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和精神
1. 法律的精神有哪些
法律的基本精神應該是:公平\公正\公開
2. 法律精神是什麼
公正、公平、法律至上、程序至上。
3. 法學精神是什麼
盡量追求客觀公正。
4. 法理學的精神是什麼
這個不好回答,因為法理學本身就是一個需要界定的概念。
如果將法理學狹義的定義為是法哲學的話,那麼法理學的精神是求真和反思
5. 法律人應該具備何種精神理念呢
聞名於世的古羅馬名著《法學階梯》中有一句話:「法學乃正義之學」。
法律人,從事法律職業的共同體。作為法治理念最忠實的踐行者和實施者,理應成為社會正義的捍衛者。法律人作為社會個體意義上的個人,是擁有獨立思想、獨立人格和獨立尊嚴,追求自由的主體。只有真正做到有良知、有正義感,加之擁有成熟的法律思維時,才能成為真正的法律人,才能真正維護社會上所有人的神聖性、尊嚴性,實現人的價值性以及人在社會中崇高的價值目標。
法律人之精神,在於誠信。只有每一個法律人做到自身的誠信,才能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才能實現法律人所追求的理想與目標。
法律人之誠,在於對真理的追求,在於對法律的遵守;法律人之信,在於平衡紛爭之公正,在於利益取捨之不偏不倚。
法律人之精神,在於寬容。寬容就是寬大,有氣量、不計較,對事很大度,法律人如果沒有這種寬容,那他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法律人,寬容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感受到寬容的人,才能感受到快樂。
法律人要有人文情懷。在堅守法律之公正的同時,心懷仁愛之心,接受差異性,以開闊的眼光與胸懷,與人和善,為人排憂。
法律人要有自信。有誠信、有寬容就會產生自信,自信不等於自大,不等於目空一切,真正的自信是來自於內心的強大。成功來自於自信,自信來自於你的實力,實力來自於你平時的努力、積累。
法律人手持真理之矛,正義之盾,捍衛法律的尊嚴;能夠誠信做人,防止良知的淪陷;能夠心懷仁愛,自信的直面未來的挑戰。
6. 現代法律的精神原則是什麼
法的精神:
封建社會法律由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國王或者大臣制定;資本主義社會法律由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議會制定; 社會主義社會的法律由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人民議會制定。如:中國的法律是由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
這就是法律的基本精神,即它所代表的利益階層。革命和改革都是圍繞著這一主題。
封建社會的人治也是因為法律的基本精神不在於人民,而僅僅是為了維護封建地主的統治次序, 而彌補其不足。老百姓的得失主要取決於統治階級的仁慈。所以封建社會人治和法治是互補的關系。
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由人民而立,並保護人民的利益。這是社會主義社會法律的基本精神。法律的基本精神既體現了國家性質,也反映了社會矛盾。
法律是最高的社會規則,掌控了法律就等於掌握了人類的命運。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應該由人民來制定,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應該被人民所掌握。如此才可確保國家性質的純粹性,調和社會矛盾的有效性。
法律條文是死的,人是活的,法律是為了規范活著的人而不是死去的人。法律工具主義者把法律當成了僵化的工具、不變的教條。它違反了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法律是人類社會創造的客體,也是人類解放自身的工具,它反過來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
要避免法律和人類社會主客體地位顛倒的情況發生。確立起人的主體地位和對法律制度的深刻反思。因此執法者執法過程中,不僅要熟記法律制度還要深諳法律的基本精神,如:「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在分清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弘揚正氣、匡扶正義。」
「法律的基本精神是所有權。」「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而不是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工具。」
基本內涵: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
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在一個法制健全的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
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法學和精神擴展閱讀:
法的作用:
明示作用
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普法工作來實現的。
矯正作用
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像法律所對的一些觸犯了法律的違法犯罪分子所進行的強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違法行為得到了強制性的矯正。
預防作用
對於法律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
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絕對禁止的,觸犯了法律應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麼,違法後能不能變通,變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最終作用
1、法律的最終作用:就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群眾的人身安全與利益。
2、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指引人們可以這樣行為、必須這樣行為或不得這樣行為,從而對行為者本人的行為產生的影響,也就是說,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實現的,它涉及的對象主要是指本人的行為。
3、法的評價功能(作用)是指法律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或違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斷、衡量的作用,也就是說,法的評價作用涉及的是法的律他作用,即對他人的行為的評價,這是區別指引作用(涉本人的行為)和評價作用(涉他人的行為)的關鍵所在。
4、法的預測作用是指人們可以根據法律規范的規定事先估計到當事人雙方將如何行為及行為的法律後果,也就是說,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這里的人們應作廣義的理解,即包括國家機關的行為。
5、法的強製作用是指法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實現,運用國家強制力制裁、懲罰違法行為的作用,也就是說,法的強製作用只能針對違法犯罪人的行為,如果沒有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那麼法的強製作用就不能顯現。
6、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律的實施,法律規范對人們今後的行為發生的直接或間接的誘導影響,也就是說,法的教育作用針對的是一般人的行為,例如,通過對違法行為實施法律制裁不僅對違法者本人起到警示、警戒的作用,而且也對一般人產生了教育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