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里亞法院
Ⅰ 什麼是刑事法
簡單來講,所謂刑事法就是指《刑法》、《刑事訴訟法》及其相關與有關犯罪的法律。
Ⅱ 什麼是「卡迪司法」
伊斯蘭教教職稱謂。舊譯「尕最」、「哈的」、「嘎錐」、「卡孜」。系阿拉伯語音譯,意為「教法執行官」,簡稱「教法官」。即依據伊斯蘭教法對穆斯林當事人之間的民事、商事、刑事等訴訟執行審判的官員。穆罕默德曾派門弟子穆阿茲到葉門去主持該地的司法審判。據載,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曾向埃及、大馬士革、霍姆斯等地派駐法官。在伍麥葉王朝,卡迪的任命和撤換由行省總督決定,為低級行政官員,除執法、辦案、主持公正外,還協助總督管理某些行政工作。在阿拔斯王朝,隨著伊斯蘭教法體系日臻完善,教法學家社會地位顯著提高,哈里發任命許多教法學家為卡迪,擔任各級沙里亞法院的司法官。在巴格達還設有最高卡迪(Qadi al-Qudat,即卡迪·庫達特),統轄全國的司法審判工作。卡迪不受地方行政長官約束,獨立行使司法和審判權。卡迪制度一度為伊斯蘭國家的基本司法制度。13世紀後,由於異族的入侵,統一的哈里發國家解體,卡迪制度隨之衰落。奧斯曼帝國崛起後,卡迪制度得到恢復和發展。帝國一度以伊斯蘭法為唯一的司法制度。卡迪依其許可權分為五個等級:(1)總穆夫提。亦稱「伊斯蘭長老」。由素丹委任,官邸設在首都伊斯坦布爾,為伊斯蘭教法的權威解釋官,有權就重大的教法問題發表正式法律見解(即法特瓦),並監督教法的實施和卡迪的審判活動。(2)大卡迪。由素丹直接任命,為最高審判官,有權任命各地的卡迪。戰時又是軍隊的大卡迪,稱為「卡迪·阿斯凱爾」(Qadi『Askar)。(3)京都卡迪。由學識淵博、威望很高的著名教法學家擔任。(4)省府卡迪,為省府最高執法官。(5)地方卡迪,為基層教法法院的執法官。歷史上通常僅在伊斯蘭國家的首府和重鎮,設有不同教法學派的司法機關,而在其餘地區只設有某一教法學派的卡迪法院。原則上,卡迪只能根據所屬教法學派的司法傳統執法。卡迪的司法權一般分為有限審判權和無限審判權兩種,前者僅有權受理某些領域(如婚姻、家庭、遺產繼承等)或某一轄區內的訴訟案件,後者有權受理一切訴訟案件,即保護一切合法行為,處置一切非法行為。因卡迪所執行的是「安拉的法度」,唯有學識淵博、精通經訓和教法、品格高尚、廉潔奉公、主持正義、理智健全、信仰虔誠的伊斯蘭學者才有資格充任此職。卡迪的職權是判決訴訟、調解民事糾紛、管理「瓦克夫」、保護孤兒財產、充當無行為能力者的監護人、懲治違犯教律者、任命地方司法代表等。
進入近現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伊斯蘭國家社會的演變和法制改革的興起,傳統的司法制度受到巨大沖擊,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卡迪的地位和作用隨之下降。有些國家(如土耳其、埃及等)撤銷了教法法院,代之以政教分離的世俗法院,有些仍以教法為基本法的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和海灣沿岸的伊斯蘭國家),雖然保留了卡迪制度,但都經過改組,普遍設立了由數名卡迪主持的多級司法制度和上訴制度,而大部分伊斯蘭國家,則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國民司法體制,卡迪法院作為第一審法院被保留下來,但其許可權受到嚴格限制,為民事審判的輔助機關,卡迪的職責以調解民事糾紛為主。
Ⅲ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一戰前領土大致包括今天的哪幾個國家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一戰前已衰弱不堪, 疆域與之前相比大大縮減,涵蓋了今天的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伊拉克、科威特、約旦、阿爾巴尼亞、希臘北部;另外利比亞名義上也是其屬地。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Empire )為土耳其人建立的一個帝國。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東南歐、巴爾干半島之大部分領土,北及匈牙利和斯洛維尼亞。自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
(3)沙里亞法院擴展閱讀: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政治
奧斯曼帝國實行的是軍政合一政體,同時兼有沙里亞政體的色彩,是伊斯蘭教法確認的政治體制之一。國家政權必須符合沙里亞的精神,國家元首(即哈里發、素丹、埃米爾等)亦必須遵循伊斯蘭教法治國。
教法學家們提出此說,意在為伊斯蘭國家政權的合法性提供一種權威的理論根據,以調和日益封建化、世俗化的國家政體同神聖律法的矛盾,強調神聖的沙里亞的普遍適用性。
為了捍衛伊斯蘭教義的神聖性、純潔性和連續性,教法學家們後來提出了比較系統的哈里發學說,就哈里發的資格、職能、產生辦法等作了一系列原則規定,認為哈里發作為「安拉之公僕」,必須尊重伊斯蘭教法,只能在沙里亞容許的有限范圍內行使其權力。
這些權力主要是行政立法權,包括頒布政令、制定行政法規、確定國家的行政建制、任免官吏等。但所有這些行政立法在理論上皆被視為對沙里亞的一種應用和補充,不能有悖於沙里亞的精神。
教法學家們認為,沙里亞政體是對君主專制的一種限制,但實際上只是一種道義上的限制,封建君主只要在名義上宣布忠誠於沙里亞,即可合法地行使其權力。歷史上封建君主常以此為據來頒布行政法規,如著名的《奧斯曼帝國法規》。
近代以來,還經常據此頒布政令和法規,限制沙里亞法院的司法權,並以行政立法的方式對教法的實體加以修訂。
Ⅳ 如何看待最近網路上流行的「清真梗
麥當勞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兩家門店向當地阿拉伯裔穆斯林提供清真麥樂雞和清真三明治兩種清真食品,結果被起訴其殺雞時未依照伊斯蘭宗教儀式,不符合伊斯蘭沙里亞法。法院以虛假廣告罪判麥當勞賠償70萬美元。
Ⅳ 非常特別求求大家伊斯蘭教是干什麼的教派啊特別求求大家能告訴正確詳細些好嗎特別求求大家了哦
伊斯蘭教[1](阿拉伯語:الإسلام、al-』islām;阿拉伯語發音: /ʔislæːm/ ( 聆聽)[2])或回教,舊稱清真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回回教,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論宗教;古蘭經被伊斯蘭教信徒視為創造主安拉命天使逐字逐句的啟示給其使者,而聖訓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Islam)的名字來自閃族字根S-L-M,意為「順從(真主)」;穆斯林(Muslim)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真主,名曰阿拉;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真主;真主派遣了多位先知給人類,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但最終訊息是傳達給最後的先知穆罕默德,並載於古蘭經。
伊斯蘭教的宗教習俗包括五功,是為「念、禮、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3]。伊斯蘭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福利等各方面[4]。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粗略占穆斯林的85%)或什葉派(粗略占穆斯林的15%)[5]。伊斯蘭教是中東、非洲的大部分及亞洲主要部分的主流宗教[6]。在中國、俄羅斯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族群。最多穆斯林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佔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7][8]。30%的穆斯林都位於南亞,20%的穆斯林在阿拉伯國家[9]。改信伊斯蘭教的人及穆斯林移民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目前全球約有十五至十八億穆斯林,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6],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10]。
目錄 [隱藏]
1 語源及字義
2 信條
2.1 真主
2.2 古蘭經
2.3 天使
2.4 穆罕默德
2.5 復活與審判
2.6 宿命與自由意志
3 責任及教規
3.1 五功
3.2 法律
3.2.1 宗教與國家
3.3 禮儀與飲食
3.4 殯葬
3.5 聖戰
4 歷史
4.1 632年-750年:哈里發帝國的崛起及穆斯林內戰
4.2 750年-1258年:黃金時代
4.3 十字軍東征、收復失地運動及蒙古人入侵
4.4 1030年-1918年:土耳其、伊朗及印度帝國
4.5 1918年至今:現代
5 社群
5.1 人口分布
5.2 清真寺
5.3 家庭
5.4 歷法
6 與其他宗教的關系
7 宗派
7.1 遜尼派
7.2 什葉派
7.3 蘇非派
7.4 其他派別
8 注釋
8.1 參考書目
9 外部鏈接
10 參見
[編輯]語源及字義
「伊斯蘭」是一個動名詞,出自三字母的字根「i-s-m」,源自阿拉伯語動詞「Aslama」,意指「接納、服從、順從」[11]。伊斯蘭的意思是接納和順從真主的命令或意志,信仰者的實踐方式要以禮拜他、行善和遵從他的指示來證明。古蘭經給出了許多伊斯蘭的字義。在一些經文里,堅定的信念常被強調為穆斯林的高尚品德:「真主欲使誰遵循正道,就使誰的心胸為伊斯蘭而敞開;...(古蘭經第6章第125節)」[12]一些經文將伊斯蘭及宗教連在一起:「今天,我已為你們成全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作為你們的宗教。(古蘭經第5章第3節)」[13]另一些經文則形容伊斯蘭是回饋真主的動作,不僅是口頭上的信仰認可。伊斯蘭思想里的另一個專門解釋則是作為伊斯蘭、伊瑪尼(信念)及伊赫桑(善行)的一部分,伊斯蘭在這里的意思是禮拜(伊巴達特)及伊斯蘭法律(沙里亞)[14]。
[編輯]信條
主條目:伊斯蘭教六大信仰和伊瑪尼
古蘭經說明所有穆斯林必須相信真主、他的啟示、他的天使、他的先知及末日審判和前定[15]。教派之間的信條有所不同,遜尼派的宿命論稱為真主旨意[16],什葉派稱為神聖審判。什葉派伊瑪目及其政治及宗教領導是什葉派獨有的信條[17]。
穆斯林相信真主透過天使吉卜利里加百列將啟示傳示給先知穆罕默德,藉此傳達給人類[18]。穆罕默德是真主的最後使者,而古蘭經則是穆罕默德在超過二十年的時間里接受啟示所得的神聖之書[19]。據古蘭經記載,有些先知能藉真主而作了一些神跡,因先知是真主選而成為使者的人,故穆斯林相信先知是人,而不是神。伊斯蘭教先知被認為是所有人類里最接近完美的凡人,他們是神授啟示的唯一接收者,真主直接或通過使者將啟示傳達給先知[20]。古蘭經里提及過許多被視為伊斯蘭教先知的人物,包括阿丹(亞當)、努哈(挪亞)、伊布拉欣(亞伯拉罕)、穆撒(摩西)、爾薩(耶穌)等[21]。伊斯蘭教神學認為,自亞當在宣揚伊斯蘭教的訊息開始,往後所有真主的使者都在宣揚同一訊息,古蘭經里描述伊斯蘭教為:「那是安拉賦予人類的天性。安拉在造化上沒有改變,這就是正確的宗教,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22]古蘭經又說道,穆斯林這個名字是由亞伯拉罕賦予的[23]。
伊斯蘭教發源於七世紀早期的阿拉伯地區[24]。古蘭經提到,猶太教及基督教都是亞伯拉罕教義承襲下來的繼後者,古蘭經稱猶太人和基督徒為「有經者」[25],以區別這些宗教與多神教。穆斯林認為部分的啟示經文討拉特(Tawrat,即摩西五經)及引支勒(Injil,即四福音書)在原文或釋義上,甚至兩者都被歪曲了[26]。
[編輯]真主
參見:安拉
伊斯蘭教的基本神學觀念是認主學,即是伊斯蘭教的一神論。真主在阿拉伯語里稱作安拉,大部分學者都相信那是「al-ʾilāh」(神)的簡化字,又有人將之追溯至阿拉姆語「Alāhā」[27]。五功之一的認主學在清真言里有述,宣稱除了真主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主宰,穆罕默德則是真主的使者。在傳統伊斯蘭神學里,真主是不可理解的[28]。穆斯林不會將真主形像化,而只會作為一名順從者崇拜、愛慕及敬畏他。穆斯林只認為爾薩是一位先知,他們不認同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教義。在伊斯蘭神學里,耶穌只是一位凡人,而不是上帝的兒子。古蘭經里描述真主為:「他是真主,是獨一的主;真主是萬物所仰賴的……除真主外,假如天地間還有許多神明,那麼,天地必定破壞了。」[29][30]
[編輯]古蘭經
主條目:古蘭經
哈塔特·阿齊茲·埃芬迪的古蘭經手抄本開端章。
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真主的原話,是伊斯蘭教最重要的經籍[31][32]。穆斯林相信,古蘭經的經文是在610年至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逝世期間經由天使加百利傳達給穆罕默德。因穆罕默德本人是一文盲,所以他命弟子(薩哈巴)在他在生時把古蘭經抄寫下來,然而當時主要的傳播方式都是口耳相傳。在第一任哈里發阿布·伯克爾在位時,古蘭經被匯編成文[33],到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時將之標准化[34]。伊斯蘭研究學者從經文里尋根究底,發現當今的古蘭經在經過這么多年後仍沒有變化[35]。
古蘭經分為114個蘇勒(章節),共有6236節阿亞(經文)[36]。年代較早(麥加時期)的一些蘇勒主要論及倫理及宗教話題,較後期(麥地那時期)的蘇勒則主要討論與穆斯林社會相關的社會及道德事項[37]。古蘭經較為注意道德指引多於法律教學,被視為「伊斯蘭教原則及價值的原始資料」[38]。伊斯蘭法學家會查閱聖訓或穆罕默德的生平紀錄以補足古蘭經及輔助解釋古蘭經的經文。對古蘭經的注釋被稱為塔夫希爾(Tafsir)[39]。
「古蘭」一詞解作朗讀[37],穆斯林狹意所指的古蘭經,是指阿拉伯語的原版,而不是它的復印品及譯本。對於穆斯林來說,阿拉伯語原文的古蘭經才是完美的,譯文會因語言不同及誤譯而造成缺失,也不可能保存原本的式樣文體。譯本只會被視為注釋,不是本意的古蘭經[40]。
[編輯]天使
主條目:伊斯蘭教中的天使
對天使的看法在伊斯蘭宗教里至關重要,天使的阿拉伯語「malak」意指使者,與對應的希伯來語「malakh」及希臘語「angelos」相等。據古蘭經所說,天使沒有自由意志,有別於人類,他們是完全服從真主的[41]。天使的職責包括轉達真主的啟示、贊美真主、記下每個人的行為以及在人們去世時取去他們的魂魄。天使不能為人類求情,除非真主意欲。古蘭經里是這樣描述天使的:「(真主是)兩翼、三翼或四翼的天使們的造化者。他(真主)隨意增加造化……」[42]
[編輯]穆罕默德
主條目: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先知,他是創立伊斯蘭教的宗教、政治及軍事領袖。但穆斯林不視他為新宗教的創立者,而是亞當、亞伯拉罕、摩西、耶穌等一神論信仰的復興者。在伊斯蘭傳統里,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及最偉大的先知,又是最接近完美的凡人,集所有美德於一身。在穆罕默德40歲以後人生最後的23年裡,穆罕默德發布真主的啟示,這些啟示的內容被他的同伴記錄下來,成為古蘭經。
穆罕默德向麥加的群眾講道,懇求他們摒棄多神教信仰。部分人改信伊斯蘭教,但穆罕默德及他的同伴被麥加當權者迫害。在經過13年的講道後,穆罕默德及穆斯林在622年進行希吉拉(遷移),前往麥地那。穆罕默德在麥地那與麥地那的皈依者及麥加的追隨者[輔士]建立了新政體(神權統治)。在此後的幾年內,他們與麥加的軍隊爆發了兩次戰爭:624年的白德爾戰役(Battle of Badr),穆斯林在是役取得勝利;625年非決定性的伍侯德戰役(Battle of Uhud)。與反對穆斯林的麥地那猶太人的沖突導致猶太人被放逐、奴役或死亡,猶太人的飛地海拜爾亦被征服。與此同時,穆罕默德控制了鄰近的沙漠部族,切斷了麥加的貿易路線。629年,穆罕默德兵不血刃地降服麥加,在632年他逝世的時候,他統治著阿拉伯半島。
在伊斯蘭教里,穆罕默德規范化的生活例子被稱為聖行,被記錄在聖訓里,聖訓敘述了他的言行及個性[43]。古典穆斯林法學家穆罕默德·伊本·伊德里斯·沙斐儀(Muhammad ibn Idris ash-Shafi`i)強調聖訓在伊斯蘭法律里的重要性。穆斯林被鼓勵在日常生活里去效法穆罕默德的言行。聖行對輔助解說古蘭經至關重要[44]。
[編輯]復活與審判
穆斯林對復活日(又稱為審判日)的看法亦相當重要。他們認為真主已經預定了審判日的時間,是人類不能預知的。審判日的審判及大災難也在古蘭經及聖訓里被描述出來,伊斯蘭學者的注釋也提及過。與前伊斯蘭阿拉伯國家時期人們對死亡的認知不同,古蘭經強調了死者復活,說明人類被聚集起來之後,亡者便會復活,以真主的審判作終[45]。
古蘭經列出一些會使一個人被打下地獄的罪行,如至死不信、高利盤剝及犯姦淫等。穆斯林視天園(堅奈)為信士的最後歸宿,古蘭經的相關資料亦提及到天園的特點[46]。
[編輯]宿命與自由意志
根據遜尼派伊斯蘭教對宿命的想法,真主能得悉及控制所有事物。古蘭經的經文也有說明,如:「我們只遇到真主所註定的勝敗,他是我們的保佑者……」[47]穆斯林認為世上發生的所有善或惡的事物都是早已預定的,真主不容許的事物便不會發生。據穆斯林神學家所述,事物雖然早已預定,但人類擁有自由意志,有能力在對與錯之間作出抉擇,所以他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據伊斯蘭傳說所述,真主裁定的事物都會寫在牌匾上[48]。
什葉派所認知的自由意志稱為「天理」,這一信條是由穆爾台學派(Mu'tazila)發展出來的,強調人們須為他們的行為負責。與此相對,遜尼派不太強調自由意志的角色,因真主對所有事物皆有先見之明[49]。
[編輯]責任及教規
穆斯林進行禮拜。
朝覲儀式,包括圍住麥加的克爾白步行七圈。
[編輯]五功
主條目:五功
伊斯蘭教的五功是遜尼派的五個必要儀式[50]。什葉派穆斯林奉行著他們的一套,但大體上與五功重疊。五功是指:
清真言:伊斯蘭教的基本信經及教義:「我作證,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我作證,穆罕默德,是主使者。」[51]這是伊斯蘭教所有信念及儀式的基礎。穆斯林須在禮拜時誦讀清真言,一些非穆斯林要改信伊斯蘭教也要吟誦清真言[52]。
薩拉赫:即禮拜,穆斯林每天必須禮拜五次,每次禮拜都面向麥加的克爾白進行。薩拉赫的意義是要專心致志予真主,被視為與真主的私人溝通,以表達感謝及崇拜之意。薩拉赫是必須履行的,但可視乎情況而彈性處理。在許多穆斯林國家,當地的清真寺會在適時公開播音喚禮。禱文以阿拉伯語誦讀,由古蘭經的經文組成[52]。
天課:即施捨,這是施捨累積財富的行為,是所有財政狀況許可的穆斯林的義務。他們有義務將積蓄的固定部分捐獻出來,幫助窮人及用於傳播伊斯蘭教。天課被視為宗教義務,富人的財富是「真主恩惠的信託財產」,故富人有欠於窮人。古蘭經及聖訓都認為穆斯林應自願捐獻更多的財富[52]。
齋戒:穆斯林在賴買丹月的黎明至黃昏期間不吃不喝,並反省過錯(除了孕婦、病人、旅行者或身處戰場的士兵外)。齋戒是要追求靠近真主的感覺,穆斯林在賴買丹月須對真主懷著感恩及依靠之心,以彌補他們過去所犯的過失,關注窮人。對於一些會造成過度負擔的人來說,齋戒不是必須的,也容許根據情況作彈性的處理,未能恪守齋戒的人須盡快彌補。一些穆斯林如不在賴買丹月齋戒,他們會分開不同的時間進行齋戒[52]。
朝覲:即伊斯蘭歷都爾黑哲月在麥加的朝覲。任何體格健全的穆斯林在一生里至少須到麥加朝覲一次。當朝覲者進入麥加十公里范圍內時,朝覲者必須穿著受戒服裝,由兩件無縫的被單構成。朝覲儀式包括圍繞克爾白步行七圈、觸摸黑石、在薩法山與麥爾卧山之間來回奔走七次及象徵性地在米納(Mina)向魔鬼投石。朝覲者在他們的社區里備受尊重,伊斯蘭教師認為朝覲是對真主虔誠的表達,不是獲取社會地位的手法[52]。
[編輯]法律
主條目:沙里亞法規
沙里亞法規(字面解作「前往溫泉勝地的道路」)是由傳統伊斯蘭學術界所建立的伊斯蘭法律,大部分的穆斯林都堅守沙里亞法規。沙里亞法規是真主意志的言詞,「構成一種責任體制,憑借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他們必須履行」[53]。
伊斯蘭法律廣泛包羅每個細節,從國家大事如政府治理、外交到日常生活的事宜。古蘭經指出,侯杜德(Hud)用以懲罰五種罪行:偷盜、酗酒、私通、誣陷私通、搶劫。古蘭經及聖行里亦包括了繼承法、婚姻法、以眼還眼等法律,還有齋戒、施捨、禮拜的律例。由於這些義務及禁止事項眾多,在實際應用時會有所不同[54]。伊斯蘭學者根據這些律例及他們的詮釋詳細地構建了法律制度。
費格赫(Fiqh)被界定為宗教的實際規則[55]。伊斯蘭法學家以此衍生出教法淵源學(Usul al-fiqh,「法學理論」、「法理准則」)[56]。根據伊斯蘭的法理,法律根源有四,以優先次序排列為:古蘭經、聖行(穆罕默德的言行)、穆斯林法學家的共識(伊制馬)及類比論證(格雅斯)[57]。對早期的伊斯蘭法學家來說,法理不如法律的實際應用來得重要。在九世紀,法學家沙斐儀將法律原則(包括四個來源)編成法典,為伊斯蘭法律提供了理論性的基礎[58]。
[編輯]宗教與國家
主流的伊斯蘭法律並沒有將「宗教事務」及「國家事務」分開,阿訇既是法學家,也是神學家。事實上,伊斯蘭統治者經常利用平行的申訴法院來繞開沙里亞法院(伊斯蘭教法院),使之在他們的單獨管轄之下。
穆斯林世界在接觸到西方的世俗理想後,穆斯林社會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回應。土耳其在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的改革後成為了世俗國家。與此相反,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使伊朗的世俗政權被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領導的神權國家伊斯蘭共和國取代[59]。
[編輯]禮儀與飲食
主條目:符合教規的食物 (伊斯蘭教)
艾達卜(Adab)是指伊斯蘭教的禮儀。這些禮儀包括以色蘭(祝您平安)來問候他人、餐前誦太斯米(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只用右手進食和吃喝[60][61][62]。伊斯蘭教的衛生習慣屬於個人衛生及健康的范疇,如割禮、伊斯蘭葬禮里對受到清潔及遮蔽後的屍體行殯禮並埋葬。
穆斯林和猶太人一樣在飲食上受到規限,豬肉、血、腐肉及酒等都被禁止進食。所有肉類都必須是由穆斯林、猶太人或基督徒以主之名屠宰的草食性動物,除了是親自獵殺或捕殺享用。穆斯林可以食用的食物被稱為哈拉勒[63]。
Ⅵ 尋求外國法制史比較題的答案
伊斯蘭教法規定的制約穆斯林婚姻、家庭生活的法律制度。伊斯蘭教法的主要門類之一,亦稱「穆斯林家庭法」、「私人身份法」,為教法中內容最充實、影響最廣泛的一個領域。該制度以《古蘭經》中的有關經文為基礎,系在修改、補充「蒙昧時期」阿拉伯婚姻習俗基礎上提出的一套較系統的宗教道德規范,曾對中世紀麥地那的穆斯林社團有廣泛的影響。8~9世紀,經早期教法學家們解釋、歸納、擴展,形成完備的法律體系,得到統治者的確認,成為中世紀伊斯蘭國家的婚姻制度,為沙里亞法院婚姻、離異訴訟案件的審判依據,至今仍有廣泛的影響。它認為婚姻是穆斯林男女間的一項契約,具有法律、社會、宗教3方面的意義,它是夫妻和家庭關系的法律依據,有利於限制一夫多妻制、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具有互敬互愛、神聖結合的宗教意義。由於不同教派間互有差異,歷史上形成遜尼派婚姻制度和什葉派婚姻制度,遜尼派四大教法學派之間亦有細微的差異。原則上一個穆斯林只受所奉教法學派教法的約束,由本派司法機關受理婚事糾紛。
伊斯蘭婚姻制度以《古蘭經》、聖訓、教法為依據。其內容包括:(1)婚姻:1.反對禁慾主義,凡穆斯林均須履行結婚義務,以利於社會的發展。《古蘭經》雲:「真主以你們的同類做你們的妻子,並為你們從妻子創造兒孫」(16:72)。2.主張婚姻自擇,反對強迫、買賣、包辦。《古蘭經》規定,女子可以自行擇偶,「當她們與人依禮而互相同意的時候,你們不要阻止她們嫁給自己的丈夫」(2:232)。3.婚姻資格。凡理智健全的成年(15歲以上)穆斯林均可結婚,未成年者經監護人認可亦可結婚,待成年後准許廢除婚約而另行擇偶(哈乃斐學派),男子可與「有經人」(即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女子)通婚,女子只能在教內通婚;禁止血親和近親之間通婚(《古蘭經》4:22,23),待婚期(即伊達)未盡的婦女禁止再婚。4.提倡一夫一妻制,允許有限制的多妻。《古蘭經》規定:「如果你們恐怕不能公平對待孤兒,那麼,你們可以擇取你們愛悅的女人,各娶兩妻、三妻、四妻,如果你們恐怕不能公平地待遇她們,那麼,你們只可以各娶一妻,或以你們的女奴為滿足。這是更近於公平的」(4:3)。早期伊斯蘭教歷史上一度實行多妻,意在建立穩定的個體家庭、保護無家可歸的婦女和孤兒,以利於社會安定,並非主張無限制的一夫多妻制。5.婚姻類別。計有3類;符合教法規定的,稱為「有效婚姻」(Sahih),違反教法規定的,稱為「無效婚姻」(Batil),不完全符合教法規定的(即如證婚人未出席婚禮、女方待婚期未盡、同時娶兩姊妹為妻等),稱為「不正常婚姻」(Fasid)。(2)婚後家庭生活的規定。系由婚姻的法律效力所促成的夫妻相互間的權利和義務,包括:夫妻關系受法律保護,所生子女為合法子女,夫妻間有互相繼承遺產的權利,丈夫在婚前或婚後必須給予妻子一定價值的聘禮,以示對妻子的尊重,妻方亦可主動放棄聘禮,在法律上視為妻子對丈夫的「贈與」,妻方可隨意決定,丈夫作為家長,有權「管束」妻子,但亦須尊重妻子的合法權益,夫妻雙方對於女皆有監護權,妻子對幼年子女有監護權,丈夫對成年子女有教育和婚姻、財產監護權等。(3)離婚制度。除因一方自然死亡而終止婚姻外,計有4種類別;一是休妻(塔拉格)。又有3種方式:「贊許的休妻」(Talaq al-Sunna Ahsan)即丈夫在妻子非月經期宣布1次「休妻」,之後如連續3個月與妻子分居,妻子待婚期滿後,即自行解除婚姻。期間丈夫可主動與妻子和好,亦稱「可挽回的休妻」;「可嘉的休妻」(Talaq al—Sunna Hasan),即丈夫在妻子非月經期宣布1次「休妻」,之後連續在2個月內宣布2次。因第三次宣布後不準收回,亦稱「不可挽回的休妻」;「標新立異的休妻」(Talaq al-Bid『a),指不合傳統但依然有效的一種休妻方式,即丈夫在一次場合連說3聲「塔拉格」。二是「代理休妻」(Talaq al-tafwid)。伊斯蘭教法認為,休妻為夫方的專權,但夫方可將此權授與妻方,妻方可據含有這類條件的婚前約定,宣布脫離夫妻關系。三是協議離婚。有兩種形式:妻方主動提出,稱為「胡勒爾」(Khul『),意為「解脫」;雙方因感情破裂共同提出,稱為「穆巴拉」(Mubara』a),意為「互相解脫」。兩種方式下妻方皆須給予夫方一定的經濟補償,通常是放棄聘禮或離異。四是法院判決離婚。中世紀教法學家們認為,教法官(即卡迪)可應妻方的請求,判決離婚以結束不公正的婚姻,但對據以離異的理由和方式存有分歧。馬立克學派一般較為寬容,哈乃斐學派否認此說,沙斐儀學派和罕百里學派持中席態度。
什葉派婚姻制度是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它與遜尼派婚姻制度既有共同之處,又有明顯的區別。二者的主要區別是:(1)什葉派教法只承認「有效婚姻」和「無效婚姻」兩個類別,否認介於兩者之間的「不正常的婚姻」。(2)什葉派教法承認一種臨時性婚姻,稱為「穆塔爾」。穆塔爾被視為一種為了「享樂」目的而結成的有時限的婚姻。計有4項規定:1.男女雙方簽定契約。2.穆斯林男子可與任何數目的穆斯林女子或信奉基督教、猶太教、祆教的女子結為「穆塔爾」婚姻,穆斯林女子只限於在教內結為「穆塔爾」。3.時限可長可短,少則一日,多則數年,期限已盡,自行終止婚姻關系。4.男方必須給女方一定數額的聘禮。期限未盡,男方即終止婚姻關系,聘禮全部歸女方所有,女方提前終止婚姻關系,應扣除相應份額的聘禮,作為對違約的經濟補償。(3)什葉派教法對休妻規定了嚴格的限制。休妻須有充分的理由,必須使用明確無誤的言語(即塔拉格),並有兩名穆斯林男證人在場,否則無效。
近代以來,隨著時代和社會條件的變化,大部分伊斯蘭國家皆在不同程度上採取了法制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已發生了多方面的變化。主要是:(1)修訂法規。大部分國家對傳統的婚姻家庭法規予以修訂,採取了更明確的現代單行條規法的形式,對一夫多妻、夫方隨意休妻、夫權至上、夫妻不平等不合時宜的內容作了修改,從而增強了法律的活力。(2)修訂程序法。一些仍保留沙里亞法院的國家,以行政立法的方式,修改了法律程序和證據規定,對法院的司法權予以限制,對重口供、輕證據的偏向,予以糾正。(3)完善司法制度。或建立完善的多級審判制度,或由國家民事法院取代沙里亞法院,從而將婚姻、家庭事務納入法制,並限制、禁止童婚、一夫多妻,禁止夫方在法治之外私自休妻等,使婚姻、家庭關系更為和諧、融洽、美滿。
Ⅶ 伊斯蘭教長老的基本概況
11世紀此稱謂為來榮譽稱號,用以尊稱自傑出的伊斯蘭學者和蘇菲神秘主義者。12世紀,在伊朗的呼羅珊地區,常用以尊稱當地沙斐儀學派的著名教法學家。而在馬穆魯克王朝統治下的埃及和敘利亞,則授予那些有資格發表「正式教法見解」(即法特瓦)的權威教法學家,為一種非官方的榮譽稱號。自13世紀起,此稱謂成為伊斯蘭教國家任命的總穆夫提的別稱,凡權威的總穆夫提,皆自稱為「伊斯蘭教長老」,其法律判斷被視為不容更易的安拉意志的體現。在伊朗薩法維王朝時期,「伊斯蘭教長老」則由朝廷主管宗教事務的官員「沙德爾」(Sadr)任命,為國家的司法官員,有資格主持重鎮的沙里亞法院,毛拉和穆智泰希德皆受其管轄、領導。此稱謂後為阿亞圖拉和大阿亞圖拉所代替。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僅用以尊稱首都伊斯坦布爾的總穆夫提,為伊斯蘭教法的權威解釋者,有權主持素丹的就職儀式,享有政治特權和封地,其地位高於兩大轄區的總教法官,有權統轄全國的歐萊瑪和卡迪(即教法執行官)。「伊斯蘭教長老」由奧斯曼素丹親自任免,成為輔佐素丹的朝廷官員和宗教界的最高領袖。當今在埃及等伊斯蘭國家仍設有此職,但僅是一種榮譽稱號。
Ⅷ 土耳其民法典是什麼
《奧斯曼民法典》,近代土耳其第一部由國家制定的、以伊斯蘭教法為基礎的民事基專本屬法規。簡稱《麥加拉》(Majalla)。
編纂於1869~1876年,系土耳其行政、立法、司法改革的產物。以被奉為官方法學派的哈乃斐派學說為基礎,參照、吸收了遜尼派其他三個教法學派的原則、主張。內容涉及債務、契約、民商交易、民事侵權行為、審判程序等民事關系,但不含婚姻家庭、遺產繼承、瓦克夫(慈善捐贈)等屬人法內容。為指導民事訴訟、民事審判的基本法,由同沙里亞法院分立的現代世俗法院(即尼采米亞法院)實施。除適用於土耳其本土的穆斯林屬民外,還曾一度適用於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巴勒斯坦等領地。
Ⅸ 伊斯蘭婚姻制度的介紹
伊斯蘭教法規定的制約穆斯林婚姻、家庭生活的法律制度。伊斯蘭教法的主要門類之版一,亦權稱「穆斯林家庭法」、「私人身份法」,為教法中內容最充實、影響最廣泛的一個領域。該制度以《古蘭經》中的有關經文為基礎,系在修改、補充「蒙昧時期」阿拉伯婚姻習俗基礎上提出的一套較系統的宗教道德規范,曾對中世紀麥地那的穆斯林社團有廣泛的影響。8~9世紀,經早期教法學家們解釋、歸納、擴展,形成完備的法律體系,得到統治者的確認,成為中世紀伊斯蘭國家的婚姻制度,為沙里亞法院婚姻、離異訴訟案件的審判依據,至今仍有廣泛的影響。
Ⅹ 請問,有哪位大神知道奧斯曼帝國時期的貴族等級及其管理方式
中央系統由蘇丹及其家人組成,即奧斯曼皇室。奧斯曼皇室由底萬輔助,底萬由大維奇爾及統治階級構成,統治階級被稱為阿斯卡里,包括貴族、宮廷人員、軍官及宗教人士,即阿訇。
底萬掌有大權,自穆拉德四世以後,蘇丹不再參與底萬的會議。
奧斯曼帝國為軍政合一的軍事性中央集權封建國家,設有完整的中央集權的行政管理制度。國教為伊斯蘭教,最高統治者為蘇丹,被認為是帝國最高統治者。中央機構有大維齊爾(首相),輔佐蘇丹管理行政和軍事。下設兩名維齊爾,分管司法和財政,另外還有樞密大臣一人。如要罷相,就會召見國相,當場打碎相印。鼎盛時期,全國共分為31個省,250個縣,而土地全歸以蘇丹為首的帝國中央政府所有,以服兵役為條件授予軍事地主階層使用。
奧斯曼帝國國家機關是一個相當簡單的制度,可分為軍政及民政。蘇丹是國家機關里地位最崇高的。民政系統是以具宗教色彩的地區行政為基礎。奧斯曼土耳其人運行的系統可管理宗教學者如大法官、伊瑪目。一些土耳其的傳統仍對奧斯曼帝國的行政具有重要作用。奧斯曼帝國統治者認為,帝國的首要責任是保衛和擴大穆斯林的領土,以確保遜尼派伊斯蘭教法及國家主權支配范圍內的安全和平。
奧斯曼王朝,在國家機關來說即「奧斯曼皇室」,其規模之大及持久在伊斯蘭世界裡前所未有。奧斯曼皇室在種族上有土耳其血統,但由於宗室與不同種族的人通婚,使奧斯曼皇室並非由純土耳其人主導。
伊斯蘭教中地位最高的身份—— 哈里發(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亦被奧斯曼帝國蘇丹所採用,是為奧斯曼帝國哈里發,亦是多年來除三位正統哈里發外,首位非先知後裔(哈希姆家族)擔任此位的人,從此在穆斯林世界中更有號召力。奧斯曼帝國蘇丹是帝國的唯一攝政者,可視為政府的化身,盡管蘇丹不會完全行使其權力。帝國後宮是奧斯曼帝國宮廷內相當重要的權力機關,由蘇丹皇太後,即太後主管。她在後宮有絕對的權力,地位崇高。有時,蘇丹皇太後會干政,運用其影響力削弱蘇丹的權力。在十六世紀初至17世紀,蘇丹皇太後掌握國家大權,稱為蘇丹女權時期。後繼的蘇丹由前任蘇丹的兒子當中選出。帝國學校強大的教育系統能夠排除不能勝任的蘇丹後裔,並為繼任者培育政治人才。帝國學校以雙軌的方式運行。伊斯蘭學校以穆斯林傳統來培訓知識分子及國家官員,使貧苦家庭的子女也有機會提升社會地位及收入。另外還有基督徒的寄宿學校,即恩德侖,每年在7至14歲的基督徒男生當中招募三千人入讀,這一過程稱為德米舍梅(Devşirme),不包括孤兒、獨子、已婚者、工商業子弟、猶太人、俄國人及牧師的孩子。
雖然蘇丹是至高無上的君王,蘇丹的政治及行政權力都會被分割。國家政務由顧問及大臣組成的會議底萬主理(17世紀後更名為朴特)。當奧斯曼帝國仍是貝立克的時代,底萬由突厥貴族領袖組成,後來讓位於軍官及地區骨幹(如宗教及政治顧問)。始自1320年,蘇丹任命的大維齊爾代表蘇丹行使權力。大維齊爾在很大程度上獨立行事,掌有幾乎沒有限制的任命、開除及監督權力。十六世紀末,蘇丹不再參與政務,大維齊爾實際上成為國家元首。在奧斯曼帝國的歷史里,地區首長在許多時候都能獨立行事,甚至違逆統治者的意願。1908年爆發青年土耳其人革命以後,奧斯曼帝國成為立憲君主制的國家,蘇丹沒有實權,建立議會,議會代表由各省選出,這些代表組成了奧斯曼帝國政府。
高速擴張的帝國以忠誠、精明的人才治理國家,不論是阿爾巴尼亞人、法納爾人、亞美尼亞人、塞爾維亞人、波斯尼亞人、匈牙利人或其他種族。帝國不分宗教背景任用希臘人、穆斯林及猶太人改革行政系統。
國家體制
奧斯曼帝國實行的是軍政合一政體,同時兼有沙里亞政體的色彩。伊斯蘭教法確認的政治體制之一。國家政權必須符合沙里亞的精神,國家元首(即哈里發、素丹、埃米爾等)亦必須遵循伊斯蘭教法治國。約於9~10世紀,由阿拔斯王朝遜尼派教法學家們所提出,後為歷代伊斯蘭王朝的統治者們所接受,成為一種慣例。教法學家們提出此說,意在為伊斯蘭國家政權的合法性提供一種權威的理論根據,以調和日益封建化、世俗化的國家政體同神聖律法的矛盾,強調神聖的沙里亞的普遍適用性。這種政治理論認為,沙里亞系安拉所頒布,為一部先在的、永恆的律法,而國家政權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僅僅是為了實施安拉之法度、維護穆斯林民眾現世與來世的幸福而組成的一種社會共同體(即烏瑪)。故唯有以神聖律法為基礎的國家政體才符合伊斯蘭的精神,其楷模即由穆罕默德所開創的麥地那政教合一的政體,亦即正統哈里發制度。但自伍麥葉王朝(66l~750)以後,國家元首雖仍稱哈里發,其職能已不同於早年的哈里發,其國體亦明顯有別於麥地那政教合一的政體。為了捍衛伊斯蘭教義的神聖性、純潔性和連續性,教法學家們後來提出了比較系統的哈里發學說,就哈里發的資格、職能、產生辦法等作了一系列原則規定,認為哈里發作為「安拉之公僕」,必須尊重伊斯蘭教法,只能在沙里亞容許的有限范圍內行使其權力。這些權力主要是行政立法權,包括頒布政令、制定行政法規、確定國家的行政建制、任免官吏等。但所有這些行政立法在理論上皆被視為對沙里亞的一種應用和補充,不能有悖於沙里亞的精神。教法學家們認為,沙里亞政體是對君主專制的一種限制,但實際上只是一種道義上的限制,封建君主只要在名義上宣布忠誠於沙里亞,即可合法地行使其權力。歷史上封建君主常以此為據來頒布行政法規,如著名的《奧斯曼帝國法規》。近代以來,還經常據此頒布政令和法規,限制沙里亞法院的司法權,並以行政立法的方式對教法的實體加以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