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繼受

立法繼受

發布時間: 2021-11-28 07:22:17

A. 刑法是固有法還是繼受法

1、固有法又稱「母法」。根據法律的淵源關系對法所作的分類。指按照本國固有文化和法的歷史傳統所制定的法律。如羅馬法、伊斯蘭法等。
2、繼受法是與固有法相對應的概念,繼受法即主要參照、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立法而制定本國法。當今時代,一般法律都是固有法與繼受法的統一。
3、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4、刑法是固有法還是繼受法的問題理解為是中國原創的還是從外國借鑒移植的。中國的法制史大部分是刑法史,從秦朝開始商鞅變法等,法家在統治階級中佔有重要地位,故中國的刑法主要是根據傳統繼承下來,而對外國借鑒的不多。但隨著改革開發,出現了很多經濟問題,所以出現了很多以前沒有的犯罪,當然這也是我國自身經濟發展所產生的。

5、從以上的分析,不能簡單將刑法分為固有法還是繼受法這種分類的。

B. 中國對大陸法系的繼受及存在的問題

繼受的主要是成文法為主的形式和以法官為主導的糾問式庭審。由於本身缺乏傳統,所以立法缺陷比較多。同時由於社會主義法制本身缺少實踐經驗,同時繼承了前蘇聯的一些立法與司法經驗,也造成了很多問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私有制相關的立法。

還是台灣那邊繼受大陸法就比較完整和正統,是大陸借鑒的樣本。

詳細的。。。去期刊網上搜吧。。。

C. 試述唐律的特點及其影響簡潔點的!急用,謝啦~~

唐律的特點及其影響。
唐律是中國古代法律發達的集中體現,主要表現為以下特點
1.禮法合一。唐律將禮教倫理精神與國家刑罰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有力地維護了唐朝的統治。
2.科條簡要。唐律全篇僅為12篇,502條,寬簡適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3.立法技術完善。唐律在繼受前代立法成果的基礎上,具有結構嚴謹,用語概括、規范等特點,進一步明確了公罪、私罪,化外人犯罪等原則和概念。
4.唐律是中國傳統法典的楷模和中華法系形成的標志。唐律在中國古代法歷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襲了秦漢立法的成果,吸收了漢晉律學的成就,表現出高度的成熟性,並且深深影響了宋元明清的立法。
同時,唐律不僅在中國古代法律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還對亞洲周邊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朝鮮的《高麗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寶律令》、越南李太尊時期頒布的《刑書》大都借鑒了唐律,唐律在世界法制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D. 南京國民政府的立法體制和立法機制是什麼

立法頻繁,法規數來量多、體自系龐雜,二重性明顯。①法律內容上,繼受法與固有法結合。②立法層次上看,普通法與特別法並存,且特別法優於普通法。③立法與司法層面看,立法表面上順應了時代發展,體現了資本主義法律制度的原則,實際司法中,完全是赤裸裸的野蠻、專制、立法與司法的脫節。

E. 因不動產登記簿公信力而取得不動產是基於法律行為的繼受取得還是基於法律規定(非法律行為)的原始取得

2009年修訂民法典的物權編時,立法者專門在第759條中增加了規定不動產登記簿推定力和公信力的內容。該條第1款規定:「不動產物權經登記者,推定登記權利人適法有此權利。」第2款規定:「因信賴不動產登記之善意第三人,已依法律行為為物權變動之登記者,其變動之效力,不因原登記物權之不實而受影響。」

善意的范圍及對善意的理解
1.非明知
2.不知或不應知

F. 所有權的取得有原始取得與繼受取得,那類似通過實現抵押權,而獲得抵押物的所有權的 屬於哪種取得方式

你這個問題存在漏洞
我國禁止流押,實現抵押權的直接後果不是取得所有權

而讓抵押權人獲得所有權的約定,是在實現權利的時候,抵押權人和抵押人再一次的協議,所以肯定是繼受取得
這樣的話,你這個問題的意義,因為答案太明顯,就不存在了。。。。。

如果要舉例的話,想個其他的,不明白的追問

G. 關於公司繼承權法律是怎麼規定的

一、出資繼受中對股東資格的認定問題
(一)出資繼受的法律定位。
投資人認購或取得公司出資或投資份額,主要包括原始出資和繼受出資兩種方式,其中的法定繼受出資作為繼受出資方式之一,是指因繼承、遺贈等特定法律事實的發生而無償承受公司出資或投資份額的行為。雖然該繼受出資與轉讓出資同屬於投資份額在不同主體之間流轉的一類法律行為,但由於基礎法律事實的不同而導致具體適用規則會有所差異。因此,為了區分兩者,法國《商事公司法》一般將出資轉讓行為稱作「股份的轉讓(cession)」,具體是指「兩個活著的人之間以特定方式所從事的一種活動」;而將法定的繼受方式稱為「股份的轉移(transmission)」,系指一種「以遺產的部分或全部為基礎的一種活動」。 [1]筆者認為,基於以上對法定繼受特點的分析,將其稱為「出資繼受」更為恰切。
對於死亡股東其在原公司中的出資是否可被繼承的問題,從國外的立法例看,對此多持認可的態度。如法國《商事公司法》第44條規定:「公司股份通過繼承方式或在夫妻之間清算共同財產時自由轉移,並在夫妻之間以及直系尊親屬或直系卑親屬之間自由轉讓」。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第15條第1款也規定:「股份可轉讓並可繼承……」。2002年進行重大修訂,並於2004年1月1日生效的《義大利民法典》第五章「公司法」部分中,第2469條亦規定:「(參股的轉讓)除非設立文件另有規定,參股可以在生者之間自由轉讓,也可以因死亡而繼承。」 [2]
由於出資繼受是一類跨部門法的交叉性問題,因此除了在公司法上對其進行研究外,還需從繼承法角度上加以剖析,以期立法最終設計的規則不至於偏重於任一部門法。考察繼承法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各國的繼承製度無一不經歷了一個從身份與財產的混合繼承到財產繼承的發展過程;作為繼承客體的遺產,其范圍的演化也經歷了身份權日漸式微與財產權日益擴張的過程。 [3]現代各國法律中的繼承,是指將死者生前所有的於死亡時遺留的財產依法轉移給他人所有的法律現象或法律制度。因此,繼承是財產轉移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國《繼承法》第3條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條的規定:「公民可繼承的其他合法財產包括有價證券和履行標的物為財物的債權等。」由於作為有限責任公司原股東出資的表現形式,出資證明書(又稱為股單)本質上是一種可獲得分配利益的憑證,故具有有價證券的性質,因此是可以被繼承的,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二)理論爭議——出資繼受與資格取得之關系。
我國實務界對出資的可繼承性並無多大異議,但對於因繼承行為而繼受死亡股東投資份額的法律性質卻未有清晰的認識,爭議的焦點在於:繼承人繼承了有限責任公司的出資或投資份額,是否就意味著其當然繼承了死亡股東的股東身份?對此,學者中有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贊成說和反對說。前者認為,從理論上講,繼承人可以按其所繼承的投資份額成為公司股東,由於公司法禁止投資股東在公司登記後抽回出資,因此,為了維護有限責任公司和繼承人的利益,法律也應允許繼承人取得股東身份。而後者則強調,有限責任公司具有較強的人合性質,繼承人要成為股東,須經其他股東同意,否則,繼承人不能取得被繼承人生前所享有的股東地位,也就不能當然的成為公司股東。探析其中的因緣可知,兩大爭議主要的立足點在於對出資繼受與股東資格取得兩者之間的關系定位不同。此外,更為關鍵的是,這其中還不可避免的涉及對股權性質的界定問題。鑒於此,筆者試從遺產繼承及股權性質之基本理論點入手,以期作出更為細致的分析與推論。

H. 繼受是什麼意思

繼受法是與固有法相對應的概念,繼受法即主要參照、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立法而制定本國法。當今時代,一般法律都是固有法與繼受法的統一。

I. 請評述中國法制發展由"固有法"向''繼受法"的轉變

中國固有民法作為客觀規則起源甚早,作為一個法律概念則是一個「近代性詞彙」,因為中國古代國家制定法是一個「化合物」(我們所說的近代意義上的各實體法規范、程序法規范在我國古代國家法典中有機地結合為一體,並無明確的區分),法律規則體系中有本末、先後之別,卻沒有公法、私法,實體法、程序法的決然區分。中國古漢語中有「民法」一詞,見之於尚書孔傳,而作為私法法典「民律」、「民法」之稱謂則產生於近代翻譯西方法律之時。19世紀七八十年代,同文館化學教習法國人畢利干(Ana.role Adrien Billequin)翻譯的《法國律例》之中,將《法國民法典》譯為《法國民律》,開始採用「民律」一詞指稱近代私法法典;此後清末、民初民法典草案皆稱「民律」草案。「民法」一詞是由日文轉譯而來,20世紀初葉上海南洋公學譯書院將《日本法規大全》(日本明治三十四年即1901年第三版)譯成中文,其第三類法規為「民法」。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1912年一1928年,亦稱作「北洋政府時期」)。雖然政局動盪,民主政治由激昂歸於消隱,但是這一時期民事法律的發展是令人矚目的。我們可以從大量的司法檔案材料中發現,清末以來「固有法與繼受法」的二元對立,為民國北京政府的時期法律家們富有創造性的工作所打破:
其一,當時的大理院通過民事判例、解釋例,以漸進的方式推進固有法與繼受法的融合。中國自清末改法修律以來、解釋例,以漸進的方式推進固有法與繼受法的融合。中國自清末改法修律以來,由於內外患的壓迫,法律界一直存在著一種藉助於超前立法迅速實現法律的現代化的急迫心理。清末在較短的時間草訂了《大清民律草案》,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則迅速頒行了民法典。而民國北京政府在16年的時間里,雖然也曾兩次修訂《民律草案》,但主要是通過民事判例、解釋例來創制適合時代需要的民事法律規范。可以說,民國北京政府對中國固有法的改造和對西方民法的繼受,都是採取「持之以恆,行之以漸」的方法達成漸進式的發展,而不是通過立法行為達到畢其功於一役的速戰。當時法律家平和的心態,循序漸進的方法都值得我們深為借鑒。

熱點內容
行政法是否是擔保法 發布:2025-05-24 01:51:54 瀏覽:95
一天十二小時不休息違反勞動法 發布:2025-05-24 01:45:21 瀏覽:819
保定法院高潔 發布:2025-05-24 01:18:10 瀏覽:790
語言承諾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24 01:17:23 瀏覽:731
離婚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4 01:12:35 瀏覽:411
法具有社會契約 發布:2025-05-24 01:07:35 瀏覽:212
江蘇省義務教育條例 發布:2025-05-24 01:07:32 瀏覽:971
依法治國版面 發布:2025-05-24 01:06:07 瀏覽:429
合同法2000元 發布:2025-05-24 01:03:04 瀏覽:440
勞動法生育津貼單位 發布:2025-05-24 01:02:15 瀏覽: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