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說危機

道德經說危機

發布時間: 2021-02-27 01:01:08

⑴ 老子道德經里有這么一句話「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什麼意思怎麼看到兩種解釋呢

正解
勇於表現剛強者易於送命,善於表現柔弱的反而能夠生存。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
勇於表現剛強者易於送命,善於表現柔弱的反而能夠生存。此兩者都是勇,但是卻由表現方式不同,結果也不同。這就是自然規律,可又誰知天意呢?聖人也很難判斷,自然規律是不爭而取得勝利,不言而萬物響應,不召而眾生自來,淡然籌謀天下大事。自然是廣大無邊的,所無不包,沒有一點疏失。
[評析]
老子認為,自然的規律是柔弱不爭的。他說,勇氣建立在妄為蠻乾的基礎上,就會遭到殺身之禍;勇氣建立在謹慎的基礎上,就可以活命。勇與柔相結合,人們就會得到益處,勇與妄為相結合,人們就會遭受災禍。同樣是勇,利與害大相徑庭。老子的主張是很明確的,他以為自然之道,貴柔弱,不貴強悍妄為;貴卑下,不貴高上貴重。而自然之道是不可違背的。有人認為老子只注重自然規律,而忽視人的主觀因素,不講人的主觀努力的作用,是在宣揚退縮,膽小怕事的生活態度和命定論的思想。我們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老子所宣揚的是自然規律,人們立身處世不可以違背自然規律,勇而敢是不遵循自然規律的肆意妄為,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勇敢堅強的含義。勇而不敢是順應自然規律,不以主觀意志取代客觀實際,並不是懦弱和軟弱的代名詞。我們同意老子的觀點,人類的行為應該是選擇後者而遺棄前者。

⑵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說道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之爭。當然,這與老子沒關系,但是他的信徒們卻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與儒家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的唇槍舌劍。戰斗意志最頑強的應該是莊子。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以此作為治世之策。莊子不僅不要這一套,還在《胠篋》借盜跖的口對此大加諷刺——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為老子也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什麼意思呢?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大道廢弛不用之後,才提出的;智謀權術出現之後,才會產生嚴重的虛偽狡詐行為;家人出現不和,親情淡漠出現之後,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現;國家動盪不安,內憂外患,才會有忠臣的產生。
我們怎麼看待這一則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說的老子所宣揚的是「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們先談「仁義」。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張以「禮樂」治國,人們都自覺地遵守著無形的價值規范,盡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們還可以過著一定意義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後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國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無義戰」,這是中國歷史上病態最嚴重的一段時期。所以,孔夫子出來了,他倡「仁」,用「仁」來去其貪,來拯救人心,滌清世道,說「克己復禮為仁」。倡導人們回到那種循「禮」而治的狀態中去,實現一種大同,使人民幸福。這一點,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莊子》也曾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大意是子貢(莊子編了許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見一個老頭,用水瓮裝水去澆菜,一趟又一趟。子貢勸他,你老怎麼不用水車啊?多方便!老者臉頓時嚴肅起來,冷冷一笑「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羞而不為也」。這就是「慧智出有大偽」。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的智巧、謀略、權術也就越厲害,這樣的掩飾的更深,作姦犯科起來更厲害。所以說,小人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實,老子的主張與儒家是並不矛盾的。孔子也說:「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罷,「智」也罷,「勇」也罷,用的過了都會走向反面,不如「絕」之。「無」的反面還是「無」,既然都是「無」,沒有「有」的羈絆和困擾,百姓便會安然自樂、逍遙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談談「忠」。要是讓老子戴著「愚民」的帽子來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飛、袁崇煥這些忠臣義士大約沒有什麼可謳歌的了。但大家走進歷史看一看,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了個人寶貴的生命。然而,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無不發生在那個腐朽昏庸、生靈塗炭的黑暗時代。一個朝代,忠臣越多,哪裡的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寧願「忠臣」們能少些。
再談「孝慈」。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倡導以「孝」治國。《二十四孝經》記述了許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時靜心細一琢磨。卻又發現這裡面又有不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為第一孝子,關鍵還應該得益於那兩位很不像話的親父繼母,他們為奪財產無所不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參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親,盡管也是孔子的弟子,為了幾棵小瓜秧就把曾參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參對這種不像話的責罰不逃不避,重重地給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筆……可細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個人的好,關鍵是有壞的存在。孝的倡導,主要是因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會、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個個看起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標榜誰孝誰不孝。
俗話說,「缺嘛補嘛」,只有社會出現問題了,比如說天下大亂、背情絕義了,才會有忠臣良將、孝子賢孫的出現,人們也才需要他們來做榜樣,矯砭時弊。今天,我們呼喚公平正義,提倡和諧,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義、不和諧」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確,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裝得滿滿的,何必讓我們再去特別提倡呢?「願人常做好事,願天下常生好人」。

⑶ 危機中常常蘊含著轉機 記敘文800字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孫子在「兵法」中說:「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明代劉伯溫說:「蓄極則泄,悶極則達,熱極則風,壅極則通。」這說明如果危機發展到了頂點,就是轉機的開始。

1910年,一場特大象鼻蟲災害狂潮般地席捲了整個亞拉巴馬州的棉花田,蟲子所到之處,棉田毀於一旦。亞拉巴馬州是美國的主要產棉區,那裡的人們世世代代種棉花,可現在,象鼻蟲災害使人們認識到僅僅種棉花是不行的。如果只種棉花,爆發了象鼻蟲災害,一年的收成就都沒有了。於是,人們開始在棉花田裡套種玉米、大豆、煙葉等作物。盡管棉花田裡還有象鼻蟲,但根本不足為患。棉花和其它農作物的長勢都很好,結果,種多種農作物的經濟效益要比單純種棉花高四倍。亞拉巴馬州的經濟從此走上了繁榮之路,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亞拉巴馬州人認為經濟的繁榮應該歸功於那場象鼻蟲災害,是象鼻蟲使他們學會了在棉花田裡套種 別的農作物。由此可見,好事和壞事、有利與不利、福與禍等對立的兩個方面,是相對的並可互相轉化的。

沒有人願意遭受危機,但是危機常常不期而至。但危機中也包含著轉機,就像當年亞拉巴馬州人因遭受象鼻蟲災害而走上了經濟繁榮之路一樣。其實,「危機」始終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危險」和「機遇」。危機已經發生,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用心去捕捉危機中的轉機,從而走向一個新的開始,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⑷ 道德經說力量弱於對方,對方欺負你就要逃,但如果一直逃不掉對方的控制,也將長期處於下風,那怎麼辦呢

武鬥不行文斗,文斗不行依靠天時地利,天時地利沒有依靠人和。人和不到便忍氣吞聲。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⑸ 道德經提到的哲理,哀兵為什麼必勝

《道德經》是我國流傳千百年的一部哲學經典,極受國人推崇,其中所蘊含的哲學知識讓我們屢屢都被先人的智慧所折服。其中,《道德經》中所提到的,“驕兵必敗嗎,哀兵必勝”,為什麼說哀兵必勝呢?因為當士兵受到強大的壓迫的時候,必然會開始反抗,這個時候的軍隊,必定能夠得到勝利。

所以說,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應當讓自己維持一顆平常心,面對再弱小的敵人的時候也不能驕傲,輕視敵人,面對敵人或者困難的時候,都滿懷必勝之心,必定能夠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⑹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道廢仁義;慧智偽;六親孝慈;家昏亂忠臣 說道提春秋戰期儒道爭與沒關系信徒卻拾起留思想武器與儒家展場場轟轟烈唇槍舌劍戰斗意志頑強應該庄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作治世策庄僅要套《胠篋》借盜跖口加諷刺--跖徒問於跖曰:盜亦道乎跖曰:何適道邪?夫妄意室藏聖;入先勇;義;知否知;均仁五者備能盜者未說:道廢仁義;慧智偽;六親孝慈;家昏亂忠臣意思呢仁義道德墮落結道廢弛用才提;智謀權術現才產嚴重虛偽狡詐行;家現親情淡漠現才孝慈父典型涌現;家盪安內憂外患才忠臣產我看待則呢真些所說所宣揚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愚民政策呢我先談仁義周朝主張禮樂治都自覺遵守著形價值規范盡管所追求理想境界百姓著定意義我自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義戰歷史病態嚴重段期所孔夫倡仁用仁其貪拯救滌清世道說克復禮仁倡導種循禮治狀態實現種同使民幸福點孔致再看智慧《庄》曾記載故事意貢(庄編許儒家物故事)看見用水瓮裝水澆菜趟趟貢勸用水車啊便者臉頓嚴肅起冷冷笑機械者必機事機事者必機羞慧智偽知識越智巧、謀略、權術越厲害掩飾更深作姦犯科起更厲害所說並怕怕智慧其實主張與儒家並矛盾孔說:用智其詐;用勇其怒;用其仁仁罷智罷勇罷用都走向反面絕反面既都沒羈絆困擾百姓便安自樂、逍遙自插孝前面談談忠要讓戴著愚民帽看比干、岳飛、袁崇煥些忠臣義士約沒謳歌家走進歷史看看家民族忠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寶貴命些歌泣忠臣事跡發腐朽昏庸、靈塗炭黑暗代朝代忠臣越哪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我寧願忠臣能少些再談孝慈我華民族歷倡導孝治《二十四孝經》記述許精彩慈孝故事靜細琢磨卻發現面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舜孝忽舜所第孝關鍵應該益於兩位像親父繼母奪財產所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舜待才舜美名;曾參位咋父親盡管孔弟幾棵瓜秧曾參往死打曾參種像責罰逃避重重給孝道加筆……細想少滋味:關鍵壞存孝倡導主要量孝存社、家庭團氣家睦相處看起都孝賢孫根本用著標榜誰孝誰孝俗說缺嘛補嘛社現問題比說亂、背情絕義才忠臣良、孝賢孫現才需要做榜矯砭弊今我呼喚公平義提倡諧重要原恐怕公平、義、諧事太些…… 李零先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般都缺德確社都都自我道德裝滿滿何必讓我再特別提倡呢願做事願

⑺ 道德經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

守微章第六十四【老子·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翻譯】安然平穩,便容易持守;未見兆端,可從容圖謀。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細微不顯時,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發生時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亂時治理。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築起來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人為努力的,必然失敗;人為持守的,必然喪失。所以,聖人不是靠自己的作為,就不失敗;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喪失。世人行事,往往是幾近成功的時候又失敗了。到最後一刻還像剛開始時一樣謹慎,就不會 有失敗的事了。所以,聖人要世人所遺棄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聖人學世人以為愚拙而不學的,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聖人這樣做,是順應萬物的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為。
【評析】本章緊承前章,是對如何保持系統化工程的合意穩態的論述。老子認為系統在穩態時容易維持,異變在微弱時容易散失,所以,他認為要以預防先於治療的原則來保證系統合意穩態的維持,並通過這種穩態的保持來求得工程目標的漸進實現。
這個對修身養生也是一樣。對漸進的演變過程,老子既主張保持警惕以防微杜漸,加以利用以求事業的成功,又主張加以因順以保持平穩的演變,並要求聖人充分發揮他的調節指向作用以保證事態的勻稱自然發展。

⑻ 講道德經和危機管理的葉東老師的課程有哪些特色啊他的課程好不好預約

葉東老師講危機管理的時候會結合道德經層面來進行講解,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是我很喜歡的一位老師。而且,最重要的是老師人品很好。預約的話提前1個月左右應該就可以了。

⑼ 危機也是轉機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孫子在「兵法」中說:「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明代劉伯溫說:「蓄極則泄,悶極則達,熱極則風,壅極則通。」這說明如果危機發展到了頂點,就是轉機的開始。

1910年,一場特大象鼻蟲災害狂潮般地席捲了整個亞拉巴馬州的棉花田,蟲子所到之處,棉田毀於一旦。亞拉巴馬州是美國的主要產棉區,那裡的人們世世代代種棉花,可現在,象鼻蟲災害使人們認識到僅僅種棉花是不行的。如果只種棉花,爆發了象鼻蟲災害,一年的收成就都沒有了。於是,人們開始在棉花田裡套種玉米、大豆、煙葉等作物。盡管棉花田裡還有象鼻蟲,但根本不足為患。棉花和其它農作物的長勢都很好,結果,種多種農作物的經濟效益要比單純種棉花高四倍。亞拉巴馬州的經濟從此走上了繁榮之路,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亞拉巴馬州人認為經濟的繁榮應該歸功於那場象鼻蟲災害,是象鼻蟲使他們學會了在棉花田裡套種 別的農作物。由此可見,好事和壞事、有利與不利、福與禍等對立的兩個方面,是相對的並可互相轉化的。

沒有人願意遭受危機,但是危機常常不期而至。但危機中也包含著轉機,就像當年亞拉巴馬州人因遭受象鼻蟲災害而走上了經濟繁榮之路一樣。其實,「危機」始終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危險」和「機遇」。危機已經發生,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用心去捕捉危機中的轉機,從而走向一個新的開始,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⑽ 《道德經》里說「物極必反、盛衰交替」意思的句子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①不螫②,猛獸不據③,攫鳥④不搏⑤。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⑥,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⑦,和之至也。知和曰"常"⑧,知常曰"明",益生⑨曰祥⑩,心使氣曰強⑾。物壯⑿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凶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貪生縱欲就會遭殃,慾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注釋]

1、毒蟲:指蛇、蠍、蜂之類的有毒蟲子。

2、螫:毒蟲子用毒刺咬人。

3、據:獸類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4、攫鳥:用腳爪抓取食物的鳥,例如鷹隼一類的鳥。

5、搏:鷹隼用爪擊物。

6、朘作:嬰孩的生殖器勃起。朘,男孩的生殖器。

7、嗄:噪音嘶啞。

8、知和曰常:常指事物運作的規律。和,指陰陽二氣合和的狀態。

9、益生:縱欲貪生。

10、祥:這里指妖祥、不祥的意思。

11、強:逞強、強暴。

12、壯:強壯。

[引語]

本章講處世哲學,即「德」在人身上的具體體現。前半部分用的是形象的比喻,後半部分講的是抽象的道理,老子用赤子來比喻具有深厚修養境界的人,能返回到嬰兒般的純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實飽滿的狀態,「和之至」是形容心靈凝聚和諧的狀態,老子主張用這樣的辦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種傷害和免遭不幸。如果縱欲貪生,使氣逞強,就會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別人。

[評析]

在本章里,老子用誇張的手法這樣寫道:把「德」蘊含在自己的身心裡,而且積蓄得十分深厚,就像無知無欲的赤子,毒蟲、猛獸、惡禽都不會去傷害他,同時他也不會去傷害禽獸蟲豸,所以不會招引獸禽的傷害。他形象地說嬰兒的生殖器勃起和大聲哭喊,這是他精力旺盛和保持平和之氣的緣故。他講赤子的特點是柔弱不爭和精力未散,其核心還是「和」。車載說,老子書談到「和」字,有三處應予重視,一為「和其光」,一為「沖氣以為和」,一為「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它以「和光」與「沖氣」與「嬰兒」來說明「和」,都是在談統一,都是在談「混成」的狀態。「和光」就「復歸其明」說,當光射到了物件的時候,有射到的一面與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兩者統一起來,回復到「明」的「混成」的狀態。「沖氣」是萬物的開端,萬物含有負陰、抱陽的兩方面,兩者經常是統一的,表現出用之不盈無所不入的作用。嬰兒是人的開端,少年、壯年、老年都以之為起點,但嬰兒渾沌無知,與天地之和合而為一。「和」所表示的統一,包含著對立在內,是有永恆性的,所以說「知和曰常」。(《論老子》,第69頁)老子承認「萬物並作」的世界的多樣性和普遍存在的矛盾,對社會上存在的佔有、掠奪、欺詐、征戰的狀況極為悲憤,把統一看成他所要追求、所要恢復的事物的常態。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講義2017 發布:2025-09-30 07:36:15 瀏覽:599
建成法治體系 發布:2025-09-30 07:36:14 瀏覽:50
社會實踐法律援助新聞 發布:2025-09-30 07:22:34 瀏覽:293
合同法合同的效力教案 發布:2025-09-30 07:09:11 瀏覽:15
中西經濟法的區別 發布:2025-09-30 07:09:01 瀏覽:728
s條例美國 發布:2025-09-30 07:04:12 瀏覽:537
勞動合同法用工年齡16 發布:2025-09-30 07:02:02 瀏覽:800
古代日本女人的刑法 發布:2025-09-30 06:57:08 瀏覽:629
民事訴訟法解釋462條 發布:2025-09-30 06:49:50 瀏覽:449
立法權的讓渡 發布:2025-09-30 06:46:21 瀏覽: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