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依我國民法之規定,自然人行為能力被分為三種, 即完全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和無行為能力。就限制行為能力人而言,其並非全無行為能 力,而是在法定范圍內有完全之行為能力,在法定范圍之外行為能力有缺陷,須由其監護人 的意思加以彌補。如果認為行為能力包含責任能力,則限制行為能力人既然有部分行為能力 ,其便應當具有部分責任能力。但此與監護人責任之理論和立法顯有矛盾,於實務中也根本 無法操作。
其次,所謂責任能力,主要指承擔財產責任的資格。而財產責任的負擔,當以財產上的支 出為要。亦即誰承擔財產責任,誰就應當為財產上的支出。反言之,誰支出財產,誰就是責 任承擔者。而我國《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 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 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亦即在被監護人致人損害時,被監護人有財產的,首先以被監護 人的財產賠償,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這就是說,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 並非根本不承擔民事責任,如其有財產,則照樣承擔民事責任不誤。此種規定比較公平合理 ,尤其在被監護人為精神病人的情形,有利於促使其親屬積極承擔監護職責,減輕社會負擔 。對此,學說上似無異議。但如果認定無行為能力即無責任能力,則不免與前述規定發生沖 突。
由上可見,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為兩種性質不同的資格,應分而視之。多數情形,二者相 互並合,但在特別情形,二者相互獨立。
⑺ 限制行為能力或者無行為能力人的法律責任問題
1、從民事責任的角度而言,「未成年」這個概念包含多種情況: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國家、集體或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十六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民法通則第12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滿10周歲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但是,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所以:
對於樓主的問題
(1)一般情況下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除了「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
(2)承擔了法律責任當然就意味著要賠償,而且不限於賠償,包括其他的一些可能的民事責任承擔方式,例如賠禮道歉等。
該未成年人如果有財產,在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情況下也不是必然從他的財產中賠償——因為他的民事責任不由他承擔。
(3)如果未成年人無財產,監護人承擔賠償,這兩者是不是同一主體。
2、有賠償義務,不可以拒絕。
未成年人在實施損壞他人財產或傷害他人人身的行為時還不到十八周歲,但在受害人到法院告未成年人或其監護人、要求他們進行賠償的時候,未成年人已經滿十八周歲。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未成年人有經濟能力進行賠償,就由未成年人來賠償;如果未成年人沒有經濟能力進行賠償,則仍然由其原來的監護人來賠償。監護人不可以以未成年人已滿十八周歲應當自己承擔責任而拒絕賠償。
參考法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六十一條。
3、我國立法上認為民事責任能力與年齡、心智有關;當然學術界有多種學說。
民事主體有財產,他就要承擔一部分法律責任呢?這個不是必然的,參考1(2)中的回答。
我國的《民法通則》中,於第二章"公民(自然人"規定了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對作為行為能力之基礎的意思能力的認定,採行了各國立法上通行的"年齡主義+有條件的個案審查"標准,民事行為能力制度的作用在於確定自然人之行為的效力,並不涉及民事責任能力及責任的承擔問題。而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則集中於第六章"民事責任"中規定,該章中雖未出現民事責任能力的字樣,但從其關於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時的責任承擔(第133條)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第134條)等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的精神分析,我國法律上在自然人致人損害的責任承擔資格上顯然採行了與民事行為能力有所不同的標准,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但有財產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亦得被判令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
⑻ 責任人是否有相應責任能力是一切法律認定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對嗎
責任人是否有相應責任能力是一切法律認定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對嗎?責任人是否有相應責任能力是一切法律認定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對的。
⑼ 刑法和民法中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的具體年齡是多少
一、《刑法》中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為16周歲;
二、《民法》中的完全行為能力為18周歲內。
容1、《民法》:
第十一條: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
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
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
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
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2、《刑法》:
第十七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⑽ 詢問限制責任能力人在刑法中有何規定
我國刑法中沒有規定詢問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該如何處理,但是在刑事訴訟法中有所規定。
簡言之,詢問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的,如果是未成年人,在詢問時應當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如果被詢問人是女性,同時應有女工作人員在場。
詢問的如果是聾啞人,應當安排翻譯人員在場,其他的沒有特殊規定。
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六十九條
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和人民法院決定逮捕,應當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
對被拘留、逮捕和執行刑罰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應當分別關押、分別管理、分別教育。
第二百七十條
對於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訊問和審判的時候,應當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無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親屬,所在學校、單位、居住地基層組織或者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到場,並將有關情況記錄在案。到場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
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認為辦案人員在訊問、審判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可以提出意見。訊問筆錄、法庭筆錄應當交給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閱讀或者向他宣讀。
訊問女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有女工作人員在場。
審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其法定代理人可以進行補充陳述。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
第一百八十二條:
訊問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應當針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採取不同於成年人的方式;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外,應當通知其家長、監護人或者教師到場;訊問可以在公安機關進行,也可以到未成年人的住所、單位、學校或者其他適當的地點進行。
訊問聾、啞犯罪嫌疑人,應當有通曉聾、啞手勢的人參加,並在訊問筆錄上註明犯罪嫌疑人的聾、啞情況,以及翻譯人的姓名、工作單位和職業。
訊問不通曉當地語言文字的犯罪嫌疑人,應當配備翻譯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