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貞昌赴立法院
❶ 台灣都有哪些出名的政治人物
連戰 謝長廷 馬英九 吳伯雄 金溥聰
1.馬英九,1950年7月13日出生於香港,祖籍湖南省衡山縣,1952年隨家人移居台灣。1967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72年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赴美留學,獲美國紐約大學法學碩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政治履歷:國民黨副秘書長,政務委員,法務部長,台北市長
2005年,當選中國國民黨黨主席
2007年,代表中國國民黨參選2008年台灣地區領導人
2.連戰
1957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政治系,1965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系博士學位。歷任台灣「交通部長」、「外交部長」、「行政院長」、台灣省主席,台灣地區副領導人。
2001年起擔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現任國民黨榮譽主席。
3.宋楚瑜
湖南湘潭人,獲喬治城大學政治系哲學博士學位。歷任中國國民黨秘書長,台灣省主席,台灣省長。2000年參選地區領導人失利後,成立親民黨,任該黨主席。2004年「總統」選舉,宋楚瑜與國民黨主席連戰搭檔參選正副「總統」,以些微票數落敗。2006年10月17日宣布以超黨派獨立參選人身分,投入年底台北市長選舉,2006年12月9日,由於台北市長選舉宋楚瑜的得票數僅53281票(得票率約4.14%),因此宋楚瑜召開記者會,宣布從此退出台灣政壇。
4.郁慕明
郁慕明,上海人,國防醫學院葯學系畢業(1963),新黨主席(2002-)、台北市台滬交流協會理事長(2001-)、國際脈絡集團董事長(1999-)。
曾任國防醫學院生物形態系講師(1969-1974)、副教授(1975-1979)、主任教官(1979-1981),台北醫學院解剖學科教授(1976-1981),「台北市市議員」(1982-1989),「立法委員」(1990-1999),新黨秘書長(1996-1997;1998-1999)等職。
現任中國台灣新黨主席。
7.台北市長郝龍斌
於1952年8月出生,國民黨元老郝柏村之子。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畢業,美國馬薩諸塞州大學食品營養學博士。1995年8月加入新黨,同年10月獲新黨提名當選為第三屆「立委」,任「立法院」科學技術協進會會員。1998年當選第四屆「立委」。曾任新黨召集人。在2001年3月,郝龍斌在連任新黨召集人一周後,接受當局的任命,出任「環保署長」。2003年辭「環保署長」,由張祖恩接任。2004年4月15日任紅十字會秘書長。2006年12月9日當選為台北市市長。
8.吳敦義
1948年1月30日出生,台灣南投縣人,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
1994年12月當選第1屆高雄民選市長,2001年12月當選第5屆區域「立法委員」。2004年12月當選為第6屆區域「立法委員」。 2007年1月10日,接替詹春柏擔任國民黨秘書長。
政治主張:主張「大陸不武、台灣不獨」。認為「不論統一或獨立,都不是當前應該實行的事情,而是一個長遠的問題,有待將來解決。」
高金素梅(泰雅族名吉娃斯阿麗),女,1965年9月21日出生,青年高中影視科畢業,先後當選第五、六屆 「立法委員」。在從政前的名字為金素梅,曾為歌手、演員、主持人,現為台灣「立法委員」,屬無黨團結聯盟。高金素梅的父親金德培祖籍安徽,母親高香妹是泰雅族的台灣原住民。其主演的《梅珍》一片曾榮獲聖地亞哥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還曾主演李安導演的《喜宴》,以及《將邪神劍》、《梅珍》等影視
李登輝(1923年1月15日- ),祖籍福建永定,出生於台灣台北縣三芝鄉。
江丙坤,國民黨中常委、副主席。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1959年台灣省立法商學院地政學系畢業。1971年獲日本東京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江丙坤1982年至2000年長期在台灣經濟部門任職。曾任國民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1997年8月在國民黨第十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2001年7月在國民黨第十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2003年3月30日,在國民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第二次大會上當選為國民黨副主席。2009年5月4日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向馬英九提交了辭呈,表示要辭去海基會董事長職務,這在台灣引起了很大關注。
蕭萬長,1939年出生,台灣嘉義人,基督徒。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與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在政壇上有「微笑老蕭」之稱。曾於2000年時與連戰搭檔代表國民黨參選2000年大選,2007年6月23日,受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邀請,二度成為國民黨副候選人,參選2008年大選,2008年3月22日,成功當選為台灣地區第十二任領導人副手。
蘇貞昌(1947年7月28日—)台灣省屏東縣人,前任「行政院長」。學歷為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律師高考及格。個人經歷有台灣省第七、八屆省議員、民主進步黨創黨黨員、民主進步黨第一屆中常委兼組織部長、中國比較法學會理事兼秘書長、國際青年商會中華民國總會副會長、台北市國際青年商會會長、屏東縣長、民主進步黨第四屆中常委兼秘書長、第三屆立法委員。
❷ 王金平關說案的各方態度
2013年9月11日上午8點半,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趕在考紀會召開之前,在中央黨部召開記者會表示,雖然「立法院長」王金平過去在推動政策上有許多貢獻,盡管有許多不忍和不舍,他很不願意的還是必須說,「王院長」已經不適任「立法院長」,請他知所進退。他並批評王金平2013年9月10日的回台記者會,連一句道歉都沒有,他相信全台灣民眾都無法接受。
馬英九表示,關說案涉及大是大非的問題,他別無選擇,只有挺身而出。但是看到王金平昨天的記者會,感到失望與遺憾,因為王金平對於民眾希望了解的關說案沒有完整而清楚的交待,不僅完全避而不答,甚至連一句道歉都沒有。
馬英九表示,他認為王金平已經不適任「立法院長」,國民黨若不能做撤銷黨籍以上處分,解除不分區立委資格,讓王金平離開「立法院」,等於是默許司法尊嚴被繼續踐踏。
他重申,最核心關鍵的問題和事實,就是關說,盡管他和王金平有深厚的交誼,但這樣赤裸裸的介入司法,百年政黨不可以承受這個莫大的屈辱。因此他必須大聲說不,告訴民眾,政治人物的手不可伸入司法。他說,如果王金平以為全民看不清楚真相,那就是低估民眾的智慧。
馬英九首次點頭允諾「黨內解決恢復王金平黨籍」
國民黨今日召開中常會,中常委林德榮發在言時,引用榮譽主席吳伯雄的話說,「黨內的事情應該在黨內解決」,希望黨內加速解決王金平黨籍案的窘境。對此,黨主席馬英九首次點頭表示允諾贊同。 他表示,希望勿重蹈台檢方特偵組「片面認定事實之惡例」。
2013年9月6日,台檢方特偵組對外揭露,台當局法務部門前負責人曾勇夫在任內涉嫌接受王金平的「關說」(從中給人說好話),指示檢察官對台立法機構民進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所涉案件的判決不再提出上訴,讓壟無罪脫身。其後,曾勇夫辭職,丑聞焦點指向王金平。
丑聞爆出後,王金平正在馬來西亞為女兒舉辦婚禮,一直未親自出面說明。8日,台當局領導人馬英九召開記者會,措辭嚴厲地批評王涉嫌關說「是侵犯司法獨立最嚴重的一件事」,並呼籲王盡速回台說明情況。
針對「關說」事件,王金平在9月10日晚的聲明中表示,台立法機構曾作成決議,建請台法務部門及「高檢署」等單位,定期就檢察官濫權上訴的問題提出改善報告。因有此決議,他致電曾勇夫等及「高檢署」檢察長陳守煌,目的是提醒不要有濫權上訴的情況,並未就個案要求不要上訴,所以並非「關說」。他還列舉相關法條,對特偵組對此事的調查權及提供監聽資料的做法提出質疑。
王金平在聲明中表示,自己是中國國民黨黨員,從政多年來,不論黨遇到多大挑戰和險阻,始終與黨同舟共濟,不離不棄。今天,如果因為片面認定他違法,錯失全黨團結的契機,甚至造成黨的分崩離析,導致「執政」優勢完全失去,支持黨的民眾將無法接受這一後果。
2013年9月11日下午,王金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此次事件造成社會紛擾,他感到難過,為此向大眾致歉。對於黨紀處分,他處之泰然,但也難免難過,將循正當渠道提出申訴。 台灣《中國時報》副社長張景為認為,馬英九和王金平不和,已是盡人皆知,沒人能否認關說案背後存在的權力斗爭,張景為分析稱:「民主時代有多元力量,大家都在睜眼看著,因此重點不在於是不是政治斗爭,而在於斗爭的過程中,誰能夠掌握更充分的理由,誰更能占據合理性和正當性,誰能贏得更多的民意共鳴。」因此,在政治上一向謹小慎微的馬英九對王金平下重手,一定經過了縝密考慮,他的幕僚首先對「立法院」的重新選舉進行過沙盤推演,對王金平去職後,對「立法院」的掌控應該是有十足的把握。同時,通過批王金平干涉司法獨立獲取正當性、合理性,贏取民意支持。最後,通過下重手,展現從來沒有過的狠勁兒,也向公眾展現馬英九原來不是無能。
《中國時報》的社論指出,事件的核心症結是司法關說,靠私人關系走後門早為台灣社會所詬病。《聯合報》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則認為,任由司法關說影響社會風氣,造成民眾對司法喪失信賴,並非台灣之福。
評論還痛斥關說丑聞的重要當事人柯建銘。《中國時報》在社論中批評說,柯建銘「打死不認錯」,沒有一絲道歉或反省,還反咬馬英九當局,根本是是非錯亂。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完全無視柯建銘司法關說的事實,對其進行袒護,也是價值紊亂。
❸ 台灣立法院是什麼有行政院嗎
有行政院..
行政院為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組織機關,對立法院負責。除廣義的五院說法外,就狹義而言,1949年之後,遷徙至台灣的行政院亦稱為中華民國政府,例如中華民國政府改革工程。1992年-2004年數度修憲後,中華民國總統權力增加。「中華民國政府」或指行政院(內政、財經)與總統府(國防、外交)兩機關統稱。
1957年啟用的行政院官署場所,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與中山北路交叉口,與監察院相隔。行政院大廈所在的建築物原為日治時期的台北市役所(台北市政府)的所在地,目前被列為國定古跡。
歷史
1928年,國民革命軍完成北伐,東北張學良宣布支持南京政府後,於10月3日通過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10月8日通過任譚延闓為首任行政院長。當時的行政院設有內政、外交、軍政、財政、農礦、工商、教育、交通、鐵道、衛生等10部。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公布,定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1947年3月31日,行政院組織法公布,經六次修正,成為現在的八部二會。
中華民國的第一任行政院長是譚延闓,國民政府遷台時的行政院長是閻錫山,遷台後首位被新任命的行政院長是陳誠,現任行政院長為蘇貞昌。
1949年,遷台後由閻錫山召開的首次行政院院會中決議總統府與行政院以「介壽館」(今總統府現址)為辦公地址,於是確定中華民國行政院與總統府共署。此共署情形直至1957年後行政院搬出為止。
==================================================
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與前國民大會(現在已廢除)共同相當於其他民主國家中的國會。
根據孫中山的五權憲法理論,政府的權利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 因此分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而人民則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的權利, 設國民大會行使這些權力。中華民國目前所實施的憲法, 源於1946年通過,次年實施的《中華民國憲法》,歷經六次修憲,而成為中華民國目前的憲法,因而中華民國目前的國會即立法院。國會議員即立法委員。
在1991年以前,政府始終以淪陷區無法改選為由,未曾對立法院全面進行改選,而僅開放部分的增補選,直到1992年才首次進行全面改選。
目前立法院共有225席立法委員,任期3年。區域立委168席,原住民8席,其中4席為平地原住民,另外4席為山地原住民,均為直選產生。41席為不分區立法委員,根據政黨的得票率按比例分配(得票率須達到5%),8席為海外僑民代表,也根據各政黨得票率而分配。
根據2005年6月7日復決通過的修憲案,自2007年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起,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並立制,立法委員席次減為113席,其中區域立委73席、原住民6席,均為直選產生;不分區及僑選立委34席,由單一選區兩票制中的政黨票得票比例來分配席次,任期延長為4年。
立法院內分成內政及民族委員會、外交及僑務委員會、科技及資訊委員會、國防委員會、經濟及能源委員會、財政委員會、預算及決算委員會、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交通委員會、司法委員會、法制委員會衛生環境及社會福利委員會等12個常設委員會,負責審查各領域的政策法規。此外另有紀律、程序、修憲以及經費稽核等4個特種委員會。
❹ 監察院的歷史沿革
根據台灣「憲法」規定,該院是台灣當局的最高「監察」機關。
1948年5月在大陸選出「監察委員」180人,任期年,於1954年5月期滿。國民黨去台後,蔣介石利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名義,決定「在第二屆委員未能依法選聘與召集之前」,「第一屆委員繼續行使其職權」。
從大陸隨蔣去台的「監察委員」共104人,後陸續死亡或去職者泰半。1969年「補選」2人,1972年「增選」15人(內含華僑5人),後於1980年、1986年進行兩次「增額監委」改選。1986年選出「增額監委」32人(其中「僑選監委」10人)。截止1988年1月,共有監察委員67人。
依據第二屆「國大」第一次會議(1992年4月)決定,「監察委員」由選舉產生改為由「總統」提名,經「國大」同意任命,任期6年。1993年「總統」任命第二屆「監察委員」29人;1999年「總統」任命第三屆「監察委員」28人。 「監察院」遷台後曾彈劾的兩名最高官員是前代總統李宗仁與前行政院長俞鴻鈞。曾透過調查堅持反對行政部門意見,影響較大的案件是1955年的「孫立人案」。當時的「院長」都是於右任。
以下所稱「行政院」、「監察院」、「總統府」、「國防部」、「總統」、「副總統」、「內政部」、「司法院」、「交通部」等,均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台灣當局所使用的名稱,而非1949年以前中華民國之稱謂。 2004年底,陳水扁「總統」提名之「監察院」正副「院長」人選與「監察委員」遭到國親聯盟於「立法院」程序委員會凍結,無法排入議事程序,導致監察院「正副院長」與「監察委員」至今都處於缺位狀態。2008年中國國民黨重新上台,「監察院」又重新得以運轉,當前院長為王建煊。關於「立法院」不將此案排入議事程序是否「違憲」,正提付大法官解釋中。
「立法院」國民黨與親民黨擱置總統提出「監委」名單的理由主要有三:第一是認為「總統」為提名適當人選組成的審薦委員會組成似欠公正。第二是認為正式提名名單包括審薦委員會委員張建邦,蕭新煌等,且居「正副院長」提名人。而其他提名名單似具有較強的黨派偏向,與「國會」朝野結構不盡呼應。第三是針對台灣股市上市公司--大陸工程公司董事長,也是台灣高速鐵路(台灣高鐵)公司董事長殷琪(女)亦擔任審薦「委員」表示不滿,認為殷琪女士於2000年「總統」大選涉入較深,擔任陳水扁「總統」候選人的「國政顧問團」成員,黨派色彩強烈。國親聯盟之意見是否足以正當化擱置該案,現亦由「司法院」的大法官會議進行審查中。
被擱置的被提名人名單如下:
提名張建邦任「監察院長」,蕭新煌任「副院長」,另,提名李伸一、趙榮耀、呂溪木、黃武次、謝慶輝、黃煌雄、邱清華、洪昭男、葉金鳳、張富美、林志嘉、吳豐山、高秀真、楊平世、林筠、黃惠英、黃爾璇、劉玉山、蔡明華、劉永斌、呂新民、尤美女、顏錦福、陳宏昌、洪貴參、周慧瑛、郭吉仁等人。
審薦委員會名單如下:
召集人「副總統」呂秀蓮,「委員」前「監察院長」錢復,前「交通部長」與淡江大學校長張建邦,「總統府國策顧問」蕭新煌,「總統府」秘書長蘇貞昌,台灣高鐵董事長殷琪等人。
2006年初由於若干當年受提名者已經出任蘇貞昌重新組成的內閣成員,擔任「行政院」部會首長,依照「憲法」不得兼任「監察委員」,因此該項人事同意案又更形復雜化。
「監察院」地址在台北市中山南路與忠孝東路交叉口,比鄰「行政院」,「立法院」。辦公建築是日治時期的台北州廳,於1915年增建完成,於1998年7月30日被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跡。
❺ 行政院的院長
行政院的第一任院長是譚延闓,中央政府遷台時的院長是閻錫山,遷台後首位被新任命的院長是陳誠,現任院長為毛治國 。
中國民主社會黨籍知名學者張君勱在1947年起草憲法時,設計偏向內閣制,行政院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總統政令以行政院院長副署為條件,近似內閣總理。由於國共內戰爆發,國民黨政府實行動員戡亂,憲法增設臨時條款賦予總統大權;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後,蔣中正長期擔任總統,並以帶有軍事專政性質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作為統治根基,導致憲法原始設計無法施行;僅有在蔣經國擔任「院長」時,政府體制一度形同內閣制。「中華民國」在台灣實行「總統」直選前後數次進行修憲,並增訂《「憲法」增修條文》後,「行政院院長」副署權被取消,「行政院院長」之任命亦改為不需經由立法院同意。台灣學界認為現制的「行政院院長」近似「偏向總統制的雙首長制」,部分人士則認為「行政院院長」近似「總統」之幕僚長。
由於「憲法」並沒有明定副領導人(所謂的「副總統」)不應兼任行政院院長,因此在戒嚴時代,「副總統」陳誠、嚴家淦曾兼任「行政院院長」。在1996年間連戰則以「行政院院長」身份當選「副總統」,並續任「院長」,引來憲政爭議。「司法院」大法官於《釋字第419號解釋》中,認二者職務性質雖非顯不相容,但仍不宜兼任,此爭議最後因連戰請辭而劃下句點。
馬英九上台後,主張不幹預「憲法」獨立機關的工作,恢復了「監察院」的運作。同時,他宣布上台後主要是退居二線研究憲政,同時成立府院黨五人組會議,作為最高決策機構,「行政院」作為最高「行政機關」的地位得到恢復,只有在「行政院」已出現無法處理的危機時,馬英九才出面來協調解決。
「行政院」職權得到加強的原因,源於蘇貞昌任「閣揆」的時候,陳水扁因為國民黨占據了台灣「立法院」多數,且自身弊案纏身,不得不宣布「權力下放」,蘇貞昌的實際權力已經超過了歷任閣揆,已經有實力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上台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改善兩岸關系,被稱為「蘇修主義」。但改革因為受到陳水扁和民進黨的扼殺而胎死腹中。但是,「內閣」權力從此得到了加強。其後的「看守內閣」閣揆張俊雄,在任間無什麼作為,但是為大陸四川地震承諾了巨額捐贈,對改善兩岸關系起著重大的貢獻。
劉兆玄上任後,因為有馬英九的支持,所以可以放開手腳施展自己的才華,把「內閣」權力擴大到了最高點,這也是「內閣制度」的最新發展。反對黨曾多次要求劉揆下台,但都在馬英九的保護下得以留任,這也是馬英九對「內閣制度」的捍衛。
2009年9月因馬英九當局應對莫拉克台風造成的八八水災嚴重反應遲鈍,社會輿論壓力巨大,馬英九被迫棄車保帥,批准劉兆玄請辭,另任命吳敦義為「院長」,由其「組閣」。
2012年1月14日,國民黨在台灣地區領導人及民意代表選舉中獲勝。因吳敦義已當選台灣地區副領導人,故辭去「行政院長」一職。2月6日,新「內閣」組成,陳沖就任「院長」。
❻ 張俊雄的主要經歷
張俊雄出生於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台南州嘉義市一個基督長老教會的家庭]。1956年,張俊雄自嘉義高中畢業後,考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在台大法學院學習期間,張俊雄與翁岳生是同窗,兩人都受國際公法教授彭明敏的影響甚大。1960年,張俊雄自台大法律系畢業。1962年,張以全台第一名的成績通過律師資格考試,開始從事律師職業。1980年任「美麗島事件」案中高俊明、林弘宣等牧師的辯護律師。1983年12月當選增額「立法委員」,1986年12月、1989年12月當選連任。1992年12月當選第二屆民進黨不分區「立法委員」。1995年12月和1998年12月連續當選第三、四屆「立法委員」。曾任「立法院內政、交通、司法委員會」召集委員,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總召集人。1994年獲民進黨提名競選高雄市長,因「雙人枕頭」事件,而被國民黨候選人吳敦義輕易擊敗,大輸20餘萬票。2000年任民進黨「總統」競選指揮中心總幹事,5月出任「總統府」秘書長、發言人,同年8月接替因「八掌溪事件」而引咎辭職的游錫堃,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兼「消費者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10月接替唐飛出任「行政院院長」。2002年2月被陳水扁聘任為有給職「總統府資政」,後因轉任民進黨秘書長,轉聘為無給職的「總統府資深顧問」。2000年、2004年兩次擔任陳水扁「總統」競選總部總幹事。2004年12月當選第六屆民進黨不分區「立委」。
2007年5月14日,陳水扁總統正式宣布,由張俊雄接替請辭的蘇貞昌,重新擔任行政院長一職。2007年5月21日,人事任命正式生效。2008年1月24日,因第七屆立法委員即將上任,張俊雄率內閣依憲政慣例向總統提出總辭。1月28日,總統陳水扁退回總辭,並以「非憲政義務」等五點理由,重建憲政慣例。
❼ 台灣王金平事件是什麼回事
王金平關說案,於2013年9月於台灣爆發的政治事件。9月6日,特偵組對外揭露,」法務部「前負責人曾勇夫在任內涉嫌接受王金平的「關說」(從中給人說好話),指示檢察官對立法機構民進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所涉案件的判決不再提出上訴,讓柯無罪脫身。其後,曾勇夫辭職,丑聞焦點指向王金平。
8日,馬英九召開記者會,措辭嚴厲地批評王涉嫌關說「是侵犯司法獨立最嚴重的一件事」,11日表示王金平已經不適任立法院長,王金平當日被撤銷黨籍。同日下午,王金平就司法關說事件造成社會紛擾向民眾致歉。國民黨對王金平假處分提抗告案,26日下午開庭 。台灣高等法院2013年9月30日裁定駁回抗告。
台灣《中國時報》副社長張景為認為,馬英九和王金平不和,已是盡人皆知,沒人能否認關說案背後存在的權力斗爭,張景為分析稱:「民主時代有多元力量,大家都在睜眼看著,因此重點不在於是不是政治斗爭,而在於斗爭的過程中,誰能夠掌握更充分的理由,誰更能占據合理性和正當性,誰能贏得更多的民意共鳴。」因此,在政治上一向謹小慎微的馬英九對王金平下重手,一定經過了縝密考慮,他的幕僚首先對「立法院」的重新選舉進行過沙盤推演,對王金平去職後,對「立法院」的掌控應該是有十足的把握。同時,通過批王金平干涉司法獨立獲取正當性、合理性,贏取民意支持。最後,通過下重手,展現從來沒有過的狠勁兒,也向公眾展現馬英九原來不是無能。
《中國時報》的社論指出,事件的核心症結是司法關說,靠私人關系走後門早為台灣社會所詬病。《聯合報》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則認為,任由司法關說影響社會風氣,造成民眾對司法喪失信賴,並非台灣之福。
評論還痛斥關說丑聞的重要當事人柯建銘。《中國時報》在社論中批評說,柯建銘「打死不認錯」,沒有一絲道歉或反省,還反咬馬英九當局,根本是是非錯亂。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完全無視柯建銘司法關說的事實,對其進行袒護,也是價值紊亂。
案件爭議
第一, 王金平涉嫌的關說,是一般性的關說還是馬英九所言干涉司法的關說,分歧在哪裡,紅線在哪裡;
第二, 馬英九是否涉嫌對「立法院院長」違法監聽的問題;
第三, 特偵組將監聽內容直接向「總統」報告,是否存在違法泄密的問題。
挺馬一方意見認為,不能再縱容將「關說」變為「關心」,這種和稀泥的做法,不能糊弄了事,必須釐清,否則百姓將做何種觀感?親綠陣營則抓住後兩個問題,猛攻是否違法監聽、是否泄密,但他們對是否涉及關說、干涉司法,避而不談。
這三個焦點背後,還隱藏著三個潛爭議:
第一, 整個事件,到底是為了維護司法獨立和正義,還是一樁精心設計的政治斗爭?
第二, 王金平在國民黨內是重量級人物,為何馬英九出手如此之重?而且在短時間內展現如此決絕的處理態度,不留迴旋餘地?這等於是和王金平做了最後攤牌。
第三, 如果王金平因此下台,「立法院」會比王金平在任時更好嗎?
❽ 海峽兩岸大事件
台「立法院」開抄會像鬧劇襲:裸照出現 武鬥上演
民進黨兩「立委」模擬歹徒挾持大鬧台灣大學
性壓抑致台廟會文化蛻變 鋼管女郎大跳艷舞
諷刺綠營癱瘓議事 李敖「飛鞋攻勢」對付蘇貞昌
台當局強推「正名」、「去蔣化」引發「內戰」
島內鬧豬荒 「搶豬大戰 」令豬肉價格持續上漲
扁游謝「全代會」上較勁 挺游派嗆聲紅衫軍鬧場
民進黨「入聯」路跑對撼國民黨「鐵馬返聯」
扁安檢「防衛過當」要脫衣 外國大使氣到想全裸
馬英九台中演講 「露鳥」民代參選人鬧場遭驅趕
❾ 林義雄的生平經歷
1953年學進國小畢業。1956年宜蘭中學初中畢業。1960年宜蘭中學高中畢業。1964年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任軍法見習官。1965年執教於五結國中,任文史教員。翌年通過律師考試,隨即在台北、宜蘭兩地從事律師業務。
1971年與方素敏結婚,同年底長女奐均出生。1973年宜蘭律師公會理事,同年與好友姚嘉文、陳繼盛等合作創辦台北平民法律服務中心,免費為平民提供法律服務。1974年次女亮均、三女亭均出生。1974年出任「中國比較法學會」秘書長。曾為郭雨新選戰案、黃麻選戰案辯護,名聲大噪,遂投入黨外政治活動。7月,接受美國國務院及亞洲基金會邀請資助,前往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參加「亞洲貧民法律扶助工作講習班」,並旅遊美洲大陸,觀察其政情民俗。
1975年改選「立委」,黨外前輩郭雨新高票落選,林義雄和姚嘉文掌握對手林榮三賄選的證據,控告對方當選無效。但終究抵不過強權政治下黑暗的司法,從此他決心參加政治反對運動。在那裡,他追求公義的熱情得以繼續,但卻也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1977年出版《虎落平陽?選戰!官司!郭雨新》(與姚嘉文合著)。1977年11月當選省議員,在省議會掀起質詢高潮。從就職典禮開始,就扎扎實實、認認真真地做他的政治工作,和辯才無礙的林洋港唇槍舌劍,就民主法治的觀念激辯。他一方面打破言論禁忌,爭取民主,一方面揪出特權,棒喝官僚。台灣省議會終於出現前所未有的變局,成為當時的政治重心,也激勵了許多黨外新生代加入,成為議會助理。從此奠定林義雄反對派領袖地位。
1978年出版《從蘭陽到霧峰--瞧這個省議會》。與姚嘉文合著《古坑夜談--雨傘下的選舉》。同年籌組「黨外助選團」。1979年1月組織高雄橋頭鄉示威,嗣任《美麗島》雜志編輯,成為黨外陣營骨幹人物。9月應美國在台協會邀請前往美國考察:一、國會制度,二、消費者保護措施,三、公害防治情形,四、黑人民權運動,五、印第安人生活情形。12月「美麗島事件」發生,還是省議員的林義雄,因身為「美麗島」五人小組成員而被台灣省警備司令部強捕入獄。秘密偵訊期間,林義雄因並未參與實際行動,而頑強不屈,在獄中受到極大苦難。1980年2月28日,林義雄的母親林游阿妹及雙胞胎女兒亮均、亭均被發現遭人刺殺在家中地下室。9歲的大女兒奐均身中六刀,卻奇跡似的倖免於難。這個「二二八」事件以來最凄慘的政治謀殺,激勵許多海內外人士更積極的加入台灣的民主運動。同年,林義雄拒絕假釋,堅持回到獄中,和難友一齊接受軍法審判,最後確定判刑十二年。獄中的林義雄形容枯槁,不飲不食,不修邊幅。母親與女兒的遺體則一直擺在殯儀館,無法入土。他的太太方素敏帶著大女兒奐均,遠赴美國治療身心創傷。
1982年信義路住宅改建成「義光基督長老教會」,獻堂啟用。1983年12月,妻方素敏參加台灣省第一選區增額「立法委員」選舉,高票當選。 1984年8月,減刑假釋出獄。便移居美國,入哈佛大學攻讀行政學博士學位。策劃組織民進黨「新國家聯線」,自任顧問。出版《只有香如故--林義雄家書》。4月赴美,進加州大學研修。
1986年進入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研讀。1987年林義雄獲得哈佛大學公共行政學碩士學位;之後,游學英國劍橋及日本築波各一年,研究政府組織及政治運作。 1989年回台後化悲憤為力量,於1991年在故鄉宜蘭創辦「慈林文教基金會」培訓台灣社會運動人才,並且創立「核四公投」促進會,至2003年底共發動三波行走全台灣的「核四公投千里苦行」行動。林義雄於1998-2000年擔任第八屆民主進步黨主席,成功輔選陳水扁當選「總統」。之後林義雄表示「我要選擇一條人比較少走的路」,而淡出政壇。
1991年,在宜蘭創辦「慈林教育基金會」培訓社會運動人才;並創立「核四公投促進會」,至2003年底共發動三波徒步行走全台灣的「核四公投千里苦行」行動。
1994年7月,林義雄以禁食的方式,呼籲民眾爭取決定核四興建與否的權利。9月,林義雄與宗教、環保,以及社運團體共同組織「核四公投促進會」,由林義雄擔任召集人,並即刻展開「核四公投千里苦行」行動。1995年出版《希望有一天--充滿喜樂的台灣》。參選民主進步黨黨內總統初選。第三屆「立法委員」改選,任民主進步黨選戰指揮中心總指揮。1996年受聘為民主進步黨首席顧問。1997年與社運團體共同發起504、518、524「總統認錯,撤換內閣」萬人大遊行。10月,展開第二次「核四公投,千里苦行」。1998年六月,當選第八屆民主進步黨黨主席。7月,長女奐均與印主烈先生結婚。8月1日就職民主進步黨黨主席。1998-2000年,擔任第八屆民主進步黨主席,輔選陳水扁當選第十屆中華民國總統。2000年3月,孫女兒印惇惠出生。3月13日,陳水扁、呂秀蓮當選第十任「總統」、「副總統」,民進黨首度上台。五月,引美國詩人Robert Frost的詩「The Road not Taken」(沒有走的路)表明心志,不競選連任黨主席。2000年12月,榮獲和平扶輪社頒贈之「第二屆和平成就。 2001年停建的核四廠復工後,2月21日,於民進黨中央召開記者會,以「核四爭議中,雖然自認為問心無愧,但是認為還是需要負起連帶責任」,辭去民進黨首席顧問的職位。
2002年9月21日,率領核四公投促進會於台北市龍山寺出發,環島呼籲「誠信立國」,推動國會減半改革、核四公投及公民投票立法運動,介入2004年總統大選的政治活動。
2004年,林義雄又為推動國會減半改革,前往立法院靜坐。該年8月,立法院以200:1票數通過國會改革修憲案,隔年5月,選舉國民大會大表,復決憲法修正案。
2004年「總統大選」之前,林義雄靜坐推動「國會減半改革及公民投票」立法。3月開票之後,台灣因為藍綠陣營票數過近而引發爭議,林義雄亦出面公開呼籲政治人物不要繼續激化族群沖突。而在2004年,林義雄又為推動國會減半改革,前往「立法院」靜坐。 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宣布退出民進黨,並表達對台灣政黨惡斗局面的失望。林義雄選在蘇貞昌「內閣」和民進黨新主席游錫 就職前夕宣布退黨,在「執政黨」內部引起很大震動。
林義雄在2006年1月24日發表退出民進黨的公開信,他在信中對台灣政黨惡斗的政治亂象表示失望,林義雄表示,他已經無意從事黨務工作,也不願意代表任何政黨競選公職,因此選擇作為一個超然的人,不再附屬於任何政黨。
1941年出生的林義雄,1977年底當選台灣第6屆「省議員」,從此為反對陣營沖鋒陷陣,對抗國民黨威權體制。1979年,「美麗島事件」爆發,林義雄因之入獄4年余,隔年,1980年2月28日發生「林宅血案」,有黑衣人進入林義雄家中殺死他的母親和一對雙胞胎女兒。1984年林義雄獲假釋出獄,隨即赴美進修,5年後返台,提出「台灣共和國基本法草案」。林義雄政治生涯的高峰,是他於1998年7月任民進黨主席期間,以個人的威望協調民進黨各派系,在2000年把陳水扁送上台灣地區領導人職位,使「在野」14年的民進黨第一次成為「執政黨」。
但此時他卻對政治權力敬而遠之,全身投入「反核」的社會運動。2000年3月18日陳水扁聘林義雄為「總統府資政」被婉拒,同年7月,林義雄以「任期已滿,階段性任務已完成」為由,婉拒黨內慰留,宣布不再競選連任,重新戴上斗笠,穿上白衣、里褲(象徵黑白分明,是非分明),做個「反核」的苦行僧去了。以個人理念繼續在民間推動社會環保運動和政治改造工程。在民進黨內,最具權威與分量的人物,一個是具有政治權力的陳水扁,另一個就是具有道德威望的林義雄。林義雄崇高的道德理念和政治人格,在黨內贏得「聖人」的封號,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林義雄退黨,象徵民進黨黨魂喪失,與喪失理想性格後的迷惘、絕望與悲傷。林義雄對陳水扁執政來腐敗無能、大權獨攬、喪失民進黨民主核心價值嚴重不滿。自從民進黨成為執政黨以來,林義雄一直不斷對黨內腐敗和爭權奪勢的現象提出批評。更在民進黨主席選舉、「內閣」改組以及「總統府」和「行政院」的關系方面與陳水扁和新任「閣揆」蘇貞昌、新任民進黨主席游錫之間出現尖銳的意見分歧。「三合一」民進黨敗選後,林義雄有意找回民進黨創黨精神,連續發表數封公開信,甚至在病魔纏身的情況下,極力勸諫心中合適的黨內人選參選黨主席,帶領民進黨浴火重生。
林義雄在黨主席選舉方面說游錫?也要為「三合一」敗選負部分責任,不能參選黨主席,做黨主席的人也不能參選2008年「大選」,他也曾在電視政見發表會要求游表態是否參選2008年「大選」,但很遺憾游錫?未有所表示。未果,改而力推翁金珠參選黨主席。但從投票結果來看,林義雄的「神主牌」光環沒有轉嫁到翁金珠身上,林義雄的「聖戰」鎩羽而歸。林義雄選後也發表公開信,建議陳水扁不得私下召見「部長」等等。陳水扁對林義雄的建議陽奉陰違,林義雄有「哀莫大於心死」的挫折感,所以選擇退黨。 林義雄宣布退黨,不僅對民進黨,對國民黨也是一個很大的警訊。台灣民眾從此以後可能就覺得政黨只是被政客利用、攫取政權的工具而已,而喪失了一個政黨應該有的政治道德的崇高理想。林義雄驟然退黨,沖擊的不只是民進黨腐敗無能的當權者,更代表著,對於民進黨固有的政治道德與民主價值的一記當頭棒喝。
透過林義雄的退黨,也發泄出台灣民眾以及有良心、有道德、有勇氣的政治家對政黨政治深深地感到沒有辦法著力。筆者覺得這是他個人的失望,同時也是台灣知識界和良心界的一個很大的失望。
林義雄走過了從「挺扁」到「反扁」的路,這也暗示了民進黨的道德價值觀日益沒落。施明德、許信良以及林義雄等人,曾經替民進黨打出一片天,如今和民進黨卻不再站在同一陣線,紛紛選擇退出民進黨。在大佬漸行漸遠的同時,黨的價值和創黨精神能否延續傳承?不免讓外界質疑。 被泛綠人士視為「人格者」的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日前發表「致民進黨全體同志公開信」,審視信函的內容,及其對媒體的態度,都令人為之惋惜。
先談公開信的內容。短短一千五百字,就有兩大缺失。第一是高姿態的指導眾人應如何檢討與反省,而自己對府院黨竟無隻字片語的批判,這與民進黨敗選之後,多少綠營人士直指病源放言諫責,表現出真切的愛黨情操相比,顯得相當鄉願。
第二是對何人不得參選黨主席,以及擔任黨主席後不得參與何種選舉提出不切實際的觀點。觀點一出,黨內人士多不以為然,謂之抵觸黨綱者有之,不符現實者有之,同姓大老更說:「大家聽我的,民主國家無此現象。」顯然,林義雄忽略了民意黨意。
次談對媒體的態度。林義雄要求媒體總編輯承諾全文刊登,否則不必派記者前來,這真是強人所難。試問,在總編輯未見文稿之前,怎知值不值得全文刊登?林義雄的作法,已經干涉了媒體處理新聞的自由。林義雄的本意在於希望媒體完整報道,但也不可因此逾分要求全文刊登。尤其當天現場對媒體逐一點名,對記者不假辭色,大失身份。
林義雄這一次的舉動,出發點雖屬正面,但因思慮不周,姿態高倨,恐將自取其辱。不知道公開信發表後,許多媒體照樣未全文刊登,林義雄是否有受辱的感覺,即使以違約而訴諸法律,林義雄又有多少勝算。這還其次。重要的是,如果受到阿扁祝福的游錫堃參選不退,且榮獲當選,林義雄將如何自處?
不過反過來說,這次事件,對林義雄也有很好的啟發。如能因此看破「光環」,放下「我執」,和光同塵,銷歸自性,未始不是修行路上一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