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軍事管製法院

軍事管製法院

發布時間: 2021-12-12 16:45:20

①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為什麼有兩個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並不存在兩個法院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位於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珠海路1117號
法院歷史: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設在吉林省省會長春市,1948年6月17日成立,前身為吉林省高等法院,設在吉林市;後於1949年9月6日改稱吉林省人民法院;1953年隨省會遷至長春市;1955年1月11日,改稱為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1968年1月,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被軍事管制,省革命委員會下設人民保衛部,人民保衛部下設審判組,行使審判權;1973年1月1日,恢復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建制;同年12月,撤銷人民保衛部及其下設審判組,正式恢復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歷任院長為關俊彥、鮑廷干、王吉仁、陳東平、沈侖、姚昕、王吉仁、金健民、王洪模、謝安山、楊慶祥、蔡彰、張文顯。現任院長王常松。
參考資料:http://jlfy.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03/id/1086833.shtml

② 緬甸仰光部分地區實施軍事管制,這種管制方式有何好處

好處就是維持地區穩定。仰光部分區域爆發的遊行已經上升到暴力沖突,對地區的和平和穩定造成巨大的威脅。軍方的介入可以穩定該地區的穩定發展,促進事態得到進一步的控制。

③ 李理山的個人履歷

玉皇山福星觀是道教全真派在江南五省(蘇、浙、皖、贛、閩)的第一座「子孫叢林」,香火旺盛,遠近聞名。
李理山自幼在此名山宮觀中讀經習武、陶冶性情。他既精道教齋醮科儀,且精道教內家拳技,體魄矯健,神態沉肅堅毅。為人清高灑脫,修道嚴守規戒;辦事果敢公道,剛直不阿;富有正義感和民族自尊心。由於他才華出眾、辦事果斷,在青年時代就成了福星觀的當家。
他帶領道眾在山上植樹造林,修建宮觀殿堂並挖掘了「天乙池」、開辟了「紫來洞」,使玉皇山成為滿山蔥翠、殿宇庄嚴的洞天福地。
由於福星觀聲譽日高,李理山在江南道教界中也成了赫赫有名的人物。據傳,在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他與江西龍虎山天師道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齊名於江南。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者大肆侵犯我神聖國土,瘋狂屠殺我中國人民。不久,杭州淪於日寇鐵蹄踐踏之下。李理山看到日寇殺人放火,姦淫擄掠,錢塘江邊南星橋一帶,房屋全部燒毀,只剩一片廢墟。江邊的老百姓,無衣無食,扶老攜幼,掙扎在死亡線上,流亡逃難。真是哀鴻遍野,處處狼煙。李理山道長義憤填膺,熱血沸騰,再也不能潛修於靜室。出於民族自尊心與愛國感情,他毅然決定,停止了宮觀宗教活動,帶領道眾全力投入抗日救亡的工作。他敞開了紫來洞道院,收容了一千七百多名上山逃難的難民。猶恐居住不下,又發動道俗群眾一百數十人砍倒山上的毛竹與樹木,緊急搭建起幾十間茅棚,讓難民棲身安定下來。
這許多難民,一日三餐,吃飯用糧的數字很大。坐吃山空,玉皇山的存糧很快便顆粒無存,眼看要斷炊了。李理山不畏困難冒險下山,通過日寇層層的封鎖,到杭州市去找當時的慈善團體「國際紅十字會」請求支援。該會派人了解山上處境困難,同意供給糧食。李理山又組織人力下山運糧,要通過日寇的崗哨關卡,困難重重。有的被查出,日寇說是給山中抗日游擊隊偷運糧食,人被折磨,糧食也被搶去。李理山設法請「紅十字會」出面打交道、開證明,還要巧作掩護,才能把救濟糧送上山。有時是糧食上了山,而他卻是空腹回到觀中。雖然如此艱難、危險,而他依然認為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山上香火既停,香資功德收入斷絕,這近兩千難民的生活,經濟支出浩大,漸漸難以為繼。李理山道長派了他的徒弟呂宗安前往上海,利用「租界」的偏安,在武定路創建了玉皇山福星觀上海分院。
巧逢香火鼎盛,得到的宗教收入就送回杭州供給山上的難民生活開支。這樣共維持了一年多的時間。後來杭州的戰爭逐漸平息下來,難民也紛紛下山謀生,人數漸次減少,玉皇山的難民收容所才告結束。李理山道長愛國愛民、濟人之難的高尚品德,在這一時期表現最為鮮明卓越,因而他在道教界及民間也更受尊敬。 1949年杭州解放時,李理山時年已76歲。因壞人誣陷,1951年4月16日被杭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逮捕,1956年6月2日杭州西湖區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處李理山有期徒刑十年。不久,李理山含冤病故於勞改獄中。其弟子亦有不少受牽累者。
1986年,黨和政府大力平反冤假錯案,李理山之徒呂宗安為其師提出申訴,經西湖區人民法院復查,認為確屬錯判,1986年12月25日以杭西法(85)刑申字第38號刑事判決,撤銷(55)杭西法刑字第12號刑事改判,對李理山錯案予以糾正。
從此李理山得以昭雪冤誣,恢復名聲。李理山地下有知,亦必稍慰心懷。

④ 法院查封的土地能作為閑置土地處置嗎

問:某市國土資源局1995年與該市A公司簽訂了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將5000平方米工業用地出讓給A公司。A公司取得土地使用證,並於當年竣工投產。2008年,該市規劃調整,上述地塊被調整為商住用地,國土資源局與A公司因此重新簽訂了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A公司隨後繳清了土地出讓金,更換了土地使用證,並平整了該塊土地。2010年1月,因債務糾紛,法院裁定查封了這塊土地,查封期為兩年。2012年1月,法院又續封一年。2012年5月,市國土資源局認定A公司的該地塊為閑置土地,擬進行處置。對於法院查封的土地,國土資源局能認定其為閑置土地嗎?

答:本案的爭議焦點有兩個,一是閑置土地的認定標準是什麼?二是司法查封是否可以作為土地閑置的政府原因?

首先,應當明確司法查封的含義。查封,是指人民法院把被執行人的財產貼上封條,禁止被執行人和其他人轉移或處理。在本案中,法院對A公司的土地進行司法查封,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其轉移資產,侵害債權人利益。

其次,應當明確閑置土地的認定標准。根據《閑置土地處置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53號,以下簡稱53號令)規定,可以將閑置土地認定標准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人簽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有償使用合同或者劃撥決定書,並取得開工許可證,在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有償使用合同或者劃撥決定書約定或者規定的動工開發日期滿一年,沒有進行挖基作業,或者挖基作業並未達到規定標準的;二是已動工開發進行挖基作業,但開發建設用地面積占應動工開發建設用地總面積不足1/3的;三是除去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價款、劃撥價款及向國家繳納的相關稅費,已投資額占總投資額不足25%的;四是已動工開發但中途中止開發建設滿一年的。

A公司所屬土地的開發現狀符合現行法律法規的閑置土地認定標准。但是,由於其已被司法查封,是否認定為閑置就有爭議。

對此,應先明確哪些是政府原因造成的土地閑置,再來探討司法查封是否屬於政府原因。53號令細化了因政府原因造成動工開發延遲的情形,主要包括未按照出讓合同或劃撥決定書約定交付土地、規劃調整、政策調整、群眾信訪、軍事管制、文物保護及政府或政府有關部門其他行為導致使用權人未能進行開發建設等,並未將司法查封明確為造成土地閑置的政府原因。

但是,司法查封應當歸為政府原因。理由如下:一是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閑置土地處置工作的意見》(國土資發〔2008〕178號)規定,土地被司法查封的,查封前不符合閑置土地認定標准,司法查封後滿一年以上未動工的,可不認為是閑置土地。二是就司法查封性質而言,其目的是防止債務人轉移資產,侵害債權人合法權益。債務人在已被查封的土地上繼續進行開發建設,一旦法院判定以土地作為資產清償債務時,其開發建設成本將不計入土地資產,債務人前期投入將化為泡影,因此債務人不會在被查封的土地上繼續進行投資建設。

綜上,A公司的土地可以認定為閑置土地,但處置時應按政府原因造成土地閑置的情形進行處置。

⑤ 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歷史沿革

1956年4月1日依照《人民法院組織法》規定,根據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指示,經批准,撤銷福州市人民法院,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正式成立,院長、副院長各1人,1957年又增副院長1人,院址仍舊。市中級人民法院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辦公室、人事科。
1957年1月,成立以院長王志潔等7人組成的審判委員會。同年7月,人事科並入辦公室。另設立司法行政科。
1958年3月,任命院長1人、副院長2人。
同年6月,司法行政科並入辦公室。遵照上級指示,1959年6月將原省司法廳管轄的福州市法律顧問處劃歸市中級人民法院;同年9月,將原屬省司法廳管轄的福州市公證處並入市中級人民法院辦公室,對外仍保持福州市公證處名稱。
1960年1月,任命代院長、副院長各1人。2月,復設司法行政科。市中級人民法院成立初期編制58人,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實有30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市中級人民法院被「造反派」組織沖擊。
1967年1月24日,在上海「一月風暴」的影響下,市中級人民法院的領導權被院內的「造反派」聯合組織非法奪去。
1968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市公檢法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並派出軍管小組對市中級人民法院實行軍事管制,取代法院的全面工作。
同年11月,福州市革委會人民保衛組(後改為市革委會政治處人民保衛組)成立,下設辦案組(後改為審批組),接替法院的刑事審判工作,民事訴訟工作劃歸市革委會政治處民事組負責。
1970年2月,原市中級人民法院在職30名幹警參加市公檢法學習班學習後,下放24人,調外單位2人,退休1人,留在市公檢法軍管會的僅書記員1人、通訊員1人、炊事員1人。
1972年10月15日,復設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人員編制29人。
1973年11月,任命院長、副院長各1人。至1976年底,全院在編人員32人。初期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和辦公室。院址初設在鼓樓區津門路21號,1974年5月遷往市革委會招待所,1976年2月又遷至鼓屏路13號。1977年7月,增配副院長1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市中級人民法院內設機構逐步健全,人員不斷增加。
1980年6月,成立由院長阮秀中等7人組成的審判委員會。
1981年8月,增配副院長1人。
1983年4月,任命院長1人、副院長2人,1985年10月,任命代院長1人、副院長2人。
1988年6月,任命院長1人、副院長2人,1991年10月,增配副院長1人。
至1994年底,院內設9庭2處3室1隊1部。全院共有幹警229人,其中院長1人、副院長3人、審判員93人、助理審判員75人、法警10人、其他行政人員47人。

⑥ 司法部,法院,檢察院都是什麼時間撤銷的。當時只保留了公安部

建國開始,黨中央和毛主席是非常重視政法隊伍建設的,尤其非常重視公檢法隊伍,真正的將公檢法置於黨的絕對領導之下,但是在各個歷史階段政法對於的建設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挫折,大躍進時代,出現了只保留公安,而撤銷了檢察法院司法等機構,只保留了單位的名稱,這些單位的領導帶上公章到公安辦公,實際上是加強了公安機關的權利,發展到文革時代,就徹底的砸爛了公檢法司政法機關,實行軍事管制,政法事業相當於就處於停滯狀態。

⑦ 中國軍管會哪年撤銷的

由於城市解放時間的不同和具體情況的差異,結束軍事管制的時間也不一樣。各地具體解散時間如下:

1952年底,鎮壓反革命和土地改革運動基本結束,大多數人民群眾已經組織起來,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和人民政府已比較健全。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0次會議通過《關於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會議的決議》,確定在 1953年召開由人民用普選方法產生的鄉、縣、省(市)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並在此基礎上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政府權力機構建立後,城市軍管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遂告結束。

(7)軍事管製法院擴展閱讀:

軍管會的意義:

軍管會是人民軍隊在新解放的大中城市實施軍管制的機構,是一個具有強烈軍事色彩和具有臨時過渡性的人民政權的最初形式。新解放城市的實際情況、軍管會的人員組成及功能決定了軍管會的性質。

新解放的城市開始時大都工廠停業、投機盛行、社會混亂等,這樣的情況決定了各地方不能立刻成立人民民主的政權,必須有一個過渡性的政權形式,才能為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鋪平道路,而軍管會正是舊政權向新政權過渡的環節,這無疑說明了軍管會具有過渡的性質。

軍管會作為新解放城市的最高權力機關,是由黨、政、軍負責人及各界人士組成的,各界代表人士代表不同階層的利益,這不僅保證了政權的民主性,而且是加強黨和人民政權與人民群眾聯系的最好形式,"軍管會和市人民政府的各項政策及一切市政設施,均可向各界代表會報告,並經過其討論和建議,再由軍管會和市政府作出最後決議,付諸實施"[2]531.軍管會集戰斗隊和工作隊於一身。

軍管會主任一職是由當地駐軍最高首長擔任,最高首長的任命是由黨中央或前線軍政機關決定,這就無形中擴大了軍人和軍事機構的權力和影響力。

在接受和管理城市中,軍管會發揮了軍事功能的作用,肅清土匪和國民黨的特務,清除國民黨的殘余勢力,維護了社會秩序,保護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軍管制在實施之初,軍管會的運作可能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但是石家莊、沈陽和上海等地區實施軍管制的經驗,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軍管會是一個運作相對合理和完善的機構。

⑧ 中國最高級的法院是那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成立於1949年10月2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審判機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歷史由此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前夕,北平和平解放,原國民黨的司法機關被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所接管。1949年3月18日舉行接管儀式,北平市人民法院正式成立。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次會議通過了「定都北平,改名北京」的決議。1950年1月27日,北平市人民法院正式更名為北京市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罷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審判員、審判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法院院長。

⑨ 什麼是軍管城市中國哪些城市是軍管城市

全國實行軍官總共就有兩次,現在沒有一個城市是軍管的了。

軍事管制(以下簡稱軍管)是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派出軍隊,對全國或局部地區實行行政管理和控制的特殊措施。是在戰爭或非常特殊情況下(如暴動、騷亂、災害等)採取的一種過渡性的強制辦法。其基本特徵是:在實行軍事管制的時期和地區內,政府機關的權力職能,全部或部分地交給軍事管制機構,這就不同程度地擴大了軍人和軍事機構的權力。世界上許多國家出於各種不同原因,採取過軍事管制措施。如前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對一些加盟共和國和州以及交通運輸部門等實行軍事管制。法國在1948年秋也實行過局部軍事管制。我國歷史上亦實行過兩次軍事管制。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新解放區設立軍事管制委員會(以下簡稱軍管會),實行軍管,以處理戰爭遺留問題,恢復工農業生產和穩定社會秩序;「文化大革命」中,曾再度對一些地方和部門實行軍事管制。�

第一次軍事管制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隨著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解放區不斷擴大,許多國民黨統治的城市,相繼回到人民手中。在革命勝利發展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的重心逐步由農村轉向城市,如何接收和管理新解放的城市提到了重要日程。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今後「黨和軍隊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1949年9月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十四條明確規定;凡人民解放軍初解放的地方,應一律實施軍事管制,取消國民黨反動政權機關,由中央人民政府或前線軍政機關,委任人員組成軍事管制委員會和地方人民政府,領導人民建立革命秩序,鎮壓反革命活動,並在條件許可時召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軍事管制時間的長短,由中央人民政府依據各地的軍事政治情況而定。�

關於如何實施軍管,中共中央已於1948年1月15日發出的《關於軍事管制問題的指示》,作出了明確規定。解放軍總部也先後頒發了《關於解放區軍事管制條例》和《關於新解放城市軍事管制時期的各項政策》等文件。根據上述文件規定,在新解放的城市中,一律成立有黨、政、軍負責人及各界人士參加的軍事管制委員會,作為軍事管制的領導機構,也是城市在解放初期的最高權力機關,由當地駐軍最高首長擔任主任。北平(今北京)、天津、南京、武漢、上海、廣州等大城市解放後都相繼成立了軍事管制委員會,葉劍英、聶榮臻、劉伯承、陳毅、粟裕、黃克誠等軍隊高級將領都曾擔任過大城市的軍管會主任。�

城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的任務,中央作了明確規定,其具體任務是:肅清一切殘敵和游散的反動武裝;接收一切公共機關、產業和物資;恢復和維護社會秩序;收繳一切隱藏在民間的反動分子的武裝及其違禁物品;解散一切反動黨團組織,登記並管制其各級負責人員;逮捕戰爭罪犯和罪大惡極的反動分子,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系統的政權機關和物資、生產管制機關及監督機關,建立臨時的各界代表會議;把工人職員、青年學生及其他勞動群眾組織起來,作為建立城市政權的的可靠群眾基礎;整頓共產黨城市的秘密組織,建立黨的各級組織等。根據需要,軍管會下設若干機構,負責城市的防衛、生產及其他各項工作與人員的接收和管理。中央指出,必須在完成上述各項任務後,才能取消軍事管制委員會。�

由於城市解放時間的不同和具體情況的差異,結束軍事管制的時間也不一樣。東北地區解放較早,在新中國成立時,大部分城市已結束軍管,選舉產生了地方人民政府。其他解放較晚的地區,結束軍管的時間也較晚。1952年底,鎮壓反革命和土地改革運動基本結束,大多數人民群眾已經組織起來,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和人民政府已比較健全。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0次會議通過《關於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會議的決議》,確定在1953年召開由人民用普選方法產生的鄉、縣、省(市)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並在此基礎上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政府權力機構建立後,城市軍管工作在全困范圍內遂告結束。�

人民解放軍對新解放城市的軍事管制、接收和管理,成為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一種最初形式。它對於勝利實現從舊政權到新政權的過渡,迅速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促進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和各項社會制度改革的勝利展開,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軍事管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

1968年1月上旬,上海《文匯報》、《解放日報》先後被造反派奪權,繼而又篡奪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黨、政領導權力。以所謂上海「一月風暴」為標志,「文化大革命」進入了「全面奪權」階段。此後,奪權之風迅速蔓延全國,在各省市掀起了一場由造反派奪權的狂暴行動。為了奪取各級黨政的領導權,各派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派性斗爭,全國處於「打倒一切」、「全面內戰」的混亂狀態,公安、檢察、法院等機關失去或基本失去作用,工礦企業停產或半停產,武鬥成風,社會秩序混亂,局勢難以控制。�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嚴重危及到邊防、沿海、交通要道、專政機構、機密單位、宣傳輿論陣地、國防工廠、重要倉庫等核心要害部門的安全。為了制止此種混亂局面,維護這些單位的安全和正常秩序,「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陸續作出了關於實行軍事管制的決定。1967年1月1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廣播電台問題的通知》,規定「廣播電台,一律由當地人民解放軍實行軍事管制」,並立即派出軍隊對廣播電台實施軍管。從此,正式拉開了軍事管制的帷幕。1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關於保護一切重要的糧食、物資倉庫和監獄,以及其他中央規定必須保護和監視的重要單位,立即派出軍隊,實行軍事管制的決定」。1月2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了《關於民用航空系統由軍隊接管的命令》。爾後,又決定對公安局、國防工業部、國防科學技術研究院及所屬單位、鐵道系統、郵電等單位,實行軍事管制。同時,相繼發布了對廠礦實行軍事管制的布告和軍事管制的試行草案,布告和草案對軍事管制的組織機構、工作職責等作了明確規定。軍事管制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建立軍事管制委員會或軍事管制小組。軍事管制委員會設有軍管會主任、副主任,軍管會成員若幹人;軍事管制小組,設軍管小組組長、副組長,軍管小組成員若幹人。一個地區的軍管會或軍管小組,由當地最高軍事領導機關和其他軍事機關派人組成,作為當地的最高領導機構,統一負責本軍管單位和下屬單位的全面工作。軍管會或軍管小組下面,一般設有兩個班子,一個班子負責全面領導所在地區或所在單位的「文化大革命」,一個班子負責生產指揮。各級軍管會或軍管小組受上級黨委和軍管會或軍管小組領導,同時領導下級黨委和軍管會或軍管小組,軍管會、軍管小組亦受當地最高軍事機關黨委領導。另一種軍管形式是派出軍代表或一定數量部隊進駐,負責保護軍管單位的安全。1972年8月,根據當時形勢和軍管工作的實際,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了撤銷軍事管制領導機構的決定。此後,軍事管制的領導機構相繼撤銷,軍管人員陸續撤回部隊。�

兩次軍事管制有著很大的不同。建國初期的軍事管制,人民解放軍對新解放區城市,實行軍事管理制度,作為一種臨時性的權力機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一種形式;用軍事手段強行接管舊政權的一切組織和權力,防止、回擊了國民黨反動殘余勢力的破壞,減少或避免了可能遭受到大的損失,保證了舊政權向新政權的順利過渡,從而得以順利地摧毀舊政權,建立新政權。第二次軍事管制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極端混亂,領導幹部被打倒和機關處於癱瘓的情況下,不得已而採取的臨時過渡性措施,使一些要害單位和部門免遭更大的損失。保護了國家財產,穩定了社會秩序,保證了生產的順利進行。�

我國的軍事管制,作為特定歷史條件下人民解放軍執行的特殊使命,它實際上巳成為我軍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兩次軍管時間不長,但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我軍歷史上記下了濃重的一筆,其為黨和國家作出的貢獻永志史冊。

⑩ 部隊家屬院 跟法院家屬院有區別嗎

部隊家屬院跟法院家屬院是有區別的,部隊家屬院是軍事管制區,是按軍事規定管理的,法院家屬院就是一般的居民家屬院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