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說賭博

道德經說賭博

發布時間: 2021-11-28 15:14:23

A. 老子《道德經》的最後一句,到底說了什麼

老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無為思想在今天都還有很深的借鑒意義。人年輕的時候可能會覺得老子比較消極,可是到了一定年紀,才發現無為其實是一種人生智慧。在《道德經》裡面,更是匯集了老子的智慧,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道德經的最後一句,也是特別有人生哲理的一句。

不爭可以有更和諧的人際關系。坐公交的時候,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座位,免去站著的顛簸。可是如果車上有老人上車,年輕人們主動不爭,讓老人可以有座位坐,這無形中就做了善行。這種善行在社會上成為一種風氣,那麼人與人的關系就會和諧很多。

以上就是道德經最後一句的智慧和哲理,我們在生活中要學會不爭,以退為進,以無為作有為。

B. 請問下面這段話是老子說的么出自道德經那段

話說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次歸家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願遠遷。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眼間已過三十餘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於是報請天子,歸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面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回憶母親慈祥容貌、養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腹飢體倦。於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老聃答道:「人生於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情,故情可節制而事可調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於是腹中飢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家將問道:「智何以統情?」

「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於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後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於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慾損而睡可眠矣。」眾人聞之,心皆豁然曠達。

——————————————————————

不是道德經里的

C. 這段道德經的話是什麼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對於這一段,歷代的人們都把這個「道」解釋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卻沒有與「德」聯系起來。事實上,《道德經》論述的只是兩個問題:「道」與「德」。「道」既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現代人把佛學和道家思想當成神秘文化,是由於他們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別,並且需要修道者具備特殊的「德」。這個特殊的「德」 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如大地一樣厚重,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是宇宙自產生以來既已具有的規律。《周易》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既是「德」的妙處。此妙處是現在唯我的人們所不能體驗的。歷代人們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終明了「道」為何物的人極少。《道德經》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後面極大部分卻是論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難於理解它,不實修只從文字上理解道為宇宙之道者更難於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與「德」合二為一,道德經三字,提綱挈領,實已把全文的內容都概括無遺。
故前人有把經文分為道經和德經兩個部分,實是很有見地。對於沒有實修過或尚未修持到練虛合道的人來說,道經的內容很難理解,或者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往往只是從字意上理解為某種規律的東西,但具體這個規律是什麼,誰都說不上來,所以千百年來,《道德經》的譯本越來越多,但是經中說些什麼人們卻越來越爭執不下。
同樣,德經的內容就被人們說成是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等等,這倒是沒有很大出入的,因為人類社會離不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人類個體、人類社會均是大宇宙不可分割的一份子,《道德經》是揭示宇宙規律的經典。因此限於個體,我們從中可以體會到一整套人類個體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一個人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幾人能解也,竟被人認為甘守柔弱、與世無爭、甘居人下,是空談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現代唯我的人們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卻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東西。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親身去修道體驗過,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東西。
因此無論如何,一定要通過實修,才能體會到修德與修道的內在聯系。

D. 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不尊賢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不去特意哄抬貴重物品,民眾就不會生出盜竊佔有之心,不去挑拔慾望,民眾之心便不會亂。因此聖人治 世,便淡其心志,讓其吃飽,削弱其爭名奪利之志,強健其身體健康生活。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為聰明,追求逐利被慾望牽著走,不自以為聰以便不會胡來,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如此無為無欲發展。
單看老子的「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段話彷彿老子的意圖就是使人民愚昧無知的愚民統治,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是整篇聯系起來看呢?情況截然相反,這是一段典型的「無為而制」的經典論述。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都咸陽只有幾十里路的霸上。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後,向劉邦投降。
劉邦進咸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里,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霸上。
而蕭何提前拿走了秦國的法典,他要認真研究秦國的法律,以便決定今後的治國方略。
秦國的法律:完善到每畝田地要施多少肥、下多少種子;嚴酷到飼養耕牛的人,耕牛腰圍減少一寸打多少皮鞭,都有嚴格規定。法律如此細致苛刻,人民有如驚弓之鳥,稍不留神就會遭到滅頂之災。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就全部都是犯人,人民連生存都成問題了,愛國從何談起?
蕭何最終採用了黃老「無為而制」的治國方略,短短七十多年的時間,中國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老子的這套「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影響非常深遠、意義非常重大。
而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崇尚賢人必然會尊崇某一種思想觀點,那麼持另一種觀點的人就會被反對、甚至被鎮壓,這樣社會就會出現爭執。同時管理者也不可能看到社會全貌,更不可能做出合理的決策。
貴重稀世珍寶造就了無數虛高無用之物,社會各個階層欺騙之風盛行,貧富差距加大,以致人們互相搶購、欺騙、爭奪、搶掠、盜竊等等。
可欲之物有著巨大誘惑力,而大多數人的意志無法之抗衡。金錢、色慾、毒品、賭博等等這些慾望幾乎亂了所有人的心。慾望只有得到滿足,人心才會安定,然而社會太崇尚奢華的話,中下層人民慾望難以滿足的時候,社會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人的內心本來就有著無限的志向、無盡的慾望。如果人人都要去滿足自己的慾望和志向,那麼急功近利的人就會大大增多,欺詐、巧取豪奪、吹牛拍馬成為常態,浪費地球有限資源,社會不公、動亂等等就會頻繁發生。
所以聖人的治理,就是要讓人們對慾望有正確認識。以使人們擺脫慾望的控制:
虛其心,實其腹。使人們能夠虛心的聽勸,剔除內心的雜念、邪欲,認識自身的愚蠢,以及慾望帶來的危害等等。而且要讓社會的每個人都吃的上飯、都吃的飽肚子。
弱其志,強其骨。勸戒人們,使人們的志向不再好高騖遠,而是要腳踏實地、穩步前行。同時要讓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強健的身體,畢竟身體才是事業的本錢。
知識、慾望、智謀都是雙刃劍。它們都可以促進人類生活的進步,但違背社會客觀規律的濫用知識和智謀、以及不加節制的慾望都會斷掉人類的未來。
所以聖人要永遠使人們認識到自己知識的淺顯(無知),經常使人們徹底遠離無法擺脫的慾望誘惑,同時使那些耍計謀的人不敢胡作非為,造就公平社會。那麼社會就會回到質朴純厚的狀態。
只要做事了解人性,不違背客觀規律,不恣意妄為,天下就能大治。

E. 道德經說人不能追名逐利,那人的動力是什麼

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期老子著名的思想精髓,同時它也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名著。而道德經的思想主張是“道法自然”,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它強調人們需要順應上天的發展,從自然的力量中尋找到自己的歸宿。因此,道德經告誡人們不能對官場世俗以及名利有所追求,而是選擇去相信自然而然的發展。那麼,除去名利之外,我們生活的動力是什麼呢?答案是實現自己的價值。

如今,社會過渡到一個平穩的時期,我們重新在了解道德經時,就應該有不同的想法和心得。在這個和平的歲月中,我們的追求,更應該是如何實現自己的價值,同時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只有每個人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我們的社會才會離我們共同的夢想更進一步。

F. 大家是否相信《道德經》終究有一天會被破解呢

讀《道德經》的時間不長,也不是專心致志地讀,所以對經文的理解不太深。但是,老子的智慧超過了人類的認知水平。特別是2500年前的科學技術水平極低的時代。但事實證明,現在的科研成果早已在老子的書里有結論。在這方面,世界各國的科學界也有定論,直到現代最尖端的研究為止,很多領域的創始者都得出了令人吃驚的結論。正如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翰·威勒所說的那樣,幾代現代科學研究的成果是2500多年前老子作出的回答。因此,有人懷疑我來自更高的次元。

但是,有時我在想。那麼老子到底說明什麼問題?他不是為了治世開了處方嗎?

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不是都在為治世出主意嗎?同時代的老子除了開處方外,還有別的意圖嗎?

老子的書中,說白了,說德了,說與天地萬物有關,這不是一個大葯方嗎?老子還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做了具體清晰的診斷並提供了治療方案,引導人們的法道自然,除了長壽之外,他真的有其他意圖嗎?

G. 賭博的人都是垃圾

無語,小賭怡情嘛!凡事別太過,別沉迷就好。

H. 〈道德經〉中有這樣句話: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請問怎樣理解

所謂虛其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撫慰老百姓的心靈,使之沒有一種對[賢,難得之貨,欲]等東西的想法和沖動。這些東西在當時的社會層面上應該說是屬於一種[更高的需求]的意義中進行理解的。如果是十分平常的,估計老子也不會這樣說。因為平常的需求是一種人的基本需求。

實其腹----也就是說對基本需求的東西必須要滿足他們,充實他們。這里的虛後來被莊子解為[心齋]。

老子把這種欲和心的動向劃分為更高需求和基本需求。由於老子的思想並不著眼於發展的立場上,而是追求一種和諧,通融,穩定的哲學目標。這種目標必須把人限制在基本需求的層次上。更高的需求只能產生[爭,盜,亂}。

[弱其志}?這是一種傳統的文化社會控制手段。舉例,比如賭博,福彩,體彩,六合彩。莊家們的算盤是精打細算的,任何進入其圈中的人永遠是輸家。而莊家永遠是贏家。他們為了不暴露騙局,必須吐出一些資金返還彩民。這些吐出的資金就形成了一種極大的誘惑力,人們便開始在這個封閉的圈環中洋洋自得地轉來轉去,無限地循環著,雖然個別有所得,有所暴發,但早已經利令智昏,暈暈然不知東南西北。這就是[弱其智]的手段。把這個比如擴大到經濟活動和社會更廣泛的層面上,就不難看出這種手段的毒辣性和卑鄙性。為了維持這個活動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吐返一部分資金,必須進行希望工程,必須進行清官救濟,必須進行一種合理的社會解釋,那麼這些內容就是為了[強其骨]。

所謂志就是老百性跑到循環圈外去的那種社會動向,而不是什麼意志。因為真正社會發展的人民的意志在圈外存在著,而不是在圈內。所謂骨就是支撐個體的軀殼的存在,使這種游戲或博弈規則繼續在時間中連綿下去。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聖人之治。他使老百姓無知無欲,使老百姓中間那些拔尖的,聰明有眼光的人雖有此心而無此膽,敢怒而不敢言。

I. 易經 拾的錢為啥不易賭博

易經說一陰一陽為之道,道者萬物規律,循環往復,所以運氣也是循環往復的。道德經里也說過「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盈有餘」人道是違背天道的,但最終又歸於天道,賭博其實是聽天安排的事物所以屬於天道,而撿到錢是偶然性的事物,也是也屬於天道,天道講求的是周而復始往來循環,所以撿到錢屬於「有餘」有餘後就會是「損」了。凡是這種非人為所能實現的事物都符合這種規律,就算下一步沒有反轉再下來基本就要反轉,天道是無限趨向於均同的,沒有人可以一直走運一直能靠天吃飯。

熱點內容
行政法是否是擔保法 發布:2025-05-24 01:51:54 瀏覽:95
一天十二小時不休息違反勞動法 發布:2025-05-24 01:45:21 瀏覽:819
保定法院高潔 發布:2025-05-24 01:18:10 瀏覽:790
語言承諾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24 01:17:23 瀏覽:731
離婚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4 01:12:35 瀏覽:411
法具有社會契約 發布:2025-05-24 01:07:35 瀏覽:212
江蘇省義務教育條例 發布:2025-05-24 01:07:32 瀏覽:971
依法治國版面 發布:2025-05-24 01:06:07 瀏覽:429
合同法2000元 發布:2025-05-24 01:03:04 瀏覽:440
勞動法生育津貼單位 發布:2025-05-24 01:02:15 瀏覽: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