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法院
⑴ 共同訴訟的種類以及劃分的根據是什麼
共同訴訟種類
必要共同訴訟:
必要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兩人以上,訴訟標的是同一的,法院必須合一審理並合一判決的共同訴訟。
所謂訴訟標的是同一的,是指共同訴訟人與對方當事人之間是同一個訴訟標的,在這個訴訟標的中他們共同享有權利,或者共同承擔義務。例如,多人的侵權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受害人訴至法院,以所有侵權人為被告,要求他們共同承擔賠償責任。正因為必要共同訴訟中當事人的訴訟標的具有同一性,因此就要求共同訴訟人一同起訴或應訴。如果共同訴訟人未一同起訴或應訴,法院應當追加。
必要共同訴訟的目的在於防止矛盾判決。
必要共同訴訟具有以下特徵:
1.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兩人以上。這是共同訴訟的基本要求。
2.訴訟標的具有同一性。
3.法院必須合並審理、合一判決。所謂法院必須合並審理,合一判決,是指對於共同訴訟,法院必須適用同一訴訟程序進行審理,並對共同訴訟人的權利義務作出內容相同的裁判。這是由必要共同訴訟中訴訟標的同一性決定的。
普通共同訴訟
普通的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的一方或雙方是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同種類,當事人同意合並訴訟,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的訴訟。
所謂訴訟標的同種類,是指不同的當事人與對方當事人之間發生爭議的法律關系是同屬一種法律類型的,如同是租賃關系、買賣關系、承包合同關系等等。
所謂當事人同意合並訴訟,不論不同的當事人是一同起訴,還是各自分別起訴,都同意法院作為一個案件合並進行訴訟。
所謂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是指法院對他們的訴訟都有管轄權,都可適用同一訴訟程序。
不同當事人與對方當事人之間訴訟標的同種類,是形成普通共同訴訟的基礎,當事人的同意和法院的認可是成為普通共同訴訟的條件。普通共同訴訟的設立,是基於提高訴訟效率,減少訴訟成本,使兩個以上的同種類的案件,通過同一的訴訟程序得到解決。
普通共同訴訟與必要共同訴訟至少都有一方當事人為兩人以上,法院都在同一訴訟程序中合並處理多數當事人之間的民事爭議,這是兩者的相同之處。但與必要共同訴訟相比,普通共同訴訟還具有以下特徵:
1.普通共同訴訟的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的。這是普通共同訴訟與必要共同訴訟的基本區別。如一人對數人實施加害行為,造成損害時,數人作為共同訴訟人分別向加害人提出損害賠償請求。正因為普通共同訴訟人之間的訴訟標的是同種類的,而不是同一的,所以共同訴訟人之間沒有共同的權利義務,對其中一個訴訟標的作出的判決,其效力也不及於其他的訴訟標的。
2.普通共同訴訟中各共同訴訟人與對方當事人之間一定存在兩個以上的訴訟請求。
3.普通共同訴訟是一種可分之訴,共同訴訟人的訴訟行為具有獨立性。因此普通共同訴訟,既可以單獨起訴,也可以共同起訴。共同起訴的,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而當事人又同意合並審理的,就形成了普通共同訴訟。
4.法院對案件的合一審理與分別判決
在普通共同訴訟中,因當事人合並進行訴訟,法院則對案件合並進行審理。所謂合並審理,是指將不同當事人之間的爭議,置於同一空間和時間一並進行審理,即以同一個法庭,同一段時間完成調查、辯論,使共同訴訟人、對方當事人都一同完成訴訟行為。當然,合並審理只是審理行為的合並,而不是審理對象的合並,審理對象是案件的事實,不同的共同訴訟人與對方當事人爭議的事實不盡相同,審理的對象也有所有不同,如此才能分別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做出正確的裁判。
人民法院對普通共同訴訟雖然是合並進行審理,但基於不同共同訴訟人與對方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標的是各自獨立的,各自享有不同的實體權利或承擔不同的實體義務,因而應對不同的共同訴訟人與對方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分別作判決。如此便於共同訴訟人各自決定是否行使上訴權,以及判決生效後是否行使申請執行權。
三、普通共同訴訟人之間的關系
在普通共同訴訟中,共同訴訟人各自與對方當事人存在著獨立的訴訟標的,原本是可分之訴,只因訴的合並而共同進行訴訟。
普通共同訴訟人共同出席法庭,在法庭上一同參加法庭調查、法庭辯論。但是這些訴訟行為不是同一內容的共同行為,而是共同訴訟人各自的獨立行為,如各自進行舉證,各有各的訴訟請求或反駁訴訟請求。因此,共同訴訟人雖在同一訴訟中進行訴訟,但其訴訟行為是獨立的,其中任何一個共同訴訟人的訴訟行為,對其他共同訴訟人均不發生效力。如一人的撤訴,不影響其他共同訴訟人的訴訟的進行;一人減少訴訟請求或承認訴訟請求,不影響其他共同訴訟人的訴訟請求或反駁訴訟請求。
四、普通共同訴訟與必要共同訴訟的主要區別
1、訴訟標的的同類性與共同性不同
普通共同訴訟的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必要共同訴訟人對訴訟標的享有共同的權利或承擔共同的義務,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同一。
2、共同訴訟人之間的相關性與獨立性不同
在普通共同訴訟中,每個共同訴訟人都處於獨立的地位,其訴訟行為對其他共同訴訟人不發生效力,而只對自己發生效力;
在必要共同訴訟中,採取承認的原則,視全體共同訴訟人為一個整體,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經其他共同訴訟人同意,對其他共同訴訟人發生效力。
3、審判方式和審判結果不同
普通共同訴訟是一種可分之訴,因此共同訴訟人既可以一同起訴或者一同應訴,也可以分別起訴或應訴。法院既可以合並審理,也可以分開審理。合並審理時應經共同訴訟人同意,並分別作出判決,確認每個共同訴訟人與對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必要共同訴訟是一種不可分之訴,因此共同訴訟人必須一同起訴或者一同應訴,法院必須合並審理並作出合一判決,且判決內容不得相左。
⑵ 必要共同訴訟中同一個訴訟標的是什麼意思
必要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兩人以上,訴訟標的是同一的,法院必須合一審理並合一判決的共同訴訟。 所謂訴訟標的是同一的,是指共同訴訟人與對方當事人之間是同一個訴訟標的,在這個訴訟標的中他們共同享有權利,或者共同承擔義務。例如,多人的侵權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受害人訴至法院,以所有侵權人為被告,要求他們共同承擔賠償責任。正因為必要共同訴訟中當事人的訴訟標的具有同一性,因此就要求共同訴訟人一同起訴或應訴。必要共同訴訟的目的在於防止矛盾判決。 必要共同訴訟具有以下特徵:
1.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兩人以上。這是共同訴訟的基本要求。
2.訴訟標的具有同一性。
3.法院必須合並審理、合一判決。所謂法院必須合並審理,合一判決,是指對於共同訴訟,法院必須適用同一訴訟程序進行審理,並對共同訴訟人的權利義務作出內容相同的裁判。這是由必要共同訴訟中訴訟標的同一性決定的。普通共同訴訟;是指共同訴訟人的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宜於合並審理但需要分別裁判的訴訟。普通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2人以上,共同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當事人也同意合並審理的訴訟。 依據我上面所說,屬於多數人侵權,abcd為必要共同訴訟人。在E起訴的情況下,FG可能放棄起訴權,也不可以與E一起為共同訴訟人。這種情況下,EFG就是普通共同訴訟人。
⑶ 法制統一性是指什麼包括法律適用上的平等么
法制的統一性。其含義為:(1)避免法律中的矛盾;(2)法律普遍得到遵守。
法制統一原則是現代社會法治國家所共同提倡和遵守的一個重要原則。首先是合憲性原則,即一切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以及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定,必須符合憲法的規定或者不違背憲法的規定。其次是在所有法律淵源中,下位法的制定必須有憲法和上位法作為依據,該下位法不能具有法律效力。最後,在不同類法律淵源中、同一類法律淵源中和同一個法律文件中,規范性法律文件不得相互抵觸。第四,各個法律部門之間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不得沖突、抵觸或重復,應該相互協調和補充。
立法活動要遵守憲法,維護法制統一,這是維護和保障立法合法性的重要原則。一個國家的立法只有建立在維護法制統一的基礎上,才能具有合法性和正當性。立法活動中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到上下級層級的法律效力問題。表現為上級對下級的監督以及下級組立法時對上位法律的遵從。
司法中,強調司法獨立,不僅對於保證司法的公正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對於法制統一也具有很大的影響。關於司法獨立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內容:
(1)司法權的專屬性。
(2)行使職權的獨立性。
(3)行使職權的合法性。
另外,提高審級對於法制統一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很多問題在一個法院中解決有助於法律的統一解釋和適用。
⑷ 司法權的統一性
司法權的統一性是指一國之內司法權對相同性質的案件糾紛之處理是一致的,其法律評價是一樣的。因為,它在審理相同性質案件時所依據的程序是相同的,所適用的法律除地方性法規外也是相同的,故,對全國各地的同一性質的糾紛應當有相同或相似的裁判結果。
司法權的統一性是由法律的同一性及國家的統一性所決定的,中央立法機關通過全國性法律,除法律有明確規定不能適用於特別地區之外,應當在全國范圍內得到統一的貫徹執行,而保證其法律能在全國通行無阻地得到貫徹執行的最重要最關鍵的機構就是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司法機關,因為,只有它才能統一地適用法律。
司法權的統一性同立法權及行政權的統一性也是有明顯區別的,立法機構除中央立法機關外,地方立法機關的立法權行使就不具有全國統一性;行政權也一樣,除中央政府之外,地方行政機關行使的權力一般也不具有全國統一性。雖然,地方行政權也根據中央制定的政策、法律來管理本地方行政事務,但由於行政權的主動性、靈活性較強,加上各地區的差異都使得各地區不得不制定適合於本地區的政策、規定來創造性地行使權力,因此,各地方行政權行使的差異性就自然產生。但司法權卻不同,除某些案件要求適用地方性法規外,幾乎所有的案件所適用的法律均是全國統一性的法律,加上司法機關所依照的程序法是一致性,因此,司法權的統一性特徵就非常突出。一個地區法院所做出的裁判不僅對本地區有約束力,而且對全國來講同樣具有約束力;而一個地區行政機關所做出的行政決定卻只能在本轄區有效,非轄區內不產生法定效力。可以說,國家的真正統一是由司法權維系的,因為,司法權是捍衛統一國家的統一法律權威的最有權及有效的機構。
司法權的統一性不僅表現為在全國的一致性,而且還體現在國際上的一致性和權威性。如一國對不同國籍的離婚當事人所做出的判決對各國來講都是具有約束力的,他國不能再受理此離婚案件,更不能再做出另一個司法判決;而國家之間簽訂的司法協議,相互承認各自國家的司法判決也是很好的例證。
⑸ 來位法學生給我解釋下吧,「被強迫者與被組織者不具有同一性」是什麼意思啊
具有同一性可以這么理解吧,在qj上如果加入自願那麼這就不能被定義為qj,組織有自願的意思在裡面在數學上用包含關系表示的話可以說組織包含自願那麼相當於是沒有強迫這個概念,但是他們不能是等於的關系因為不管怎麼說還是有差別於是又了同一性這個說法,不具有同一性就是說兩者不具有包含關系,可以是強迫和組織是不同的人,可以是先強迫後組織等這樣不能被包含於組織的犯罪中,兩者差別就是是否自願這個先提條件,外行自己理解僅供參考
⑹ 商標授權確權「審查統一性原則」,最高法院怎麼看
法發〔2010〕12號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現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二○一○年四月二十日自2001年12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決定》施行以來,人民法院開始依法受理和審理利害關系人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作出的商標駁回復審、商標異議復審、商標爭議、商標撤銷復審等具體行政行為的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對相關法律適用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審判經驗。為了更好地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進一步總結審判經驗,明確和統一審理標准,最高人民法院先後召開多次專題會議和進行專題調研,廣泛聽取相關法院、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對於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中的法律適用問題進行了研究和總結。在此基礎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等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際,對審理此類案件提出如下意見:1、人民法院在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時,對於尚未大量投入使用的訴爭商標,在審查判斷商標近似和商品類似等授權確權條件及處理與在先商業標志沖突上,可依法適當從嚴掌握商標授權確權的標准,充分考慮消費者和同業經營者的利益,有效遏制不正當搶注行為,注重對於他人具有較高知名度和較強顯著性的在先商標、企業名稱等商業標志權益的保護,盡可能消除商業標志混淆的可能性;對於使用時間較長、已建立較高市場聲譽和形成相關公眾群體的訴爭商標,應當准確把握商標法有關保護在先商業標志權益與維護市場秩序相協調的立法精神,充分尊重相關公眾已在客觀上將相關商業標志區別開來的市場實際,注重維護已經形成和穩定的市場秩序。2、實踐中,有些標志或者其構成要素雖有誇大成分,但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或者相關公眾的通常認識等並不足以引人誤解。對於這種情形,人民法院不宜將其認定為誇大宣傳並帶有欺騙性的標志。3、人民法院在審查判斷有關標志是否構成具有其他不良影響的情形時,應當考慮該標志或者其構成要素是否可能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等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產生消極、負面影響。如果有關標志的注冊僅損害特定民事權益,由於商標法已經另行規定了救濟方式和相應程序,不宜認定其屬於具有其他不良影響的情形。4、根據商標法的規定,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的地名或者公眾知曉的外國地名一般不得作為商標注冊和使用。實踐中,有些商標由地名和其他要素組成,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商標因有其他要素的加入,在整體上具有顯著特徵,而不再具有地名含義或者不以地名為主要含義的,就不宜因其含有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的地名或者公眾知曉的外國地名,而認定其屬於不得注冊的商標。5、人民法院在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時,應當根據訴爭商標指定使用商品的相關公眾的通常認識,從整體上對商標是否具有顯著特徵進行審查判斷。標志中含有的描述性要素不影響商標整體上具有顯著特徵的,或者描述性標志是以獨特方式進行表現,相關公眾能夠以其識別商品來源的,應當認定其具有顯著特徵。6、人民法院在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時,應當根據中國境內相關公眾的通常認識,審查判斷訴爭外文商標是否具有顯著特徵。訴爭標志中的外文雖有固有含義,但相關公眾能夠以該標志識別商品來源的,不影響對其顯著特徵的認定。
⑺ 必要共同訴訟和普通共同訴訟有什麼區別
必要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兩人以上,訴訟標的是同一的,法院必須合一審理並合一判決的共同訴訟。
所謂訴訟標的是同一的,是指共同訴訟人與對方當事人之間是同一個訴訟標的,在這個訴訟標的中他們共同享有權利,或者共同承擔義務。例如,多人的侵權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受害人訴至法院,以所有侵權人為被告,要求他們共同承擔賠償責任。正因為必要共同訴訟中當事人的訴訟標的具有同一性,因此就要求共同訴訟人一同起訴或應訴。必要共同訴訟的目的在於防止矛盾判決。
必要共同訴訟具有以下特徵:
1.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兩人以上。這是共同訴訟的基本要求。
2.訴訟標的具有同一性。
3.法院必須合並審理、合一判決。所謂法院必須合並審理,合一判決,是指對於共同訴訟,法院必須適用同一訴訟程序進行審理,並對共同訴訟人的權利義務作出內容相同的裁判。這是由必要共同訴訟中訴訟標的同一性決定的。
普通共同訴訟;是指共同訴訟人的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宜於合並審理但需要分別裁判的訴訟。
普通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2人以上,共同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當事人也同意合並審理的訴訟。
依據我上面所說,屬於多數人侵權,abcd為必要共同訴訟人。在E起訴的情況下,FG可能放棄起訴權,也不可以與E一起為共同訴訟人。這種情況下,EFG就是普通共同訴訟人。
⑻ 談談普通共同訴訟和必要共同訴訟的區別與聯系
必要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兩人以上,訴訟標的是同一的,法院必須合一審理並合一判決的共同訴訟。
所謂訴訟標的是同一的,是指共同訴訟人與對方當事人之間是同一個訴訟標的,在這個訴訟標的中他們共同享有權利,或者共同承擔義務。例如,多人的侵權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受害人訴至法院,以所有侵權人為被告,要求他們共同承擔賠償責任。正因為必要共同訴訟中當事人的訴訟標的具有同一性,因此就要求共同訴訟人一同起訴或應訴。必要共同訴訟的目的在於防止矛盾判決。
必要共同訴訟具有以下特徵:
1.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兩人以上。這是共同訴訟的基本要求。
2.訴訟標的具有同一性。
3.法院必須合並審理、合一判決。所謂法院必須合並審理,合一判決,是指對於共同訴訟,法院必須適用同一訴訟程序進行審理,並對共同訴訟人的權利義務作出內容相同的裁判。這是由必要共同訴訟中訴訟標的同一性決定的。
普通共同訴訟;是指共同訴訟人的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宜於合並審理但需要分別裁判的訴訟。
普通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2人以上,共同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當事人也同意合並審理的訴訟。
普通共同訴訟具有以下特徵:
1、普通共同訴訟的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的。
2、普通共同訴訟有數個訴訟請求。
3、普通共同之訴是可分之訴。
⑼ 什麼是合同關系得同一性
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同一性的立論依據《合同法》頒布後,合同法理論上一直堅持將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區分為兩種不同的制度。筆者提出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同一性理論,勢必面臨著對一些觀念的挑戰。(一)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的構成要件基本相同現有通說理論認為,合同生效的條件與合同成立的條件是不同的,具備了成立要件,合同將宣告成立,但已經成立的合同必須符合一定的生效要件,才能產生法律拘束力。合同生效要件是判斷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標准,具體包括有: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合同具備法律所要求的形式。(註:王利明、 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196頁。)筆者不完全同意上述觀點,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條件雖有不同,但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現就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構成要件分述如下。1.合同成立的構成要件,我國合同法並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外國合同法有規定合同成立構成要件的情形,比如《法國民法典》第1108條規定:「契約有效成立應具備四項根本條件:負擔債務的當事人的同意;其訂立契約的能力;構成權利義務客體的確定標的;債的合法原因。」從我國《合同法》第8條關於「依法成立的合同, 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定來看,這里的「依法」是對「成立」的限定詞,表明合同成立應當有其法定的構成要件。從《合同法》的篇章結構上來看,合同成立是該法第2章「合同的訂立」中所規定的內容。 合同訂立的結果便是合同成立,即合同的訂立是達成協議的過程,反映的是「線」;合同成立是達成協議的結果,反映的是「點」。(註:孔祥俊:《合同法教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頁。)因而,該章關於合同訂立的規定,包括合同主體的資格、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內容、合同的訂立過程等內容,也應當適用於合同成立。概括地說,合同成立的要件一般包括:(1)合同的主體須有雙方或多方當事人;(2)合同的內容須具備合同的必要條款;(3)合同的訂立程序須經過要約、 承諾兩個階段。2.合同生效的構成要件,我國合同法也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從邏輯關繫上來看,合同成立是合同生效的前提,只有合同成立以後,才能進一步談合同生效的問題。因而,合同成立的構成要件,當然也應當是合同生效的構成要件。除此之外,從《合同法》第44條至第46條規定的內容來看,合同生效的要件還應當包括是否履行批准、登記等手續,以及約定的生效條件是否成就、期限是否界至。由此可見,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條件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這還涉及到對下面兩個問題的新認識。(二)合同生效和合同有效存在著區別現有通說理論並沒有注意合同生效與有效的區別,並常將二者混同使用,甚至還有觀點認為《合同法》第44條規定的「生效」不如稱為「有效」更為確切。(註:孔祥俊:《合同法教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頁。)筆者認為, 合同「生效」是指合同產生法律約束力,側重於合同效力的時間方面的問題;而合同「有效」則是指具有法律效力,側重於合同效力的定性方面的問題,二者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三)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都是一種客觀存在《合同法》第44條至第46條規定的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區別,根據是否依當事人的意志決定,可以分為兩類情形:一類是合同依法成立時即生效,以及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約定附生效條件、附生效期限,在條件成就、期限屆至時合同生效。在這類情形下,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都主要是涉及合同當事人的意志。另一類是合同成立後,還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才生效。在這類情形下,合同的成立體現了當事人的意志,合同生效還體現了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有關國家管理機關的意志。但不能因體現國家管理機關的意志,就認為是一種法律上的評價。不管是當事人進行要約、承諾行為,還是國家管理機關進行批准、登記行為,它們都必須依法進行,也都無權對合同是否依法成立和生效進行法律上的評判,而只有人民法院和仲裁機構才有權確認合同的效力,對合同是否依法成立和生效進行確認。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合同成立和生效都是一種客觀存在;合同是否依法成立和生效,才是審判機關和仲裁機關對合同的法律評判。《合同法》第44條既然用了「生效」而沒有用「有效」這個概念,正是因為批准、登記機關確實無權就合同是否有效進行確認。三、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同一性的表現合同的效力,又稱合同的法律效力,它是指已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乃至第三人產生的法律後果,或者說是法律拘束力。(註:陳曉君:《合同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頁。)依法成立和生效的合同,其效力同一性表現在多方面,以下主要談兩點。(一)依法成立和生效的合同,對當事人都具有法律約束力1.關於合同成立的效力。《合同法》第8 條明確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根據該條的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其法律約束力表現在:一是「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二是「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合同法》關於合同成立效力的規定與我國其他有關立法和國外有關合同的立法是一致的。2.關於合同生效的效力。既然合同成立的效力表現為「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而合同生效是針對已經成立的合同而言的,故其效力就更是如此。這是不言而喻的。由此看來,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都表現為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二者的效力在實質上應當是一致的。有觀點在解釋《合同法》第8條關於依法成立的合同的效力時, 就認為「合同依法成立生效以後,對當事人就具有了法律約束力。」(註:胡康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頁)很顯然,這種表述就沒有嚴格區分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現有通說理論認為,合同成立不一定產生法律約束力,合同生效才使當事人之間成立的合同具有了法律約束力。 (註:龍翼飛:《新編合同法》,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頁)筆者對此觀點持否定態度,因為這和《合同法》第8條關於「依法成立的合同, 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定是格格不入的。(二)當事人違反依法成立和生效的合同,都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合同法》第107 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該條對違約責任的規定,沒有明確指出是針對依法成立或者是生效的合同。對於違反依法生效的合同,當事人當然應當承擔違約責任,這是勿庸置疑的;對於違反依法成立而未生效的合同,當事人是否應當承擔違約責任,理論上認識是不統一的。如上所述,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而不管該合同是否生效。但這種法律約束力體現在法律責任形式上,是締約過失責任還是違約責任,理論上是有不同認識的。違約責任是指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一種責任。按照前述關於合同依法成立後未生效前當事人有權不履行合同義務的觀點,以此進行推論,因當事人有權不履行合同,故而就不存在違約責任。那麼,此時當事人的責任就應當是一種締約過失責任了。另有觀點認為,「合同的成立是區分合同責任與締約過失責任的根本標志。合同的成立意味著合同關系的存在。在合同成立以前,因合同關系不存在,則一方的過失而造成另一方信賴利益的損失屬於締約過失責任而不屬於合同責任范圍,只有在合同成立以後,一方違反合同義務才構成對合同義務的違反並應負合同上的責任。」(註: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135頁。)筆者同意後一種觀點,這也是基於依法成立而未生效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觀點而得出的結論。比如,在不動產所有人一物多買的情形下,多個買主中誰辦理了轉讓登記,誰就取得了所有權,但出賣人要對其他買主承擔違約責任,而不是締約過失責任。(註:孫禮海:《合同法實用釋解》,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頁。)四、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同一性與司法立法改革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審判機關對合同糾紛案件的審理,常遵循一套較為固定的模式。首先是要確認合同的效力,即當事人之間所簽訂的合同是有效還是無效;然後才是對糾紛進行處理,如果是有效合同,就讓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如果是無效合同,則讓當事人承擔無效合同的責任。由此看來,對合同效力的確認,是審判機關處理任何一個合同糾紛案件的必經程序。但這種固有的審判模式,會禁錮審判人員的思路,使其為一些案件的處理所困擾。研究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同一性,改革現有的合同糾紛審判模式,可以為走出困境找到出路。因為「依法成立的合同」,也同樣「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受法律保護」,而不一定要具備生效要件。因此,審判人員不一定都要從合同生效制度來考慮而確認合同是否有效,也可以從合同成立制度來考慮而確認合同是否依法成立,採用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對於依法成立而僅僅是缺乏登記等生效要件的合同,審判機關可以認定該合同依法成立,同時判令當事人履行登記即移轉標的物所有權等義務。這樣,既促進了商品交易,體現了合同自由原則,又符合合同法關於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相關規定。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同一性對合同糾紛審判的影響, 早在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關於審理房地產管理法施行前房地產開發經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就有所體現。關於合同生效的效力同一性在立法改革上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有觀點認為應將「依法成立的合同」理解為:「既具備成立要件也具備生效要件的合同,而不應狹義理解為當事人所成立的合同。」(註:馬俊駒、余延滿:《民法原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69頁。)這實際上體現了將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制度同一化的觀念。這里所謂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制度的同一化,就是指合同依法成立即生效,在立法上不再區分合同成立與生效,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制度同歸為一。《合同法》將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予以區別規定,雖然解決了過去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同時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合同法既然規定了依法成立的合同就具有法律約束力,那麼再規定合同成立後條件成就、期限界至時生效,以及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就似乎顯得多此一舉,導致立法上的重復與浪費,甚至前後矛盾。首先,對於附生效條件、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而言,合同依法成立後就具有了法律約束力,也就應當產生法律效力。至於條件是否成就、期限是否屆至,這是有關合同的履行問題,而不是合同的效力問題,都不影響合同對當事人的法律約束力。其次,對於須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合同而言,合同依法成立後就具有了法律約束力,也就應當產生法律效力。至於是否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這是有關行政法、物權法等法律部門的調整范圍,而並非合同法的調整范圍。因為合同在本質上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合同法》第2條),這也體現了當事人的合同自由原則; 而《合同法》關於「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規定,卻體現了國家對合同關系的干預。這樣,在同一部法律中既有調整平等主體之間法律關系的規定,又有調整不平等主體之間法律關系的規定,不同性質的法律關系混雜在一起,導致法律部門分工的混亂。另外,對於依法成立而未生效的合同而言,適用《合同法》第8條的規定,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 而適用第44條的規定,則未產生法律效力,這從邏輯上講是不嚴密的,甚至可以說是前後矛盾的。現行合同法關於合同生效制度的規定,完全可以由其他法律部門來予以調整和解決。《合同法》第123條的規定, 為從立法上進行改革留有了一定的空間,即「其他法律對合同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比如,我國物權法出台後,不動產買賣合同的登記將作為物權變更生效的條件,而不應再作為合同生效的條件。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健全和完善,不同法律部門之間的分工更加具體和科學,今後區分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將不再具有任何意義,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制度也將逐步趨向同一。五、結語現行合同法將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分別規定在該法第2 章「合同的訂立」和第3章「合同的效力」之中, 寓意著合同成立屬於合同的訂立範疇,解決的是合同是否存在的問題;合同生效屬於合同的效力范疇,解決的是已經存在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問題。但如前文所述,合同成立固然是一種事實判斷,解決的是合同是否存在的問題;而合同生效與合同成立相比,其構成條件並無實質性差別,只是是否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以及約定的生效條件、期限是否成就、界至,這些條件也是一種事實上的判斷而並非法律上的判斷,只不過此種事實判斷與彼種事實判斷相比,其事實內容不同罷了。與合同成立、生效不同的是合同的有效,它才是對合同效力的一種法律上的判斷。合同成立不僅僅只是解決合同是否存在的問題,因其具有法定的構成要件,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受法律保護,審判機關審理已成立而未生效的合同糾紛,仍可確認合同是否有效成立。合同生效也沒有解決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問題,審判機關審理已成立且生效的合同糾紛,仍需確認合同是否有效。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效力具有同一性,合同成立制度已經能夠涵蓋合同生效制度的內容。在許多英美學者的著述中,合同成立指合同的「有效成立」,因而把影響合同效力的各種因素也包括在合同成立的范圍內。(註:王軍:《美國合同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頁。)《法國民法典》第1108條規定的也是合同「有效成立」的條件。我國合同法也有必要將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制度同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