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幸福
⑴ 法治的對聯
1、罔違抄道,罔拂民,真正公平,心欺無怍
不容情,不受賄,招搖撞騙,法所必嚴
2、聽訟當審事實,觀色偽,則自然曲直分明
斷案須采言詞,察心理,庶不致是非顛倒
⑵ 法治頻道幸福劇場是什麼連續劇
似乎是專門拍攝的普法連續劇
⑶ 沐浴法治陽光共築幸福晉江寫篇作文不少於500字的文章
祖國,是我們共築的家園,而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所以,我們應當走向社會,擔負重任。在社會上,法律是為人處事的指向標,守法是人們共事的准則,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人們的責任不同,但人們只要各盡其力,守法守規,社會就能和諧,穩定。
大多數人思想上是這樣定義的:只要不是大事,就沒必扯上法律二字。但在社會上處事就好比在深海中駛著大船,如果遇到些麻煩就得過且過,那說明,你並未在意或未發現那海底的暗渦和凶鯊,等待你的便會是深沉於海中。倘若換一種心態,時刻遵守原則向前一點一點地行駛著,到達的,是否會是一座金銀滿貫的島嶼呢?
事物的本事沒有對錯,只是處事原則不同,觀念不同,效果自然也不同。每個人都希望我們青少年步入正軌,為國家出力,以此來回報祖國,但青少年在成長中學習,難免會有一部分人心思用錯地,最終導致無法挽回的結果,甚至會步上一條違法犯罪的黑暗道路。還要有的青少年或許會抱著一種「不知者無罪」的心態,當犯錯時,會找數個理由為自己開脫,當看到一些大人的不良行為是,會重蹈覆轍,並若無其事地說:「我只是學大人的罷了」。這種自欺欺人的思想最終會使他們步入黑暗道路,所以我們一定要杜絕,讓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讓青少年透徹法律u.99zuowen.com的權威性,重要性。因為,有那麼多的例子擺在我們眼前,又怎能不走向法律的陽光路呢?
⑷ 為什麼「一個美麗幸福的中國必須用法治中國來保證
因為一個國家只有法治清明,國家才能安定團結。
⑸ 法治的名言警句大全
1.法不阿貴,繩不繞曲。
——韓非子
2.治民無常,唯法為冶。
——韓非子
3.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亂。
——韓非子
4.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
——劉禹錫
5.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
——呂不韋
6.法者,所以禁民為非而使其遷善遠罪也。
——歐陽修
7.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所謂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做服從法律又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亞里士多德
8.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哈耶克
9.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陳弘毅
10.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魯納
11.法者,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
——慎到
12.要使事物合乎正義(公平),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法律恰恰正是這樣一個中道的權衡。
——亞里士多德
13.法制時代的來臨,實際標志著公眾表達願望的不可逆轉,同時也標志著人們對公平正義的渴望。
14.在這樣一個社會意識增強的時代,對法制的忠誠,即是對民本的回歸。
15.一個人的迷失可以被原諒,但一種法制觀念的缺失,就會積淀成社會之傷。
16.如果社會走的太快,法制跟不上,那麼是否可以停停腳步等等他,一個人的旅途不如兩個人的平坦。
⑹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分別都是什麼意思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1-4]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於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富強即國富民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濟建設的應然狀態,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夙願,也是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民主是人類社會的美好訴求。我們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實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它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也是創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徵。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文化建設的應有狀態,是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概括,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生動局面。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1-4]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嚮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1-4]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准。愛國是基於個人對自己祖國依賴關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調節個人與祖國關系的行為准則。它同社會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求人們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自覺報效祖國。敬業是對公民職業行為准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於職守,克己奉公,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職業精神。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它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1-4]
發展歷程
新中國的建立,確立了以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質基礎和文化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不斷進行新的探索,提出了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繫到以「三個倡導」為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論斷和戰略任務。[1-4]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恢復和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相結合,科學繼承了毛澤東思想,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1-4]
2006年3月,我黨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和發展了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褒榮貶恥、我國古代的「知恥」文化傳統,同時又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規律的認識。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並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學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開始深入探討。[1-4]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1-4]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任務。提煉和概括出簡明扼要、便於傳播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1-4]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1-4]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提出,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1-4]
⑺ 以「弘揚法治精神,建設幸福雁江」為主題寫一篇徵文,拜託拜託啦
1954年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頒布,為新中國法治建設奠定了基礎。在隨後兩三年裡,我國頒布了近千件法律、法令和法規,確立了我國基本法律制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法制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97年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2004年「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寫入憲法。截至目前,我國現行法律共有231部、行政法規近600件,地方性法規超過7000件,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制建設成就舉世矚目。 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調整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保障人民權益,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法治既是現代國家的重要特徵,又是社會和諧的根本保證。當前,中國正處於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在利益格局多元、社會價值多樣的新形勢下,更需要依靠法治解決社會矛盾、保障社會公平、維護國家安全。弘揚法治精神,才能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當前,我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法律體系日趨完備,人民民主權利的法治保障水平日益提高。但用發展的眼光來看,民主法制建設與人民民主不斷擴大的客觀要求還不相適應,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還有待進一步保障,促進人民有序參與國家治理還需要完善法制建設。只有弘揚法治精神,才能加快法制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弘揚法治精神,才能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依法執政、科學執政、民主執政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就是要從法律制度上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的貫徹落實。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實現黨的意志和人民意願的有機統一,贏得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弘揚法治精神,才能加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經過多年努力,各級政府依法行政取得了明顯進展,司法公正進一步加強,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仍然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存在。尤其是在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一些問題上,不嚴格依法辦事的現象時有發生。推進依法行政、司法公正,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切實維護人民合法權益。弘揚法治精神,才能形成全民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建設法治國家,需要全社會積極參與。各種社會組織和全體公民既是法制建設的主體,又是法律適用的對象,人人尊重法律權威,自覺學法守法用法,依法平等參與、平等發展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才能實現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在今日之中國,法治正在成為人們共同的追求。只有堅持並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國家才有光明前途,人民才有美好未來。
⑻ 為什麼說法律是實現幸福的保障
幸福是法律的目的。法律的價值也就是法律作為一種客體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畢竟,法律最終要服務於人類社會。法律不僅是一種規則,更是一種藝術,是人類自我約束和限制的一種藝術。約束國家權力的行使,關進制度的籠子,約束富翁濫用經濟權利,約束知識分子濫用文化權利,讓一切掌握資源的人慎用手中的權利,否則將會招致法律的制裁。
只有在法律的限制和約束下,社會制度才能更加完善。因此重視法治建設,也是對公民個人權利和尊嚴的保護。幸福具有草根色彩,從而也構成了與公民個人息息相關的一項重要價值。
(8)法治幸福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法律是人類社會生活的調節器,沒有法律的狀況是不可想像的,可以說法律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在職工的實際生活中,總是有著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從職工個人角度看,比較普遍存在的勞動保障問題、個人消費(尤其是購買住房、大件電器用品的購買和使用)問題等,它們是關系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自然也是法律現實需求的熱點。
各個單位的具體情況有所不同,我們的法制教育宣傳需要結合本單位、本部門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比如在高校就特別需要注意對知識的利用和保護進行專門的法律宣傳,不然的話,教職員工的智慧成果就可能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⑼ 作文沐浴法治陽光共築幸福晉江
沐浴法律陽光,幸福快樂成長
我們第二實驗小學是一座年輕而朝氣蓬勃、陽光而充滿活力的現專代化學校。校屬歌里有這樣一句歌詞:「菁菁校園,春風盪漾,我們在這里快樂成長。」讓孩子們在春風盪漾的校園里,沐浴陽光,快樂成長!這是我們一直的追求,也是我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生動寫照。
一、打造陽光校園,讓學生在文化浸染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