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應當體現

立法應當體現

發布時間: 2021-02-10 10:41:45

1. 法的三個基本原則是怎樣說的呢』

我國立法基本原則 2000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的《立法法》,在總則中明確規定了我國立法基本原則,概括起來有:合憲性原則,法治原則,民主原則,科學原則。 (一)合憲性原則 《立法法》第3條規定:「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這就是立法的合憲性原則。這是立法工作的靈魂也是衡量和檢驗制定法律的質量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准繩,其目的在於維護憲法的權威。 (二)法治原則 法治原則最先由亞里士多德提出,他認為其應包括兩個基本層面:一是法律應為「良法」,一是法律應得到公眾普遍地服從。雖然近代意義上的法治不同於古希臘人祈求的法治,但亞里士多德的法治原則對後世影響很大,在今天仍是世界各國進行法律創制的基本原則。 在中國,法治原則被賦予了中國特色。我國《立法法》第4條規定:「立法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這就是我國立法的法治原則。國家機關應當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職權,國家機關的立法活動也不例外。 (三)民主原則 《立法法》第5條規定:「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這就是立法的民主原則。 在立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很多。許多規范性文件沒有反映和體現人民意志,正如李步雲所言,不少立法不是「國之法」、「全局之法」,而是立「家之法」、「部門之法」 。立法考慮的不是老百姓的合法利益,而是局部的、少數人的利益。有些部門把立法看成是劃分勢力范圍、搶佔地盤、鞏固既得利益的手段。爭搶法規的起草權,爭罰款權、許可權乃司空見慣,有權必爭、有利必奪。更具有諷刺性的是某項立法得以「順利」出台往往是部門利益均沾的結果,而不是保護人民利益上達成一致。 此時,立法的民主原則顯得尤為重要。堅持民主原則就要體現人民意志,限制公權尊重私權。列寧曾說,民主組織原則,「意味著使每一個群眾代表,每一個公民都能參加國家法律的討論,都能選舉自己的代表和執行國家的法律。」 可見,保證公眾對立法的參與也是民主原則的重要體現。 (四)科學原則 《立法法》第6條規定:「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這就是立法的科學原則。 立法的科學性原則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第一,立法要體現理性化。法律本身是人類理性化的產物,理性化是立法的基礎性和根本性要素,是科學性原則的具體體現。 第二,要體現合理化。既要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做到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又要科學、合理地規定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做到權力與責任相一致。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法律、法規、規章的質量和效能。 第三,就是要主觀符合客觀。在立法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與注重理論指導相結合,客觀條件與主觀條件相結合,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穩定性、連續性、與適時變動性相結合,總結借鑒與科學預見相結合,中國特色與國際大勢相結合。 三.立法的形式原則 立法的形式原則是立法者在形式上應當遵循的原則,其功能在於使立法更科學、規范可行。較之《立法法》規定的立法基本原則,立法的形式原則易被忽視,筆者認為,形式原則對於指導立法活動有重要意義,值得一提。 一是明確性原則。即立法的內容應該肯定、明確而不能含混或模稜兩可。這就要求立法的概念應當情書,規則表達應清晰,語言無歧義,規范的邏輯關系應嚴密。如果明確性原則能夠切實得以遵循,那麼對於法律規定的諸多困惑必將減少。 二是穩定性原則。立法不宜頻繁變動,朝令夕改,應在變化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這就要求立法者在立法時充分了解社會需求,掌握時代變化制定出與社會情勢相適應的、有較高技術水平的法律。

2. 立法的原則

2000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最終通過的<<立法法>>,在總則中明確規定的中國立法基本版原則有權四項:一是憲法原則,二是法治原則,三是民主原則,四是科學原則。

法律的生效和失效條件這個要解釋的話就長了,簡單的說全國性法律是需要全國人大和人大常委會通過,地方性法規需地方人大通過並報全國人大備案等等

逆溯型這個不知道是什麼!!!

3.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立法應當體現誰的意志

《立法法》規定的立法原則為:(一)立法應當遵循憲法基本原則(二)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三)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四)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由此可以認為當代中國立法的原則為法治原則、民主原則、科學原則。

4. 立法所需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三條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第四條 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第五條 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第六條 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第二章
法律
第一節 立法許可權

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第九條 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第十條 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第十一條 授權立法事項,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及時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後,相應立法事項的授權終止。
第十二條 被授權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授權決定行使被授予的權力。
被授權機關不得將被授予的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
第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
第二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
第十四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第十五條 一個代表團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聯名,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十六條 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常務委員會提出,經常務委員會會議依照本法第二章第三節規定的有關程序審議後,決定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由常務委員會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
常務委員會依照前款規定審議法律案,應當通過多種形式徵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意見,並將有關情況予以反饋;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立法調研,可以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參加。
第十七條 常務委員會決定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一個月前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
第十八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大會全體會議聽取提案人的說明後,由各代表團進行審議。
各代表團審議法律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各代表團審議法律案時,根據代表團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十九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意見,並印發會議。
第二十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經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後,印發會議。
第二十一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必要時,主席團常務主席可以召開各代表團團長會議,就法律案中的重大問題聽取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主席團常務主席也可以就法律案中的重大的專門性問題,召集代表團推選的有關代表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第二十二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主席團同意,並向大會報告,對該法律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二十三條 法律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經主席團提出,由大會全體會議決定,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作出決定,並將決定情況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報告;也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提出修改方案,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審議決定。
第二十四條 法律草案修改稿經各代表團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第二十五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三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
第二十六條 委員長會議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如果委員長會議認為法律案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務委員會提出。
第二十七條 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不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應當向常務委員會會議報告或者向提案人說明。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二十八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除特殊情況外,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七日前將法律草案發給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
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列席會議。
第二十九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一般應當經三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再交付表決。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一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的說明,由分組會議進行初步審議。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二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修改情況和主要問題的匯報,由分組會議進一步審議。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三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由分組會議對法律草案修改稿進行審議。
常務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根據需要,可以召開聯組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對法律草案中的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第三十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調整事項較為單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
第三十一條 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根據小組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三十二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可以邀請其他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三十三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提出修改情況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對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沒有採納的,應當向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反饋。
法律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三十四條 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應當召開全體會議審議,根據需要,可以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派有關負責人說明情況。
第三十五條 專門委員會之間對法律草案的重要問題意見不一致時,應當向委員長會議報告。
第三十六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員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法律案有關問題專業性較強,需要進行可行性評價的,應當召開論證會,聽取有關專家、部門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方面的意見。論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法律案有關問題存在重大意見分歧或者涉及利益關系重大調整,需要進行聽證的,應當召開聽證會,聽取有關基層和群體代表、部門、人民團體、專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有關方面的意見。聽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將法律草案發送相關領域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及有關部門、組織和專家徵求意見。
第三十七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應當在常務委員會會議後將法律草案及其起草、修改的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委員長會議決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時間一般不少於三十日。徵求意見的情況應當向社會通報。
第三十八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收集整理分組審議的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以及其他有關資料,分送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並根據需要,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第三十九條 擬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的法律案,在法律委員會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前,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對法律草案中主要制度規范的可行性、法律出台時機、法律實施的社會效果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等進行評估。評估情況由法律委員會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
第四十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委員長會議同意,並向常務委員會報告,對該法律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四十一條 法律草案修改稿經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決稿,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法律草案表決稿交付常務委員會會議表決前,委員長會議根據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情況,可以決定將個別意見分歧較大的重要條款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單獨表決。
單獨表決的條款經常務委員會會議表決後,委員長會議根據單獨表決的情況,可以決定將法律草案表決稿交付表決,也可以決定暫不付表決,交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一步審議。
第四十二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因各方面對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問題存在較大意見分歧擱置審議滿兩年的,或者因暫不付表決經過兩年沒有再次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審議的,由委員長會議向常務委員會報告,該法律案終止審議。
第四十三條 對多部法律中涉及同類事項的個別條款進行修改,一並提出法律案的,經委員長會議決定,可以合並表決,也可以分別表決。
第四十四條 常務委員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5. <<立法法>>明文規定的我國立法的原則是什麼

  1. 2000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最終通過的<<立法法>>,在總則中明確規定的中國立法基本原則有四項:一是憲法原則,二是法治原則,三是民主原則,四是科學原則。

  2. 立法原則是指立法主體據以進行立法活動的重要准繩,是立法指導思想在立法實踐中的重要體現。它反映立法主體在把立法指導思想與立法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特別注重什麼,是執政者立法意識和立法制度的重要反映。

  3. 我國《立法法》規定的立法原則為:

(一)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二)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
(三)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四)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由此可以認為當代中國立法的原則為法治原則、民主原則、科學原則。

  1. 法治原則
    立法的法治原則要求一切立法活動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符合憲法的精神;立法活動都要有法律根據,立法主體、立法許可權、立法內容、立法程序都應符合法律的規定,立法機關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范的要求行使職權,履行職責。

  2. 民主原則
    立法應當體現廣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確認和保障人民的利益;應當通過法律規定,保障人民通過各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立法過程和立法程序應具有開放性、透明度,立法過程中要堅持群眾路線。

  3. 科學原則
    立法應當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尊重社會的客觀實際狀況,根據客觀需要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要以理性的態度對待立法工作,注意總結立法現象背後的普遍聯系,揭示立法的內在規律;應十分重視立法的技術、方法,提高立法的質量。

6. 《立法法》規定,立法應當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立法法》規定,立法應當遵循的原則有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

7. 試述立法的基本原則

所謂立法的基本原則,又稱法的制定的基本原則,是在整個立法活動中貫穿始終的、立法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遵守,受其指導的總體准則。立法的基本原則是國家立法指導思想在實際立法活動中的具體化和體現,是對國家立法意圖、目的、目標的總體的系統的概括。一般來說,立法的基本原則凝集著一定社會共同體及其成員的權利、利益的期待和追求,體現著一個國家社會發展、建設和鞏固的需要和要求,反映著一定社會所追求的法律精神、法律價值、法律理想和法律目的,濃縮了一定社會的法律理念和法律現實。因此,立法指導思想必須與人們的利益、權利的要求和實際相協調,必須與一個社會、國家的現實相適應,必須與社會發展的進程和規律相符合。
立法基本原則是法律的靈魂,立法活動的指南針和支柱。立法基本原則實質上是立法所遵循和追求的目的、價值、理念、精神,它構成了法律的靈魂之所在,形成了立法工作的指南和基礎。「原則表達了詳細的法律規則和具體的法律制度的基本目的,因為,人們把原則看作使這些基本目的始終如一、緊密一致、深入人心,從而使其完全理性化的東西。因此,法律原則正是規則與價值的交匯點。」(麥考密克語) 確立立法的基本原則,就是使立法者明確自己要遵循哪些標准來制定法律,要制定什麼樣的法律,這些法律的目的、目標何在,結構、功能、作用是怎樣的。確立了這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原則性的東西,就為將要進行具體的立法活動確立了方向,規范了目標、目的,使之循著這個基本的方向和前提來進行規范化的活動,從而使立法活動的形式和結果不致偏離立法者所希望的目標和結果,達到預期的立法目的。立法活動中的每一具體步驟、具體工作都要受基本原則的指導和制約。顯然,一國立法活動科學與否,成功與否,與一國所確立的立法基本原則大有關系。
立法的原則是多種多樣的,大體上可分為立法的基本原則和具體原則。成為立法的基本原則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具有一些獨特的性質。這些條件和性質主要為:⑴嚴密的科學性;⑵系統的整體性;⑶結構的規范性;⑷高度的概括性;⑸較強的穩定性;⑹一定的操作性;等等。這些特徵使立法基本原則既有別於立法指導思想,又區別於立法的具體原則,成為立法及其各個環節的基石。
《立法法》在總則部分明確規定了立法的一些基本原則,「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第四條),「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第五條),「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8.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 立法應當體現誰的意志

體現人來民的意志。(人民自,可以直接理解為統治階級)
《立法法》第五條明確規定:
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相關說明,上述表述體現了我國的立法特色,即政治概念在立法中的使用。人民實際上是一個政治概念,是相對於敵人而言的,即凡是擁護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范圍。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
事實上,公民才是一個法律概念,即凡具有我國國籍的,都是我國公民公民,既包括全體人民,也包括被專政的對象。

熱點內容
電影誤殺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04 16:30:38 瀏覽:633
林鴻潮行政法音頻2017 發布:2025-07-04 16:29:12 瀏覽:567
2016劉鳳科刑法講義 發布:2025-07-04 16:28:17 瀏覽:121
cpa經濟法總結 發布:2025-07-04 16:27:10 瀏覽:120
行政法行政管理 發布:2025-07-04 16:17:02 瀏覽:353
蒙城法院開庭 發布:2025-07-04 16:16:10 瀏覽:336
民事訴訟偽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4 16:11:43 瀏覽:691
寧波辯護律師 發布:2025-07-04 16:10:58 瀏覽:357
法治宣貫 發布:2025-07-04 16:07:23 瀏覽:249
北大經濟法復試經驗 發布:2025-07-04 15:55:48 瀏覽: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