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因做到
① 新形勢下如何實現法院執行工作高效化
一是以素質教育經常化為基礎,鑄造一支過硬的執行隊伍。要始終堅持教育先行,大力倡導「全員學習、終身學習、團體學習」等理念,狠抓執行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 教育方法上,注重形式多樣,把講大道理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引導執行人員樹立「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並重」、「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等觀念,提高政治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把普遍教育與分層次、分時機教育相結合,採取集中學習、分散學習、疑難案件討論會等形式,增強素質教育的針對性;把平時的談心教育與嚴格執行紀律相結合,增強政治思想教育的嚴肅性。把領導的幫助教育與同志之間的思想互動相結合,把短期培訓與遠程教育、請專家學者講課與執行人員上台講法相結合,做到知與行、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二是結合法院文化建設,形成以庭、室為單位的經常性學習研討組織,為執行改革與發展搭建平台,提供保障。教育內容上講究學用結合。結合以「轉變作風、樹立形象、優化環境」為主題活動,引導執行人員充分認識執行工作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增強大家做好執行工作的自豪感。結合學習長霞精神活動,教育執行人員切實做好每一項工作,辦好每一起案件,增強法官的責任感。 三是以日常管理制度化為依託,構築一道牢固的屏障,以推進法官職業化建設為主線,不斷拓寬管理監督的空間和渠道,不斷完善各項制度,提高執行透明度。加強日常管理,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和組織紀律性。對院里出台的規章制度和紀律要求,逢會必講,警鍾長鳴,要求法官時時以「慎權慎獨慎微」自勉,不濫用職權,不以權謀私,自覺抵制人情、關系的誘惑,使司法為民這一宗旨在執行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 四是以執行流程規范化為核心,提升執行公信力。充分發揮執行體制改革帶來的「縱橫聯合、集體發力」優勢,對執行案件流程管理的各個環節進行量化、細化和規范,對每個案件分門別類,因案施策,做到案件推進與環節期限相對應,不給地方保護、不當干預以伸展空間,防止案件久拖不執、久執不結等現象的發生。對不能按期執結的案件,承辦人必須寫出報告說明情況,並辦理延期相關手續,否則按照《執行工作考評辦法》處理。 五是以執行程序公開化為前提,增加執行透明度。 即本著「公開、公正、高效、廉潔」的原則,將案件執行全過程置於當事人及社會各界的直接監督之下,把執行程序中當事人的權利公開化,通過採取執行告知、執行聽證、執行回訪等措施,充分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增加執行工作中的公開性和透明度,避免當事人對執行工作的誤解,避免承辦人暗箱操作。 六是以執行文書格式化為窗口,增強法官自律力。針對執行隊伍素質偏低、辦案粗糙、容易出差錯等問題,不斷強化執行文書的「窗口意識」,按照裁決文書改革的有關要求,對現有的法律文書進行細化處理。依照法律要求,對每一個案件的每一個環節進行細化量化,將流程管理表、立案審批表、執行通知書、執行措施告知書、結案審批表等法律文書以一定的格式固定下來,適用時認真填寫,以達到執行文書「種類齊全、措施嚴謹、格式規范」的目的,減少不必要的差錯,提高辦案質量與效率。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人民法院
② 法院在什麼情況下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司法獨立
法院作為司法機關,只有在體制上能獨立於行政機關之外,包括人事、財政等一系列制度都不受行政機關的制約,才可能有真正意義的司法獨立。
③ 法院(檢察院)工作人員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一是依法履行公職
即依法從事公務活動的人員,他不是為自己工作,也不是為某個私人的企業或者組織工作或者服務。這里所依的「法」,是廣義的「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
憲法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領導地位,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因此,政黨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以不同方式參與對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事務的決策及實施的活動也是一種履行公職行為。
二是納入國家行政編制
僅以履行公職為標准,還不能作出明確的界定。有一些在國家舉辦的事業單位中工作的人員,他們從事的也是公務活動,但並未納入國家的行政編制序列,因而不能認定為公務員。必須是納入國家行政編制序列、履行公職的人員。
對於「編制」一詞,實踐中有多種用法,除使用行政編制外,還有政法編制、國家編制、機關編制等。這里的「編制」系指各種納入國家編制管理機關管理的機構序列及人員,不僅限於行政機關編制。
三是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
也就是由國家為他們提供工資、退休和福利等保障。公務員屬於國家財政供養的人員,但並不是財政供養的人員都是公務員。財政供養人員的很大一部分,如公立學校的老師、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等,雖然由國家負擔其工資福利,但不屬於公務員,因為他們不具備另外兩個條件。
(3)法院因做到擴展閱讀
刑法規定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特殊犯罪主體,它影響著偵查機關的管轄分工,關繫到如何定罪量刑的問題。
200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作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章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瀆職罪主體立法解釋》),實際上是關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解釋。
根據《刑法》規定的精神以及《瀆職罪主體立法解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除了上述四類人員以外,還包括以下五種情況:
1.在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行政處罰法》第17條規定:「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制定《刑法》懲治公務員瀆職犯罪
2.在受國家機關委託代表國家機關行使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3.雖未列入國家機關人員編制但在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4.在鄉鎮以上共產黨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5.在人民政協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④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遵循什麼原則
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所謂以事實為根據,就是對案件作出處理決定的時候,只能以客觀存在的案件事實作為基礎,而不能以其他別的東西作為根據。
審判人員的首要任務就是查明案件的真實情況,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正確應用法律,對案件作出正確處理。
所謂以法律為准繩,就是在查清案件事實的基礎上,嚴格按照國家法律的規定,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審判人員辦理民事案件,只有以法律為准繩,才能做到正確、合法、及時的處理案件,保證國家法律的統一貫徹實施。
《民事訴訟法》第七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4)法院因做到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同時指出:
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第十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十一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民事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
⑤ 到法院上訴,通過開庭後,被告做到了原告的要求修復,有的不修(因證據不足),判決時算誰勝訴
只要的判決符合原告的訴訟請求,原告算勝訴,如達到原告訴訟請求的一部分,算部分勝訴。因證據不足部分之訴訟請求沒有予以判決,
算敗訴,你所述為部分勝訴。
⑥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法院工作人員
應當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素質:
首先,堅定的政治信仰,做到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法官在司法工作中要有大局意識,團隊意識,責任意識。我是社會的一份子,是司法隊伍的一份子,是新化法院隊伍的一份子,法官應注意處理好和領導、同事之間的關系,不能一意孤行,驕傲自大。同時,也要正確處理好團隊協作和審判獨立之間的關系,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應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的干擾,不能被權勢和金錢所左右,而淪為它們的奴隸。我們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有大局觀,公正司法,出色地完成好人民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
其次,過硬的業務能力,准確把握好案件的事實關、證據關和法律適用關。法官要想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他必須擁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要仔細查明案件事實,事實一定要清楚,能夠最大限度地與客觀事實接近。然後,要確保自己認定的案件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撐,做到證據確實、充分。最後,在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前提下,要把法律適用這一關處理好,法律推理要嚴謹,准確運用「三段論」來進行法律推理。過硬的業務能力是法官出色地完成自己本職工作的護身符,能為審判工作保駕護航。否則,再響亮的口號也不過是一句空話,不能起到實際作用。
第三,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做到案件事實、證據和法律適用准確、明晰。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也曾經說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足以說明細節的重要性。法官在日常的審判工作中要做到處處嚴謹,事事細心,一旦稍有不慎,司法這則天平定會有所傾斜,有礙司法公正。
第四,公正廉潔的職業道德,嚴格遵守《法官法》、《法官職業道德准則》等法律規范,做到不辦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作為一名人民法官,應自覺抵制貪污受賄、徇私枉法等不正之風,本著為老百姓辦苦事、辦實事的想法去為人民群眾謀福祉,踏實工作,心繫百姓,作一名受人民群眾愛戴的好法官、好公僕。
⑦ 人民法院審判工作應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審判的基本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在審判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行為准則,它貫穿於審判活動的全過程,並對審判活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根據憲法和三大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進行審判活動除了必須遵循司法活動的基本原則外,還必須遵循審判活動的特有原則。這些原則包括:不告不理原則、審判權獨立行使原則、直接言詞原則、審判及時原則。集中審理原則等。
一、不告不理原則
不告不理,是指沒有原告的起訴,法院就不能進行審判。具體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沒有原告的起訴,法院不得啟動審判程序,即原告的起訴是法院啟動審判程序的先決條件;二是法院審判的范圍應與原告起訴的范圍相一致,法院不得對原告未提出訴訟請求的事項進行審判。
二、審判權獨立行使原則
我國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和三大訴訟法均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三、直接、言詞原則
直接、言詞原則,是指審理案件的審判人員(包括法官和陪審員)必須在法庭上親自聽取當事人、證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口頭陳述,對於案件事實和證據必須由雙方當事人當庭口頭提出並以口頭辯論和質證的方式進行庭審調查。直接、言詞原則是直接原則和言詞原則的合稱。
四、審判及時原則
審判及時,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案件應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進行,而且應盡量做到快速結案。
五、集中審理原則
集中審理原則,又稱不間斷審理原則,是指法庭對各類訴訟案件的審理原則上應當持續進行,除了必要的休息時間以外,不得中斷審理。
⑧ 法院如何公正司法
(一)實體公正,或稱為「結果公正即對案件的實體裁決應做到公正。是指人民法院對案件的處理結果應當符合案件所查明的事實,並與所適用的實體法相對應。實體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關鍵環節求得結果的公正是「打官司」的當事人追求的直接結果和最終目的,從微觀上說關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從宏觀上看影響著社會的公正。因而要做到,案件事實要清楚、定案證據要確鑿、適用法律要准確、裁決結果要妥當,裁判的效果亦應體現出社會的公序良俗和社會之正義,這是實體公正兩個方面的相互統一。我們要堅持審判工作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為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服務的指導思想,堅持裁判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才能准確的把握和運用法律統一的原則,從而真正做到實體公正。
(二)程序公正,也叫過程公正,即在案件的審判過程中做到公正。從案件的受理、審判到執行的全過程都要依法進行;在訴訟中要確保當事人充分地行使訴訟權利和履行訴訟義務;平等地給予當事人陳述事實、理由和舉證的機會。任何案件非經法定程序審理和執行,都是違法或無效的,程序的公正是一切公正的前提要件,是確保實體公正的第一道防線。實體的公正有賴於程序的公正。兩者的公正,才能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司法公正。在程序公正方面應注意一下問題:1、嚴格依法行使管轄權,它是正確行使審判權的前提。2、充分保證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也是確保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3、嚴格執行迴避制度,必將有力的維護人民法院司法公正的形象。
(三)形象公正,人民法院的執法形象是人民群眾評判司法公正的重要方面,它是通過每一個法官的具體表現出來的,他所體現的不僅僅是法官本人的形象,更代表著整個法院的形象。法官無論是在法庭內外的任何場所都要保持言論和行動的公正形象,每位法官都應謹慎的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要正確的處理每一個案件,自覺的維護人民法院的整體形象,用形象公正體現程序,實體公正。
綜上,司法公正是通過程序公正,實體公正,形象公正全面體現的,只有在審判實踐中,全面的堅持和樹立「三個公正」意識,將三者有機的統一起來,才能確保國家法律的正確實施,才能有效的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