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圖片齊紅書法官網
Ⅰ 釋字的篆體書法圖片
[釋]的篆體寫法。如圖所示:
Ⅱ 篆書書法家張栗銘作品
獨玉百福瓶」,瓶高79厘米,估價900萬元。此瓶採用特級獨山原料雕琢而成,獨玉為我國四大名玉之一,目前礦脈已盡,其稀缺程度遠高於翡翠、和田玉。此瓶由我國首批中國玉雕大師魏玉忠設計型體,藝術家、篆書書法家張栗銘精心雕刻。
Ⅲ 書法楷書,行書,草書,篆書,圖片
Ⅳ 鵬字的篆書書法圖片
篆書——楊沂孫
擅書法,尤愛「篆籀之學」,初學鄧石如,後吸取金文、石鼓文內、漢碑篆書等書體筆法,容久而有獨到之處,為清代有突出成就的書法家。辭官返里後,篆書名重一時,兼工篆刻。有《管子今編》、《莊子近讀》、《觀濠居士集》、《文學說解問譌》、《在昔篇》等。
Ⅳ 齊字小篆怎麼寫
你好,齊的小篆寫法如圖,希望你能滿意!
Ⅵ 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名單
現任(第七屆)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名單如下:
主任:包俊宜
副主任:許雄志 高慶春版
秘書長:戴 文權
委員名單(18人)
仇高馳(江蘇)包俊宜(貴州)劉德宏(廣西)劉顏濤(河南)
許雄志(河南)冷 旭(遼寧)陳大中(浙江)邵佩英(天津)
祝洪新(吉林)趙山亭(甘肅)倪和軍(山東)高慶春(中直)
高國慶(黑龍江)鑄 公(湖北)傅亞成(河北)蒯 憲(山東)
戴 文(重慶)魏兵然(河北)
Ⅶ 書法欣賞的篆書
篆書,代表人物李斯。篆書始於先秦,成熟於小篆。小篆與各體書法:昔人有「非究於篆,安能得隸」的說法,因為隸法源出於篆,習篆也正是習隸。隸書與楷書字體,首先講求橫平豎直,正合乎篆書的基本筆法,篆書結體貴勻整,隸、楷書也講究勻整,篆書寫得准、熟練,再寫隸書、楷書,也就自然勻整。寫行書草書要活潑生動,需有善於畫圓的工夫,篆書多半圓或圓形的筆畫,到了婉通的火候,寫行書草書,格外活潑生動,曲盡圓轉之妙。是知篆書筆法,為各體書法的基礎。如漢隸中的夏承碑,筆法介乎篆隸之間,仍多圓轉之處,是可證篆通於隸。顏楷合篆籀之理,得書壇最高妙境,所書麻姑仙壇記,肉骨停勻,筆力平衡,有人說顏出於篆,是可證篆通於楷。黃山谷的行書,長筆畫,與篆書用力無異,康有為有「山谷行書與篆通」之句,是可證篆通於行。懷素的狂草,筆筆中鋒,瘦勁婉通,飛動中見圓轉之妙,包世臣有「醉僧聖母、律公二帖,導源篆籀,渾雄鷙健,是為草篆」之說,是可證篆通於草。學隸、楷、行、草各種書法,本來並不一定要先寫篆書,不過倘是能夠先寫篆書再寫隸楷行草就更容易悟得筆法。弘一大師教寫字方法:「須由篆字下手,每日至少要寫五百個,再學隸, 入楷;楷成,學草」,其順序也是先由小篆入手。小篆臨好之後,才可以臨鍾鼎,寫甲骨,摹一切古篆,才有筆法和筆力,氣韻和神味。小篆由籀文整理而成,曲線圓寫,筆畫統一勻稱,結體謹嚴,遒勁莊重,兼而有之(圖右為秦《泰山刻石》)。在中國文字及書法藝術上,都有極大的影響,許慎編《說文解字》十五卷,即以「小篆」為主要文字依據。故知小篆是一切篆體的正軌,學書法者,不可輕之。
Ⅷ 我國篆書、隸書、楷書、行書的代表作及圖片
秦篆、漢隸、唐楷、二王行草。
Ⅸ 書法字體的篆書字體
所謂「甲骨文書法」,大抵有兩層意思。
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體結構、書法特徵為宗,加以工整地摹寫而成的書法作品。這類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組合為新句子。內容是新的,字卻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筆文字一般饒富雅趣。但是甲骨文總共才二千多字,其中還有不少尚未釋出的怪字(特別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場的不是很多。因此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沒有的字,而所書寫的對聯、題詞中又無法代替,就只好進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里去討救兵。進行這項創作的首要人物是羅振玉。1
另一層意思是指借鑒甲骨文特徵加以自行創作的現代書法作品。他們將甲骨文視作一種靈感,僅僅是藝術創作中的一點啟示,而並不在於追求「形似」。因此,他們並不嚴格按甲骨文的書法特徵去寫,可能是綜合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等多種古文字的特點而創作。這樣的書法藝術與古文字學雖有關系,但不是亦步亦趨。
中國先秦伏羲氏時期,就產生了文字。考古學家論證是在龜甲、獸骨上刻畫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預測吉凶禍福,故稱卜辭。但其已具備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用筆、結構、章法等。殷周時期,鑄刻在鍾鼎彝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鍾鼎文廣泛流行。秦始皇大統後,統稱為小篆,也稱 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是一種規范化的官方文書通用書法體。
Ⅹ 小篆書法作品有哪些
一、張樹侯
張樹侯(1866-1935) ,室名晚菘堂,安徽壽州人,辛亥革命元老,早年創辦了「強立學社」,策劃安慶起義,後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參加辛亥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後,因政局混亂而退居鄉里潛心藝術創作。
張老曾在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燕京大學任教,講授經學與書法,其擅長書畫,尤精篆刻,主要著作有《書法真詮》、《淮南耆舊小傳》、《晚菘堂詩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