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不適用法院調解

不適用法院調解

發布時間: 2021-12-17 22:23:50

『壹』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不適用調解為原則,但作為例外的是:A 賠償之訴B 履行之訴C 變更之訴D 確認之訴

1、不適用調解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過程中,不採用調解的方法,也不能用調解書的方式結案,而必須依法判決或裁定。2、具體內容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之所以不適用調解原則,主要是基於以下三點考慮:1)、行政權是國家法定權力,行政機關只能依法行政,不享有處分權。2)、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不平等地位,使得行政訴訟中缺乏適用調解的前提和基礎。3)、行政訴訟是人民法院依據法律和事實進行裁判,要麼合法,要麼違法,沒有第三種選擇,也沒有調解的必要。值得注意的是,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但在對行政訴訟案件中有關賠償的部分則可以適用調解。

更多公考資訊請查看安徽人才信息網http://www.ahrcw.com

『貳』 調解後如果對方不實行怎麼辦

當發生糾紛時,無法協商解決的,可以通過調解和訴訟解決。法院在進行訴訟之前,一般會先進行調解,如果雙方對調解達成一致的,就可以不用訴訟。那麼法院調解後對方沒履行怎麼辦呢?下面華律網的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向原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法院調節書經雙方簽字後生效和判決書一樣具有強制執行力,如果不履行調解書內容,具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對方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在自願合法的情況下簽訂的調解書,生效後不得起訴或上訴。
法院調解的介紹
法院調解,指在人民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下,對雙方當事人就爭議的實體權利,義務自願協商,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活動。調解案件時,當事人應當出庭;如果當事人不出庭,可以由經過特別授權的委託代理人到場協商。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除法律規定的特殊原因外,一般應當公開調解。
在法院調解中,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自願、協商達成調解協議,協議內容符合法律規定的,應予批准。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內容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法院調解之所以是一種訴訟活動,是因為它是發生在訴訟活動過程中的一種活動,人民法院是該活動的主持者。法院調解的可能性有二:一是調解不成功,二是調解成功。調解不成功則訴訟繼續進行,調解成功則可審結案件。因此,人們又經常將法院調解說成是一種審結案件的方式。
法院調解作為《民事訴訟法》一項基本原則,在民事訴訟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除了以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審理的案件外,所有民事爭議事件,在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在第一審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中,均可適用法院調解。但法院調解不是審理民事案件的必經程序。如當事人不願調解或無調解基礎的案件,法院不經調解而作出判決。在執行程序中也不適用法院調解,因人民法院的裁判已發生法律效力,非經審判監督程序,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都不能變更裁判所確定的內容。
發生糾紛法院可以調解,法院調解書經雙方簽字後生效和判決書一樣具有強制執行力,如果不履行調解書內容,具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對方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叄』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請高手判斷正誤……

不適用調解,主要是指人民法院不能以調解書的形式結束案件的審查。至內於在受理之初,人民法容院對當事人作些法律上的解釋工作,曉之以理是可以的,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協議也是允許的,但應以人民法院裁定的形式結案。
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這是由行政爭議的特點所決定的。
第一,行政爭議是因行政機關行使國家行政管理權而發生的,行政權是國家的法定權力,它的行使是依據行政法進行的。
第二,行政爭議所反映的法律關系是一種縱向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不同於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這種特殊的指揮、命令與服從關系,也使得雙方當事人無法在產生爭議後平等自願地去協商並達成協議,而只有讓第三者公斷。
第三,行政訴訟使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並不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適當,在合法與違法之間不存在第三種選擇。

『肆』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對嗎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

『伍』 為什麼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

比如1999年撤訴率為45.0%,其中原告主動撤訴率為64.6%;2000年撤訴率為 37.8%,其中原告主動撤訴率為69.0%。在諸多的撤訴案件的案卷中,我們往往看不出原告撤訴的原因,也看不出合議庭對撤訴申請的審查過程。但從多年的審判實踐看,原告撤訴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原告起訴後,認識到行政機關作出的處罰或處理決定正確,因而主動申請撤訴;二是訴訟過程中,被告改變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三是法官發現行政行為違法,為避免判決行政機關敗訴而「影響關系」,主動找行政機關「交換意見」,建議行政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以促成原告申請撤訴。有的法官還配合被告作原告撤訴的動員工作。第三種撤訴方式實際上就是調解,為規避法律又能自圓其說,其常被稱為「協商」、「協調」、「庭外做工作」等。與其讓這種變相的調解、協調處理成為規避法律的工具,不如從制度上進行規范,使之成為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利、促進行政主體依法行政的重要方式。
對此,專家學者們對建立行政訴訟調解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從理論方面說,調解是解決訴訟糾紛的重要制度,尤其在我國,調解制度處理民事糾紛是我們一項優良的傳統,同樣適合於行政訴訟。另外行政爭議從本質上來說屬於人民內部矛盾,與民事爭議存在許多相似之處,所以在行政訴訟中,借鑒民事訴訟的調解制度從理論上來說並不是不可行的。從實踐的角度說,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採取協調的方法,或做「工作」,這種做法的本質仍是與民事訴訟的調解極為相似。
在行政訴訟蓬勃發展的今天,行政訴訟中引入調解成為了可能,有的國家已經將調解制度應用到行政訴訟,例如德國和法國行政法均明文規定可以有限度的進行調解。德國行政法院法第87條規定:「審判長或其指定之法官,為使爭訴盡可能一次言詞辯論終結,於言辭辯論前有權為必要之命令。其有權試行參與人為爭訟之善意解決之和解。」我國台灣行政訴訟中,「處分主義」是一項重要的訴訟原則。1998年修正的台灣《行政訴訟法》對行政訴訟中的和解制度作了規定。我國是否應把調解引入到行政訴訟是擺在理論界和實務界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行政訴訟是否應當引入調解機制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一)行政訴訟的目的是監督行政主體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從這里看行政訴訟制度的目標就是判解糾紛,實現社會和諧。享有「東方經驗」之稱的調解對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構築和諧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第一、相對於判決來說,通過調解,當事人更容接受,更容易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矛盾;第二、調解可以節約訴訟成本和司法資源;第三、調解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更有利於實現個案正義。既然調解能夠很好的做到化解矛盾的目的,又能降低訴訟成本,對充分提倡節約的今天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為什麼不能將調解機制引入到行政訴訟中呢?
(二)行政訴訟引入調解的傳統文化基礎
中國作為一個「禮儀之邦」,儒家的綱常倫理深深的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普遍性的社會規范和社會性為的價值標准,中國的儒家和墨家,都把「愛人」作為自己理論的重要原則,「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的和諧論,要求做到「愛人若愛其身」,「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要互相謙讓,不要爭斗,在人際關系中崇尚「和為貴」,因此,調解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自古就有鄉治調解、宗族調解、行會調解、親鄰調解的法文化傳統。這種和為貴的崇尚和睦團結的文化傳統使調解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一直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從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來看這一點也有著積極的意義。筆者認為 「和為貴」的傳統思想是調解在行政訴訟中應用的文化基礎。
(三)長期以來,我國的行政管理和司法審判工作過於剛性,在行政訴訟中不適用調解的做法就把行政機關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不可調和的雙方,從而使行政訴訟缺乏「人情味」。除了行政賠償訴訟可以適用調解外,其他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行政訴訟法》實施十多年來,在行政審判中適用調解已經成了一個公開的秘密。法官經過反復調解,動員可能敗訴的行政機關對原告給予了一定的賠償或承諾,於是原告「自願」撤訴。為解釋這一客觀存在的現象,有學者指出:「審查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原則並不能排除人民法院在審理過程中對雙方當事人進行一些說明教育工作」。有人指出:「法院不能調解,但是原、被告可以和解。」還有人把法院在審查某些行政案件時,在依據現行法律難以作出公正判決,或者依法作出的公正判決生效後顯然容易被曲解的情況下,建議被告改變具體行政行為,動員原告撤訴,從而終結訴訟所進行的一系列溝通活動稱作為「行政審判協調」,同時還強調了其與調解的區別。但在實踐中較大的問題在於,由於沒有實定法上的依據,行政訴訟調解顯得有些過於隨意,並使之異化成為某些法官手中的權力。「和稀泥」式的無原則調解及壓服式的非自願性調解最直接的表現和結果無疑是多年來撤訴率尤其是非正常撤訴率的居高不下。
比如1999年撤訴率為45.0%,其中原告主動撤訴率為64.6%;2000年撤訴率為 37.8%,其中原告主動撤訴率為69.0%。在諸多的撤訴案件的案卷中,我們往往看不出原告撤訴的原因,也看不出合議庭對撤訴申請的審查過程。但從多年的審判實踐看,原告撤訴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原告起訴後,認識到行政機關作出的處罰或處理決定正確,因而主動申請撤訴;二是訴訟過程中,被告改變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三是法官發現行政行為違法,為避免判決行政機關敗訴而「影響關系」,主動找行政機關「交換意見」,建議行政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以促成原告申請撤訴。有的法官還配合被告作原告撤訴的動員工作。第三種撤訴方式實際上就是調解,為規避法律又能自圓其說,其常被稱為「協商」、「協調」、「庭外做工作」等。與其讓這種變相的調解、協調處理成為規避法律的工具,不如從制度上進行規范,使之成為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利、促進行政主體依法行政的重要方式。
對此,專家學者們對建立行政訴訟調解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從理論方面說,調解是解決訴訟糾紛的重要制度,尤其在我國,調解制度處理民事糾紛是我們一項優良的傳統,同樣適合於行政訴訟。另外行政爭議從本質上來說屬於人民內部矛盾,與民事爭議存在許多相似之處,所以在行政訴訟中,借鑒民事訴訟的調解制度從理論上來說並不是不可行的。從實踐的角度說,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採取協調的方法,或做「工作」,這種做法的本質仍是與民事訴訟的調解極為相似。

『陸』 什麼情況下法院必須調解

法院調解作為《民事訴訟法》一項基本原則,在民事訴訟中具有廣泛的適內用性。除了以特別容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審理的案件外,所有民事爭議事件,在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在第一審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中,均可適用法院調解。但法院調解不是審理民事案件的必經程序。如當事人不願調解或無調解基礎的案件,法院不經調解而作出判決。在執行程序中也不適用法院調解,因人民法院的裁判已發生法律效力,非經審判監督程序,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都不能變更裁判所確定的內容。
人民法院對受理的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和輕微刑事案件進行的調解,是訴訟內調解。對於婚姻案件,訴訟內調解是必經的程序。至於其他民事案件是否進行調解,取決於當事人的自願,調解不是必經程序。法院調解書與判決書有同等效力。對於調解不成的情況,《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一條規定,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柒』 民事訴訟中哪些程序不適用法院調解

法院調解是在雙方都同意的前提下進行,有一方不同意就不進行了。但是在我國民事訴訟中,進行調解是法院必須要詢問雙方的事項。

『捌』 法院調解書過時不適用怎麼辦

法院調解書不存在過時的問題,如果有與現在的法律法規有沖突的地方。也應該適用當時的法律。法院調解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玖』 為什麼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與民事訴訟的調解有什麼關系

《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這是因為: (1)行政訴訟的專被告是國家機關屬。行政機關代錶行使行政權,無權代表國家與原告達成妥協。 (2)行政訴訟的客體是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的審判結論只能是合法,或者不合法,不可能有折衷的意見。 (3)行政訴訟是「民告官」的訴訟,而國家行政機關握有自由裁量權,在法律允許限度內執行法律有相當餘地。為了避免被告對原告施加不適當的影響,放縱非法行政行為,所以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

『拾』 請問,在民事訴訟中,不適用法院調解的程序有哪些(謝謝,緊急)

法院調解是在雙方都同意的前提下進行,有一方不同意就不進行了。但是在我國民事訴訟中,進行調解是法院必須要詢問雙方的事項。
法院調解的適用程序,即法院調解的程序適用范圍,是指法院可以在哪些類別的訴訟程序中運用調解方式審結案件,終結訴訟。
司法實踐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按照《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除了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執行程序外,所有民事爭議案件,在當事人自願基礎上,在庭前證據交換程序、第一審簡易程序、普通程序、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中,均可適用法院調解方式結案。
2我國目前的《民事訴訟法》並未單獨對法院調解的程序做出專門規定,調解是作為審判活動的一部分散布規范在各類各級審判程序中的。
3由於調解在操作上具有相當的靈活性,我國《民事訴訟法》只對調解作了原則性規定,但調解作為一種訴訟活動,仍有其方式、步驟和順序,有其開始、進行、終結的運行過程。審判實踐中適用法庭調解時,應當嚴格遵循現行民訴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
4通過法院調解的司法實踐,我們認為,任何程序的法院調解一般都要經過開始、進行、結束三個階段。其中應注意的是調解的開始除法律規定外應以當事人申請為原則,以法院主動提出為例外;調解的地點應以選擇在法院內為宜;以達成協議而結束調解程序或未達成協議而終止調解。
5一審民事案件經調解達成協議後,除了法律明確規定的例外情況,人民法院都應製作調解文書送達雙方當事人,而二審及再審法院調解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則必須製作調解文書。在非一審法院審理中,即使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也可依據當事人的請求,依據和解協議製成調解書送達雙方當事人,或對符合條件的依當事人請求准予撤訴。
6另外,實踐中,還應盡量避免「背靠背」的法院調解方式,而應將問題擺在桌面上,雙方當事人「面對面」調解,以增加調解的透明度,真正體現雙方當事人的完全自願。
相關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八條法庭辯論終結,應當依法作出判決。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可以進行調解。調解達成協議,應當製作調解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調解書送達後,原審人民法院的判決即視為撤銷。
第一百八十四條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一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二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