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朱元璋
㈠ 朱元璋對老子的哪句話不贊同
其實古代帝王都不是喜歡儒家思想,但是又要用
這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恐怕得寫論文了。簡單點說,當中國發展到帝國郡縣制的時候,所謂」仁「,已經不能用來約束皇帝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還真的只是一種社會思想而已。先秦諸子所處的時代,思學較為開放,學者先賢們也大多比較敢說。對於政治,孔子相對溫和,而孟子則相當大膽的批判。「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由此可以看出,那時的儒家,要求的」仁愛「、」正名「,是雙向的,君王和臣子都應當做到的。之所以儒家會產生如此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思想,與當時的政治制度有關。春秋戰國是東周晚期最重要的時期,社會動盪,國與國相伐,天下大亂,周王室衰微。此時的儒家認為,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局面,是因為禮壞樂崩。那麼解決辦法,便是恢復周禮。由恢復禮制演變出的儒家,有著一整套相當成熟的思想系統。但是,到了秦朝統一六國,一切就都變了。邦國變成了郡縣,封建變成了集權,王權變成了皇權。孔子所極力倡導的周禮,以及背後的周王室,此時已徹底消亡。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儒家思想需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於是,有了新儒家。對秦王朝來說,一個統一的大帝國,當然不能由著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道家等等一干思想學說流竄禍國,它需要一個統一的、自上而下都能行得通的國家思想。所以,秦王朝選擇了法家思想作為帝國的核心價值觀。但由法家治國方針而來的秦厲二世而亡,其結局是非常悲催的。因此,到了漢朝,經歷了幾十年的道家休養生息之後,儒家思想被抬上桌面,成為國家大力扶持和宣傳的思想機器。歷代帝王有多少是從心底里真正尊崇儒家思想,其實是可以打上一個問號的。但儒家深受統治者喜愛,倒是可以確定。而這,並不是因為儒學真的有多麼強大的魅力,只是因為它很方便治國。它之所以便於治國,則是因為新儒家對儒學進行了改造。而其改造的重點,便是弱化儒家對帝王的要求,強調臣民對國家和帝王的效忠。這也就是歷朝歷代喜愛尊崇儒家的原因。帝王可以選擇是不是施行仁政,但老百姓是沒的選的,只能忠君愛國。如果你不服氣,要麼出國,要麼造反。更不用提所謂「獨尊儒術」帶來的大量儒學士人進入朝廷做官,這簡直就是對儒士一種收買。所以,作為下級的儒士,就算統治者做不到「仁」,又能怎麼樣呢?
㈡ 朱元璋出上聯:老子天下第一!大臣對出6字,為何被當場打死
朱元璋白手起家,從一個放牛娃到明朝開國皇帝,其陰謀手段和城府都是旁人望塵莫及的。他當上皇帝後,出過一個上聯,說有人對上來就重賞,有個大臣對上來了,卻被當場活活打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就在朱元璋沾沾自喜的時候,一位不知死活的大臣想到「劉伯溫都對不上來的上聯,我對出來了,一來可以得到黃金賞賜,二來可以證明自己比劉伯溫強,從而得到皇帝的賞識,一舉兩得。」於是他站出來對朱元璋說道:「啟稟陛下,臣有一幅下聯。」朱元璋聽後皺著眉頭詢問下聯是什麼,他脫口而出「孫子舉世無雙。」此言一出,全場大驚失色,這下聯表面上是稱贊孫武的才學,實際上卻是罵當今聖上是孫子。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當場處死這名大臣。
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邊做事,雖然有榮華富貴,但往往風險頗大,一個不小心惹怒了龍顏,結果往往就是丟了性命。
㈢ 朱元璋出上聯:老子天下第一,年輕臣子對出下聯,為何朱元璋大怒將其斬殺
其實朱元璋出的上聯是:「老子天下第一」,而年輕臣子對的下聯是:「孫子蓋世無雙」。年輕臣子的死,完全就是禍從口出。面對朱元璋這樣的帝王,這人完全可以說是不知天高地厚,聰明反被聰明誤。
當年輕臣子這個下聯口無遮攔的說出時,在場的大臣們個個是目瞪口呆,都知道朱元璋兇殘成性,殺人不眨眼。果然,安然倚坐大堂之上的布衣天子朱元璋聽到年輕人的下聯後,不禁勃然大怒,他氣呼呼的沖了起來,指著台下那狂妄的年輕人大罵:「咱是老子,你卻敢罵咱是孫子,你小子真是一個不知死活的東西!」當堂喝令殿外的錦衣衛進來,將年輕的才子拖出去砍了。而這個年輕人此時才明白自己錯了,可憐的他來不及解釋就被剽悍的錦衣衛生提了出去,在自己後悔莫及中人頭卻已落地。
其實這個「朱元璋出上聯怒斬才子」的故事,是後人撰寫的一個評書故事。雖然故事純屬虛構,但故事確確實實寫實了朱元璋生性多疑、暴躁如雷的帝王人生,這與歷史中真正的朱元璋倒也十分的相符。
㈣ 哪位知道《道德經》前那篇朱元璋寫的序言
御制道德經序
㈤ 朱元璋出上聯:老子天下第一,一大臣對出絕妙下聯,為何卻被當場打死
朱元璋出的上聯是:老子天下第一。而那大臣對的下聯是:孫子蓋世無雙。這本來是絕妙的一副對聯,字字都十分的對仗,意思也合得非常妙。可是朱元璋的上聯的意思是他是天下第一,看看誰敢有異議。如果誰對出的下聯有任何的不好的含義,那都是可以被定做謀反的。
朱元璋一上位,就來了個下馬威,廢除了丞相制,將權利全部攬在自己身上,皇權達到了空前的集中。朱元璋的舉動其實也無可厚非,開國皇帝難免要多多注意,否則這剛好不容易建立的王朝就輕而易舉地被毀掉,豈不是傻到家了?所以大開殺戒也是合乎情理的。於是乎,明朝就安穩地發展下去,對於一些稍微有一絲謀反之心的臣子,朱元璋也是絲毫不會手軟。
㈥ 中國歷史上有哪四位皇帝為老子《道德經》做過注
史料記載有八位皇帝注釋過《道德經》。這其中有四位皇帝的注本已佚失無法考證。注釋作專品流傳下來屬的有四位皇帝。分別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和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唐玄宗李隆基第一個開御注《道德經》先河的皇帝《御注道德真經》。
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8)八月,下詔把他的《御解道德真經》頒行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道德真經》。當皇帝的第六年親注《道德經》頒布天下。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御注道德經》。
另外4位皇帝和他們注本是:
1.梁武帝《老子講疏》、《老子義疏理綱》;
2.梁簡文帝《老子義》、《老子私記》;
3.梁元帝《老子講疏》;
4.魏孝文帝《老子注》、《老子義疏》等,
非常可惜的是原注本早已佚失。
㈦ 朱元璋為什麼那麼崇拜老子道德經,稱其為普天之下的至寶!(無尤真人)
當然了 成功人士沒不研究道德經的 這個裡面有宇宙最高法理 7大規律 和諸多真理 真言
㈧ 以下五位皇帝中,哪一位沒有為《道德經》作過注
中國歷史上有四位皇帝為《道德經》作過注,他們分別是:唐玄宗李隆基, 宋徽宗趙佶 , 明太祖朱元璋,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竹簡《文子》稱《上?經》、《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漢景帝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
㈨ 朱元璋上聯「老子天下第一」,臣子對出下聯後為何被朱元璋斬了
伴君如伴虎,古時君臣關系是十分微妙且暗藏殺機的,這位臣子是一位新進才子,可能還不了解官場的一些潛規則,所以在對出對聯後反而被斬。具體事情且聽我慢慢道來。
到了第二天上朝的時候朱元璋又用這個上聯考大臣,可見他確實挺虛榮的。群臣這群老滑頭自然知道要給足皇帝面子呀,紛紛稱好,說對不上來,是絕對之類的。就在這時開頭提到的哪位才子蹦出來了,對了句「孫子蓋世無雙」。眾人感嘆其才華,認為對得很好,不過孫子既可以指兵聖又可以指某人的後代,言語中包含不敬。倒霉的是偏偏他遇到了朱元璋,於是雖然他對上了對子,可以也就此過完了這輩子
㈩ 尼采和朱元璋是怎樣評價道德經這本書的
尼采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他曾經評價老子的《道德經》一書說,像一個版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權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朱元璋是明朝的建立者,也是明太祖,他曾經評價道德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