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詩化

道德經詩化

發布時間: 2021-02-10 04:34:00

道德經 詩經 論語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那是當然的,這是中國人的驕傲。

❷ 《易經》《詩經》《道德經》《論語》四者之間怎樣的關系

我試著回答您。

  • 第一,中華思想源頭,不應當是「一源說」,而應當是「多源發生」。

  • 第二,問《易經》《道德經》《論語》哪個更基礎,哪個是高端?是不恰當的提問。同樣,也不能僅僅把《易經》歸為發現宇宙和人生奧妙的唯一寶典。

  • 第三,《易經》和《道德經》當然有對應的,但不能等同。如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又如,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第四,《易經》乃是「中國自然科學」的源頭,《詩經》乃是「中國社會科學」的源頭。

在其下面,《道德經》是「中國經濟學」的源頭。《論語》則是對「三源頭」的學科梳理與規范,是為「中國邏輯」和「中國方法」的總綱講義。


————歸結起來說,把它們和馬克思《資本論》聯系起來,是講的「事的科學」。實際上,

中華典籍就是把物的科學和事的科學嚴格地區分開的科學,這個道理很深刻呦!!有興趣,可看《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這是一本比《21世紀資本論》還要好的書,是國學馬克思主義版本的歷史經濟著作!

❸ 求關於老子道德經的詩或詞

老 子 故 宅
[明]謝 江

太白星傍飛紫閣, 洛陽羈客屢登游;
乎觀青嶂窗前擁,倒聽黃河檻外流;
細管疑從半天落,五雲偏向蕊官浮;
還丹妙訣人難遇,悵望函谷有跨牛。

❹ 一本好書,千秋豐功——《道德經詩譯》讀後感

[一本好書,千秋豐功——《道德經詩譯》讀後感]
弘真
據說,孔子和老子這兩個中國古代聖人曾在一起交流思想,之後,孔子感慨地說,魚能悠遊於水中,鷹能翱翔於空中,既能潛游於水中,又能騰飛於高空的是龍,一本好書,千秋豐功——《道德經詩譯》讀後感。我所見到的老子,其學問、胸襟與智慧,猶如上天入地、無所不至、悠遊自在的一條龍啊! 龍,在當時是至尊至貴的象徵。在孔子的眼裡,老子的人格、思想無疑是無與倫比、至為珍貴的。《道德經》就是體載老子思想的光輝著作。它主要有修身養性、立身處世、安邦治國三個方面的內容。幾千年來,它給中華民族的強盛及個人的發展所帶來的益處,是無法估量的。 君王順著老子安邦治國的思想而行,則天下太平,國運昌隆。中國歷史上的漢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就是明證。 個人奮斗者依老子安身立命思想而行,則可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窮時獨善其身,而不失壯志,達進兼濟天下,亦不誤良機,腳踏實地,由平凡走向偉大,由黑暗走向光明。古往今來,《道德經》令無數人越過困弱的路途,走上成功的大道。修道者順著老子修身養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道德經》所載的修道之法,多為老子自身的體驗,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從確立目標,到調心、調氣,排除干擾,正確把握各種功境,最後完成與道——絕對真理相合,都無所不及。正因為如此,《道德經》被稱為道家第一經,盡管道家思想在幾千年來不斷豐富與發展,但老子的修身養性學說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動搖。《道德經》的修身養性內容不僅成為人類修道的最好典範,而且是人類由平庸、卑微走向偉大、神聖的科學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處世、安邦治國思想的源泉和基礎。整理和弘揚它,不僅對修身養性,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在科學地審視宇宙、社會歷史、自然萬物的前提下重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理想,將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可是,人們對《道德經》久違了。 歷史發展到今天,像老子當時所見到的情景:紅塵滾滾,危機重重,厄難紛紛,生命慾望的無止境追求與物質資源的有限性構成尖銳的矛盾,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正在釀成滅頂之災。世界嘈雜的聲音講述著禍福興衰的故事,繽紛的色彩變幻著撲朔迷離的畫面。成對世界,面對社會,面對人生,怎樣追求才算合理?怎樣的計謀才是完善?怎樣的努力才能?怎樣的選擇才是正確?—— 而這一切,從《道德經》里都可以得到啟迪,得到答案。 《道德經》就是在 一背景下走向國際,走進現代社會。 《道德經》在當今早已被視為文化瑰寶。日本大型企業運用《道德經》思想來進行管理,美國前總統布希能詳知《道德經》里的治國學問,悠然吟誦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在國際上的地位可見一斑。 現代歷史日益需要《道德經》,人類日益需要《道德經》。今天,張南君把《道德經詩譯》獻諸於世,應當是一大幸事。 老子和他的《道德經》的中國蒙塵久矣。 在人類文明史上,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和中國的老子都曾懷著追求真理的強烈願望,以崇高的品格、堅韌不拔的精神,克服身心障礙,終於認識到宇宙萬物與人生的生命無能運動、發展規律,找到一條脫離痛苦與黑暗,走向幸福與光明的大道。但是,由於他們自身的社會背景不同,兩位聖哲在當時與後世的境遇相去甚遠。處於重精神文化的古印度,釋迦牟尼是高徒十名,羅漢五百,弟子三千,從者如潮,王公禮拜,萬眾供奉,語必眾聞,言必成經。 處於官本位文化氛圍老子,卻門庭冷落,孤身獨行,天下莫我知,莫我行,盡管他為人們鋪設一條修身養性、完善自我、立身處世、安邦治國的大道,卻不被時代所認識、理解、接受,個人的生活成為悲劇,也成為那個歷史的悲劇。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除了令尹請他著《道德經》,莊子、孔子提到過他,韓非子為《道德經》作注,莊子在著作中中崇拜他,孔子的孫子孔思又積極學習他的思想,就再也找不出其他社會影響的痕跡。老子的思想的偉大與正確,使他在以後的時代里,從帝王將相到在野隱士階層,都得到了理解和認可,被公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上法寶,認真研究和運用。其中,晉朝的王弼對《道德經》版本的完善及唐太宗李世民親自主持參與對《道德經》的研究與弘揚,貢獻最大,可謂深得老子思想的精髓,保存了《道德經》的本初風格。面在此前後其他在野之人所著之註疏,如《老子想爾注》、《老子河上公章句》等也有所貢獻,他們強調指出老子的思想是修身養性之道,這樣就實際上形成了在朝的治國之道與在野的修道之道的爭執,讀後感《一本好書,千秋豐功——《道德經詩譯》讀後感》。 進入現代,由於對歷史文化的淡泊面對哲學問題看得太緊,又有學者執著於老子哲學思想之爭。這此論大有隔靴搔癢之嫌,因為老子所處的時代,人們並不重視哲學,只有一定哲學方法隱含其中,哲學不是先天地生的學問,它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副產物。和老子差不多同時代的釋迦牟尼,首先都不是哲學家而是洞悉宇宙萬物、認識自然真理的聖賢。如果從哲學角度去解讀他們,就本末倒置了。此外,修道是一種身心實踐活動,古人既是修道所悟,我們如果不嚴格按人家的方法按人家的方法去悟,實際上就沒有什麼發言權。 到了當代,隨著學術研究成果的積淀、道學文化的復甦,對《道德經》的研究又有新的發展,哲學問題被淡忘,但朝、野兩派的爭執越來越大。代表傳統在朝思想的,首推陳鼓應和任繼愈二公。尤其是陳鼓應先生的關於老子思想的解注與評價方面最為豐富,大體上頗能服人。但無論從任何角度上看,各家都未能對修道內容有完全正確的解釋。在野的隱士派雖然對這些內容的解釋也頗能服人,但一般都把與修道無關的思想方法論、立身處世、安邦治國的內容硬說成是修道內容,讓人更覺離譜。 從整個歷史看,《道德經》是當時的雜記體著作,內部雖有修身養性、辯證法、立身處世、安邦治國等方面的內容,但卻是以時間前後順序記錄下來的,沒按邏輯關系排布,故在整體上很難予以正確把握,它需要進行邏輯關系整理,各部內容應各歸其位。但在整個春秋至秦漢時期,人們沒有習慣去這樣做。此後《道德經》受到以李世民為代表的帝王的推崇,世人即使想得到,也不敢做。錯過這些機會以後,即使是智慧超群的後學,也沒法做。 正如張南君所看到的一樣,由於《道德經》未按邏輯關系排列,所以讀起來就像走迷宮似的,整體上難以把握,字句上也就難免歧義叢生。有些重要字詞,如在當時文化背景下常用其本義,其引申義也人人心領神會的玄牝等詞,以及不大常用的合用短語穀神等等,自古以來就沒有一次予以正確的註解,從而給好事之徒謬談玄學有可乘之機。 《道德經》又是那個時代的自由詩。從而蘊藉著文約義豐的獨有文化特色。而在朝派僵硬的注釋確實令人感到只做一半的工作,在野派也有嘗試用詩來翻譯。但那那些七言詩翻譯出來更加僵硬,又讓人感到還不如散文式的直譯好。這樣,《道德經》的詩譯工作也成了一大歷史遺留問題。 正是在在在朝派在研究前行無路之際,在野派顯得空前活躍,由於根本問題(邏輯關系)未予解決,在野派在修身養性方面確實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正確論據,但他們在其他方面都重蹈覆轍,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更為可悲的是,有些人還故作驚人之談,例如把《道德經》全部說成什麼隱語,於是乎肆無忌憚地胡亂猜測,這樣,對《道德經》的亂譯、謬談幾乎成時尚,老子思想的傳播就面臨著一場嚴重危機。 張南君就是在這個時候,毅然站了出來。他所著《道德經詩譯》,對《道德經》作了邏輯關系排布,以正確無誤的直譯,真實地傳達出老子的思想,以傳神達韻的詩譯揭示出原作的深刻含義和感情色彩,使《道德經》不再難懂,不再歧義叢生,不再給人以曲解、穿鑿附會的機會。今天,一部閃耀著活生生的老子思想、感情,貫穿著嚴密邏輯脈胳的《道德經詩譯》出現在我們面前,這難道不是歷史的榮幸嗎? 張南君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首先是因為他站在許多前賢肩上,歷史不僅為《道德經詩譯》積淀了物質基礎,也在新的時空里提供了新的文化基礎與心理基礎,此外,張南君個人的特殊涵養、智慧、人格,也是完成這一巨大工程的重大因素。 在中國學術文化圈子裡,張南君是一位曾經令人難以理解的人物,他少年時期即頗具才氣,青年時期迷上了寫作學理論,且深得業內權威人士之一、中國青年寫作理論家協會主席馬正平教授的厚愛。正當他應有所作為之際,卻又轉向哲學研究,繼而又以治學《詩經》、《離騷》、《老子》為務。十餘年間竟杳無音訊。當他拿出《道德經詩譯》手稿時,實在令人驚喜,驚喜之餘,更為其一絲不苟的歷史唯物主義及扎實的寫作美學、哲學功底而感佩! 1983年他開始研究《道德經》。在讀了大量前賢的註疏後,他深為不滿,繼而自覺承擔起使《道德經》脈清、義正、傳神、達韻的歷史重擔。這是幾千年來許多研究《道德經》的學者們連想都不敢想的事,何等繁難,可想而知。稍有不妥,不是流於平庸,就是功敗垂成。 作為一個一意求真的學者,他深知自己應當怎樣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完全按老子所說的悟道方式,拋開書本,遠離是非,自己以老子的方法,再度體驗老子的心態。十多年來,在身心合道的深切體驗中,他的頭腦一次又一次地閃耀著靈感,以至每一個歷史上任何版本未曾解釋清楚的字詞,真實含義是什麼,依據何在等等,都一一詳盡。他仍不滿足,繼而又決定以最好的的詩歌藝術為《道德經》傳神達韻。實現這一切,他依然是以空明的靈感在禪定中去完成美妙的建構,終於面壁十年圖破壁。現在,當人們讀到他莊重嚴謹無可挑剔的導論,讀著傳神達韻的詩譯,有誰能想到這完全出自身心合道的空靈呢? 作為一個求真者,他忠實地進入老子情態、心境,而完全無意一展才華。老子五千言文約義豐,感情豐富,歷史上各家各派解說出入甚大,但張南君理清了修道——悟道——弘道這個前後相續、因果相成的線索。以及弘道又分辯證思維、立身處世、安邦治國這幾個並列成分後,將每章各歸其位,從整體上把握了思想的准確無誤。每章的詩譯,他又注意主題、情調、節奏的不同,以傳神、達韻、發幽、闡微為詩譯的美學標准。為此,在體裁上,他不拘一格,靈活多變,語言上力避用典,即使一用,也無痕跡,絕不因辭損意,故雅俗不拘隨遇而化,用他的話來說是緣情成體,步韻生文。為了忠實地再現老子不言而教的精神,他甚至不為每首詩命名。這樣的結果,使他的詩譯如行雲流水,自然、流暢、優美。讀著他的詩譯,幾千年的語言障礙煙消雲散,老子曰道的慈祥、睿智的形象似乎就在眼前,那赤誠、深摯的朋友與長者情感以及崇高、偉大的人格直接感染著我,產生著靈魂的震撼。張南君以超越前人的努力實踐了老子返樸歸真的原則。譯作傳神而造神,達意則不寓意,發幽闡微而不離根本。這種無意立言的結果使詩譯神形兼備,達到了高葆真的效果。從而在詩譯中完成了庄嚴的歷史使命與藝術使命,產生了十分珍貴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或許,它為翻譯古代重要哲學、藝術文獻提供了一個新的成功範例。 《道德經詩譯》的成功,是老子思想的又一種成功,是治學態度高度嚴謹與獨異的治學方法的成功,它本身就是意義重大的。 〔一本好書,千秋豐功——《道德經詩譯》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❺ 關於駁老子寫了道德經的詩句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老子《道德經》中說回,有智慧答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像我現在又講說關於老子的書,不必問,也知道是絕對沒有學問、沒有智慧的亂吹。「言者不如知者默」這話意是老子自己說的,白居易說,老子既然如此說,那他本身自然是智慧很高了,可是他為什麼自己還是寫了那麼多個字呢?世界上打老子耳光打得最好的,是白居易這首詩,縱然老子當時尚在,親耳親見,也只當充耳不聞,哈哈一笑,無所反駁了。

❻ 道德經感恩的詩句

首先、道德經講的是修己修道,最高理想是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所以扯不到感恩這種情感;
其次。。道德經不是詩經、裡面沒有詩句

❼ 贊美道德經的詩句

《讀老子書》 唐 白居易
言者不如智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
若道老君是智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❽ 道德經屬於詩的范疇嗎請詳細說明

有散文詩這個體裁嗎,有的話它算是。

❾ 什麼叫道德經

道德經》dào dé jīnɡ 指《老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 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但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抄寫本,《德經》在《道經》之前。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年》,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坐,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需要是對於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❿ 關於道德經的詩

唐 白居易《讀老子書》:
言者不如智者默,此語吾 聞於老君;
若道老君是智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熱點內容
律師受sm 發布:2025-07-04 15:51:38 瀏覽:754
勞動法工傷四級 發布:2025-07-04 15:36:49 瀏覽:508
疫苗管理法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是 發布:2025-07-04 15:26:28 瀏覽:917
美國國安立法 發布:2025-07-04 15:25:28 瀏覽:398
浙江市司法 發布:2025-07-04 14:48:11 瀏覽:514
醫療器械企業法律責任人清單 發布:2025-07-04 14:46:36 瀏覽:253
公益性崗位是否適用勞動法 發布:2025-07-04 14:46:31 瀏覽:305
洗車場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14:40:35 瀏覽:168
高職刑法課本 發布:2025-07-04 14:28:29 瀏覽:927
規章救援如何講 發布:2025-07-04 14:18:25 瀏覽: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