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郭生貴

法院郭生貴

發布時間: 2022-02-28 21:37:33

『壹』 李天一的案子為什麼就那麼難搞,中國法律沒有

在賣淫的不合法管理失控同時又極其普遍復雜背景之下,李天一的年齡問題一直是懸而未知,判10年徒刑對於強奸案的加重情節應該逆推為是成年人適當的,把一個認罪態度問題替換了年齡問題突出來為宣傳效應,互有遮掩交易,背後有其合理性,在嫖娼的大前提下,李家抓住審判的弱點漏洞不放過,想擴大自己的優勢,但因證據缺乏難以取證,只能找一些看似荒唐的借口對沖,並不是就認為李家喪心病狂,在賣淫有保護和已經成年都被掩蓋的推測成立,維持原判也屬自然,「難搞」也可以理解了,快刀斬亂麻也就搞定了

『貳』 《法槌下的瘋狂》觀後感

警示教育片—《法槌下的瘋狂》。講述的是原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院長郭生貴,因貪污公款、受賄枉法而走進了高牆鐵網的案例。該片通過紀實手法剖析他在思想、工作、生活等作風方面突出的問題,使廣大幹部看到現實生活中腐敗現象的真實性及反腐工作的嚴峻性,從而受到了深刻的警示教育。
通過觀看警示教育片,黔南州環保局廣大幹部深切地感受到:廉政為民是行政執法的主體,必須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要從這些反面典型案件中汲取教訓,引以為戒;加強自我反思、做到警鍾長鳴,嚴於律己,廉潔自律,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同時要結合當前開展的「忠實踐行宗旨,勤政廉政為民」活動,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贏得人民大眾的信任,維護環保執法隊伍的良好形象。

『叄』 私人博物館怎能成集資黑洞

麻德強及其家屬以高息回報為手段,非法收取公眾存款,採取體外循環的方式進行牟利,這基本上是民間非法集資的普遍套路,並沒有什麼新奇之處。但在本
案中的一個細節卻尤為引人注目,那就是程紅旗下的鹿城博物館,正是這家博物館,為麻德強及其家屬騙取受害者信任,進而瘋狂斂財打開了方便之門。
程紅和麻德強的非法活動早在2005年就已經開始,但起初的知名度較低,僅在親戚朋友和熟人之間進行,覆蓋面較小。2009年,鹿城博物開館,
來自省里市裡的領導、專家的參與和合影留念讓這個地方的企業家轉身一變,一下子擁有了神秘而強大的光環,口口相傳的效應讓越來越多懷揣著發財夢想的普通群
眾縱身躍進了這個深不見底的集資黑洞。

在這起案件中,藝術品雖然不是不法分子直接斂財的工具,但卻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正是依靠藝術品這件靈幡,麻德強等人取得了來自官方的認可和
關注,進而通過利用政府官員的影響力取得了民間投資者的信任。在目前的環境中,政府官員和專家可能並不能和可信度劃等號,但絕對具有強大的魔力,正如一條
微博所言,人人都恨官僚主義,但人人見了官員都會不由自主的站起來。「省里、市裡、縣里都來領導了,老百姓就開始都相信他們了」,一位事業單位員工在接受
采訪時說的話是最好的印證。

十二五規劃要求大力弘揚精神文化建設,繁榮發展文化市場。吸引民間資本入注文化市場對於地方官員而言成為一項不錯的政績工程,既能提高執政業
績,又能彰顯領導個人品味,鹿城博物館這樣的項目自然招的地方官員的喜歡。藝術品定價模糊,隱蔽性強的特點也為部分腐敗官員謀取個人利益提供了空間,近些
年,藝術品逐漸成為官員索賄受賄的新方式,轟動一時的文強案中,涉案的360萬元字畫最終並未認定,原因就在於對字畫的真偽和價值沒有統一和權威的認定標
准,同樣的例子還有北京原西城區法院院長郭生貴,檢方指控他收受的三幅價值昂貴的名人字畫最終也沒有認定。同時,利用藝術品行賄的方式也層出不窮,花樣翻
新,例如行賄者精心安排後,帶貪官去古玩店「閑逛」時低價買了個被認為是贗品的古玩回來,後來一鑒定,發現是真品,於是,該貪官「撿漏」大賺了一筆。隱蔽
性強,收益性高,低風險卻高收益,藝術品市場成為腐敗的新溫床成為理所當然。

而專家和藝術家在這個利益鏈條上扮演的角色同樣不可忽視。以博物館為例,截止2009年我國登記在冊的博物館就達到了2900家,其中國營的博
物館佔比接近九成,同我國日漸繁榮的藝術品市場不同,國營博物館雖然近年來享受到了更好的政策支持,但相比之下還是缺錢少糧的狀態,藝術品拍賣市場難覓國
營博物館的蹤影就是一個明證。對於那些皓首窮經的專家學者而言,守著價值難以估量的藝術品卻籍籍無名顯然並不是令人滿意的結果。和商業結合,走向市場,挖
掘自身價值的蠢蠢之心成為商家們假道滅虢的切入點。更不用提那些濫竽充數,純粹為了金錢而冒充文物專家,藝術品大師的群體了。2011年,北京燕山華爾森
實業集團法人謝根榮委託牛福忠將其保存的玉片穿製成衣,經王文祥(中國收藏家協會原秘書長)、楊伯達(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富緒(北京大學寶石鑒定中
心原主任教授)等5位專家鑒定之後,估值24億元,謝根榮利用這份估值證明從銀行貸款6.6億元。謝根榮給專家鑒定費,只不過是帶著專家匆匆看了幾眼,就
獲得了簽字蓋章,在事後采訪時,王文祥、楊伯達等人承認,鑒定過程的確不符合規矩,而事實上,根本沒有規矩可言,如果說有規矩,那也是吳思筆下所說的潛規
則:鑒定費按鑒定對象價值的1%——5%收取,鑒定的價值越高,專家獲利越高。

官員和專家就位之後,等於是一部好戲已經請來了演員,剩下的就是商家搭建戲台了。麻德強用的是一座博物館,因為他拉的是長線,做的是非法集資,
需要能夠鎮得住場面的大手筆。對於有些不法分子而言,跑馬圈錢,錢到閃人則是更經濟快捷的方法,造假作偽就成為兵家趨之若鶩之地。知名打假專家牟建平認為
目前書畫市場的贗品比例高達80%,一些知名畫家的畫作更是高達95%的贗品比例,和其他行業的造假行為一樣,書畫造假受巨額利益驅動,從邊緣群體到現在
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製作成本一兩千元的贗品,在相關利益團體的運作之下走進拍賣場所,立刻從矮矬窮變身高富帥。在整個過程中,制假者賺取制假費用,拍
賣者賺取傭金,賣家拿到虛高的絕大部分,只要沒有人出來指證,所有人都能獲利,最後共同抬升了藝術品市場的繁榮。於此同時新型的藝術品自己詐騙正在走向舞
台的前沿,例如前兩年紅極一時的文交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品龐氏騙局,通過不斷的吸引新鮮血液來維持病態肌體的存活,利用人為炒作的方式將藝術品價格
放大幾十倍,幾百倍來謀取利益,最後賺的盆滿缽益。

當藝術一半是藝術,一半是商業的時候,或許正是藝術最繁榮的時候。藝術脫離了商業運作,梵高死去一千年仍然會無人問津,但最追求藝術的人仍然會前赴後繼,而商業如果脫離了藝術,那麼藝術將終究會死去,屆時人世間僅存的藝術或許就是鈔票的設計和審美。

『肆』 西城區人民法院原副院長婁冬梅被判刑了嗎

正在等候判決 我過司法遇見大問題 需要時間

『伍』 看過《舊唐書.魏徵列傳》的啟發'

「讀史使人明智」,這是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一句名言,就是說要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把理解歷史當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鑰匙。工作之餘,翻讀史書,既是我閑暇時的一種放鬆方式,也是一條增加自身知識、開闊視野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在對歷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可以從中發現成功與失敗之因。
來戶縣工作後,下班讀報看書已是我的一種生活習慣。虎年仲春午後,隨手翻起書架上一本五代後晉時劉昫、張昭遠等撰寫的《舊唐書》,該書是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記載了唐朝自高祖武德元年(618)至哀帝天佑四年(907)共二百九十年的歷史,為五代後晉時的官修史書。在該書卷七十一《魏徵列傳》中,有一段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對魏徵的評價,原文是「(太宗)嘗臨朝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該段文字在我求學期間曾多次讀過,但是工作31年後再次重讀,不僅使我陷入沉思,感慨頗多。
關於「鏡子學說」早在我國戰國時期就由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提出。其在《墨子.非攻中》說到:「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而之容;鏡於人,則知凶與吉。」 但是對「鏡子學說」作出最有效實踐的卻是1300多年前中國唐朝時期的名君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手下有一位著名的宰相,名叫魏徵,該人原為唐初帝位之爭時李世民對立集團的東宮洗馬。「玄武門事變」以後,李世民沒有對魏徵等人進行屠殺,並在以後予以重任。入朝議事之後,魏徵一如既往,耿介直言秉性不改,只要是於國有害的,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置身家性命於不顧,在皇帝面前屢屢「犯顏」直諫,為唐王朝的政治清明、興旺繁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因此,也有了魏徵死後,唐太宗李世民「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的哀嘆。
在法院工作31年來,法院系統出現的知名人物有解放初的馬錫五和當代的宋魚水、李增亮……,也有因腐敗而「知名」的法官,如:上海市浦東新區法院執行庭原法官朱擁軍、湖北省高院執行庭法官賈耀作、四川省高院執行局原局長羅書平、湖南省湘潭市中院原院長羅凱元、北京市西城區法院原院長郭生貴,還有建國以來查處的最高級別法官、最高法院原副院長黃松有……。每想起發生在這一系列知名人物身上的事情,腦海中就會出現唐太宗李世民說過的:「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句話,從個人來說,可以查己之過,以正自身,從法院隊伍整體來說,則有利於促進法院隊伍的公正廉潔。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論語·里仁》又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些生活哲理讀起來簡單,但是能夠做起來可能不到十之一二。讀完該段文字後,在感慨的同時,又感到此話給人教益,啟人思考,也對法院隊伍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以先進人物為鏡,分析他們成功之處和之所以成為先進的原因,與自身相比較,取其精華,為己所用;以反面人物為鏡,正視他們所犯錯誤,探究錯誤心路歷程,增強自身防範意識,做到防微杜漸。
以人為鏡,不是無知的攀比,也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是以錯誤為榜樣;以人為鏡,是為了尋找自身差距,不是為了得到滿足;以人為鏡,不是為了照出華麗的外表,而是為了照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熱點內容
滎陽法院班子 發布:2025-05-19 13:43:54 瀏覽:142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