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論反致與我國國際私法的立法

論反致與我國國際私法的立法

發布時間: 2021-02-22 15:07:27

Ⅰ 論我國國際私法的淵源

國際私法的淵源即國際私法規范存在和表現的形式。

相對於其他法律部門而言,國際私法的淵源具有兩個特性:

一、是淵源的復雜性和特殊性,這個是由其調整對象決定的國際私法淵源的雙重性;

二、是由於各國立法者對國際私法的內容和范圍認識不一致,即具體到各國,哪些法律、國際條約是國際私法的淵源,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認識。

具體就我國而言,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國際私法淵源有國內淵源和國際淵源。

(1)論反致與我國國際私法的立法擴展閱讀

國內淵源主要包括國內立法和司法判例(司法解釋)。

1、國內立法是國際私法最古老的淵源。

在國際私法的發展史上,國內立法是最早的國際私法淵源。最早的成文國際私法規范當屬1756年的《巴伐利亞法典》,早期影響最大的當屬1804年《法國民法典》。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國都開始在國內立法中接受國際私法,但是各國的立法模式並不完全一致,大致分為三種:

(1)分散立法式;

(2)專章專篇式;

(3)單行立法式。

國內立法在國際私法上的發展趨勢為:呈現出法典化的發展方向;調整對象不斷擴大,適用范圍愈加廣泛;沖突規范靈活性加強。

2、司法判例是國際私法的重要淵源。

在我國現行法律體制下,所謂的判例,還並沒有被承認其具有法律約束力,所以也不是法律淵源的構成部分。但是國際私法是處理國家間的爭議,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承認外國法律在內國的域外效力,而英美法系國家的司法判例具有法律約束力,所以將其作為國際私法的淵源毫無爭議。

Ⅱ 我國哪些學者認為我國立法應該接受反致制度。哪些認為我國立法不可以接受反致制度

反對者:趙喜臣來和許慶坤合撰的《源關於反致制度的反思》,載於《中國國際私法與比較法年刊》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贊成者:金寧:《論反致與我國國際私法的立法》,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3期;
易俊:《我國應對反致制度進行改革和利用》,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6期
金彭年、汪江連:《從反致的本質看我國關於反致制度的取捨》,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李雙元 主編:《國際私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
僅供參考
周黎明:《論反致問題》,《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Ⅲ 國際私法中關於「反致」的問題

我國目前不適用反致,至於應不應該,你覺得呢?我國既然規定不適用反致,自有他的道理,為了不造成適用法律的困惑,提高司法效率,對於我國,不適用「反致」是合情又合理的。。。

Ⅳ 我國哪些立法中規定有國際私法規范

我國立法中規定有國際私法規范 有《繼承法》 、《票據法》、《憲法》。

《中內華人民共和容國繼承法》自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起施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為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制定本法。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

《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1995年5月10日正式頒布,1996年1月1日起實施,廣義的票據法是指涉及票據關系調整的各種法律規范,既包括專門的票據法律、法規,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規中有關票據的規范。一般意義上所說的票據法是指狹義的票據法,即專門的票據法規范,它是規定票據的種類、形式和內容,明確票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調整因票據而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票據法是調整票據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憲法》(constitution)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集中反映各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確認革命勝利成果和現實的民主政治,規定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即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

Ⅳ 介紹我國立法對反致制度的相關規定

我國在立法中沒有對反致問題作明確的規定,但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的規定及最高院關於適用《民法通則》有關法律問題的解釋,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外民事關系的案件時,應當依據《民法通則》第8章的規定來確定應適用的實體法;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或者人民法院按照最密切聯系原則確定的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是指現行的實體法,而不包括沖突法和程序法。這一規定隱含著不採用反致制度,因為該規定明確確定,我國法院在處理涉外民事案件時,只應按照《民法通則》第八章中的沖突規范確定應適用的外國實體法,而不包括外國的沖突規范。反致實施的前提條件是一國承認其他法域的沖突規范。既然依沖突規范直接確定應適用的外國實體法,就沒有反致產生的可能了。

我國的沖突法立法主要以傳統的沖突法規范為主,而反致作為緩和沖突規范僵硬性和達到特定結果的手段,在排除適用反致的情況下,可以適當例外地接受反致。即使當今各國在普遍採用反致的同時,對其使用領域和范圍又加以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在保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得以公正實現,我國已有了最密切聯系原則,因此,沒必要在對反致加以詳細規定和明文規定接受。這一制度基本上只有當一方接受,另一方不接受時,才能實現人們所賦予它的優越性;在一些國外的實踐中,它一度受到限制,可見,這一優勢越來越得不到重視,反而受到削弱。由於當今世界發展迅速,可以為法律選擇提供比較靈活性的方式以解決對這一制度的追求。我國已經例外承認狹義反致,藉此可以避免循環指引、簡化司法任務、節約司法資源、有利於法院地法的適用。筆者由此認為,反致即使在相當長的時期扔將發揮它的某些例外協調作用的同時,我國也可以原則上拒絕反致,在例外情況接受反致。

我國目前已加入多法域國家的行列,現有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四個法律制度互不相同的獨立法域。在這四個法域中,除了內地以外,香港、澳門和台灣的國際私法都不同程度地接受反致制度。

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司法實踐中遵循英國沖突法中關於「單一反致」和「二重反致」的判例,(韓德培.中國沖突法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444頁.)只在有限的問題上接受反致和轉致。這些問題包括遺囑的形式上有效性和實質上有效性以及無遺囑繼承的問題、在父母婚後使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地位的問題、婚姻形式上的有效性和能力問題等。([英].莫里斯.法律沖突法.李東來等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0年,第475頁.)除此之外的其他領域一般不採用反致制度。

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國際私法關於反致問題的規定較為詳細,在澳門施行的《民法典》用4個條文分別規定了反致的一般原則(第16條)、對第三國法律的反致(第17條)、對澳門法律的反致(第18條)以及不接納反致的情況(第19條)。而且,該法典第36條第2款和第65條第1款還就所設問題作了反致的規定。(黃進、郭華成,論澳門國際私法的反致.武漢大學學報,1997(4),第33頁.)概而言之,澳門國際私法關於反致的規定是以實體法指定或實質指定為一般原則,同時又設置例外,在人的身份狀況、能力、親屬關系及繼承領域接受反致和轉致。

我國台灣地區1953年頒布實施的《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也承認反致制度。該法第29條明確規定:依本法適用當事人本國法時,如依其本國法就該法律關系須依其他法律而定者,應適用該其他法律。(余先予.沖突法資料選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年,第15頁.)依該其他法律更應適用其他法律者,亦同。但依該其他法律應適用台灣地區法律者,適用台灣地區法律。這一規定表明台灣不僅接受反致,而且接受轉致和間接反致。

Ⅵ 反致的國際私法

反致是國際私法當中的一個詞彙。國際私法是指以直接規范和間接規范相結合來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國際民事法律關系並解決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的法律部門。

Ⅶ 當代國際私法立法的變革反映在哪些方面

摘要:中國現行的國際私法根植於計劃經濟的土壤,與時代的要求與我國改革開放的要求相距甚遠。在世紀之交及中國即將加入WTO之際,中國國際私法的變革面臨歷史性機遇。本文著重論述中國國際私法的特點,分析其存在的種種弊端,並就完善中國國際私法的立法提出具體構想。

關鍵詞:中國國際私法的特點;立法缺陷;立法走向

在當代中國整個法律體系中,實體法、程序法與沖突法三位一體,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整體,但是,三者的發展極不平衡。其中,作為國際私法核心部分的沖突法的立法長期以來一直嚴重滯後於我國司法實踐與改革開放的實踐。然而,在中國法律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國際私法的立法有著燦爛輝煌的昨天。淵源流長的中國國際私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的大唐盛世,唐朝《永徽律》「名例章」中有關「化外人相犯條」的沖突法規定在立法技術上堪稱一流 ,說明中國是國際私法立法最早的國家之一。但是,由於唐朝以後的歷代封建王朝實行閉關自守的政策,唐朝形成的中國古代國際私法的萌芽未能延續下來,中國的國際私法立法一直沉寂了一千多年,直至1918年北洋政府頒布《法律適用條例》。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國內立法步履蹣跚,國際私法的立法更是裹足不前,成文的國際私法長期闕如,直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第七個年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私法規范才正式登上立法的舞台。

在人類跨入新世紀及中國即將進入WTO的歷史轉折關頭,回顧中國國際私法立法的曲折歷程,正確評估與分析立法現狀,對於完善我國國際私法的立法,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協調發展,確保我國依照WTO的規則正確地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代中國國際私法立法的特點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私法作為一種「舶來品」,屬於國際通用的「游戲規則」,與一般的國內法迥然不同。國外的一些國際私法同行總是用一種懷疑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的現行立法,不相信中國也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私法規范,除了偏見以外,更多的是缺乏對中國國際私法的了解,國內的有些學者也妄自菲薄,總以為中國的國際私法一無是處。當然,從總體上看,中國現行國際私法落後於國際社會國際私法發展的平均水平,但相當部分的法律規定與其他國家的國際私法相比,各有千秋,有些條文甚至不乏創新之舉,與國際私法立法水平先進的國家相比,毫不遜色。 在短短的十五年中,中國的國際私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歷史性變革,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私法的法律框架已初步形成。與其他國家的國際私法相比,中國的國際私法呈現出以下顯著的特點:

第一,立法起步晚,但起點很高,一些國際私法的規定借鑒了現代國際私法立法的先進經驗以及國際私法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

國內學者一般認為,新中國成文的國際私法立法始見於1985年3月、4月我國相繼頒布的《涉外經濟合同法》與《繼承法》,這兩部法律分別規定了涉外合同與涉外繼承的准據法。但從嚴格意義上講,當代中國國際私法成文的法律規定最早出現在國務院1983年發布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中,該條例第15條規定:「合營企業合同的訂立、效力、解釋、執行及其爭議的解決,均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雖然這是一條單邊沖突規范,但意義非同尋常,標志著中國告別了缺乏成文的國際私法的時代。盡管中國國際私法的起步較晚,但客觀上為我國立法借鑒、移植國外及國際上國際私法的最新的立法成果創造了條件。如有關涉外合同的准據法制度,採用了最密切聯系原則這一當代國際私法最新的理論,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更是採納了推定最密切聯系點的「特徵性履行說」(Theory of Characteristic Performance),並對通常情況下如何按最密切聯系原則推定十三種合同的准據法一一作了具體規定,其中有些規定是直接從1985年海牙國際私法會議通過的《關於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法律適用公約》中移植過來的。這種區分合同的不同種類,分別確定準據法的方法反映了合同准據法發展的趨勢。再如,《民法通則》第148條將最密切聯系原則適用於扶養關系,並以與被扶養人而非扶養人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作為涉外扶養關系的准據法。第146條則將當事人共同的本國法、住所地法作為侵權行為之債法律適用的補充原則。這些規定不僅在立法上頗具新意,同時也體現了當代國際私法立法所創導的保護弱者利益的原則。

Ⅷ 國際私法中反致的作用

贊成反致制度的學者認為:
一、採用反致可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判決一致,即對同一私回法案件,不論在哪個國家起訴,答因適用的法律相同,可得到相同的判決。
二、採用反致無損於本國主權,並可擴大內國法的適用。
三、採用反致可保證外國法律的完整性。對於國際民商事關系,依一國沖突規范指引應適用外國法時,此處的外國法,當然是指外國法的一切法律。
四、採用反致可作為國際禮讓之表示。對於國際民商事關系,依內國沖突規范應適用外國法時,如該外國法就該關系不想適用本國實體法,即放棄本國法之管轄,依尊重國家主權原則,法院就就不應違背該外國的本意,而適用其本國法。
五、採用反致有時可以得到更合理的判決結果。法院可以在幾個相關的法律之間進行選擇,有利於達到更合理的判決。

Ⅸ 反致的補充

「renvoi」 反致。在沖突法 中,法語術語renvoi是指為解決沖突法律問題,一國法院或仲裁庭所適用的另一國的沖突法規則。作為對領土理論(territorial theory)的反應,反致在19世紀得到發展,企圖在沖突法的裁決中確保更大的統一和衡平。單重反致(single renvoi,又稱為部分反致(partial renvoi)、不完全反致(imperfect renvoi)、接受反致(receptive renvoi)或單純反致(renvoisimpliciter))是指法庭採納的外國沖突法規則,而不是該國的反致規則。這可能導致回溯適用法庭所在國的內國法(remission)或適用第三國的內國法(轉致, transmission)。雙重反致(double renvoi,又稱為完全反致(perfect renvoi)、全部反致(total renvoi)、真正反致(true renvoi)或完整反致(integral renvoi),或全部移轉(total reference),或外國法院原則(foreign court principle)是指法庭採納的包括外國反致規則在內的外國沖突法規則。因此法庭適用外國沖突法規則所確定的法律,包括外國反致規則,確保裁決就像在外國法院審理案件那樣得到處理。雙重反致似乎僅限於英國。反致遭到諸多法律學者的批評,而且日益遭到國際沖突法公約的排斥(例如1980年羅馬公約(the Rome Convention 1980) 第15條)和抵制。
我國在立法中沒有對反致問題作明確的規定,但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的規定及最高院關於適用《民法通則》有關法律問題的解釋,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外民事關系的案件時,應當依據《民法通則》第8章的規定來確定應適用的實體法;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或者人民法院按照最密切聯系原則確定的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是指現行的實體法,而不包括沖突法和程序法。這一規定隱含著不採用反致制度,因為該規定明確確定,我國法院在處理涉外民事案件時,只應按照《民法通則》第八章中的沖突規范確定應適用的外國實體法,而不包括外國的沖突規范。反致實施的前提條件是一國承認其他法域的沖突規范。既然依沖突規范直接確定應適用的外國實體法,就沒有反致產生的就可能了。
我國的沖突法立法主要以傳統的沖突法規范為主,而反致作為緩和沖突規范僵硬性和達到特定結果的手段,在排除適用反致的情況下,可以適當例外地接受反致。即使當今各國在普遍採用反致的同時,對其使用領域和范圍又加以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在保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得以公正實現,我國已有了最密切聯系原則,因此,沒必要在對反致加以詳細規定和明文規定接受。這一制度基本上只有當一方接受,另一方不接受時,才能實現人們所賦予它的優越性;在一些國外的實踐中,它一度受到限制,可見,這一優勢越來越得不到重視,反而受到削弱。由於當今世界發展迅速,可以為法律選擇提供比較靈活性的方式以解決對這一制度的追求。我國已經例外承認狹義反致,藉此可以避免循環指引、簡化司法任務、節約司法資源、有利於法院地法的適用。筆者由此認為,反致即使在相當長的時期扔將發揮它的某些例外協調作用的同時,我國也可以原則上拒絕反致,在例外情況接受反致。
我國目前已加入多法域國家的行列,現有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四個法律制度互不相同的獨立法域。在這四個法域中,除了內地以外,香港、澳門和台灣的國際私法都不同程度地接受反致制度。
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司法實踐中遵循英國沖突法中關於「單一反致」和「二重反致」的判例,(韓德培.中國沖突法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444頁.)只在有限的問題上接受反致和轉致。這些問題包括遺囑的形式上有效性和實質上有效性以及無遺囑繼承的問題、在父母婚後使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地位的問題、婚姻形式上的有效性和能力問題等。([英].莫里斯.法律沖突法.李東來等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0年,第475頁.)除此之外的其他領域一般不採用反致制度。
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國際私法關於反致問題的規定較為詳細,在澳門施行的《民法典》用4個條文分別規定了反致的一般原則(第16條)、對第三國法律的反致(第17條)、對澳門法律的反致(第18條)以及不接納反致的情況(第19條)。而且,該法典第36條第2款和第65條第1款還就所設問題作了反致的規定。(黃進、郭華成,論澳門國際私法的反致.武漢大學學報,1997(4),第33頁.)概而言之,澳門國際私法關於反致的規定是以實體法指定或實質指定為一般原則,同時又設置例外,在人的身份狀況、能力、親屬關系及繼承領域接受反致和轉致。
我國台灣地區1953年頒布實施的《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也承認反致制度。該法第29條明確規定:依本法適用當事人本國法時,如依其本國法就該法律關系須依其他法律而定者,應適用該其他法律。(余先予.沖突法資料選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年,第15頁.)依該其他法律更應適用其他法律者,亦同。但依該其他法律應適用台灣地區法律者,適用台灣地區法律。這一規定表明台灣不僅接受反致,而且接受轉致和間接反致。
對我國立法是否需要反致的個人觀點:
1878年法國最高法院對福果案所作的判決,標志著反致作為沖突法上的一項重要制度被確立下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反致制度呈現這樣一個趨勢: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反致,並通過一些具體措施克服它的弊端,加強它的可適用性。
在國內理論界對反致的適用有三種態度:全面接受,有限制接受,拒絕接受。本人比較傾向於在國內立法上有限制的接受反致,理由包括:
1. 反致在不損害本國主權的同時,可以擴大國內法的適用,實現內國實體法所體現的政策。另一方面通過反致達到判決一致。判決一致,正是國際私法的目的之一。反致作為一個比較好的調和方法,能避免當事人挑選法院,增強判決的執行力。
2. 不可否認,反致也存在著弊端,如實踐中的「惡性循環」等。如果對其全面接受,也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通過適用范圍和種類上進行有限制的接受,發揮反致的優勢,作到更好的維護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3. 我國作為一個多法域的國家,各法域之間也存在沖突, 即所謂區域法律沖突。從歷史和現狀分析,制定統一的區際沖突法困難重重,而採用反致就能增加法律選擇的靈活性,使各法域類推適用各自的國際私法。所以,反致制度符合解決我國區際法律沖突的需要。

Ⅹ 如何評價反致理論

看得出,你也是一個法律受好者,並且,你是一個學習法律專業的專業人士。對於反致,和你作以下探討:
反致是涉外民事司法實踐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反致是指甲國(法院國)在處理涉外民事關系時,依法律指引,適用乙國的法律,而且承認所適用的法律包括乙的沖突規范,而根據乙國的沖突規范的指引,處理該涉外民事關系應適用甲國的法律,於是,甲國最後適用本國的實體法進行判決.這就是反致
A. 反致的出現,是法律發展的進步結果.是尊重他國法律的一種表現.是各國法律平等的一個表現.反致具有重要的意義,體現如下:
一、採用反致可以維護外國法律的完整性。外國沖突法與實體法是一個不可侵害的整體,在根據本國的沖突規范應適用外國法律時,如果只考慮適用其實體法,忽視其相關的沖突法時,往往會產生曲解該外國法宗旨的結果。採用反致,其中一個前提就是承認所適用的外國法律包括實體法和沖突規范,所以,採用反致,就是維護外國法律的完整性。
二、接受反致無損於本國的主權,反而可擴大內國法的適用。除了轉致外,反致和間接反致最後都將導致本國法律的適用,也就是說,擴大了本國法律的適用。
三、採用反致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於實現國際私法所追求的判決結果一致的目標 。
四、採用反致往往可得到更合理的判決結果。因為反致可增加法律選擇的靈活性。
B.在對於國際私法中是否應採用反致制度,學者的觀點素有爭論,仍有一些學者反對採用反致,認為採用反致有以下弊端:
一、採用反致顯然違背了本國沖突法的宗旨。
二、採用反致有損內國法的權威性。因為承認反致就是將法律沖突的解決問題交由外國沖突法決定,等於放棄了本國對涉外民事關系的調整權。
三、採用反致於實際司法實踐不便。因為這會增加法官和當事人證明或調查外國法的任務。
四、採用反致會導致的適用法律循環,准據法無法得到確定,法律適用的可預見性和穩定性得不到保證。
C.反致制度的發展趨勢:
一.普遍採納的趨勢
二.適用領域越來越趨同
三.反致發展和作用的空間不斷受到限制
D.我國有關反致的規定。
我國的《民法通則》及最高院的對民法通則的司法解釋中,對是否採用反致未作明確的規定。最高院在《關於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的若干問題的解答》中,,曾明確規定在合同領域不採納反致。但這是與國際上的普遍實踐相一致的,並不能說明在其他領域也排除反致。因此,我國應借鑒其他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對反致制度作出明確的規定。
以上所說,僅供參考 。如有興趣繼續探討其他法律問題,請與本人聯系。

熱點內容
黃泥河法院 發布:2025-10-01 01:36:43 瀏覽:88
合同無效合同法 發布:2025-10-01 01:36:04 瀏覽:66
法制史司法考試題 發布:2025-10-01 01:34:42 瀏覽:328
2014年初級經濟法視頻 發布:2025-10-01 01:25:16 瀏覽:546
畢亞林律師 發布:2025-10-01 01:07:48 瀏覽:357
男人條例 發布:2025-10-01 00:52:30 瀏覽:156
寧波排水管理條例 發布:2025-10-01 00:41:18 瀏覽:969
廣安市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10-01 00:28:40 瀏覽:515
華政刑法學考研 發布:2025-10-01 00:05:10 瀏覽:91
民事訴訟法131 發布:2025-10-01 00:04:02 瀏覽: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