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協議書同等法律效力
1. 合同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什麼意思
一般是指的合同附件與合同文本具有同等效力。但是,合同復印件打官司沒有法律效力。
2. 協議書的法律效力是什麼
書面協議有三種形式,即合同中的條款、獨立的協議書及信函、電報、傳真、電子郵回件等其答他書面形式。訂立協議書,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從制度上乃至法律上,把雙方協議所承擔的責任固定下來。作為一種能夠明確彼此權利與義務、具有約束力的憑證性文書,協議書對當事人雙方(或多方)都具有制約性,它能監督雙方信守諾言、約束輕率反悔行為,它的作用,與合同基本相同。
3. 協議書與合同是不是同樣具有法律效力
只有符合合同成立的要件 有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內三十二條當事人採用容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
第三十三條當事人採用信件、數據電文等形式訂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簽訂確認書。簽訂確認書時合同成立。
第十二條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以下條款:
(一)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當事人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訂立合同。
4. 這樣的協議書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嗎
問一下你把協議書放哪了?
怎麼開口就問這樣協議書有沒有效,我們又不知道你要說的什麼內容。一般的協議書只要雙方簽字,不關繫到暴力
殺人
搶劫之類的
都有法律效力
5. 日語翻譯:本協議一式兩份,雙方各執一份,具有相同法律效力。
本契約は一式二部,各一部ずつ持って保管する,同じ 法律効果を持っている。
合同的用語具有約定俗成性,在翻譯時要盡可能使用日語中對應的合同用語,以體現合同文本的規范性,切忌生造和照搬。
日語中有許多漢語詞,而且有許多同形詞,但它們經常同形而不同義,在翻譯中尤其要對這些詞的含義和用法准確把握。
例如,「公司成立」這里的「成立」在日語中不用「成立」,而用「設立」,前者表示「滿足必要條件,獲得有關方面認可」之意,比如:合同成立、理由成立等。
「授權委託書」也不能翻譯為「授権委託書」,它在日語中的對應語是「委任狀」。「糾紛」不能譯為「紛糾」,而應譯為「紛爭」,有時譯為「疑義」。
另外,在合同中,合同的「修改」一般不說「修正」,而說「変更」,帶有客觀的色彩。又如,「辦理手續」如果逐詞翻譯為「手続を取り扱う」,不僅不符合日語習慣,而且意義不清。所以,准確的用詞是准確表達的前提條件。
(5)本協議書同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在翻譯合同的時候,一定要在透徹理解的基礎上,按照日語合同的思維習慣翻譯,不能用日常用語去翻譯。
看以下兩段翻譯:
例1:未盡事宜,由雙方本著平等互利的精神協商解決。
譯文1:本契約に盡きない事由については、雙方は平等互恵の精神にもとづき、協議の上解決する。
譯文2:本契約に定めのない事項については、平等互恵の精神にのっとり、甲乙協議の上解決するものとする。
譯文1完全按照字面意義去翻譯,譯者沒有查閱相關資料,只是憑著日常的詞彙和語法翻譯,所以不像日語合同的文字。
「未盡事宜」是合同中的常用句,不能理解為「不盡的事由」,正確的理解是「(本合同中)沒有規定的事項」,日語中有完全對應的說法,即「本契約に定めのない事項については」。日語中的「事由」表示事情的原因,顯然使用不當。
6. 補充協議與合同具備同等法律效力嗎
一般情況下都寫這么一條「本合同未盡事宜經雙方協商一致簽訂補充協議,與本合專同具有同等法律屬效力。」如果原協議沒有特別約定,經雙方協商一致簽訂的補充協議就與原協議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其實實際操作上,「補充協議」的效力往往高於原合同。
(6)本協議書同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補充協議是對原合同的補充或者變更,一般要明確約定,如果補充協議條款與原合同不一致或發生沖突時,應當以補充協議為准,但原合同明示不得變更的條款,補充協議中對該條款發生的變更則不發生法律效力。簽訂合同之後,發現內容還需補充的,可以擬定合同補充協議[1]
。合同補充協議的擬定需要注意幾個必備信息:一是雙方當事人的基本信息需全面具體;二是說明擬定補充協議的原因;三是協議補充的內容或變更的內容。
7. 怎麼寫協議書才具有法律效力
甲乙雙方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的規定,本著平等協商、自願有償的原則,就合作的有關事宜達成一致,訂立合同。
1 、標題:雙方單位名稱事由,協議書三部分組成。
2 、正文:條款內容、協商目的、協商目的責任、協議的時間和期限、協商目的條款和酬金(價格明確總額大寫必須明確貨幣種類)、履行條款期限、違反條款的責任處理、落款(簽署)、簽署日期。
訂立協議書,其目的為了更好地從制度上乃至法律上,把雙方協議所承擔的責任固定下來。作為一種能夠明確彼此權利與義務、具有約束力的憑證性文書,協議書對當事人雙方(或多方)都具有制約性,它能監督雙方信守諾言、約束輕率反悔行為,它的作用,與合同基本相同。
(7)本協議書同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1、甲、乙雙方在合同生效後應本著誠信的原則嚴格履行合同義務。如一方當事人違約,應向守約一方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為相應的經濟損失。甲方非法干預乙方生產經營,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給乙方造成損失的,甲方賠償乙方全部損失。乙方違背合同規定,給甲方造成損失的,乙方賠償全部損失。
2、因本合同的訂立、生效、履行、變更或解除等發生爭議時,甲、乙雙方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提請村民委員會調解解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時,可以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8. 補充協議和原協議是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一般情況來下都寫這么一條源「本合同未盡事宜經雙方協商一致簽訂補充協議,與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如果原協議沒有特別約定,經雙方協商一致簽訂的補充協議就與原協議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其實實際操作上,「補充協議」的效力往往高於原合同。
(8)本協議書同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補充協議是對原合同的補充或者變更,一般要明確約定,如果補充協議條款與原合同不一致或發生沖突時,應當以補充協議為准,但原合同明示不得變更的條款,補充協議中對該條款發生的變更則不發生法律效力。簽訂合同之後,發現內容還需補充的,可以擬定合同補充協議[1]。合同補充協議的擬定需要注意幾個必備信息:一是雙方當事人的基本信息需全面具體;二是說明擬定補充協議的原因;三是協議補充的內容或變更的內容。
參考資料:補充協議——網路
9. 我想問一下,一份合同內,一下說是本合同,一下說是本協議,這樣的合同具有法律效益嗎
合同又稱為契約,協議,合同書等,是兩個以上的當事人之間變動民事權內利義務的雙方或容多方民事法律行為。本合同,本協議都是指該合同的文本內容。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關鍵看合同的內容,是否是當事人通過締約過程而達成意思一致。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條 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第四十四條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
10. 本協議與原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什麼意思
你的原協議是怎麼約定的?一般情況下我都寫這么一條「本合同未盡事宜經雙方專協商一致簽訂補充協議,與屬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如果你原協議沒有特別約定,經雙方協商一致簽訂的補充協議就與原協議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其實實際操作上,「補充協議」的效力往往高於原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