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緣道德
A. 佛,道和禪各自是怎麼定義的三者之間的區別怎樣
三者的定義:
1、佛:梵語「佛陀」,是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簡稱,亦是佛教徒對修行圓滿的人的稱呼。梵文 Buddha音譯「佛陀」的簡稱,意譯為「覺者」、「知者」、「覺」。覺有三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小乘講的「佛」,一般是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宣稱三世十方,到處有佛。
2、道:作為哲學概念,最早出自黃帝時期《廣成子.自然經》,與漢字同在,與中華文明同在。是中華民族為認識自然為己所用的一個名詞,意思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場所。
3、禪,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人類本能,經過古代先民開發,形成各種系統的修行方法,並存在於各種教派。先秦時期就有關於此種行為的記載,但是未有固定稱呼。直至印度詞彙jana傳入,漢語音譯為「禪那」,後世便以「禪」字稱謂此類行為。
三者有2點不同:
1、三者的所存在的教派不同:
(1)、佛存在於佛教。
(2)、道存在於道教。
(3)、而禪經過古代先民開發,形成各種系統的修行方法,並存在於各種教派。
2、三者代表的含義不同:
(1)、佛代表的含義:如:佛天(佛;西天;美好的地方);佛化(佛的教化);佛光(佛所帶來的光明);佛會(佛菩薩眾聖會聚的地方);佛圖(佛塔);佛位(成佛正果之位)。
(2)、道代表的含義:「道」是推動宇宙運行最根本的規律,是「天」的意識,它不受時空的限制。意識分為意和識,意就是思考,就是基於概念達成目的的過程,識就是感受,就是詮釋概念的過程。
當去思考「道」時,它從一個巨巢中生生不息,於是萬物生,當去感受它時,天人合,於是萬物靜。道是宇宙最根本的力,它無時無處不在,它超越時空,即在變又不變,若一定有規律則「大道至簡」。
(3)、禪代表的含義:人生中的煩惱都是自己找的,當心靈變得博大,空靈無物,猶如倒空了煩惱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靜。人的心靈,若能如蓮花與日月,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取捨心、愛憎心、得失心,便能獲得快樂與祥和。
水往低處流,雲在天上飄,一切都自然和諧地發生,這就是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雲流水,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
(1)禪緣道德擴展閱讀:
禪,通「蟬」,萬變而不離其宗,如蟬(蠶)與蛹,雞與蛋,因緣使然,輪回變化,無有先後,無有始終,不同時空,不同體態,終是其宗。禪變,禪讓,不論咋變或讓位與誰,終是其精神之延續。
禪首先要求追尋自我,其過程和手段,往往不順人情,不合知識,違反常理。禪不講知識,因此,不受知識的障礙,也更視知識為最大的敵人。知識教人起分別心,在知識領域里,人們會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為邪知邪見所掌握,形成危害眾生的工具。
因為在禪師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紅的,柳不一定是綠的,他們從否定的層次去認識更深的境界。他們不用口舌之爭,超越語言,因而有更豐富的人生境界。傅大士善慧說:「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語句,完全是在與迷妄的分別意識挑戰,以破除一般人對知識的執著。掃除迷妄分別的世界,使人進入一個更真、更美、更善的心靈境界。禪語是不合邏輯的,但它有更高的境界;禪語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涵意。
B. 第17課《佛教的道德觀》修學思考:1.什麼是道德
可以把 道 德 兩字分開看抄
佛教釋「道」有多義:
1. 「道」是「通」義,善惡業道,通生苦樂異熟果,故名為「道」。善為道,不善為非道。此為世間道。
2.道謂涅槃路,能往涅槃城故。此為出世間道。
3.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至無上佛果,為無上菩提道。
「德」亦有多義:
依道而行,所獲勝利,名為德,如涅槃四德、法身三德等;某種人必具的條件,亦稱為德,如善知識十德,知事五德。
何為道德:
1、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2、儒家對道德的定義;3、佛教對道德的定義。
二、道德的基礎:
1、神本論與人本論;2、依人性建立相對的善;3、依佛法建立絕對的善。
三、道德和利益:
1、儒家重義而輕利;2、佛教將義與利相結合:1)現實利益和究竟利益;2)道德利益的因果關系;3)依因緣因果建立道德的價值;4)佛教道德令自他和樂。
四、道德的建立和提升:
1、道德的局限;2、道德的提升:1)發菩提心,樹立理想;2)以智慧和慈悲去除局限;3)以禪修實踐調整心行。
C. 有什麼禪悟人生或道家或佛家的故事
以前寫的幾篇關於禪的文章,僅供參考! 略談「禪」 編輯 | 刪除 | 許可權設置 | 更多▼ 更多▲ 設置置頂 推薦日誌 轉為私密日誌 覺道清凈禪 發表於2009年07月25日 20:25 閱讀(13) 評論(0) 分類: 個人日記 許可權: 公開 寫這個題目是比較難,因為禪是不可以說,說者即不為禪。但以我自己的感受體悟確實想說說。那麼就班門弄斧地侃一下。如果說錯了大家盡量包含。不昧因果,別落入野狐禪。哈哈!
禪:(Dhyana)全稱禪那又作禪那、馱衍那、持阿那。意譯作靜慮。靜思維。《五燈會元》卷一。:「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 」這大概是普遍認同禪宗的由來。
現在的禪宗一般指六祖慧能大師傳下來的頓悟法門,禪宗講的是明心見性,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破除一起執著。歷史上禪宗最興旺的時期是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特別在唐朝從皇帝士大夫,到市井百姓談玄論妙成為茶餘飯後。禪最大的特點是破除執著,破除常見的邏輯思維和慣性思維。一般來說參悟禪主要有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很難用語言來表達的。我用《五燈會元》卷十七一則語錄說明一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善知識,有道行的人),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榭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這中境界三般見解是什麼狀態?難言也。前一種是常見。中間一種是掃除一切執著,見到真實。最後一種顯然不是同於第一種。而是證得一種更高的真實,這就是禪悟的境界。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是一個經過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只能通過比喻來說明,而這種比喻又不是通過邏輯能表達的,佛家的比喻往往是追求結果,邏輯思維和慣性思維只是過程。用通常的邏輯思維和慣性思維,來比喻超邏輯的慣性思維的結果,只有開悟的人才能感知印證開悟人。即以心印心。所以說難言也。
關於禪,是不能用通常的科學思維去理解。我們相信科學,禪者也和常人一樣適用科學,也尊重科學規律。但是講到禪,不同於一般的科學,因為科學是歸納法,是把概率作為宗旨,把實驗作為依據。立足於外部世界。禪是內部世界,是自我內心世界的學問,如果這種歸類只有禪者可以講出。沒有禪實踐的人是無法了解的。所以對於學人只能靠前人傳的經驗來對照自己。至於禪有百千三昧(三摩地),究竟哪種是和自己相應的,這就要靠自己實踐了。但禪究其根本不外乎止(舍摩他)觀(毗缽舍那)二字。經論中有許多關於禪的講述,有淺顯的,有深奧的。一般學人都喜歡淺顯易懂的,不去深入探究。正如鳩摩羅什大師說的「秦人好間」(後秦的中國人喜歡簡單)。《六祖法寶壇經》之所以得到廣傳被大家喜歡,正是和我們的口味。大家都喜歡頓悟,恨不得你告訴我一個方法,馬上讓我開悟。事實上哪有那麼簡單的事情。譬如一個人問月亮在什麼地方,佛把手指向月亮說:「在那」。那個人以為手指就是月亮。其實佛是要告訴他順著手指看。《金剛經》雲:「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這句話是說,誰要是把手指看成月亮了就是謗佛,因為他沒有理解我所說的。因此我們看禪宗公案不能簡單參。其實禪宗公案都是遍學止觀經論的大成就者。在譬如有人問愛因斯坦什麼是相對論。他回答說:「當你一個人在等人的時候你會覺的時間過的很慢,當一個美麗的姑娘和你在一起的時候,你會覺的時間過的很快」。那人明白了什麼是相對論。其實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根本不是他所講的那麼簡單。只是要通過一個比喻來說明相對論。如同上面的指月一樣。一次妙境長老在講《瑜伽師地論》後,回答弟子關於禪方面有關問題的時候說到,「曾經在佛學雜志上,看到一位非常有名的法師講禪,結果一看他根本不懂什麼是禪,而且講的道理一大套。非常是可嘆!」那是一位居士寫信給那位有名法師,請教關於禪的問題,那位法師寫信回答了那位居士,此居士認為這篇回信非常好,就發表在佛學雜志上了。後來妙境長老看到了這篇文章。(註:妙境長老原美國法雲寺佛學院院長,妙老講止觀修習方法,及弘揚唯識宗一系堪稱當今一位高僧。2003年圓寂)關於禪要真的談是非常復雜的,禪有百千三昧,按照三界劃分,有欲界的未到地定,色界的四禪,無色界的空四定。按照尋伺劃分,色界初禪以下是有尋有伺地,初禪和二禪之間中間禪是無尋有伺地,二禪以上是無尋無伺地。按照修禪次第有師子奮迅三昧,不按照次第修有超越三昧。還有按照功德支分的,按照所緣境分的,按照對治分的,按照九住心分的,按照十六特勝分的,按照七作意分的,按照四十業處得分等等 上面提到的禪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就自己學過的提及一下。至於修末學實在不敢說參禪悟道,只能簡單介紹一下,供大家批評指正。
如何分別有尋有伺(初禪) 編輯 | 刪除 | 許可權設置 | 更多▼ 更多▲ 設置置頂 推薦日誌 轉為私密日誌 覺道清凈禪 發表於2009年07月07日 15:33 閱讀(11) 評論(0) 分類: 天下雜侃 許可權: 公開 有尋有伺對於研修禪定的人一定知道這個名相是指初禪。但不能以現行來決定他獲得有尋有伺(初禪),無尋唯伺(中間禪),或者無尋無伺(二禪以上)。
一解《瑜伽師地論》三十三卷雲:有尋有伺者:由於尋伺,未見過失,自地猶有對治欲界諸善尋伺;是故說名有尋有伺。
二解《大毗婆沙論》八十卷雲:有尋有伺者:與尋俱法,名有尋。與伺俱法,名有伺。
有尋有伺地也有無尋無伺,無尋無伺地上也有有尋有伺。這樣如何分別那,是以離欲否來決定他進入何地。沒有離欲的即使是無尋無伺也沒有得到定。比如有人他的第六意識不活動,他是不是一定得到定了?這不一定,嬰兒有沒有欲,因為他的生理不成熟。但嬰兒沒有得到定,不說嬰兒離欲。所以說修學禪定不是回到嬰兒狀態。
《道德經》第十章「摶氣致柔,能嬰兒乎。」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這里闡述了道家對嬰兒狀態的嚮往和希求。可以看出佛家禪定的修行不是修回到嬰兒狀態。
另外睡眠無夢的時候沒有尋伺的心所,但不能說他是無尋無伺。同樣看他是否離欲來決定是否得到禪定。禪修中如何對治掉舉昏沉 編輯 | 刪除 | 許可權設置 | 更多▼ 更多▲ 設置置頂 推薦日誌 轉為私密日誌 覺道清凈禪 發表於2009年08月01日 08:39 閱讀(13) 評論(0) 分類: 止觀禪修 許可權: 公開 禪修者在初學的時候最易犯的禪病是掉舉,當有一定基礎後容易犯禪病是昏沉。下面簡要談談如何對治掉舉昏沉。初學禪修的時候不能馬上就能熟練運用其心修止觀。禪修者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禪病是什麼,不能忙修瞎練。因為用的方法不當則適得其反。《菩提道次第廣論》雲:「以掉舉者,是貪分攝散亂之心,能對治彼,諸經論中,贊厭離故。是故從於知識修信,乃至凈修行心以來,若有幾許眾多熏修,即有爾許速易成辦,智者所喜妙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諸觀修,亦須遠離掉沉二過,將護修習。」對治掉舉的方法在《廣論》中明確指出,主要用修厭患想。因為掉舉是貪分所攝,使之產生散亂之心。假如不用厭離心而用光明想,則更促使心外張,使之產生散亂之心。更難做到心止如水。厭患想有:出離想、人體三十六不凈想、無始漂流生死想、大不凈觀等。《廣論》雲:「昏沉如<集論>雲:『雲何昏沉?謂痴分攝,心無堪能,與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伴為業。』」相反在有一定禪修基礎後心往往容易昏沉,而一些不明其中道理禪者,卻以為坐在那心沒有怎麼動是如法的境界。其實昏沉是痴分攝,心沒有堪能性,就是說心力若沒有力量。這時候要用光明想。這時候不應修厭患所緣,因為厭離心令心向內攝,還要用觀慧思,簡擇樂境,能夠除昏沉。光明想有:佛像等極殊妙事,日月光等諸光明相等。上面簡要略談止觀禪修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以及對治方法。止觀修習中會有依每個人的不同,會有很多境界出現。若要對治則須具體分析,決不能忙修瞎練。禪修中做到不出問題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跟定一位有禪修經驗的師父,遇到問題及時請教解決問題。二是通讀經論,熟練掌握經論中涉及的具體問題。這種方法也可以和有經驗的師父學通經論後自己實踐。《清凈道論》說定品中詳盡舉例說明了這兩種方法。
D. 禪語錄經典語錄
一禪:師父,聽說特別想念一個人的時候,那個人就會出現在夢里。
師父:是啊,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到深處自然會見到想念的人。
一禪:哇!聽起來很不錯嘛。
師父:可惜大多數人緣淺情深,林深時霧起,海藍時浪涌,夢醒時只能獨自面對黑黑的夜空,不見鹿,不見鯨,也不見那個想念的人。
一禪:師父,為什麼好多感情最後都無疾而終了呢?
師父:一個人走進另一個人的生命,並肩而行,然後漸行漸遠,最後不告而別,每個人都習慣不動聲色,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百毒不侵。
一禪:那後來呢?
師父:後來啊……就是無數次的驀然回首與恍然大悟,最終人們學會在忙碌和沉默中,藏起自己的心事,只敢在午夜夢回,絕對安全的時候,一個人在記憶中,輾轉反側。
一禪:師父,為什麼偷偷喜歡一個人到頭來卻不告訴她呢?
師父:也許是害怕失去吧
一禪:害怕做不成戀人還失去了一個朋友嗎
師父:不,是怕失去那個人在他心中最美好的樣子。喜歡一個人太久就會成為執念,到頭來卻分不清喜歡的到底是她這個人,還是用痴情為她鑲上了光環,前塵往事斷腸詩,君為汝痴汝不知。莫道世間真意少,自古人間多情痴。
一、人要心靜,言多必失。喋喋不休不如觀心自省,埋怨他人不如即聽即忘。能幹擾你的,往往是自己的太在意,能傷害你的,往往是自己的想不開。你若平和,無人可恨,你若不究,無人能擾。
二、佛說,命運並不是天生註定的,而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當命運不濟時,我們需要去改變它。若想改變命運,最重要的不是改變別的,而是心態。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
三、不卑,不亢,心從容;不爭,不喧,心平靜;不攀,不比,心淡然;不怒,不嗔,心隨和;不艾,不怨,心坦然。生命,有長短;生活,有苦樂;人生,有起落。
四、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
五、人生在世,總是有些空城舊事,年華未央;總是有些季節,一季花涼,滿地憂傷。許多事,看開了,便會峰迴路轉;許多夢,看淡了,便會雲開日出。學會思索,學會珍藏,微笑領悟,默默堅強。
六、學會放下,懂得從容。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生活中出現不順心的事情,不要心懷不滿、怨氣沖天,也不必耿耿於懷、一蹶不振,是福是禍都得面對,是好是壞都會過去。世間最大的抱憾,是我們近在咫尺,卻不懂彼此的沉默;最大的錯失,是明知前方無路,卻固執得不想轉彎。
七、人生,有多少計較,就有多少痛苦;學會大度,原諒別人的缺點和錯誤。得饒人處且饒人,高抬貴手讓人過。大度的人心胸開闊,不斤斤計較,不記仇,自然快樂也就多了。
八、不要帶給自己煩惱,也不要帶給別人困惱。對自己好,就要用心;對別人好,就要關心。看別人,煩惱起;看自己,智慧生。體諒別人,就會做人;清楚自己,就會做事。人經不起考驗,故不要輕易考驗於人。走入人心很難,走入己心更難。心未定,故一切不定;若確定,則當下就定。心靜則智生,心亂則愚起。
九、走過坎坷,才知平安就好。嘗過酸甜,才知平淡就好。歷盡興衰,才知知足就好。費盡思量,才知糊塗最好。人生最好的活法:且行且惜,不悲不怨,活在當下,珍惜身邊!
十、佛說,當你幸福時,若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這不叫幸福,而是造業;當快樂時,若快樂會導致痛苦,這不叫快樂,而是痛苦尚未成熟;當富有時,若財富源於不正當行業,這不叫富裕,而是累債;當自感聰明,若聰明用於自私,這不叫聰明,而是愚昧。真正幸福和快樂,因為不立於惡,所以不生苦。
E. 學習佛法,增進道德、提升人格、凈化心靈;佛法普度眾生、使百姓離苦得樂,解決
凈慧老和尚:學佛學什麼?
學習佛法,增進道德、提升人格、凈化心靈、開發智慧,那我們對國家、社會、家庭都是模範成員。
一、學習佛法以增進道德——戒學
佛教的戒條有很多種,但均以五戒為基礎。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根據佛教這五條戒律去修行,去增進道德,那麼,我們自然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受人尊敬的人,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都是一個模範成員。
(一)不殺生——所謂不殺生,主要是指不故意斷人命,其對象是以人為主,而不是昆蟲等等。有信徒問:「走路踩死了螞蟻怎麼辦?」「蚊子咬我能不能打?」這些顧慮是不必要的。佛教戒律的中心思想是針對人的,首先以慈悲心來對待人,再進一步擴展到愛護一切動物。嚴格地講,只有證到三果以上的人才能真正完全做到不殺生。如果我們把不殺生這個概念無限地引申,那我們每個人連吃飯、走路都有可能犯殺戒。所以我們理解佛教一定要以人為中心,佛教是人本主義的。
(二)不偷盜——很多人覺得這條戒比較好守,因為大家都希望做一個廉潔奉公、光明磊落的人,做一個對他人東西秋毫不犯的人。只要我們沒有貪心,這條戒還是易守的。但是,如果把它進一步引申的話,還包括不佔公家集體的小便宜。很明顯是人家的東西,我們不去偷、去拿,不會不予而取;而對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我們往往不以為然,如隨便使用公家的紙、筆,到郵局寄書時夾寄信件等等,這在佛教里都是不允許的。
近代高僧弘一大師生前是一位嚴格持戒的大法師。他是書法家,很多人寄宣紙請他寫字,他總是把寫好的字與剩下的紙一起寄還給人家。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認真,他說我不能隨便要人家的東西,我寫完字,無論剩一張或是半張紙,都應該物歸原主,否則就犯了盜戒。弘一大師的言行真正體現了這條戒律的精神。
(三)不邪淫——這主要針對在家信徒講的,出家人則是完全不淫的;也就是說,在家信徒可以有正常的夫妻生活。不邪淫是指不能有夫妻以外的關系,並且正當的夫妻生活在時間和地點上亦有一定的規定。
(四)不妄語——是指大妄語,即在修行方面沒有什麼重要收獲,沒有證到什麼果位,或者是你本來沒有看到佛、菩薩,沒有看到光明,但在別人面前誇口,說證到了,看到了,這就犯了妄語戒。將這條戒引申到具體的生活中來,它包括四個方面:
不妄言——不說謊話;
不兩舌——不挑撥離間;
不惡口——不罵人;
不綺語——不說挑逗性的花言巧語。
無論是在家的信徒還是出家的信徒,都要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不要犯妄語戒。這條戒是最難守的,但守這條戒是最重要的。我們有時會隨口出言傷人,造成人際關系不和,影響團結,影響家庭生活的和諧。所以佛制這條戒很有現實意義,每個佛弟子都要嚴格遵守。
(五)不飲酒——前面四條戒叫根本戒,也叫性戒,不管佛是否制戒,犯了這四條根本戒就是不可原諒的。因為它本性就是惡,就是錯誤的,所以說是性戒。第五條戒是遮戒,對不受戒的人而言,他喝點酒不算犯罪,國家既然賣酒,老百姓就可以喝酒,只要不酗酒肇事,法律則不會追究責任。所以不飲酒戒是遮戒。對於佛教徒來說,守這條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飲酒過量會使人喪失理智,從而做出違反道德、敗壞人格的事情。佛制定這條戒時,有這么一個故事:有個信徒受了前面四條戒,由於當時還沒有制不飲酒戒,他就喝了酒,結果失去理智,從偷人家的東西開始,一連串地犯了他所持的四條戒。為此,佛制這條戒,要求信徒嚴格要求自己,保持清醒理智,使自己的人格日益完美起來。
要體會涅槃、佛性,並不是非要到禪堂,在生活中處處都可以體會。
實相佛法修行的要點是:時時保持正念。正念,是要我們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要知道當下有什麼,發生什麼,那麼我們就會在當下欣賞到月圓、藍天、柏樹的美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流失在妄念中,會為未來憂慮,被貪、嗔、痴迷惑,認識不到當下的美妙。正念,就是打掉妄念,讓心在當下。佛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生命就在呼吸之間。」以正念來修行即以正念來體會生活的當下,將正念融入生活。
二、學習佛法以凈化心靈——定學
有不少人認為,念佛是迷信的活動,參禪是神秘的活動。我覺得這樣來下評語很不恰當,因為他沒有經過思考,也沒有進行實事求是的了解。一個人的心靈要得到凈化,首先應從安詳、安定做起。這種安詳的心態並不是自自然然就能做到的,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才能做到。簡單而直接的方法就是念佛與參禪。念佛就是把我們千頭萬緒的心集中到一點上,把全身心都投入當下這念佛號中去,心靈就自然地得到安詳和凈化,如果我們每時每刻都能這樣來修行,這樣來念佛,不管你有多少煩惱、多少妄想,通過一定時間都可以淡化和消除,心靈逐步便能得到凈化。參禪也是如此,參禪與念佛在佛教修持上來看其目的是沒有區別的,只是方法有所不同。
一個人的心靈要得到凈化,首先應從安詳、安定做起。這種安詳的心態並不是自自然然就能做到的,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才能做到。簡單而直接的方法就是念佛與參禪。參禪也是如此
三、學習佛法以開發智慧——慧學
通過念佛與參禪的修持以達到開悟。怎樣開悟呢?用現代哲學的名詞來說,即怎麼樣來認識世界,這也就是佛教的認識論。佛教的認識論包括緣起論和因果論,離開了緣起和因果,就無法開發智慧。任何事物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都由因緣而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個實際存在,是由許多條件組成的,把所有的條件一分再分,事情的本質就是「空」。空的涵義有兩點:一是事物是變化的;二是事物是可分的。所以「空」不是沒有。因為是變化運動、可一分再分的,事物才能進步和發展。明白了「空」以後,就不再執著於任何一件事,不會停留在某一點上。佛教所講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佛經上有個比喻說:一根蘆葦是獨立不住的,但是如果把三根蘆葦綁在一起的話,它就立住了。這三根蘆葦中如果有一根倒下,其他兩根必然也會倒下。這說明了緣起法中彼此相依的關系。
佛教的認識論包括緣起論和因果論,離開了緣起和因果,就無法開發智慧。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都由因緣而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四、學習佛法以提升人格,成就佛果
提升人格從佛教來講,就是要證得果位。果位,佛教里有聲聞、緣覺、菩薩、佛。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在我們眼前,在我們當生,在我們這一輩子就要得到一個結果。我們可以引述太虛大師的四句話:「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我們敬仰、效法釋迦牟尼佛,將其教法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一點一滴地融化於做人做事中,按照佛教的道理,遵從社會道德規范,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心靈凈化的人、充滿智慧的人,那麼在人格完美的同時即成就了佛果。從佛教的立場和角度看,這樣的人生是最現實的。所以,提升人格,證得佛果並不是一句空洞的話。
我想,只要能夠按照增進道德、凈化心靈、開發智慧這條路走下去,我們自然會成為完美的人,我們的人格自然會提升。雖然我們並沒有成為聖人,更不要說是緣覺,是菩薩,但這種精神、這種道德品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符合聖人的精神、緣覺的精神、菩薩的精神。像這樣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就能完成佛果,達到最圓滿的境界。(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要了解佛是什麼,真理是什麼,不要去執著於概念、思維、觀念。因為真正的涅槃、開悟的本質,不是以觀念思維所能得到的。很多學佛法的人喜歡觀念、概念這些名相,而不喜歡親身去體驗,去修證,因而無法真正深入觀照自身及事物的本相。真正的本相是美好的黃昏、落日,共修的朋友,美妙的柏樹。真理即佛陀手中的那朵花,那就是佛陀要告訴弟子的全部真意。
大道至簡——商場即是道場。在我們修行的道場,與一般人的生活一樣,有掃地、吃飯種種事情,不同處是以正念來做。吃飯時以正念來吃、來體驗,要體會涅槃、佛性,並不是非要到禪堂才能體會,在生活中處處都可以體會。只要能夠按照增進道德、凈化心靈、開發智慧這條路走下去,自然會成為完美的人,人格自然會提升。
F. 道德淪喪太嚴重了
俗話說得好,一樣的穀米養千萬種人,人世間,有些人為了利益,壞事干凈,但我還是覺得壞人一定會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的。
G. 佛學好像有密宗、顯宗、禪宗、唯識宗、凈土宗,他們的關系,是並列,還是包括,還是。。。。
不是同一分類,沒法排序。
佛教分顯宗,密宗,這里顯宗是對密宗而言。而顯宗里分大乘,小乘。大乘裡面有禪宗,唯識宗(應該是指法相宗),凈土宗,律宗,華嚴宗,天台宗等等。若按修持角度來講無非是禪(禪宗)教(天台,華嚴等)律(宗)密(宗)凈(宗)。禪者佛意,教者佛語,律者佛身,而密宗身語意三密加持,凈宗含攝萬法歸宗。
顯宗認為只要按照那些公諸於世的佛經去做就可以了,所以顯宗主張公開宣道弘法,顯宗被稱為顯宗也是因為他們的這個觀點。
而密宗認為要想達到到"身口意"除了公開的佛教以外,還有一套秘密的方法,沒有人傳授密法修行很難達到"身口意",所以密宗強調傳承、真言、密咒和灌頂和福慧雙修最後成佛。
這就是密宗和顯宗的區別。
(7)禪緣道德擴展閱讀:
密宗是一類佛法的法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便法門,非常有利於各種具有特殊根器(未必是好的根器)的人來修行。
但是由於對於大部分一般根器的人來說,如果他們知道了,他們不願意承認是一般根器而會去嘗試,由於實際上根器不合適,則不會有效果,反倒會讓他們對佛法產生邪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所以密法對於根器不合適的人嚴格保密。
另外一方面,一些非常特殊的密宗的方便法門從表面上看來會和世間的風俗習慣乃至道德有違背的地方,不了解或者別有用心的人很多在此進行批判。但是實際上世間的風俗習慣和道德是和解脫無關的。
比如佛法如果從中國古代來說,出家了之後不能夠照顧父母為他們養老送終,很多無有子女給家裡斷了香火等等都和中國古代倫常相違背。
但是如果從深層次來說,又可以發現出家人不是不忠不孝之輩,因為成就解脫者可以有能力度化無始以來一切父母親人乃至冤讎債主,這是更大的孝道和仁義。這個很多地方都說過了。
所以那些方便法門從深的意義來說,都是能夠讓這些具備特殊條件的人迅速解脫的方法。
當然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大有人在,不過這種事情在佛法中任何一個宗派都是難免的。
禪宗是對具有上上根器的修行者開舉的一種法門,其他法門都是通過一些辦法來讓眾生因指見月,逐漸生起正見。而禪宗則對具有上上根器的人直接用各種方式告訴他什麼是正見。
因為現代人大多比較有信心,大多會認為說不定就是上上根器,所以很多學習禪宗的人實際上都不適合學禪宗了。
五祖給六祖傳法只不過是念了一遍金剛經,如果咱們念一遍金剛經不能大徹大悟最少得個初果羅漢,那麼還是老老實實打好基礎,積累福德,懺悔業障,嚴執凈戒,學習經典。
因緣具足的時候,哪個法門都是禪宗。
凈土宗在目前的年代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念誦「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法門作為釋迦牟尼曾經特殊推薦的一個法門。
對於信心大的人來說會有非常好的效果,可以讓眾生在死後到極樂世界這個有良好修行條件的地方去在很多聖者的指導下繼續修行,當然如同凈土宗的經典中所說,修習凈土的人同樣應該在能力許可的條件下多去學習佛法的基礎知識。
按照佛法對弟子的要求來行持,尤其不能夠因為提倡凈土宗就去詆毀其他法門,堵塞和那些法門相應的眾生的解脫之路。
這些法門都是佛法的法門,但是對應的人群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可能都可以學習,有的人可能都不能學習而應該學別的法門,有的人則可以學習其中一兩種。總之,學習佛法就學適合的法門,但是不要去對於不適合的法門隨意詆毀,因為那可能是他人的解脫之路。
H. 什麼是道德
看完南懷瑾先生的
如何修證佛法
第二十八講
就明白了
內容提要
只有行願
三千善行,數千功德
打開心結
情的慈悲與智的慈悲
動搖心行
如何轉變氣質
四重恩三塗苦
檢查再檢查
行行重行行
今天的課程是最後一次。
這次講課,原則標榜的是見地、修證、行願。其中較偏重於修證做功夫方面,行願只略為提到一兩句。
實際上我們大家學佛修道,都是想證果。但是為什麼學的人那麼多,而真正能證果的人那麼少見呢?主要是行願不夠,不是功夫不到。
今天站在行願的立場來講,如果沒有行願,見地是不會徹底的;沒有真正的行願,修證功夫是不會進步的。但我們最易忽略的,就是行願這方面,所以大家用功會感覺不上路。
現在以見地、修證、行願三樣合一來講,比如有一個很明顯的心理。世界上很多人為什麼要學佛學道?就算不走學佛求道的路子,也要求另外一個宗教信仰,乃至不找宗教信仰的人,也要另外找一個東西來依靠。基本上來說,下意識都是有所求,像做生意一樣,想以最少的代價,求一個非常大的成果。
等於求菩薩保佑的人,幾十塊錢香蕉,幾十塊錢餅,幾塊錢香,充其量花個壹百塊錢。到了廟里,燒香、叩頭、拜拜,要丈夫好,要兒女好,又要陞官、發財,一切都求完了以後,把香燒了,最後把香蕉帶回去吃,自己慢慢吃。
這種祈求的心理多糟糕!好像人犯了錯,跪在那裡一祈禱,就辦了交待一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我們自己要想一想。
至於我們這些修行的人,心中一定會想,我絕對沒有這種心理。但是依我看來,都是一樣的,方式不同而已。雖然沒有這種心理,可是也想打打坐就能成道,雖不求香蕉,也在求腿。
大家打坐都想明心見性,成佛成道,並且最喜歡的是功夫、境界。只要聽說哪個人有道有功夫,反正好奇就去追求了。至於道與功夫究竟是什麼定義,也搞不清楚,這就是見地不清。為何見地不清呢?嚴格追究起來,就是行願不對。
佛學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輪回、三世因果上,但是據我幾十年的經驗所知,學佛學道的人,沒有幾個真正相信六道輪回,更沒有人相信三世因果,至少沒有絕對的相信。這並不是迷信,至少在理論上搞得清楚的人沒有,至於事實上求證到的更是沒有。這些都是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
因為不相信六道輪回、三世因果,所以你學禪也好,學密宗也好,學凈土也好,根本基礎上是錯誤的,等於想在沙灘上建房子一樣,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我們的心行都往這方面走。
比如我們學靜坐,坐起來都想空一下,然後都在那裡高談學理,空啊!有啊!般若啊!這些佛法道理談得頭頭是道,卻沒有研究心行。為什麼要求得空?空的後面是什麼?假定真空了,是個什麼樣子呢?這些教理上都說了,可是我們沒去研究。
所以,有些人盡管功夫修得好,氣脈做得好,也是沒有用的。多少人說自己的奇經八脈打通了,三脈七輪打通了。打通了又怎麼樣?你說我氣脈打通了可以不死,還沒有一個氣脈通的人不死的。你說氣脈通了的人可以死得好一點,也有氣脈不打通的人死得蠻好的。那麼,所謂氣脈打通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們沒有去思考,反正人家說氣脈通就跟著叫氣脈通。
又比如神通,神通又怎麼樣?先知又怎麼樣?多少個自稱有神通的人死於高血壓、糖尿病。
我們有沒有仔細想想,究竟學佛修行是為了什麼?都在高談闊論,不切實際。
真正的修行,最後就是一個路子:行願。
什麼叫行願?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為。
我們的思想,起心動念是沒有發出來的行為,一切的行動則是思想的發揮。我們想求得空,這是在追尋一個形而上的問題,追尋能夠發生思想的根源。在行為上、思想上真正做到了空,幾乎是不可能的。假定有人做到思想完全空,變成無知了,那又何必修道呢?所以空的道理不是這樣。
大家坐起來拚命在求空,基本上有一個最大的錯誤,對於空性的理,根本沒有認清楚。所以上次提出要大家看肇論,這本書是鳩摩羅什法師的大弟子僧肇法師所作。當然,這本書不大容易看,它是集中佛法之精華,以及老、庄、孔、孟思想而成的文章。比如它寫「般若無知論」,我們天天求般若大智慧的成就,他說智慧到了最高處是無智慧。等於心經上講的無智亦無得。又說物不遷論,物沒有去來,無動也無靜,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當前這一下。又說:不真空論,空而不空,這些形而上空與行為配合為一的道理,應多去研究。
我們做功夫、打坐為什麼不能進步呢?大家一定以為是方法不對,拚命找明師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騙。功夫為什麼不能進步?為什麼不能得定?是因為心行沒有轉。心理行為一點都沒有改變的話,功夫是不會進步的,見地也不會圓滿。這在中國文化上,不論是儒家、道家,說法都是一致的,都是同一個論調。
比如學道家的人講,學道成仙有五類(好比佛家的五乘道),有鬼仙、人仙、地仙、天仙、神仙(也叫大羅金仙,相當於大阿羅漢)。道家認為「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練氣脈,做身體上功夫,而認為這是道,這是修行的第一大毛病。又說「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學佛的人只高談理論,對於生命根源沒有掌握住,經一萬劫也證不到聖人的境界。不論怎麼說,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想成仙要修無數功德,無數善行才行。
什麼叫善行?以道家標准,一個人危急了,瀕臨死亡邊緣時,把他救出來,起死回生,這樣算是一件善行而已。以這個為標准,要滿三千善行,數千功德,才夠得上修天仙。其他儒家、佛家都是一樣,佛家要求我們起心動念,內在的思想行為要轉變。但據我所知,一個個的心行都沒有絲毫動搖,太可怕了。為什麼不能證果?是自己心理的結沒有打開,八十八結使的結,根深蒂固。
學佛的人有一個基本的毛病,大家要反省。首先,因為學佛,先看空這個人世間,所以先求出離,跳出來不管。因為跳出來不管,慈悲就做不到。我們口口聲聲談慈悲,自己檢查心理看看,慈悲做到多少啊?這是個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第二,貪瞋痴慢疑,我們又消除了多少?比如有一個例子,我們大家修行越修得好,脾氣越大為什麼?你打坐坐得正舒服,有人來吵你,你還不氣啊?這種心理作用是不是跟慈悲相反呢?
還有功夫做得好的人,靜的境界盡管好,下坐以後,所有的行為同靜的境界完全相反。理論講得也很對,做出來的完全相反。所以佛家要我們先從戒著手,小乘的戒還只是消極的,只防止自己行為的錯誤,這是小乘戒的基本原則。大乘菩薩要積極培植善根,這樣才是大乘菩薩戒的基本。但是我們連消極的也沒有做到,積極的更談不到。
大家要注意,不論出家在家,以後學佛修持之路,應注意瑜伽師地論聲聞地當中的瑜伽地,這裡麵包括了密宗所有的紅、白、花、黃教的基本理論,修氣脈、修止觀的原則,也都告訴我們了,這點順便提及。
比如我們曉得學聲聞,要學八關齋戒,其中一條戒雲:沙彌不準坐高廣大床。為什麼?高廣大床就是上座、上位。為什麼沙彌不能坐?是先要養成謙虛的德性,叫你不要處處自我傲慢,動輒自私自利,坐在上面很了不起那個樣子,就是要我們學謙虛。我們看了這條戒,不管在家出家,先反省自己有沒有謙虛,做到了謙虛沒有?據我了解,凡是學了佛的人,或信了任何宗教的人,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傲慢。以為別人不信,就是魔鬼,自己自認是聖人。我們學佛同樣也犯這種毛病,不過換一個名詞而已,覺得:他唉呀!很可憐,地獄種子啊!一樣的道理,不肯謙虛。
尤其是有點功夫的人,只要學佛打坐三天,然後「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起來了,別人的功夫都不行。專拿一個聖人的尺碼,去量人家,而且這個尺碼還是自己定的,眼光說有多短就有多短。人們在它的尺碼下,當然都不是聖人,可是他卻從來沒有量量自己有多長、多大,決不反照自己,這是最要命的。這個心行怎麼辦呢?所以為什麼不能證果?為什麼不能得定?就是這個心行,貪瞋痴慢疑一點都沒有轉化,非常可怕,反省起來非常嚴重。
我再三強調大家,修道沒有證果,不能證到空,就是心理行為自己轉化不了,所以坐起來,只抓到意識境界造成的一點空,以為那就是道了。
今天有位同學提出報告,昨天打坐坐得最好的當兒,忽然發現自己的手伸上來抓臉。當時他想,奇怪,前一秒怎麼不知道自己的手在抓臉?用功還用得很好呢!當時他覺得有點難過,懺悔自己的無記。失念了,自己做了,不知道。無記也有無記的果報,你說你是無心的,將來你所得的也是無記的果報。比如我們有時莫名其妙地受人打擊,那也就是無記果報。這位同學繼續打坐,後來又發現自己在抓臉,他說這就叫「無明」失念了。
不過,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普通談空這一念,只是起碼的,最初步的一點,還只是誘導法,誘導我們成就、成聖的最初步路子,但這個心念在同一秒鍾,同一剎那中,可以起很多的作用。所以我們真靜下來時,六根同時並用,萬緣俱來時,若能萬緣都知,那就是六祖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不是光修空,要能夠全知才行。
在清靜專一的時候,你還能夠用手抓癢,嘴裡咬咬牙齒,腳同時敲兩下,這些都是念的作用,你不能說「我的心念在這個時候空了,而抓癢並不屬於念。」你們要知道,本能的反應就是念,那是阿賴耶識的念。所以有許多人打坐修道,遭遇很多魔境界,實際上這個魔,都是自己這一生造的。不但如此,很多著魔的人,就是下意識喜歡玩弄這個東西,換句話說,他在心性方面根本沒有轉化。
所以,我經常告訴同學:易經六十四卦中,沒有一卦全好,也沒有一卦全壞,好中有壞,壞中有好,只有一卦比較算是六爻皆吉,那就是謙卦。所以佛家叫我們學空,戒律上第一個要做到謙虛。試問有幾個人做到了?自己反省一下,誰做到了。
真正做到了謙,才真能做到菩薩的慈愛。道家老子雲:「我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謙」。佛家也是這樣,佛家謙到什麼程度呢?謙到「無我」,謙虛到了極點就是無我。
所以我們光想打坐達到空,在心行上做不到是空不了的,因為我們坐在那裡守空,是「我」去守空,沒有做到無我的空,假定無我,何必求空呢?無我就已經空了。
所以以行願來講,「行」才是真見地,行不到,見地沒有用,要做到這個才能談到真慈悲,因為慈悲就是無我。其實,我們普遍講慈悲都屬於「情」,不是「智」。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是般若的慈悲。以其真無我,才能真慈悲。說我要慈悲你,就落於下乘了。比如父母愛兒女那個仁慈,尤其是母愛,決不要求代價的,這是普通人道的父母子女之愛,但那還是「情」,這情是由「我」愛而發;菩薩的慈悲是「智」,只是「無我愛」而發,這可嚴重了。
所以講行願、行門之重要,我們隨時在靜定中,要檢點自己。什麼是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隨時檢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隨時在檢查自己行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認為有個方法,有個氣功,什麼三脈七輪啊,或念個咒子啊,然後一天到晚神經兮兮的,那是不相乾的。我們看到多少學佛學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為什麼染污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不正常呢?因為沒有嚴格地在修行。換句話說,沒有嚴格地反省自己,檢查自己。
比如貪瞋痴三毒,你說我們哪一點不貪?你說你一點都不貪,一天到晚想跟我在一起,想多跟老師一下,這是不是貪?我那裡沒有東西可給你的,因為你「貪」,你希望老師那裡也許有點東西可挖了來,這是什麼心理?為什麼自己不去用功呢?我當年向我的袁老師學習,不是我向老師問問題,都是老師在問我。
比如有一次,兩人由成都到重慶,那時交通不發達,到了內江,人很累。抗戰時候搭汽車只能站著,整整站一天,到了內江茶館里,袁老師問:你累不累啊?當然累。你現在的心境如何?我答:同在山上閉關時一樣。那真一樣,沒有動過,就是「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沒有覺得動搖過,也沒覺得風塵僕僕是辛苦。但是這個時候覺得自己有一點疲勞,還是不對的。袁老師講:唔!這可不容易啊!我答:大概還要一年,我會把這問題解決。次日早起,我說:先生,你昨天睡覺時打呼好厲害啊!袁老師問:你曉得我為什麼打呼?我愣住了,為什麼?這是個大問題。接著袁老師問:你曉得有一個不打呼的東西?我說那個我在理上知道。差不多了!要求證。理上知道有一個在打呼,還有一個不打呼的,在看這個在打呼。
舉上面這個例子,是說大家貪問,事無大小一概問。我們檢查自己的心理,貪瞋痴慢疑要斷,談何容易啊!你說,你打起坐來會空,沒有用的。你在事上過不去,心事來的時候過不去,瞋心來的時候比誰都大。
什麼是瞋心?怨天尤人就是瞋,這是瞋的根。對環境,對一切不滿意,有一點感覺不滿意維持著,就是瞋心的開始。
至於痴,那就更不用談了,引用袁老師的詩:
業識奔如許 鄉關到幾時
五蘊明明幻 諸緣處處痴
你看學佛的人,個個都曉得談空,可是每一個人都有心理上,感情上的痴、利害上的痴、生命上的痴等等,無一而不痴。沒有智慧嘛!這些根會在哪裡發現呢?行為上沒發現,夢中都會發現的。夢中會有這樣的行為,就是因為自己永遠在貪瞋痴中。行為如果轉變不了,要想轉變氣脈,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認為氣脈轉變就是得了道,那也是荒唐。聽了多少人氣脈通了,可是現在都到黑茫茫的那個地方去了。
所以,如果大家在心行、行願方面沒有動搖,不要談四禪八定,更不要想談證果。
老實說,一個人真做了一件善行,這一天盤個腿打坐看看,馬上就不同,氣脈馬上就不一樣,心境馬上就擴大了,這個是絕對不能欺騙自己的事。不要說真正善的行為,或內在的善心,今天如果真把貪瞋痴慢疑這些毛病解決了一點,那個境界就不同一點。所以我們坐起來不能空,心境空了,就得找找看,看今天自己的病根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今天上座不能空?你的心念在貪瞋痴慢疑當中,一定有個東西掛在那個地方。這是阿賴耶識的問題,不是第六意識的事情。如果沒有檢查這個,光是打打坐求一點空,求一點功夫,沒有用的,奉勸你不要學道,你會把自己給害了的。
所以心行方面要特別注意,這也只是說行,還沒有講願。至於發起救人救世之願,能有一點行為為別人著想,處處能犧牲自己的人,在我看來,沒有一個做得到,一點也做不到,所以要想證果,決無此事。
講義上,八十八結使與三界的關系,明白地擺在面前。能解開了多少個結,你就得了那個果位,這些考驗都擺在眼前。別以為腿能盤一個鍾頭就能升上什麼天;一個半鍾頭又能升上什麼天,沒這回事。腿是靠不住的,修「行」,修的是心理行為,不是修腿。
佛學叫我們除煩惱,佛學的翻譯「煩惱」兩字用得好極了。拿普通的學問來研究,煩惱是我們心理行為一個基本狀態。「煩」,煩死了;「惱」,討厭。這些就是煩惱。煩惱就是罪惡,對自己心理染污的罪惡。以形而上本體來講,我們的自性本來清靜,因煩惱連帶發生的行為,變成了後天的罪惡。比如一個人殺人,是因為火大了。而基本上,只是由一點的煩惱開始來的,它對自己來講,是最大的罪惡;對外界來講,發展下去,久了可以成為害社會、害國家、害人類、害世界的大罪惡,所以煩惱兩字,不要輕易小看它。
我們講行願方面,這個心理的「行」,要做到清靜、做到空。要想得定,要想明心見性,應該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是不是有一絲毫的煩惱存在?如有煩惱存在就很嚴重了。
有一種煩惱是來自生理的,由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就是儒家所謂氣質之性,所以修道要變化氣脈,也就是要變化氣質。氣質是一個實在的問題,不是空洞的理論。
為什麼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氣色會好、氣脈會通?因為受心理行為的影響,氣質在變化,每一個細胞都在變化,不是假的。所以煩惱能轉成菩提,轉成覺性,隨時清明。
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學佛的人,隨時在煩惱中,我們回轉來檢查,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幾秒鍾身心都是愉快的?當然嚴格來講,後天的愉快也屬於煩惱之一。維摩經上講:煩惱即菩提,就是說,你能把煩惱轉過來就是菩提。因煩惱的刺激,引起你的覺悟,發現自己在煩惱中,這可不對,立刻警覺,這樣一轉,當下就是菩提。
但是,我們的煩惱不是菩提,因為我們不知不覺中,總是跟著煩惱在轉。比如剛才一個同學在講,打坐腿子發麻,生理不好,煩惱來了。這個煩惱最重要的一部分,當然是生理影響,所以生理完全轉了,變成絕對的清凈,修道的基礎、定的基礎才算有了。所以氣脈對於這一方面很重要。
氣脈又與心理行為有絕對的關系,你多行一點善,念頭轉善一點,雖然是消極的善,不是對人有利的行為,但是你能先去掉自己心中的煩惱,也算是自我本分的一點善,能夠這樣做到了一些,氣脈就會轉一分,你的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所以,我們打坐為什麼靜不下來?檢查起來就是因為煩惱。煩惱里頭隱藏許許多多罪惡的種子,許多罪惡的因素,都是由「煩惱」而來。
假如我們轉掉了煩惱這個東西,完全轉清了,這個時候,心境會比較清明一點點,然後我們才能夠檢查自己念頭的起滅。
比如我們坐在那裡,覺得心境很清凈,這是意識境界。但是你可知道,我們在清靜這一剎那中間,隱藏了多少罪惡煩惱,能不能檢查得出來?假定有人說大話:在這一念清靜當中,我絕對沒有一點煩惱,沒有一點罪惡。那麼這個人不要談修行了,他根本就沒有見地嘛!我們在這一念清凈當中,煩惱與罪惡的根根,有八萬四千之多,這是假定數目,比喻很多很多的意思。佛說: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因此就有八萬四千方法,來對治這些煩惱。
剛才有一個同學問:為什麼一到空的境界,或空靈境界一來,就起恐怖?非常怕,這很奇怪。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分幾點來談。
第一點,佛說墮落久了的人,見到空性,哈哈大笑,歡喜無比;墮落輕的人,見到了空性,會恐怖、大哭。
第二點,另外一種說法,見到空性不起恐怖心理的人,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當知是人,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學佛的人天天求空,善根淺的人,真的空來了就害怕,無法面對現實,去接受這個空。原因在哪裡?因為執著,所以人生來總要抓住一個東西,忽然到了空境界,沒有東西可抓的時候,你害怕起來了。這是普通人的心理,自然會起恐懼。
第三點,當空境來時,忽然有恐懼心,這就說明你心裡頭已經有個恐懼,並不是空了,是有個恐懼占進來了,因為我們的習慣上愛執著,愛抓一個東西,就抓住了這個恐懼。
這么一點東西,有那麼復雜的心理因素。我們大家是不是在一念空當中,隱藏了許多煩惱、許多罪惡?有沒有檢查出來?這都是修行當中看起來很空洞的理論,但卻是非常實際的話。尤其是年輕同學們,閉起眼睛,覺得有一點清凈,認為這就是空,空不了的,那也是心理的一個狀況。也就是說,當我們打坐時,眼睛閉起來,腦子進入半休息的狀態,不是完全睡眠,眼神經也沒有完全地休息。只是下意識當中,空空洞洞的,在下意識的記憶習慣上,呈現一個類似空的景象而已。而這個景象前面,還是黑茫茫的,然後在這里頭忙起哲學來了,玩起話頭來了,然後覺得自己都懂了,還認為自己是一箭破三關呢!這是一。
第二,等你精神養好了一點,脾氣也大,尤其是青年,第一關情慾就來了,也就是男女間的愛欲就強了。這點不要自欺,功夫做不好沒話說,功夫一做好了,男女愛欲之念,尤其生理上的壓迫就來了。這是什麼原因?貪瞋痴。貪欲的第一個根本無明馬上就爆發了。沒有這個來,氣脈也不可能打通;來了以後,慾念又引起。這個中間的行——心行、行門,該怎麼辦?用什麼方法可以把它對治過來?怎麼去處理它?怎麼去調理它?它的原理是在什麼地方?它的病根究竟怎麼來的?是心理先引起生理呢?或是生理先引起心理?這里頭是個很大的關鍵。至於老年人以為自己沒有這個問題,那是因為你衰老了,要想把西沉的夕陽挽回到東面來,這件事真能做得到的話,第一關還是會碰到這個問題,因為這是根本煩惱。
所以大家要特別注意八十八結使,唯識百法明門論的五十一種心所,什麼是根本煩惱?什麼是隨煩惱?隨眠煩惱?這「隨眠」二字譯得非常好,它纏著你,跟著你,使你在睡眠昏迷的狀態中,自己也檢查不出來,被它迷糊住了。其實,這也是自己的魔障。
一層一層檢查,八十八結使能去幾層,你禪定的功夫絕對就到了那裡。若按照普通講法,念住就是初禪,這個只是普通說法。至於真正的初果位,就不是這樣了。所以,你即使得了初禪,卻不一定證得初果。因為果的標准就是根據八十八結使,也就是你那個下意識的罪惡煩惱的根,貪瞋痴慢疑去掉了幾層,就是果位的考驗。我們不能不通教理,不要以為光是打打坐,抱一個話頭就行了,沒有用的。所以別人問禪,我就說:我有「饞」,你那裡有好吃的我就來。哪有那麼簡單?不容易的。你就是做到念住,還要看你是住在什麼念,念住在昏沉也是住,沒有用的。氣質沒有轉,心行沒有轉,沒有用的。
其次,就算做到氣住,呼吸停止了,充其量是二禪,並不一定就是二果。單單氣住,並不能證果位。氣住可以用意志控製做到,與道不相干。而且氣住了以後,只要一逗他,他發起脾氣來比誰都大。所以修行不是如此,不要搞錯了。你認為氣住了,自己有功夫、有道了,那個道賣幾毛錢一斤啊?沒有用的。主要關鍵在心理行為。
二禪氣住後,同時要查查八十八結使,心理的罪惡煩惱去掉了多少?身口意三業去掉了多少?所以有許多人都講功夫,講了半天,身口意三業一點都轉不了,自己不要自欺了。
脈停,印度很多瑜伽士都能做到,埋在土裡不會死,這都是能夠練出來的。這只是說明我們的生理功能,能夠用心訓練成各種狀況,這個是唯心所造,做得到的。至於說,這是不是道果呢?不是的。
至於三果、四果,每個道果,都可以在發給大家的八十八結使那一張表查到。自己每天要隨時檢查自己,看看心理行為中,煩惱罪惡的狀態解除了多少,檢查今天善行做了多少,所以古代儒家有功過格,用紅黑豆來標記,以檢查自己的心理行為。
功夫做到了氣住脈停,只能說明心行的功能,證明唯心所造的功能,的確可成就這些功夫、神通等。至於說證道,或證到空性,卻不一定。證得三身——法身、報身、化身,那就更難。
這三身成就,也就是禪宗所講的三關,真正的三關做到了,才能有三身的成就。禪宗祖師門,或其他許多人,雖然談空說有,比如上次提過的雪岩欽禪師,道不可謂不高,但是不是三身成就?我們不得而知。
三身成就是可以現生做到的,先把氣質變化過來,有善行開始做起,配合四禪八定的功夫,就有一點希望。我個人幾十年來投身在這里頭,也在試驗求證階段。沒什麼功夫,也沒什麼修養。在沒有到達那個絕對的求證以前,不要隨便給自己定一個范圍,下一個定義,一下就錯了。
以上是行的部分。
願呢?更難談了,行願不到,見地不會到的。換句話說,行願不到,修證功夫也不會到。坐得好有什麼用呢?你說:我打起坐來,能夠坐三個鍾頭,心裡清清凈凈。那是你在那裡偷懶,也可以說是一種「道者盜也」。陰符經上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取用天地的精華,借用生命原有的功能,就能修煉成道。人一生下來,偷天地間的食物、空氣,打起坐來還子午卯酉,想吸天地正氣,日月精華,這個強盜多厲害!所以說道者盜也。但是陰符經常鼓勵我們當盜,真把宇宙的東西偷得來,我們的生命就成功了,我們的生命就是宇宙。然後你可以再讓別人搶去,這是道家的觀點。
墨子的思想出自於道家,墨子要我們「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等於佛家大慈大悲的精神,犧牲自我,這是墨家的思想。墨子是道家神仙傳上的人物,道家神仙傳上說,墨子到漢武帝的時候還在世間。但是誰又見過他呢?
楊朱則絕對自私自利,自由主義的思想也出在道家。
現在回到主題,所以我們學佛打坐都是坐在那裡偷盜,而在同一時間中,社會上那麼多人卻為我們在忙碌。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很了不起,就是早晚課誦的一句話: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這就是行願的願,每天都提醒我們做功德。我們學佛的人都要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每天要上報四重恩,這四種恩都是我們所欠的:佛恩、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
眾生對我們有什麼恩呢?一個人活在世界上,靠社會上很多人的努力成果,所以學佛的人要上報四重恩。我們活者一天,都要麻煩很多人提供生命所需給我們,事實上如此。
下濟三塗苦,同時也要想到下三道——畜生、地獄、餓鬼的苦痛。換句話說,隨時要想到不如我的人的痛苦,要想到怎樣去幫助他們。可是我們做到了沒有?學佛的人只想怎麼為自己求到法財侶地,你幫忙我成道,如此這么一個動念,就是自私的基本。你為什麼不先幫助人家成道呢?所以上面講行,下面講願。願發起了沒有?自己想想看。
至於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真是在念經,念過去就完了,心裡根本沒這回事。首先眾生無邊誓願度,只要度我就好了。煩惱無盡誓願斷,最好你幫忙我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教我就好了。佛道無上誓願成,將來總有一天會成。這四句話我們往往是這樣下的註解,只要一反省起來,就很嚴重了。所以說行門很難很難的。
所有的佛經、三藏十二部都告訴我們了,都在講行願。行,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學佛的基本是在這些地?/ca>
I. 佛教禪宗是怎樣看待愛情的
如果說死亡是這個世間人們最恐懼的事,那麼最悅意不過的事莫過於情愛,情愛作為文藝作品和影視「永不衰落」的話題而為世人所津津樂道。人們用各種各樣的語言、詩篇來贊美它,用音樂、戲劇來表現它。缺少了它,人生好象暗淡無光;而有了它,再艱苦再沉悶的生活似乎也變得絢麗多彩、生氣勃勃。這個世間,有多少人將人生的幸福寄託於它,有些人甚至將它視為人生唯一的幸福,缺少了它,便覺得是此生最大的遺憾。文學作品中所描寫的情愛,成了人們生活追求的模式,人們心中充滿了種種幻想和憧憬。由於文學作品潛移默化的作用,人們總覺得只有象文學作品中那跌宕起伏的情節、纏綿悱惻的心理波瀾下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生活。人們渴望能過著如書卷中所描寫的那樣多姿多彩的生活,渴望能過著「不平凡」的生活,認為如此生活才不枉度一生。在影視中由聲光色彩的渲染,以曲折的情節、戲劇化的場面撩撥著人們本來就浮躁不安的心,這些浪漫的情節使人如痴如醉,欲身處其境而後已。人們認為在日益枯竭的生活中,只有情愛的出現,生活才會有亮點,人們渴望著這種奇緣的巧遇,人們認為珍視情愛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幾乎所有的文藝作品輿論都在宣揚情愛的偉大。無數的文藝作品都持這么一種觀點:男女之間的情愛是人生最美好、最值得追求的東西。受其影響,人們往往會把愛情高舉至第一位,用種種理由為之辯護。誰要與這種時代的風氣相抵觸,則為冒天下之大不韙,甚至會被認為是居心不良的頑固不化者。情愛如是被幾近瘋狂地美化、鼓吹,以至於到了當代社會,情愛更加彌漫開來,以往強烈的道德制約漸漸失去了控制,人們有了更大的「隨意性」。由於對情慾的渲染,受其影響,人們的道德倫理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人們的家庭觀念日益淡薄。許多人奉行「男女好則聚,不好則散」的觀念,想無拘無束於此情慾世界裡「瀟灑走一回」,這種將婚姻家庭、人間倫理道德視如兒戲,如飛禽走獸般的生活,這種顛倒妄為的瘋狂行徑,使人的理智墮落到動物的層次,最終必將釀成難言的悲劇。暫且不提反傳統的新新人類、單身貴族,許多仍較傳統的家庭也由於某方另有所愛而分崩離析,給下一代帶來了不可彌補的傷害。同時,由於道德的淪喪,現代情愛與婚姻絕大多數都建立在庸俗的貪欲之上,人們往往棄人格、道德修養於不顧,虛榮而又目光短淺地盯著對方的家產、權勢、容貌等外在的包裝,而這些外在的包裝本身即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一旦這些外在的因素發生災變或衰變,這些所謂的現代愛情、現代家庭即會宣告終結。在如是種種「現代」因素的影響下,現代家庭有如狂風駭浪中的孤舟,漂泊不定,隨時傾覆。情慾的泛濫加深了燈紅酒綠、糜爛腐化的生活。當今社會,許多人已經不把邪淫當一種惡行看了,他們認為只要追求到真正的情愛,一切都無所謂了。
且看今日都市裡林立的夜總會、歌舞廳、按摩房、桑拿浴室,以及屢禁不止的黃色書刊、黃色影碟,有多少人在過著朝生暮死、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在這種肆意渲染、煽動的環境之下,情慾的吸引力、粘染力會有多大?況且這本是人最容易被吸引甚至拋棄一切而投注的地方,也是人性中最為脆弱的地方。明朝時,士子王大契問蓮池大師:「弟子自看師戒殺文,遂持長齋,惟是色心熾盛,不能滅除。乞師方便教誨,使觀欲樂,一如殺生之慘。」蓮池大師答雲:「殺是苦事,故言慘易。欲是樂事,故言慘難。今為一喻,明明安毒葯於惡食之中,是殺之慘也;暗暗安毒葯於美食之中,是欲殺之慘也,智者思之。」更有甚者,在有些國家甚至達到同性戀合法化的程度,人們的口號是怎麼高興怎麼來,縱欲而為,要把一切道德規則拋棄不顧,這真是一個群魔亂舞的時代!同性戀者得艾滋病,其實並非事出偶然。其本身即是一種因果報應,如此放縱不羈、顛倒人倫的行為,自然會走上痛苦的絕路。不依因果規律地肆意妄為,正是這個時代人類的悲哀之處。情愛真的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能給真實、永恆的安樂嗎?實際上,從最初的求愛、中間的結合,直到最終的分離,人們品嘗的只有酸苦的情愛之果。首先在求愛階段,要博得女人的歡心,不付出沉重的代價是很苦難的。不用說平民百姓,即便是帝王將相也同樣如此。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可謂舉不勝舉,遠的不說,當代美國總統柯林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個超級大國的總統竟然為了一個女人,不得不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檢討自己的過失,以致名譽掃地,臉面丟盡,這恐怕是他本人在放縱情慾時萬萬想不到的吧。如是為了滿足女人各方面的欲求,而造作種種惡業、奔波勞碌,來世還要飽受三惡趣的痛苦。再者,女人的心態變化無常,晴雨不定,時而歡喜時而憂,為情慾系縛的人們總是飽受折磨。又在情慾的追逐中,人們實際上也是在滿足自我的佔有欲和控制欲,認為對方是「我的」,這時對方和「我」的房子、「我」的家電、「我」的車子等一樣成為「我所」。這正是一種堅固的我所執的表現,實際上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恆時佔有對方。人們在情慾的追逐中帶有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性。人們往往希望對
J. 佛學禪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禪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宗派。禪宗因主張修習禪定而得名。 它的宗旨是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禪宗所蘊含的對本性的關懷,以及由此出發而展開的處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覺觀照、審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現著人類精神澄明高遠的境界,從而保持了持久魅力。
禪宗哲學象徵,表徵著禪宗思想。而要全面深入了解禪宗思想,又必須要追溯其淵源。《禪宗思想淵源》具體地論析了佛經對禪宗思想的影響。這些經典有《楞伽經》、《起信論》、《心經》、《金剛經》、《楞嚴經》、《維摩經》、《華嚴經》、《法華經》、《圓覺經》、《涅盤經》等。該書指出,強調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如來藏思想、揭示本心迷失緣由的唯識思想、以遣除掃盪之不二法門為特色的般若思想、強調事事無礙的華嚴圓融思想,對禪宗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對禪宗思想體系的每一層面,作者又分別使用三組話語材料來加以闡說:大乘佛教經典話語、禪宗哲學象徵話語、禪宗詩歌境界話語。「本心」、「迷失」、「開悟」、「境界」基本上囊括了佛教禪宗的要義。對境界論的四個主要類型,作者也以翔實的材料和客觀的分析,說明各自的側重點及其內在的關聯。這樣就形成了既相對獨立,又圓融互攝的闡釋體系,開放而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