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道德
1. 政治中隱瞞情況違反了什麼道德
小朋友這些東西太高深了你不應該知道。
2. 初中政治所有關於道德方面的知識點
珍愛生命,自尊自信,樂觀向上,意志堅強。
親近自然,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勤儉節版約。
孝敬父權母,尊重他人,誠實守信,樂於助人。
熱愛勞動,注重實踐,崇尚科學,勇於創新。
遵紀守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強公民意識。
熱愛集體,敢於競爭,善於合作,有奉獻精神。
熱愛祖國,熱愛和平。
以上內容是現行初中政治的課程標准規定內容
3. 政治中(思想品德)國家與政府有什麼不同
國家的概念較大,樓主所說國家不太確切,應該是國家機關和政府的區別。根據現代國家理論,國家機構分為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三大機關。在這三大機關中,只有行政機關是政府(或內閣)。而國會(或人大)是立法機關、法院檢察院是司法機關,都不是政府部門。所以政府只是國家機關中行使行政權的那一部分。國家機關包括政府,大於政府。
4. 高中政治問題,道德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起源於勞動。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質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它作為思想關系,就其一般本質而言,是對社會物質關系的反映,是由社會物質條件特別是經濟關系所決定並為其服務的社會意識形式;而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道德又具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式的特殊本質和規定性,從而使道德成為憑借善與惡、下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觀念來把握現實世界的「實踐精神」。馬克思主義的這一道德本質觀,為我們認識當今社會的錯綜復雜的道德現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
道德的功能
1.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2.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3.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4.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而實現。
5.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6.最初的調節功能
道德原則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用以調整人們之間利益關系的根本指導原則。
人類擬定道德原則的目的是調節利益關系,實現本階級(社會或團體)利益最大化。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經常把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在一起,因為法律具有強制性,而道德則能起到輔助作用。
我們國家把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在一起,因為法律具有強制性,道德雖不具有強制性,但是它的這些功能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5. 政治與道德有何關系
政治是一個歷史范疇,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政治與道德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蘊,道德是政治性的道德.政治失德,會使社會失去安寧,國家產生動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緊張.政治與道德的關系是政治倫理架構的認識論基礎.
道德如果有制度道德和個體道德之別的話,與政治的關系也就分為兩個層面.制度道德是各種社會制度所據之建立和體現的價值原則和規范,也對制度本身提供道德合理性辯護.如果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政治合理性的核心是政治的道德合理性,那麼政治合理性問題首先就是政治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說明.亞里士多德所言的「正義恰正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羅爾斯所言的「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都是從制度道德的意義上來說的.所以制度道德首先奠定政治合理性的基礎.制度道德優先於個體道德,政治制度正義優先於公民服從的義務,也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的,因為只有政治制度本身具有道德合理性,才有權要求公民的支持和服從.正義合理的政治制度提供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和條件,也規定或影響著共同體中人民生活的基本方式和格調.所以低期望值的政治只提供某種人們生活於其中的「元結構」,它留給人們充分的權利和空間,讓每個人自由地追求各自的幸福和道德理想.當然就政治領域來說,我們不但希望有好的制度,也希望有品德高尚、智慧過人的政治家.好的政治家對政治系統的功能發揮無疑是一股強勁的推動力量.但系統結構比系統要素對系統功能具有更大決定作用,政治家的個體道德也只有在正義的制度條件下才有大有作為的天地,因此制度道德比個體道德對政治的影響遠為持久、重要,故我們的政治希望還是應當最終寄託於更為根本的政治制度.
從另一方面來看,政治對道德也有巨大滲透和模塑作用.政治制度的正義和合理與否,是否有制度化的程序和途徑讓每個公民自由表達政治意願,是否提供充足的社會空間以使每個公民自由發展,對政治文化、社會文化都有決定性的基礎作用,從而影響公民的素質、個性、氣質,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和習慣.這便是啟蒙運動思想家所欲表達的政治制度的「教育功能」.政治行為本身也對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貌有重大影響,政治的巨大強制力和強大的功能輻射作用,都使的它的一言一動舉足輕重.不談公正、廉潔、高效的政府行為與政府形象對公民道德的正面影響,翻開博洛爾的《政治的罪惡》就能對政治對個體道德的作用窺其一斑:最大的犯罪者莫過於政治上的犯罪者:為了爭權奪利,人性中許多最本質的東西會暴露無遺,政治會泯滅人的良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向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可怕、丑惡的一面;狼與狼之間都不會互相殘殺,而人類卻相互殘殺,連狼都不如;不懂得如何說謊的人,就不懂得如何統治;惡劣政府造成的後果是人民道德水平的普遍降低;政治無道德就是社會的毀滅.每一次丑惡的政治運動後的道德滑坡、道德冷漠、道德虛無主義是會讓我們刻骨銘心的.但總體而論,政治和個體道德沒有必然的直接關系,因為個體道德是一種美好而脆弱的品德,它源自人們的良知和自由選擇,是人性優美的體現,它只能依靠人們的自覺、自願,甚至是無意識的良好習慣.它雖然在公正合理、自由民主的制度框架下更容易得到培養和激勵,但用政治強制力量戕殺個人的道德多元追求,強行灌輸一個道德理想並強求一律地要求人們服從,這樣的政治性道德精華運動只能帶來道德嗜血,帶來道德專制主義.所以強行的道德無論從目的,還是從手段來說只能是不道德.這也是反對柏拉圖和盧梭式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充足理由.
從以上得出,道德與政治雖都依附於人類的自由、幸福和完善,其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但各有不同的目的、功能、手段、界域,企圖把二者熔為一爐、直接統攝,只能於二者都有損害,既得不到好的道德,也得不到好的政治.
6. 政治無道德還是政治有道德呢
政治宣傳自己是道德的,也要求人們講道德.但它自己只講利益.道德只是它可能獲得利益的工具之一.
7. 舉例說明政治與道德的關系
政治是一個歷史范疇,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政治與道德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蘊,道德是政治性的道德.政治失德,會使社會失去安寧,國家產生動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緊張.政治與道德的關系是政治倫理架構的認識論基礎.
道德如果有制度道德和個體道德之別的話,與政治的關系也就分為兩個層面。制度道德是各種社會制度所據之建立和體現的價值原則和規范,也對制度本身提供道德合理性辯護。如果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政治合理性的核心是政治的道德合理性,那麼政治合理性問題首先就是政治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說明。亞里士多德所言的「正義恰正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羅爾斯所言的「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都是從制度道德的意義上來說的。所以制度道德首先奠定政治合理性的基礎。制度道德優先於個體道德,政治制度正義優先於公民服從的義務,也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的,因為只有政治制度本身具有道德合理性,才有權要求公民的支持和服從。正義合理的政治制度提供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和條件,也規定或影響著共同體中人民生活的基本方式和格調。所以低期望值的政治只提供某種人們生活於其中的「元結構」,它留給人們充分的權利和空間,讓每個人自由地追求各自的幸福和道德理想。當然就政治領域來說,我們不但希望有好的制度,也希望有品德高尚、智慧過人的政治家。好的政治家對政治系統的功能發揮無疑是一股強勁的推動力量。但系統結構比系統要素對系統功能具有更大決定作用,政治家的個體道德也只有在正義的制度條件下才有大有作為的天地,因此制度道德比個體道德對政治的影響遠為持久、重要,故我們的政治希望還是應當最終寄託於更為根本的政治制度。
從另一方面來看,政治對道德也有巨大滲透和模塑作用。政治制度的正義和合理與否,是否有制度化的程序和途徑讓每個公民自由表達政治意願,是否提供充足的社會空間以使每個公民自由發展,對政治文化、社會文化都有決定性的基礎作用,從而影響公民的素質、個性、氣質,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和習慣。這便是啟蒙運動思想家所欲表達的政治制度的「教育功能」。政治行為本身也對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貌有重大影響,政治的巨大強制力和強大的功能輻射作用,都使的它的一言一動舉足輕重。不談公正、廉潔、高效的政府行為與政府形象對公民道德的正面影響,翻開博洛爾的《政治的罪惡》就能對政治對個體道德的作用窺其一斑:最大的犯罪者莫過於政治上的犯罪者:為了爭權奪利,人性中許多最本質的東西會暴露無遺,政治會泯滅人的良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向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可怕、丑惡的一面;狼與狼之間都不會互相殘殺,而人類卻相互殘殺,連狼都不如;不懂得如何說謊的人,就不懂得如何統治;惡劣政府造成的後果是人民道德水平的普遍降低;政治無道德就是社會的毀滅。每一次丑惡的政治運動後的道德滑坡、道德冷漠、道德虛無主義是會讓我們刻骨銘心的。但總體而論,政治和個體道德沒有必然的直接關系,因為個體道德是一種美好而脆弱的品德,它源自人們的良知和自由選擇,是人性優美的體現,它只能依靠人們的自覺、自願,甚至是無意識的良好習慣。它雖然在公正合理、自由民主的制度框架下更容易得到培養和激勵,但用政治強制力量戕殺個人的道德多元追求,強行灌輸一個道德理想並強求一律地要求人們服從,這樣的政治性道德精華運動只能帶來道德嗜血,帶來道德專制主義。所以強行的道德無論從目的,還是從手段來說只能是不道德。這也是反對柏拉圖和盧梭式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充足理由。
從以上得出,道德與政治雖都依附於人類的自由、幸福和完善,其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但各有不同的目的、功能、手段、界域,企圖把二者熔為一爐、直接統攝,只能於二者都有損害,既得不到好的道德,也得不到好的政治。
一、關於第一個問題的例子——「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出的重大意義
1、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塑造社會主義公民的精神指導
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各種場合多次提到社會主義榮辱觀,但如此具體地談及社會主義榮辱觀,且把榮和辱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卻並不多見。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不僅點出了中國社會目前思想道德建設的要害,也為重構中華民族的榮辱觀、塑造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社會主義公民,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許多有識之士認為,當代中國社會最嚴重的價值危機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義和世俗文化的泛濫,而是中國文化中公民底線倫理的普遍崩潰。底線倫理崩潰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一些人內心深處恥感和罪感意識淡化以至消失:沒有了羞恥感、知恥感、恥辱感,一些人對任何羞辱的事情也無所謂;沒有了負罪感、內疚感、懺悔意識,就什麼也不怕,什麼也敢幹。人一旦不知羞恥,做人便難以做好人、辦事難以辦好事。與此同時,損人利已、見利忘義、違法亂紀、驕奢淫逸等便會被一些人引以為榮;而對於廉潔奉公、為人民服務、艱苦奮斗等,卻反而「不好意思」起來,不能理直氣壯。例如,對國家和廣大人民群眾採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態度,甚至在言行上有損國家民族的利益與尊嚴;將誠實守信、辛勤勞動、艱苦奮斗視之為不合時宜的「傻冒」行為,而好逸惡勞、損人利己、見利忘義則被認為是出自「人的天然本性」,具有「合理性」;更有少數人以違法亂紀、揮霍浪費、驕奢淫逸來顯示其擁有的特權與顯赫地位;一些大學生生活中以用名牌為榮,以節儉為「寒酸」等等。敗壞了社會風氣,是塑造社會主義公民、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大力清除的障礙。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八榮八恥」,為我們劃出了一個評判是非的標准,這一標准精闢地闡明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深刻內涵,囊括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為塑造具有崇高道德修養的社會主義公民和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們正站在實現「十一五」規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起點上。值此之際,一定要從時代發展的高度出發,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不斷激發全體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的崇高精神追求,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2、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他還說:「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道德文化基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在社會主義社會,如果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都混淆不清,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不能做到旗幟鮮明,整個社會的和諧就失去了前提。扎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功能和作用,通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來明是非、辨善惡、識美醜,進而統一思想,振奮精神,凝聚力量,營造氛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胡錦濤總書記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是要求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全社會在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要高度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主要是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的全面發展,既包括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又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是要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包括人的榮辱意識在內的道德素質的全面提高,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把握先進文化的方向,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總體良好,「十一五」規劃綱要描繪的美好生活藍圖,讓人民群眾懷喜悅和期待。但是,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市場經濟在激活人們的市場主體意識、財富創造主體意識,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利己主義和「向錢看」的傾向;我國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在賦予社會活力的同時增了人們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社會思想的「分散化」加劇了;加之外來文化思潮的沖擊,舊的腐朽沒落思想的泛起,一些人的精神世界蒙上了灰塵。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在一些人身上泛濫成災,少數人思想混亂,道德缺失,是非、善惡、美醜混淆。所謂「八恥」就是典型的寫照。反映在一些社會現象上,一盒天價月餅、一頓天價年夜飯,使勤儉節約教育變得軟弱無力;盜版、虛假廣告、考試作弊在不知不覺中吞噬著人們的誠信良知。這些問題的出現和蔓延,損害了社會風氣,也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造成了沖擊,人民群眾對此強烈不滿。
現在,「拉美化」教訓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不注重社會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必然嚴重損毀經濟建設成果和整個社會的和諧。阿根廷等拉美國家人均GDP曾達到6000美元以上,但由於社會進步能力、和諧能力弱小,物質進步沒有給人們帶來生活的幸福,反而帶來社會道德風尚的淪落。結果,社會矛盾叢生,經濟起飛後又墜毀了。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現代化並不是GDP的簡單增長,它是經濟與社會、物質水平與道德風尚的雙重起飛。「八榮八恥」的重要論述,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來的。它是科學發展觀的新內容,為我們在當前形勢下明辨是非、區別善惡、分清美醜提出了具體標准。它要求我們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道德文化基礎的建設;要求我們避免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道路上所走的彎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又快又好地發展。
3、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戰略舉措
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對當代青少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胡錦濤總書記在談話中特別強調,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既充分體現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青少年一代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又指出了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性。當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中「虛化」、「弱化」、「大化」等現象較為突出,需要我們從青少年的實際出發,區別對象,分類指導,在增強榮辱意識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上下功夫。胡錦濤總書記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了新的價值觀,非常切合實際。「八榮八辱」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進一步發展,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很強。對於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意義重大。青少年是國家、民族的未來,他們的素質關系21世紀中國的命運,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成敗,關系中華民族的興衰。看一個國家、民族的未來如何,關鍵是看現在的青少年的面貌。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是我們黨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個重要方面。青少年的成長,不僅僅是青少年本身的問題,其背後是千家萬戶、億萬民眾,祖國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講,抓好青少年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的戰略舉措。
8. 政治品格包括哪些
政治品質-即政治道德品質,它主要表現在政治生活的認識程度、思想狀況、道德水準上,即對政治關系的處理、政治原則的遵循,政治手段的運用方面。
所謂黨員幹部的政治道德品質,是指黨員幹部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在黨的領導和執政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穩定的道德品質特徵和傾向。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社會生活中,在風俗習慣、社會輿論、政治制度、公共教育等因素的影響下,經過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相互作用,
逐漸內化的結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員幹部的政治道德品質,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品質、思想品質和道德品質的有機統一。例如,忠誠的品質要求黨員幹部忠於人民、忠於國家、忠於黨的社會主義事業,為謀求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盡心竭力。堅定的品質要求黨員幹部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品德,具有清醒的政治意識,具有頑強的拒腐防變能力,在所追求的理想目標上始終不渝,在政治立場上旗幟鮮明,在政治原則上寸步不讓,堅定不移地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公正的品質要求黨員幹部在政治領域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特權,不搞專制;在人才任用上任人唯賢,不任人唯親;在政治權力的運用上,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人為本。民主的品質要求黨員幹部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尊重大多數人的意志,服從大多數人的決定,把人民當家作主作為執政必須遵循的政治原則。節制的品質意味著廉潔、剋制,意味著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在執政過程中堅持權為民所用,不貪污、不腐敗,減輕民眾負擔,保持政治清白,自覺接受監督,塑造廉潔政府。誠信的品質要求誠實守信,堅持摸實情、說實話、出實招、辦實事,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務實的品質要求注重實際,崇尚實踐,追求真理,勤勞勇敢,開拓創新等等。
9. 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包含哪些
思想政治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等。
道德素養包括:政治修養、思想修養、道德修養、心理品質修養、美學修養、敬業修養等。
其中,政治修養是思想道德修養的核心內容,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是思想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
理想信念、政治品質、思想道德是思想政治素養的集中體現。思想政治素養與科學文化素養、專業能力素養、性格意志素養等,共同構成主體素養。
思想政治素養包含理論、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素養,是一種全面的素養,集中體現為理想信念是否先進、政治品質是否端正、思想道德是否高尚。
(9)政治中道德擴展閱讀
黨員幹部的思想政治素養,是衡量一個黨員思想上、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主要標志。建設學習型黨組織,關鍵是要在提高黨員幹部思想政治素養上下功夫。
提高黨員幹部思想政治素養,首先要堅定理想信念。也就是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斗。
加強黨性鍛煉和黨性修養是黨員幹部提高思想政治素養的關鍵。新形勢、新任務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要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牢記「兩個務必」,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
大量事實表明,在黨長期執政和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員幹部面臨著進一步培養、鞏固和增進同人民群眾感情的問題。黨員幹部要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從思想和感情深處真正把人民群眾當主人、當先生,把自己看作人民群眾的公僕和學生,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拜人民為師,這就靈了。」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道理。
10. 政治與道德的關系
德才兼備。政治領導必須具備最高的道德標准。 政治道德規范是一定時期從政者回在政治活動中所應當答遵守的行為准則,政治道德規范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內容,在新的歷史時期,領導幹部的政治道德規范就是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八個堅持,八個反對」,它既繼承了領導幹部政治道德建設的優良成果,又是政治道德建設的新的發展,加強新時期領導幹部政治道德規范建設,教育是基礎,法制是保證,制度是根本。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領導幹部的「德」比「才」顯得更加重要,重德應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德者,為官之魂」。官德不修何以為官,套用一句俗話就叫「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有才是毒品,無德無才是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