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監督人員
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中除了檢察官、法官、書記員以外,從事司法警務、行政管理、後勤服務、黨務工作、紀律監督等方面的各種人員。
對不同的司法行政人員,分別依照國家不同的規定進行管理,對其中黨政幹部,參照國家公務員條例等有關規定;對司法警察還適用警察法和警銜條例等法律規定;對司機等職工適用國家有關工人的規定。
主要職責
1、擬訂司法行政工作方針、政策,起草有關法律法規草案,制定部門規章,制定司法行政工作的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
2、負責全國監獄管理工作並承擔相應責任,監督管理刑罰執行、改造罪犯的工作。
3、負責全國勞動教養管理工作並承擔相應責任,指導、監督勞動教養的執行工作,指導、監督司法行政系統戒毒場所的管理工作。
4、擬訂全民普及法律常識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各地方、各行業法制宣傳、依法治理工作和對外法制宣傳。
5、負責指導監督律師工作、公證工作並承擔相應責任,負責港澳的律師擔任委託公證人的委託和管理工作。
6、監督管理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
7、指導、監督基層司法所建設和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基層法律服務和幫教安置工作。
8、組織實施國家司法考試工作。
9、主管全國司法鑒定人和司法鑒定機構的登記管理工作。
10、參與有關國際司法協助條約的草擬、談判,履行司法協助條約中指定的中央機關有關職責。
11、指導司法行政系統的對外交流與合作,組織參與聯合國預防犯罪組織和刑事司法領域的交流活動,承辦涉港澳台的司法行政事務。
12、負責司法行政系統槍支、彈葯、服裝和警車管理工作,指導、監督司法行政系統計劃財務工作。
13、指導、監督司法行政隊伍建設和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建設,負責司法行政系統的警務管理和警務督察工作,協助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司法廳(局)領導幹部。
14、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1)法院監督人員擴展閱讀
司法行政事務
1、與案件審判直接相關的司法行政工作,包括立案登記、訴訟費用、生效判決的執行等。
2、對人的管理,如法官人選的考察、推薦以及現任法官的派遣、考評、晉升、福利、保護;司法考試與法官培訓、法官懲戒;法院其他人員包括行政人員、輔助人員的編制、工作分配、考評等。
3、對財、物的管理及後勤保障。如法院經費預算與執行、法庭建設設計、自動化辦公、工作場所維護、安全保衛、案卷管理、圖書資料、課題研究、刊物編輯與發行等。
4、外部事務協調,包括司法機關與議會、政府之間的關系協調;上下級法院之間的事務協調;州法院與聯邦法院之間的事務協調;法院與社區之間的事務協調等。
㈡ 法院紀檢監察人員也稱呼法官嗎
法院的審判人員才稱法官,法官必須通過全國司法考試選定,被授予法官資格後才能擔任法官。法院的紀檢監察人員不能稱為法官。
㈢ 法院的上一級監督部門是誰
法律分析: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工作有指導的權利。法紀檢察部門承辦對國家工作人員瀆職犯罪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非法拘禁、刑訊逼供、報復陷害、非法搜查、暴力取證、破壞選舉等犯罪進行立案偵查等工作 。
法律依據:《人民法院監察工作條例》
第二條 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是人民法院行使監察職能的專門機構,依照法律和本條例對人民法院及其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員實施監察。
第二十五條 監察部門按照管轄范圍,根據檢查發現的問題,或者控告檢舉的違紀線索,或者有關機關、部門移送的違紀線索,經初步核實,認為有關人員構成違紀應當給予紀律處分的,應當報本院院長批准後立案並組織調查。重要案件的立案,應當報上一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備案。
㈣ 法院的監督機關是誰
法律分析:同級法院歸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管理和監督,也由上級人民法院的管理。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項;監督本級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工作;撤銷本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撤銷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不適當的決議;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決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任免;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罷免和補選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個別代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零四條 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項;監督本級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工作;撤銷本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撤銷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不適當的決議;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決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任免;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罷免和補選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個別代表。
㈤ 監督法院的部門是什麼部門
摘要 同級法院歸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管理和監督,也由上級人民法院的管理。
㈥ 法庭的監督員干什麼
人民法院監督員制度是抑制公共權力異化的必要途徑。
人民法院作為國家審判機關,在法治社會的建設過程中和國家的司法權力運行中可以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審判權能的運用不當或者不公,極有可能引發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的公平正義,更有甚者會動搖國家法制基礎。不可否認,審判權是作為公共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一切的運行過程都應當受到法律的制約與監督,但在實際的審判過程中,每一個案件產生的社會關系都可能紛繁復雜,可能有上層領導的「要求」、親戚朋友的「請求」、同學同事的「懇求」、或者是請客吃飯的「拜託」、又或者是金錢的「誘惑」,權力的「吸引」……種種影響審判權能公正行使的因素層出不窮。而有的則是法院內部機制建立不全,相關廉政制度未落實到位。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全國法院貫徹執行相關廉政制度情況的通報》,截至2012年底,全國有24.59%的法院實行了過問案件全程留痕制度,一些法院違規過問案件、違規批轉材料等現象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全國法院共有13730名兼職廉政監察員不是由部門副職兼任,甚至有的法院指定內勤兼任;全國尚有449個法院未建立任職迴避申報工作機制。
正是這種權力異化的可能性,更加彰顯人民監督員制度的不可或缺。要防止權力的濫用,就必須對行使中的權力進行有效的約束和制約,這是權力得以現實存在的基本方式。 從這點來看,人民監督員脫離了案件本身的相關因素,其作為一種客觀的外部監督制度,可以創造出一個公平的法治環境,這是其他監督機制無法具備的。其人員組成脫離於法院本身而存在,不會受到來自法院內部的影響,但同時又與法院時時相連,無處不在地監督著審判權的行使軌道。
㈦ 如何投訴法院工作人員
投訴法官要具體知道應該去哪個部門投訴,按照法律中的規定,可以通過以下部門進行投訴:
1、紀檢監察部門,即當地人民政府的紀檢監察部門,查清楚的該法官的工作信息,整理好個人所掌握的資料,然後到法官所在單位的紀檢監察部門投訴,相關部門會進行查實。
2、上級主管部門,即上級人民法院投訴,法官所在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進行投訴舉報投訴,提供相關的資料,注意資料的真實性、可靠性。
3、向執行局長投訴,執行局長是執行案件承辦人的直接領導,向其投訴最快捷、最有效。投訴時要詳細說明承辦法官的失職或工作不力或違法違紀的事實,切中要害,便於局長對下屬進行有效管理。
4、各級紀委的網站,各級紀委都設有舉報的相關的網站,可以將詳實的資料以實名制的方式,發給各級紀委的投訴舉報窗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人民法院監察工作條例》的通知第十八條規定,上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可以辦理下一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管轄范圍內的監察事項;必要時可以辦理所轄各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管轄范圍內的監察事項。
(7)法院監督人員擴展閱讀:
如果只是投訴或舉報其處事不公和亂作為的,可向其屬地政法委(專管政法系統)投訴或舉報,也可向屬地紀委投訴或舉報(只是它們是平級部門、效果不好界定),必要時也向其屬地人大常委投訴或舉報、向各新聞媒體報料等等。
如果是判決不公的,有確鑿證據證實不公的,可向其上一級法院上訴,超過上訴時限(一般收到判決書之日起10內或是判決書出具日後15日內)的,可向其屬地檢察院申請抗訴(判決生效後二年內當事人都可行這項權利)。
如果要投訴法官違法違紀的行為,通常都是向上級法院或者是當地的人大代表或者紀檢委來進行投訴的。大家不要再盲目的認為法官是不能投訴的。以免造成法官有違法亂紀的行為卻得不到及時的制止,而導致冤假錯案的發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人民法院監察工作條例》的通知第三十三條規定,對違紀人員的紀律處分按照下列規定進行:
(一)對本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和其他工作人員,下一級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副院級領導幹部、監察室主任、專職監察員,擬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處分的,由監察部門提出處分意見,報本院院長批准後下達紀律處分決定。
擬給予降級、撤職、開除處分的,由監察部門提出處分意見,經本院院長辦公會議批准後下達紀律處分決定。紀律處分決定以人民法院名義下達,加蓋人民法院印章。
(二)給予違紀人員撤職、開除處分,需要先由本院或者下一級人民法院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罷免職務,或者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免去職務或者撤銷職務的,應由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委會罷免、免職或者撤銷職務後,再執行處分決定。
㈧ 派駐人民法院的監察人員的稱呼也稱呼為法官嗎
稱呼法官當然不合適,直接稱呼職務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