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應該釋明

法院應該釋明

發布時間: 2021-02-11 05:33:14

A. 如果一審未釋明降低違約金,當事人需要釋明嗎

.不是只能選擇其一。2.法院進行釋明是基於法院的釋明權(也是義務),這種釋回明需答要在公開的情況下進行,同時要尊重當事人的處分權,法官提醒是一種程序的需要。因此一審法院未盡釋明義務是屬於程序上的違法。既然最高院規定要釋明,那應該是強制性的咯。不過我要提醒樓主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是2012年7月1日才生效的。

B. 法院能否向當事人釋明,問其是否提出鑒定

法院釋復明一般針對合同制效力。當事人申請鑒定是其舉證的過程,一般不再釋明範圍。但當雙方當事人均認為對方承擔諸如真偽的舉證責任的時候,法院應明確舉證責任由誰負擔。明確後,承擔舉證責任的一方不申請鑒定,法院以證據不足為由判決駁回或支持原告訴訟請求。

C. 法官如何適當行使釋明權

釋明權,又稱法官釋明義務,是法官的一項職權,又是一種職責。釋明權是新審判模式的要求和需要,有利於實現程序公正。
釋明權的設定宗旨,除了為准確查明案件事實外,更重要的是為依法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盡可能地防止當事人由於自己沒有適當行使訴訟權利而導致其喪失該權利的情況發生。因此,釋明權的適當行使,對於法院審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官如果沒有進行適當的釋明工作,就會影響裁判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包括法官促使當事人補充申請查證工作、改變不適當的訴因、明確對不利證據的取捨。
當前人民法院存在忽視釋明權的行使的現象,一些法官怠於行使釋明權,對釋明義務怠於行使,甚至有些法官懼於行使釋明權,嫌麻煩。當然,這與司法實踐中沒有統一規范,主觀隨意性大,實際操作不規范有關。而實際上,法官的釋明義務是必須且應當的。法官在實際的案件審理過程中,應當以口頭或者書面的形式向當事人進行解釋說明。釋明權的行使應當注意適度,過寬則容易造成干擾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過窄則會產生對當事人權利無法救濟的現象。
法官行使釋明權,范圍主要包括訴訟主體方面的釋明、程序方面的釋明、訴訟請求方面的釋明、證據方面的釋明、法律適用方面的釋明。法官釋明權行使有必須行使可以行使情形之分。當法官自己設定規則時必須行使釋明權,向當事人解釋說明規則的行使方法,讓當事人明了規則的內容及其他事項;當法官行使邏輯推理,對一方當事人進行不利推定時,法官必須行使釋明權,如一方當事人拒不提供其掌握的證據,其法律後果的承擔應由誰承擔的釋明。可以行使釋明權的范圍主要是訴訟風險提示等內容,對當事人訴訟權利限制不很大的方面。
法官在行使釋明權時,應當遵循一下原則:1、探求當事人真意原則;2、中立原則;3、必要原則;4適度原則。在實際司法實踐中,法官還都應遵循上述原則,實現程序及實體上的公正。
《證據規則》第35條規定: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規定第34條規定的限制,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變更訴訟要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根據這一規定,法官對於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法院根據案件基本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應當行使除去不當的釋明權。在行使釋明權,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1、這種釋明權的行使,不受《證據規則》第34條規定的限制。《證據規則》第34條是關於舉證時限和證據失權的規定。經法官釋明後,當事人變更訴訟要求的,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如法院認為需要對證據重新進行質證或者雙方當事人均要求重新質證的,仍然可以依法進行質證程序。
首先,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法官認為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不符合法律規定時,應該休庭合議,以體現合議的嚴肅性。經過合議認為,如果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一致的,合議庭可以繼續開庭,這時就不用告知當事人合議庭的認定意見了。如果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那麼合議庭就應當在繼續開庭後告知當事人。
其次,關於如何具體告知,最高人民法院認為,合議庭不能公開、明確無誤地告知當事人案件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是什麼,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是什麼,只能告知當事人案件的法律關系還可能是什麼,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還可能是什麼。同時,為避免當事人訟累,法院應就可能出現的法律關系或者民事行為,要求當事人舉證, 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使對自己有利,並告知當事人,如果當事人不變更訴訟請求的,法院將根據已有的證據材料作出裁判。之所以不贊成明確無誤地告知當事人案件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是什麼,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是什麼,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合議庭作出認定後,一旦庭長、院長或者審判委員會不不同意合議庭的認定,就很可能損害法庭的嚴肅性,損害法律的權威;二是案件還沒有審理完畢,合議庭不能對案件事實匆忙作出認定,否則會影響法官的中立地位。
再次,就告知的方式問題,最高人民法院的說明中認為,合議庭採用口頭告知的方式即可,不過書記員應當將此准確地記入筆錄,並讓當事人在筆錄上簽名,以免日後當事人否認合議庭告知而無據可查。
3、在一審法院行使此種釋明權後,當事人仍不變更訴訟請求的,在這種情況下,如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與一審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屬於原告起訴的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不正確或者不存在,即訴訟主體(被告)有誤,一審法院應當從程序上裁定駁回原告的起訴,以便使原告在明確法律關系後,重新起訴正確的被告;如當事人主張的民事行為(合同)的效力與一審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則屬於在雙方當事人法院關系已確定的情況下,對民事行為、案件事實效力認定的實體問題,一審法院應當從實體上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4、釋明權行使程序問題的參考性意見
⑴審判長或合議庭(含簡易程序中的獨任審判)的其他成員(以下簡稱法官)在開庭審理前能夠確定應行使釋明權的,應當在開庭審理之前適當行使釋明權。
⑵法官在開庭審理過程中認為應行使釋明權的,應當休庭合議。經過合議庭進行評議後認為應行使釋明權的,應當在法庭辨認終結前適當行使釋明權。如能夠通過當庭合議確定是否應當行使釋明權的,也可當庭合議。適用簡易程序的除外,法官可以依先例或者裁判經驗,作出適當判斷。
⑶法官在開庭審理後,認為應行使釋明權的,應當由合議庭進行評議(適用簡易程序 的除外)。經過合議庭評議,認為符合行使釋明權的情形,同意行使釋明權的,法官應當按照合議庭評議的意見,依法適當地行使釋明權。
⑷合議庭在開庭審理後,對案件進行評議中,認為應行使釋明權的,法官應當按照合議庭評議的意見,依法適當地行使釋明權。
⑸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時,如果法官能夠當庭確定行使釋明權的,可以當庭釋明;如果當庭無法確定的,可以休庭,向庭長匯報後,再行決定。作者:陳龍禎

D. 民事訴訟中哪些情況下法院有釋明義務

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規定的釋明情形有10種:

1、關於不予受理的釋明。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當事人訴訟符合七種情形之一的,以及符合民訴法解釋第三百三十八條第二款情形的,法院釋明不予受理。

2、關於訴訟主體的釋明。民事訴訟法當事人章節對必要共同訴訟進行了原則性規定,民訴法解釋在訴訟參加人章節對存在共同訴訟主體的情形作了詳細規定。

3、關於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的釋明,按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告知當事人。

4、關於反訴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二百三十三條的規定處理。

5、關於訴訟程序適用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二百五十八條、第二百六十條、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處理。

6、關於被執行人提起執行異議之訴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三百零九條的規定處理。

7、關於二審程序中新增請求或反訴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三百二十八條的規定處理。

8、關於離婚財產分割申請再審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三百八十二條的規定處理。

9、關於再審請求超出原審請求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四百零五條的規定處理。

10、關於涉外訴訟的有關釋明。

(4)法院應該釋明擴展閱讀:

法官釋明的特點:

一、釋明是法官的一種訴訟行為。釋明的主體是法官,並且是法官的一項職責和職權,其貫穿於訴訟的全過程。

二、法官的釋明行為是在特定情形下做出的。法官的釋明行為只有在因為當事人訴訟能力欠缺可能影響案件的實體處理結果時才主動做出的。

三、釋明行為的外在表現方式為法官對當事人的發問、提醒或啟發。

四、釋明的目的是為了促使當事人將訴訟主張和事實陳述補充完整,將不當主張予以排除,將不充分的證據補足。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法院網—民事訴訟中法官釋明存在的問題及破解路徑

E. 法院不得釋明和主動使用的原因

居中裁判的原因,一旦釋明,必然在實質上是對一方當事人的提醒,而相對而言版,對於對方當事人就是不公權平的。法院對原告釋明後,假如原告據此作出了某種對應策略,那麼法院要不要再告知被告,應該如何應對。
所以,法官和律師的身份和行為是不同的,律師是只為自己當事人服務,相關解釋工作應該是當事人自己律師的工作責任。法官一手托兩家,應該避免任何可能違反中立原則的舉動

F. 「釋明」在民事訴訟中是什麼意思

釋明制度的核心是法官釋明權,又稱法官釋明義務,是大陸法系的概念。它是指在內當事人的主容張不正確、有矛盾,或者不清楚、不充分,或者當事人誤以為自己提出的證據已經足夠時,法官依據職權向當事人提出關於事實及法律上的質問或指示,讓當事人把不正確和有矛盾的主張予以排除,把不清楚的主張予以澄清,把不充足的證據予以補充的權能。

G. 新的訴訟法中關於法官釋明制度的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的(一)至(五)項規定,要求人民法版院在五種情形下,要權履行依法「告知」當事人有關法律規定的義務,其中包括提起行政訴訟、向仲裁機關申請仲裁、向主管機關申請解決、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申請再審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第二款規定:「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交的證據及其期限。」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二條規定:判決書應當寫明「判決認定的事實和理由、適用的法律和理由」。

H. 在民事訴訟中,如果被告主體不適格,法院是否必須先向原告釋明後才能駁回原告的請求

不符合起訴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在七日內作出裁定書,不予受理起訴。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享有的起訴權利。對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起訴,必須受理。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作出裁定書,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七)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8)法院應該釋明擴展閱讀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規定,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起訴狀應當記明下列事項:

(一)原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別、工作單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等信息;

(三)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

(四)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八條規定,對簡單的民事案件,原告可以口頭起訴。當事人雙方可以同時到基層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請求解決糾紛。基層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可以當即審理,也可以另定日期審理。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九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簡單的民事案件,可以用簡便方式傳喚當事人和證人、送達訴訟文書、審理案件,但應當保障當事人陳述意見的權利。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四條規定,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I. 釋明是法律程序嗎

釋明作為心證的一種時,它是指訴訟中法官根據有限的證據,可以大致推斷出案件的事實專為真,或是僅形成「屬薄弱」心證的一種訴訟證明的結果。

釋明的確信程度相對弱於「證明」。

1、我國立法體系中關於釋明制度的初步規定,最早見於《民事訴訟法》第111條,關於人民法院向起訴的當事人告知案件的主管、管轄等情況的規定。

2、1993年以來最高法院發布的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一系列「若干規定」中圍繞庭審的一些規定,主要是審判長通過詢問、提醒、制止等方式引導當事人進行辯論的規定。

3、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首次明確地引入了法官釋明權的規定,第3條規定了人民法院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後果,第8條規定了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當事人,第33條規定了人民法院通過送達舉證通知書告知當事人舉證責任、舉證期限等的內容,第35條規定了人民法院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

J. 申請再審原審法官已作釋明申請人不服原審法院還要再釋明嗎

申請再審是當事人的權利,不需要法官釋明,直接向生效判決的上級專法院申請再審。屬

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三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提交再審申請書等材料。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不提交書面意見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和對方當事人補充有關材料,詢問有關事項。

第二百零四條
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規定的,裁定再審;不符合本法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因當事人申請裁定再審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審理,但當事人依照本法第一百九十九條的規定選擇向基層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裁定再審的案件,由本院再審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審,也可以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

第二百零五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熱點內容
電力依法治企 發布:2025-08-18 23:28:09 瀏覽:345
構建公共法律服務五大體系 發布:2025-08-18 23:25:46 瀏覽:750
勞動法41條內容42條 發布:2025-08-18 22:58:28 瀏覽:509
農村土地徵用涉及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8-18 22:57:10 瀏覽:99
成品油行政法規 發布:2025-08-18 22:44:25 瀏覽:62
著作權法法律知識競賽題及答案 發布:2025-08-18 22:44:18 瀏覽:645
廣東勞動法生育規定 發布:2025-08-18 22:44:08 瀏覽:919
法治知識網路競賽活動 發布:2025-08-18 22:37:22 瀏覽:407
浦發銀行法律顧問投標 發布:2025-08-18 22:37:09 瀏覽:380
買房婚姻法公平 發布:2025-08-18 22:32:08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