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以法治國為主

以法治國為主

發布時間: 2021-02-13 01:56:45

Ⅰ 以德治國為主還是以法治國為主

以法治國建效快,
以德治國建效慢,治本!

Ⅱ 「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人民當家作主」與「人民當家做主」有什麼區別,這種區別有什麼意義

「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內涵卻有本質的區別。「以法治國」是專說用屬法律去治國,法律是一種用來治國的工具,這是傳統的管理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國家機關,是手中掌握權力的人,治理的對象是人民群眾。「依法治國」是說治國必須依法,即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這是現代的控權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人民,治理的對象是有可能濫用國家權力的當權者。可見,「以法治國」的實質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所有人」。

Ⅲ 十八屆四中全會的為什麼要以法治國為主題

依法治來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自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Ⅳ 「以法治國為主以德治國為輔」這種說法對嗎

是有這個問題!
我找到答案了···應該是相結合,並沒有主次的關系!
1、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
誠實信用是現代市場交易活動的基本精神。信用體現了市場經濟必備的道德理念和法律意識。因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把法治與德治緊密結合起來。
2、 從哲學角度分析
⑴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法治與德治是一對矛盾,二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
⑵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是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道德屬於社會意識,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制約和影響的作用。江 澤 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國」思想,對我國建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必將發揮積極的促進 作用。
⑶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既是一種價值觀,又是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系的政治原則和道德原則。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有利於調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利益關系和矛盾,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創造穩定有序的市場環境。
3、 從政治學角度分析
⑴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的思想,體現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和社會主義的特徵。國家實行使對內職能,既要依法打擊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的破壞活動,又要組織和領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施「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國家發揮對內職能作用的具體體現。
⑵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是公民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職責。《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關於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把「愛國」放在了首位。愛國是公民對祖國的道德觀念的體現,是對公民首要的道德要求。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主題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堅持「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
堅持「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對馬列主義、毛 澤 東思想、鄧 小 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堅持「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具體體現
堅持「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我黨對社會主義治國方略的科學認識。

Ⅳ 依法治國與以法治國的區別與聯系

「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內涵卻有著本質的區別。「以法治國」是說用法律去治國,法律是一種用來治國的工具。這是傳統的管理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國家機關,是手中掌握權力的人,治理的對象是人民群眾。而且「以法治國」有法律工具主義的嫌疑。國家的管理者如果把法律當作手中的工具,則有可能任意改變這一工具,或者濫用這一工具。因此,這種觀念的實質是法制而不是真正的法治,甚至是人治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依法治國」是說治國必須依法,即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這是現代的控權主義的法律觀念。在依法治國的觀念下,國家的管理者必須依照人民按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制定出來的法律來行事,並且不得違反這樣的法律。這種「法治」,主體是人民,治理的對象是有可能濫用國家權力的當權者。可見,「以法治國」的實質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吏」。

Ⅵ 最早提出以法治國的是那位思想家

戰國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治統治,為秦國所採納。我以前背的初一歷史資料上這么寫的。

Ⅶ 以法治國的重要性

已解決問題 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求教: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原則在現今生活的遺留 [ 標簽:法律 思想,法律,生活 ] 如題。請註明出處,最好能詳細一點。 Gunner鬼見愁 回答:2 人氣:6 解決時間:2009-11-21 22:42 滿意答案 中國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對後世的影響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至少在公元前21世紀左右的夏朝已經建立了國家,形成了法制 .中華法制不僅起源早,而且經過四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一直沒有中斷過,這是在世界文明古國中所僅有的。因此中國法制的歷史沿革非常清晰,無論是某一部法典,還是某一項制度 ,都有清楚的源流關系,形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完整系統。
一。 法制的起源
法制萌生於春秋時期。夏、商、周三代實行的是一種封建制度。國家是在家族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當時的國家的體制是一種家國一體的體制,在社會上是一種宗法制,國家的人際關系都按禮的原則來建立。進入春秋時代以後,封建制開始解體。體現在國家方面就是直接導致了天子、國王力量衰微,諸侯崛起;體現在諸侯國中就是國家內部卿大夫的勢力強大起來,開始控制了諸侯國的權力,接下來開始篡奪君位;體現在封邑層面上,就是家臣凌主;在社會這個層面上,從前維系社會關系的這一套綱紀逐漸失效,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表現在國家方面是諸侯力征,同時大國兼並小國,一方面大國要侵佔更多的土地,侵略小國,小國要自衛,天下混戰,國與國之間沒有基本的規則,無論大國、小國都希望富國強兵。法家適應這一時代的需要,提出了法治的主張,法治的一個基本的東西就是擴張君權,以法治國。公元前536年,鄭國「鑄刑書於鼎」(刑即為法),後來,晉國也「作刑書」。鄭國與晉國先後採取了把刑法鑄在鼎上,制定刑法,公布刑法,推行法治。這在當時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具體體現在:開辟了公布法先河,向民眾公布法律,使得民眾也可按照這種明示的法律來解決社會爭端。而在這以前,法律都有一種隨意性和神秘性。在此之後,法律開始具有公開性。

二。 法家的法治思想

韓非提出了以法治為中心,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法,就是統治者公布的政策、法令、制度,前期法家代表商鞅首先提出「法」治的主張。韓非子強調治國要有法治,賞罰都要以「法」為標准。法是整個社會的行為准則和規范,任何人都不能獨立於法外。韓非子說:「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也就是說,在「法」面前,不存在貴族和平民之分。「術」就是國君駕御群臣的權術,由國君秘密掌握,使得大臣們摸不清國君的心理,不敢輕舉妄動,背後搞鬼。「術」最先由申不害提出。但韓非子認為,申不害重術不講法,往往造成新舊法令相互抵觸、前後矛盾;商鞅重法不講術,則難於對官吏察辨「忠」和「奸」,導致國君的大權旁落於大臣之手。所以韓非主張「法」和「術」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同時,韓非子還認為,「勢」就是國君占據的地位和掌握的權力,也是統治者實行統治的必要手段之一。「勢」的理論最終是由慎到提出的。韓非子吸取了這一理論,他認為,要推行法令和使用權術,必須依靠權勢;沒有權勢,既使是堯這樣的賢明君主,連三戶人家也管理不了。因此,韓非子提出「抱法而處勢」的主張,認為只有穩固地掌握了權勢,才能有效地推行法和術。

法家主張審時度勢,「法後王」,「法今聖」,而不「法先王」。商鞅明確提出:「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前世不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這種進化的歷史觀,堅信「當時而言法,因事而制禮」,從而主張「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①。
韓非繼承了商鞅的歷史進化,提出「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②,認為歷史是不斷變化、不斷進步的。所以,「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而「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③。那些根本不了解古今治亂變化的人,反而竭力謳歌先王之法,頌揚先王之書,這只會加劇今世的動亂,絕不會帶來任何益處。因此,「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而是仔細分析研究當代面臨的問題,根據現實來制定各項措施。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1-14 22:14 法家崛起於戰國時代。這個時候,「王者之跡息而《詩》亡」,西周分封制已經崩潰。到戰國初年,周王室早已是形同虛設,其地位與一般小國無異。春秋時代的一百餘國,這時也僅存十餘國,整個中國為戰國七雄所主宰。而七雄的大規模兼並戰爭,也正在推動著中國從封建割據走向封建統一,在這種不可逆轉的形勢下,維護周制、重建分封,不但沒有任何可能,而且從根本上說,乃是歷史的倒退。法家順乎潮流,力倡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力主普遍推行郡縣制度。商鞅說過:「百縣之治一形,則從;迂者不飾,代者不敢更其制,過而廢者不能匿其舉。」⑤眾多的縣,都實行統一的政治制度,就可使人人遵從,奸官就不敢飾非,替代者就不敢更易制度,因過而貶黜的官吏就不能掩飾其錯誤。推行縣制,由中央任免地方官員,把縣變成中央的地方行政機構,而不再是獨立、半獨立的王國,這樣就把全國的軍政大權集中到了中央,從而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政體,有利於從劫亂走向安定,從割據走向統一。韓非又進一步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⑥進一步發展了中央集權的政治理論。

法家主張「一斷於法」,而不論親疏、貴賤、上下、尊卑。《商君書。賞刑》說道:「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於前,有敗於後,不為損刑。有善於前,有敗於後,不為虧法。」從這里可以看出,法家主張的「刑無等級」有兩大特徵:第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不在次列),第二是廢除貴族(不論舊貴族還是新貴族)的赦免和贖刑特權。這兩點都是對西周以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徹底否定。由於破除了貴族人治,代之以國家法治,因而加強了君主集權,不但大大有助於軍令、政令的統一,而且為後來戰勝山東六國,實現全國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法家所主張的法治,是將法律公之於天下,「使天下之吏民無不知法者」,又別置「法官」作為主管吏民法律的顧問,以使天下吏民知法不犯,增進國家的安定和統治秩序的穩定。這種法律觀念,一直為後來歷朝歷代所承襲,對於鞏固國家的統一,維護社會的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 廉吏執法與法制建設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的記載。清明的吏治是實施法制的必要條件,也是法制建設的內在要求,它反映了社會政治生活的健康程度。

中國古代許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深深地認識到治吏對推行「法治」的重要意義。先秦時,法家提出「名主治吏不治民」的論斷,其實質不在於輕視和否定治民,而在於強調吏治的重要性。孔子「為政在人」的觀點突出強調了君主與官吏在國家治亂和「法治」興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荀子的「有治人,無治法」,更明確地闡述了「法」與「人」的關系。他認為作為統治者的「人」決定著作為國家制度的「法」,法律能有效執行和適應變化,都離不開「人」的靈活、廉潔和清明。荀子重視人治,並非不要「法治」,「法者,治之端也」,但發揮法的作用與功能要靠人,官吏守法和秉公執法是治國之關鍵。唐「貞觀盛世」的出現是與唐初官吏的清正廉潔,帶頭守法分不開的。

法制歷史深刻地告訴我們:徒法不足以為治,繁法也不足以為治,制定嚴密完備的法令是容易的,而真正要使之付諸實施並深入人心則並非易事,它要通過執法者公平的執法和廣大民眾自覺的守法來實現。因此,我們說,良法與廉吏是實現法治必不可少的兩個環節,它們相互聯系,承前接後,內在要求是一致的。在法制建設中,立法要從實際出發,結合社會現實,根據社會要求,能夠真正反映社會生活,指導並規范人們的行為。但是立法只是國家治理的一個前提,只有依靠秉公執法的官員才能夠使國家立法走向現實,如僅有善法而不循法,立法則無異於虛設之條文。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1-14 22:23 四。 法治的現代意義

中國古代史上曾經出現過幾次盛世局面,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之治等。盛世所表現出的共同特徵就是社會秩序穩定,吏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階級矛盾相對緩和,封建法制相對健全和完善。良好的法律秩序成為盛世最明顯的標志。法盛則政興,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現所體現的共同特徵就是:重法、守法,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百民,自覺或不自覺地服從於封建法律,不徇私枉法,不枉殺臣民,不僭越法律。

封建「法治」與現代法治有著本質的區別。封建法律的服務對象是地主階級,其著力維護的是專制主義統治,法律是皇帝的御用工具,法自君出,皇帝可一言立法,也可一言廢法,權大於法。盡管如此,封建盛世的出現,內在地需要「法治」的支持,封建法制中許多內在規律成為法盛政興的必要條件。深入法制歷史,分析法制現象,從封建法制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法制經驗和規律,不失為今天法制建設的有益借鑒。

在法自君出的封建社會里,皇帝一方面凌駕於法律之上,另一方面在一定條件下也遵循法律的規范。漢文帝以身作則,奉公守法,才有了張釋之的執法公平;唐太宗有「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的思想,才有了功臣屈法而下詔治罪之舉。在保證法令順利實施方面,監察制度在中國古代法制中最有特色並且歷史悠久,其主要職能是監察百官,糾舉失職,監督司法,以使官吏執法不阿。中國古代的監察機關在維護皇權的前提下,獨立地行使監察權,自成體系,不受行政系統的干涉。為充分發揮其職能,歷代都由皇帝掌握監察御史的任用權。監察御史雖品級不高,權力卻非常大。也正因為如此,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監察機關確實起到了應有的法律監督作用,為封建法制的推行起到了極大的保證作用。在制度建設上,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既有特色,也很有顯示借鑒意義。

依法約束權力,法制就能得以維持,盛世就有出現的可能;權力超越了法律,社會秩就會混亂,衰世就必然出現。以法律約束權力是維系法制的根本,古代如此,現代也如此。

法制推動社會的發展,調整社會關系,保證國家的政治制度,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巨大的影響。歷史證明,重視法制就會推動社會的發展,使國家昌盛富強;破壞或淡視法制就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導致政權的衰敗。可以說,「法治」是盛世的標志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認識到了法治對一個國家盛衰的作用,開始逐步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治國方略。這就使得民主法制環境大有改觀,司法執法隊伍不斷擴充,糾正了以往不講法制,強調人治的作法,司法和執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國的司法執法狀況與法治的內在要求仍相距甚遠,長期以來形成的人治觀念仍然沒有根本消除,權大於法的現象仍很突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貪贓枉法的現象仍很普遍。我們知道,失去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也必然損害法制,影響法制技術的順利進行。立法定製的根本目的在於實施,而嚴格高效地實施法律取決於司法執法機關的活動。依法治國的關鍵之一就是司法和執法的公正,只有司法機關和執法機關嚴格守法、依法辦事才能維護法制的尊嚴與權威,保障社會主義法制技術的順利進行。

注釋:

①《商君書。更法》

②《韓非子。五蠹》

③《韓非子。顯學》

④《韓非子。五蠹》

⑤《商君書。墾令》

⑥《韓非子。揚權》

Ⅷ 依法治國和以法治國的區別很大嗎

依法治國和以法治國雖然一字之差,但是它們區別很大,具體區別如下。

一、兩者概念不同

1、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的方略。

2、以法治國是韓非法律思想用語。指的是用法律治理國家。主體是人,根本上還是人治,法律是工具,可用則用,不可用則不用。不強調法律的權威性。因此與依法治國的法治根本性不同。

二、兩者的歷史背景不同

1、以法治國、以法為本是韓非法律思想用語,是秦朝法制的重要思想。法家奉行「以法治國」,主張「國不可一日無法」。即使在獨尊儒術以後,其法治的精神也滲透到儒術之中。尤其是法家的君主獨裁的主張,奠定了秦以後專制主義政治制度的理論基礎。

2、依法治國是對新中國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結果。建國以後,中國民主和法制建設一度有過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左」的指導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設的良好勢頭急轉直下,最終釀成十年「文革」的歷史性悲劇。「文革」的教訓極為慘痛和深刻。鄧小平同志提出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三、兩者的意義不同

1、法家反對「禮治」,主張「法治」的重要觀點,對秦朝法制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對中國封建法制的確立、鞏固和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2、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熱點內容
語文的教法學法 發布:2025-07-02 04:33:39 瀏覽:363
人民法院民間借貸糾紛 發布:2025-07-02 04:32:42 瀏覽:778
民法典通過的重要意義 發布:2025-07-02 04:27:44 瀏覽:288
吃空餉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7-02 04:21:57 瀏覽:719
姜燕法學 發布:2025-07-02 04:12:20 瀏覽:817
行政法案例判決書 發布:2025-07-02 04:02:59 瀏覽:192
淘寶司法拍賣北海 發布:2025-07-02 03:59:50 瀏覽:879
行政前台部門規章制度可復制 發布:2025-07-02 03:58:04 瀏覽:61
道德古語6 發布:2025-07-02 03:52:37 瀏覽:167
勞動法關於加薪 發布:2025-07-02 03:51:56 瀏覽: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