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律試題
教材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B. 兩道道德與法律試題
問題1:如上面的回答,
問題2:(1)張某具有,因為他雖然未滿18歲,但是自己靠自己的收入可以維持在當地一般的生活水平,視為具有完全民事能力,所以可以簽訂。
(2)我暫時不確定
C. 道德與法律期末考試題求解..小悅悅事件在法律與道德方面的問題
兩歲的廣東女童小悅悅於10月13日在佛山被兩輛汽車碾過,18名經過的路人對此視若無睹,最後由第19名路人抱起的事件,經由傳統與網路媒體的傳播後廣為人知,並在全國范圍內引發了廣泛的道德反思熱潮。
事發至今已有2個多月的時間,小悅悅因傷重已於10月21日不治身亡。兩名司機肇禍逃逸的不負責任行為,以及那18名路人見死不救的表現,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廣大輿論的譴責,而見義勇為的拾荒阿姨受到表揚。這起事件引發了全社會對於道德和良知的探討,總體而言是件好事,但也有幾個方面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首先,能否單憑此孤立事件就認為整體社會道德水平已經嚴重滑坡?相信並非如此,中國社會也不乏樂於助人也勇於助人的好人好事,但是相對於諸如「小悅悅事件」的負面新聞,並不能在大眾傳播上吸引眼球而獲得轟動效應,因此較不為人知。不過,那18名路人的冷漠態度,也應該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當人們從「小悅悅事件」聯繫到自身經歷過的類似事件,遂不免認為社會道德已經出現了危機。也就是說,此事雖然未必有普遍意義,但卻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其次,從此事發生後媒體上所出現的種種反思言論看,不少人認為媒體在報道五年前的「彭宇案」時,在導向方面出現了偏頗,片面渲染和誇大南京市民彭宇攙扶摔倒老太,反而被老太以撞倒自己為由控上法庭,因此造成今日民眾普遍有「想救不敢救」的心理。姑且不論媒體是否該為此負起責任,「急公好義、濟危抒難」終究是一種先人後己的高尚道德行為,倘若要先考慮到救人的成本與代價再來決定是否救人,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其三,還有一些反思言論主張立法獎勵見義勇為者、懲罰見死不救者,持此觀點者包括一些著名律師和學者。事實上,早在「小悅悅事件」發生之前,一些地方已經開始醞釀此事。表揚見義勇為者可以理解,畢竟這是善舉,但是一旦與金錢掛鉤,恐怕會引起更大的社會道德問題。
政府和全社會應該如何積極、公正的面對小悅悅事件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一、有效行使輿論監督職能,建立正確社會輿論導向。
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政府以及人民群眾的「喉舌」,是反映人民心聲的重要渠道,發揮著「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橋梁作用。尤其是主流媒體對推動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是構成社會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既是由媒體的政治責任所決定的,也是媒體的社會責任所要求的。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對我國媒體來說可謂意義重大。小悅悅之死經過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在人們指責人人冷漠、社會道德退步的同時,新聞媒體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且看,這些年來,媒體上所宣傳的是什麼?從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許雲鶴案,大家看到的是如「東郭先生」一般熱心幫助他人的下場,是數年的官司纏身、心力交瘁。近段時間,媒體報道的又盡是某老人摔倒沒人敢攙扶,或者是要去攙扶的人還有找個路人做旁證……新聞媒體如用放大鏡般把那些極個別的訛人事例拿出來賺取觀眾眼球、博取收視率,導致一些沒有是非辨別能力的人也跟著盲目起鬨,社會互信狀況被負面案例不斷蠶食,報道的多了,彷彿讓人覺得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但我相信,現實社會中每天都會有人跌倒,而且每天都在發生扶人的事件。但是為什麼扶人的事件是沒人報道?因為他不是一個新聞視點,因而他不會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
因此新聞媒體應該進行深刻反思。不能片面的把輿論監督作為提高發行量和收視率的手段,應有大局意識,把媒體在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到先進文化的高度來認識,提高到輿論導向的高度來認識。在享有新聞自由權利的同時,真正擔負起媒體的社會責任,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公正客觀、實事求是的去反映社會現象。如果我們一直都有一個正確的輿論導向,如果雷鋒的名字,一直就活在我們中間,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的伸出援手,救還是不救,也不會再是一個問題。
二、提高自身道德修養,樹立社會良好道德規范
今年是中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十周年,也是中國社會關於「道德」話題討論最熱烈的一年。「小悅悅事件」掀起了全社會關於道德的反思,而從這一系列的反思言論看,很多反思者或是歸咎於媒體,或是責難於制度,或是不滿社會麻木,或是批評法律不夠周全,唯獨從自身的角度對此事進行自省和反思者極之罕見。
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道德終究還是要以個人道德修養為基礎。全社會道德修養的提高,其根源就是個人道德修養的提高。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要實現仁德,須要從自己做起,而不應要求別人去做」的話,這是非常深刻的,只有批判、沒有自我批評,終究會落入「手電筒思維」的陷阱——只照別人不照自己。歷史早已證明,當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群體道德水平呈現出整體提升態勢的時候,實際上就預示了這個國家和社會經濟繁榮、文化振興的黃金時期的到來;相反,當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出現滑坡、墮落態勢的時候,實際上就拉響了這個國家和社會的警報。道德可以因為個人、團體的自律而實現,但道德的自律需要前提,這個前提就是個人、團體要有道德的自覺。自覺遵守道德准則,這是人與人之間道德范圍的行為規范,也是社會對人們行為的關系的基本要求的概括。今年9月,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出54名全國道德模範和260名提名獎獲得者,部分全國道德模範在基層,在高校展開事跡巡講。有評論分析,近年來,政府方面發力社會誠信建設、普及基本道德規范的努力就是在引導人們從自己做起,從身邊事情做起,用全社會的力量培育和諧健康的社會文明機體。
三、營造懲惡揚善的和諧社會環境
建立健全懲惡揚善的社會環境,保護和激勵人民群眾見義勇為的行為。使見義勇為成為公眾本能的行為、自然而然的行為,而不是事前事後談起認識來,人人出口成章、口若懸河,但在下一個殘酷的現實面前又展開新一輪的討論,本質上仍然舊話重提。
我們要正確和科學的看待「小悅悅事件」。社會發展的每個時期都有見死不救的事件發生,也都有見義勇為的英雄事跡涌現,我們誠然沒有必要把個案上升到整體全局,但是「小悅悅事件」中18名路人而不是一兩個路人的冷漠,暴露出的問題確實帶有社會的普遍性。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正視在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公民道德卻嚴重滑坡的客觀現實。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我國文化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突出矛盾和問題的主要表現就有:「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 因此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更為緊迫,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任務繁重。」創造懲惡揚善的制度條件和社會環境,無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組成部分。
必須認識到,我們在消除貧窮追求財富增長過程中的一手硬、一手軟,是導致這種社會冷漠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一些備受公眾矚目的司法案例,比如令訛詐救助者、誣陷好人者得逞,對本來令人不齒的行為罩上法律的外衣加以保護,也在一定程度上敗壞了社會風氣。南京彭宇案、天津許雲鶴案的判決,即完全沒有考慮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那些以己度人的判詞,為後世留下笑柄之餘,也嚴重混淆了是與非的界限,重創了公眾的善良心理。一旦見義勇為成了高成本的事情,令公眾心有餘悸,就意味著我們的社會環境出問題了。因此,創造揚善懲惡的制度條件和社會環境,是全社會的當務之急。
D. 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試題》
具體內容?
E. 職業道德與法律試卷 !!急
1、一來種道德行為多次重復源出現,就會成為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即成為 ( ) A 道德品質 B 道德理想 C 道德原則 D 道德規范
2、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內容是 ( ) A 慎獨 B 勤勞善良 C 艱苦樸素 D 為人民服務
3、遵守職業道德是對每個從業人員的要求,從業人員在職業工作中慎待諾言,表裡如一,言行一致遵守勞動紀律,這是職業道德中 ( ) A 辦事公道的基本要求 B 愛崗敬業的基本要求 C 誠實守信的基本要求 D 服務群眾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