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春秋書法院

春秋書法院

發布時間: 2021-02-13 21:57:48

❶ 關於西周和春秋的法律故事 一些書籍上記載的 簡短的故事就可以了。. 關於法律的就可以

《尚書》中有一篇《呂刑》,是研究西周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獻。

❷ 「《春秋》三傳」是哪三本書

《春秋》被儒家復奉為經典,今制與之有關的作品有《春秋左氏傳》,本名為《左氏春秋》,起初獨立行世,以敘事為主,內容與《春秋》相表裡,漢代以後常被用來解釋《春秋》,四晉後遂與之合為一處,又有《公羊傳》和《穀梁傳》是儒家解經之作,側重闡發「微方大義」。上述三書合稱「《春秋》三傳」。

❸ 《春秋》一書作者是誰

儒家經典之一。編年體春秋史。相傳由孔子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記載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間的史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❹ 求大神《春秋》《尚書》《左傳》《戰國策》《國語》這五本書分別產生與何時 主要內容是什麼 社會影響

《春秋》春秋時期。 作為魯國的編年史,由孔子修訂而成。第一部華夏民族編年史兼歷史內散文集
《尚書容》春秋時期 。 相傳為孔子編定,以記言為主,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是中國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
《左傳》春秋時期。 既是古代漢族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
《戰國策》該書經過多次的編寫,並不是一人一時寫成的。 記載了東周、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國語》應該是春秋。 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了周王朝和魯、齊、晉、鄭、楚、吳、越等諸侯國的歷史。

❺ 《春秋》是一本書一套書

《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專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於簡屬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穀梁喜《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現《春秋》原文一般合編入《左傳》作為「經」,《左傳》新增內容作為「傳」。

❻ 「春秋」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春秋》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按年記載了春秋時魯國從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間(前722~前481或前479)的歷史大事。其紀年依據魯國,記述范圍卻遍及當時整個中國。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天文氣象、物質生產、社會生活等諸方面,是當時有準確時間、地點、人物的原始記錄。《春秋》經文極為簡略,每年記事最多不過二十來條,最少的只有兩條;最長的條文不過四十餘字,最短的僅一二字。《春秋》雖然簡短,卻記載了准確的時間、地點、人物,從而賦與史官的口頭講述以信史價值,這已是史學發展上的巨大進步。然而由於《春秋》敘事過簡,亦被後人譏為『斷爛朝報'。"

以上的論述只是關於《春秋》的皮毛敘述而已,殊不知,《春秋》正因為簡短,所以用詞頗費斟酌。很"藝術"地體現了微言大義,形成了後世所謂的"春秋筆法",是孔門治學的聖經。子夏乃治《春秋》的高手,然而孔子"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可見春秋文字的精練。另外,《春秋》簡朴的文字背後深藏著艱深的隱痛和博大的胸次。庸常之人難以窺見。《史記孔子世家》載:"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新〗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為何後世知在焉,罪亦在焉者??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然而到了西周末年,奠基著華夏先民信仰人心的巨大基石:禮樂制度已經傾圮。所謂"禮崩樂壞"是也。利慾熏心的權勢者深信賦予其權力的乃是其心中不可遏制的權力意志。諸侯挾持天子,大夫放逐諸侯,家臣反叛大夫——所有的人都在瘋狂地追逐著權力,又都在追逐權力的過程中喪失了權力."《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中,弒君亡國的慘禍一再地發生,前事預言著後事,遺憾的是醉生夢死的"亂臣賊子"們永遠在重蹈著前驅的覆轍。不修《春秋》依周史舊例必定同時記錄當時的祥瑞和災異,而《春秋》除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外只有災異的記錄。蓋因真正授予"國命"的乃是生生不息的"仁"。在其眼裡《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有的只是災異,這"災異"正是它向世人發出的譴告。

當時年邁的孔子與其弟子駕著車乘奔走列國,棲棲惶惶、席不暇暖,為災難深重的人類探尋新的道路——"人"終於清醒地意識到需要憑籍其自作主宰的意志把握自身的命運。這是一個永遠為後人所銘記的偉大的時刻,文明的歷史由此開始了新的紀元。然而,從前四九七年去魯至前四八四年歸國,孔子攜其弟子在外奔波十三年,"干七十餘君,莫能用。"當時的世界正醉心於瘋狂的權力斗爭,沒有人願意坐下來傾聽一位"不識時務"的老人的理想和志向——他的偉大也正在於他所生活的時代還不足以理解他的偉大。而他所能報答主宰的就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光發憤工作,為其發起的儒學運動撰寫了一篇綱領性文件,此即儒家之"經王"——《春秋》。在這部書中,為人類的福祉奉獻了畢生精力的孔子為他所眷戀的世界留下了最後的遺言。

《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是孔子在一生的政治活動失敗之後為後世的政治家寫的一本佈道的書,其中蘊涵中國道統的精義——只有當思想家成為政治家的導師,學術凌駕政治成為第一權力中心的時候,人類才能克服深深植根於下腹部的弱點,進而從主宰那裡爭得最大限度的自由。"王者之跡息而詩亡,詩亡而後《春秋》作"。

在孔子編訂的六藝之中,《詩》、《書》、《禮》、《樂》屬於殷周文明之舊典,《大易》、《春秋》則代表了"仁"與理性時代的"人"訂立的新約。《易》原為備於王宮的三代卜巫之書,由孔子之《易傳》而獲得全新的內涵,形成與《春秋》外王之學相配套的內聖工夫。與《易》教相應的《春秋》教最重"華夷之辯"。"華夷之辨"不在種族血統而在文化理想之有無——自覺地恪守崇高的理想並以之為向導努力超脫自然法則的國家或民族為"中國";反之,放縱本能、唯利是逐,將其命運拱手交給"上帝之手"的國家或民族為"夷狄"。一個人要先立乎其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要先立乎其大——中國之所以為中國,正因其立志要成為"中國"。它永遠將崇高的文化理想視為指導國家行為的南針,高尚其志,逐步帶動尚未開化的"夷狄"走上"仁"所指引的道路——所謂"齊一變至魯,魯一變至道。"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去也,哲人頹萎,留給世人的最精粹的文化遺產是:《春秋》及三千弟子,精者七十二。

四 結論:《春秋》是一部文學作品

從以上論述得出關於"文學",我們可以提煉出這么幾個關鍵詞:
語言、文采、藝術性、明道、緣情和博學。說《春秋》是一部文學作品,是因為:

1、《春秋》是語言性的作品,並且不是一般性的語言,而是藝術性的語言。
2、藝術性的含義體現在文辭的簡潔,"約其文辭而指博"。
3、《春秋》雖為信史,但並非錄音機式的全息記錄,而是注重災異的記錄,以達到對世人的譴告。
4、《春秋》的文采不是絢爛的那種,而是內斂的,類似於花苞式的做派。
5、《春秋》是緣情的,但是這種情不是基於一人一國之利,而是基於全人類的,是世界公民式的情懷。奠基於博大的胸次。
6、《春秋》是博學的,《春秋》經義實涵蓋了一套植根於新天道性理的高明的政治哲學,其內容強調兼攝經權、與時俱化。大致而言,先秦儒家守其經,孔門流衍之兵、法、縱橫家得其權。其博大也體現在:沒有對先秦兩漢學術文化全面的了解就不足以言《春秋》。
7、《春秋》是明道的,"文明"有三千幻相,"自由"乃其無相之相。"人"在"仁"的引領下終於掙脫了生存競爭的法則,使"自由"的領地不斷向神的國土延伸。在斗爭中盲目的"仁"逐漸發育成熟;當它達到自我意識的時候,就化生出理智的力量和節制的精神—------"智"。"智"是"仁"的對立面,也是"仁"的完成;此經通過魯史之剪輯及孔子口說表達經義,全面革新了殷周文明的天道性理,實現"天下歸仁"的偉大的政治理想。但這些"道"也是不好言語的。子貢曾向老師聞詢天道的究竟。"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真是"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8、說《春秋》是文學作品,就不能僅僅以今日狹義文學觀的視角論〈春秋〉,而是放在先秦渾朴的廣義文學觀的視野里,並且,不論文學觀念在歷史上如何的張著狹、廣兩翼,縱橫捭闔,其本意仍在"文章和博學"。
金屬的光芒,不韜.

❼ 《尚書》、《春秋》、《左傳》三書的體例是

<<左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

原稱《書》,到漢代改稱《尚書》,意為上代之書。回這是我國第一部上答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

❽ 《春秋》這本書的名字來源是

選A
中國古代先民極其重視春,秋兩季的祭祀,由此「春秋」衍生出更多的語言內含義,常常用來表示:容年,一年,四季,四時,光陰,年齡等。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❾ 四書五經里的《春秋》指的是哪本書

《春秋》就是魯國的史書,相傳由孔子編撰。全名就是春秋,春秋左氏傳是後人對他的詮釋,還有春秋公羊傳和春秋穀梁傳。目前以春秋左氏傳為尊,中華書局有出版過。

《春秋》是由魯國史官記錄大量當時本國諸侯,大夫,國人等失禮非禮之事;魯國史官也會收集其他諸侯國公侯大夫等失禮非禮之事,會記錄諸侯國公侯間大夫等間書信內容,比如晉叔向與鄭國子產關於鑄刑書的書信,其中記錄了齊國史官因為保持真實記錄而被殺掉的事件等等。

(9)春秋書法院擴展閱讀:

學術探討

學術界對於《春秋》的史學價值存在質疑。胡適認為:「《春秋》那部書,只可當作孔門正名主義的參考書看,卻不可當作一部模範的史書看。後來的史家把《春秋》當作作史的模範,便大錯了。為什麼呢?因為歷史的宗旨在於『說真話,記實事』。

《春秋》的宗旨,不在記實事,只在寫個人心中對實事的評判。」徐復觀先生也說:「可以斷定孔子修《春秋》的動機、目的,不在今日所謂『史學』,而是發揮古代良史,以史的審判代替神的審判的庄嚴使命。可以說,這是史學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經而不是史。」

考古發現

2019年2月報道,從海昏侯墓出土簡牘5200餘枚,專家釋讀後發現包括《春秋》在內的儒家經典及其訓傳。海昏簡本《春秋》現存100餘枚。西漢流傳對《春秋經》進行注釋的有《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

研究人員根據文字較清晰的20餘枚竹簡初步判斷可知,簡文內容多同見於今本《公羊傳》和《穀梁傳》,也有僅見於《公羊傳》者。其內容文句與今本有出入,也有不見於今本者。

海昏簡本《春秋》與《春秋公羊傳》關系密切,漢代公羊學盛行,甚至在一段時間內作為治國基本原則,海昏簡本《春秋》的發現是春秋經傳在出土文獻中的首次發現,提供了《春秋》經的最早實物,為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力依法治企 發布:2025-08-18 23:28:09 瀏覽:345
構建公共法律服務五大體系 發布:2025-08-18 23:25:46 瀏覽:750
勞動法41條內容42條 發布:2025-08-18 22:58:28 瀏覽:509
農村土地徵用涉及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8-18 22:57:10 瀏覽:99
成品油行政法規 發布:2025-08-18 22:44:25 瀏覽:62
著作權法法律知識競賽題及答案 發布:2025-08-18 22:44:18 瀏覽:645
廣東勞動法生育規定 發布:2025-08-18 22:44:08 瀏覽:919
法治知識網路競賽活動 發布:2025-08-18 22:37:22 瀏覽:407
浦發銀行法律顧問投標 發布:2025-08-18 22:37:09 瀏覽:380
買房婚姻法公平 發布:2025-08-18 22:32:08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