褻瀆道德經
Ⅰ 道生萬物所屬的哲學派別
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傳統的觀點認為這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認為這里的「道」是獨立於人的主觀意識的客觀精神,是這種客觀精神演化出了萬事萬物,所以是客觀唯心主義。
但是從「萬物負陰而抱陽」的觀點看,我覺得它應該是唯物的觀點。陰陽二氣是物質的存在,因此這里的「一」應該是指「氣」,是二氣的和諧(「沖氣以為和」)創造了萬物,和諧是二氣相互作用、運動的規律問題,應該是客觀的運動規律。
Ⅱ 為什麼說老子是迦葉尊者
老子-迦葉尊者化身,孔子-水月童子化身,顏回-明月儒童化身
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世界成就品第四》
-------------------------------------------------------------------
今天想起來一個中國道教的這公案,來對你們大家講一講。這個公案雖然不是佛教的,但是也沒有跑到佛教外邊去。因為佛教包括一切的宗教,沒有哪一個宗教是在佛教外邊的,都是在佛教裏邊。就是你罵佛教的宗教,毀謗佛教的宗教,都是在佛教里邊包括著,沒有跑到佛教這個教義的外邊去。因為佛教的道理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十方三世。既然這個樣子,那麼無論你信佛不信佛,都在佛教里頭包括了。
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就道教的道理,我們也可以講,尤其道教這個老子。老子你們各位知道是誰呢?老子就是迦葉祖師來的,來做的老子。因為他願意修頭陀行,願意做一個特別的樣子,所以他化身並不是迦葉祖師自己,他化身來做一個老子。那麼這個孔子呢,他是這個水月童子來的,也是佛的一個弟子。那麼顏回啊,都是。
就他們要到中國來開辟中國這個大乘佛教,所以他們幾位先化身來到中國,提倡這個道教的理論,提倡這個儒教的理論,將來好和這個佛教合而為一。所以有的人說儒釋道三教是一家,這也有一種的這麼個理由,但是他們不完全了解,只知道個皮毛。
儒釋道三而一?一而三
摘自《水鏡回天錄白話解.賢聖篇》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
--------------------------------------------------------------------------------------------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個提倡世間法,一個是出世法;
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間法而達到的,並不是離開世間法而有出世法。
孟子說過:「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法在顯,而求諸密;人在勤,而求諸懶。」後面這兩句是我說的,不是孟子說的。「求諸懶」,懶是懶惰。
孟子是亞聖,以繼孔子之道為志,提倡王道,貶斥霸道。而孔子則是中國空前絕後的大聖人,也可以說是先知先覺者,也可以說他有相當的來歷。孔子為什麼生在中國?本來孔子前生是佛教裏邊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財童子一樣;而中國的老子──道教的祖師,就是佛教老迦葉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顏回呢,就是佛教裏頭的明月儒童化身。
為什麼迦葉祖師化身成老子?為什麼水月童子化身做為孔子?為什麼明月儒童化身成顏回?這就是因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緣到了中國,所以這一班佛教的菩薩就爭先恐後地到中國,為的就是給佛教開路。他們把佛教的馬路先修好了,那麼等佛教傳到中國,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傳到中國時,一般人也沒有學道教,也沒有學儒教;那麼佛教雖然高深,也沒有人懂,也沒有人接受,是很費力的。於是老迦葉也不辭辛苦,先到中國化身做老子。怎麼叫老子呢?因為他一出生頭發也白了,鬍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經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國來,不斷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說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這麼開了兩條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後佛教傳到中國,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國的儒教就譬如小學的學生剛剛入學門,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麼以後就升到中學,中國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學的課程。中學讀完了,就要讀大學,那麼佛教的課程就是大學的課程,所以儒、釋、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學是為中學預備的,中學是為大學預備的,大學是為所有想要深造學問的老百姓而預備的,所以有小學、中學、大學。佛教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學。
雖然這所大學在這兒,但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進大學,還有很多人連字都不認識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認識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麼,也就是這個原因。因為雖有小學也有中學,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進得小學;所有該讀中學程度的學生,也不一定完全會進中學,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在中國來講,儒教是小學的課程,其他的宗教可以說都是中學的課程,而佛教是包羅萬有,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所以說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學。那麼其中不認字的人、不能進大學、不能進中學、不能進小學的人還是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當的智慧,智慧淵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時候有麟吐玉書的祥瑞之相。孔子說: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說我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要學習了生脫死的法,可是雖然有這個志氣,還沒有真正下決心。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歲時,才下了決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歲的時候,他一切的懷疑、疑惑、迷惑都斷了,所以說不惑。不惑就是不動心了,也就是孟子說他四十不動心一樣的道理。什麼事情不動心?財、色、名、食、睡不動心了。財,他也不貪,適可而止;色,他也不貪;名,他也不貪;食,好東西他也不貪;睡,也不貪睡覺。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慧現前了。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歲,真正得到宿命通了。這個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學是什麼;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過去生是怎麼回事。
「六十而耳順」,等到六十歲時,他有耳順的功夫了。耳順,在一般世俗人所講,可以說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說千里眼、順風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七十而從心所欲」,等到七十歲了,他得到了漏盡通。得到漏盡通,那麼這時他的工作完成了。他為了把佛教的路給鋪好,所以要講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八德;又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又講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這三綱領,把佛教的路給開了一半。
格物,什麼叫格物?我們一般老學究、老讀書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慾革去,革除你的習氣毛病,你的妄想。這物慾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東西,這些都是一個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慾,然後你的智慧才能開朗,才能現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誠意;你誠意了,然後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後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誠,心也不能正,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後家也齊、國也治,這就是孔子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可以說包括世間法和出世法的意義。
不過儒家只知道世間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個小學;它講五倫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倫,八德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就把佛教的路給鋪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鋪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斷愛,不過沒有像佛教說的那麼肯定,道教說: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無,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的這個神是好清凈的,可是人這個心就不老實,像只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說「心馬意猿猴」,心像匹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實的。「人心好靜,而欲牽之」,人這個心是好清凈的,可是慾念在那兒牽著它,叫它不清凈。「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 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等到這個「寂無所寂」了,欲豈能生?你清凈到極點,澄清到極點了,自然就沒有欲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靜」,這就是一個真正的清凈。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個提倡世間法,一個是出世法,這出世法是由世間法而達到出世法,並不是離開世間法而有出世法。
所以一般人都贊嘆孔子,無論是他的學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會人士也好,都說他德配天地、道貫古今,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博學多能,學的也多,能力也廣。
所以各位學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後你對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八日?講於金佛聖寺
那些有德行的祖師大德能說出這個事,肯定不會憑空而說,敢說這個都是有修為的高人.,不憑典籍也有神通可以觀察明了.... 等我們有了五眼六通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不去修行永遠也不會知道.
Ⅲ 《道德經》三章,到底應該怎麼理解,為什麼有人說是「糟粕」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內。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容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如果社會上沒有恭維有才華的人,就不會導致老百姓相爭,如果珍貴的東西大家都不認為他是珍貴的話,那麼就不會偷竊之人,不顯耀引起貪心的事物,就不會導致民心迷亂。所以聖人的治理原則就是:要使人民都虛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沒有野心,使人民身體強健,全民都形成了謙虛謹慎不出風頭、安居樂業不欲壑難填的風尚,即使其中有個別的「聰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了,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社會就不會不太平了。這里的「無為」是有特定的含義,不是無所作為。「為無為,則無不治」就是說你的行為達到了「無為」的境界,天下就沒有你管治不了的事情。
Ⅳ 褻瀆是什麼意思呀
褻瀆的意思:輕慢;不尊敬。
拼音:[ xiè dú ]
引證解釋:蕭乾 《一本褪色的相冊·隨感錄》:「經不住這種考驗,就會出賣靈魂,褻瀆聖職,辜負人民的重託。」
筆畫:
近義詞:藐視、輕瀆
一、藐視[ miǎo shì ]
輕視;小看。
引證解釋: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二章:「光戰略上藐視敵人還不行,還要作到戰術上重視敵人。」
二、輕瀆[ qīng dú ]
亦作「輕黷」。輕慢褻瀆。
Ⅳ 褻瀆好不好看
不看完褻瀆你會後悔的.真的好書.
從埃麗西斯死後褻瀆就入正軌了.到沉默的溫柔,在地獄中仰望天堂,罪與罰的後半截,黃昏之十二樂章,盛世年華,七日之書,都很經典
很多人看了褻瀆之後,都對褻瀆中的神沒有任何好感。認為這是一群邪惡的神。應該有更好的神來管理人類。 我認為寫出這樣的神才是煙大的高明之處。並且,我認為如果真的有神,那神就該是這樣的存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仁在這里的意思是仁愛,仁慈,對百姓的仁義。芻狗就是草扎的狗,以前祭祀時用草扎的狗來代替活的狗作為祭品,祭祀完如同廢物,隨意丟棄。整句話意思是,天地沒有好惡的意識,也不憐憫萬物,任其生長,自生自滅。 在褻瀆這本書中,那些神明們就是老子說的天地。對他們而言,人族、獸族、精靈族和豬狗牛羊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他們的食物,他對某個種族好,施他們以恩惠,並不是他愛這個種族,而是像我們喂豬餵羊一樣要把他們養的更肥再殺掉。誰的信仰之力強,飼養成本低。那他們就會更傾向於誰。這和我們優選培養瘦肉豬是一樣的。很可惜,羅格在的這個位面作為飼料,神的投入產出比已經不合算了。所以神才會想要滅掉這個位面,也就是淘汰掉這個不長肉的豬,再來培育新的豬罷了。 在神的眼中看來,人的地位還不如我們眼中的螞蟻——畢竟我們和螞蟻之間只是體型和力量的差異,但都在同一位面上。神們無論怎樣對人,都不是人類可以評判的。他們的作為,已經超越了人類的道德規則。 人要是不服氣,那可以像大小羅那樣去造神的反。但他們成為神以後,同樣會以和現在這些神同樣的態度對待低階位面的生物的。 這就是神的規則,也是生存的規則。 人為了生存,可以殺豬屠狗。因為人需要它們的肉做糧食。 神不需要吃豬肉,維持他們生存需要的就是信仰之力。在他們眼裡,人不過是他們諸多食物的一種。等同於人類眼中的豬馬牛羊。人類養豬為的是吃它們的肉。神照顧人類也是為了吸取信仰之力。人想換口味的時候,可以把豬都殺掉,換羊來養。對神來說,他們想換口味的結果,就是把這個位面變成遺棄之地。 一切為了生存,有力量才能生存得更好。這才是最高法則 說到這里,我想討論一下褻瀆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 每個人腦中對褻瀆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對我而言,看了這么久的書感到煙大的眼界明顯要高於一般的網路小說作者。褻瀆這本書並不是一本純粹讓人意淫過癮的書。煙大在這裡面一直貫徹著他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單純為了點擊率討好讀者。 人類作為地球之上唯一的統治者,生物鏈的最高端已經很久了。在可預見的很長時間,也看不到地球上會有什麼物種能取代人類的位置。久而久之,人類就把自己放到了一個非常自我陶醉的位置。自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主宰,自己有權利,有力量來支配世間一切。我們對待豬馬牛羊的態度就是這樣。 我們飼養的豬狗牛羊們沒有自己的意識,所以不能想到自己的命運是完全掌握在人的手中,也不可能知道最後等待自己的就是廚房。所以他們能習慣於在豬圈裡打滾,在山坡上啃草。滿足於自己的處境。 這些是我們眼中看到的。我們理解豬羊們的使命就是做人的糧食。對他們來說,人每天多給他們幾盆豬食,豬們就會非常開心。但這真的是豬羊們的想法嗎?人類不知道。也不想去知道。喂豬,養豬,殺豬,吃肉,這一切天經地義。 作為人來來說,自以為比豬羊們高明的地方就是人有思想,有感情。但如果世間還有比人更強大的存在,像我們對豬羊一樣對待我們,我們會怎樣去想呢? 煙大在這里就是做了這樣一種假設,如果,有一群更高等的生物把人類作為食物圈養,人類一旦覺察到會怎樣想?有什麼舉動呢?大多數人其實是意識不到這一點的。他們就像我們喂的豬一樣渾渾噩噩,得過且過。而他們一旦知道了真相會怎樣?這一類人的反應就是憤怒,委屈。我們信仰的神為什麼會這樣待我們?為什麼不對我們好?他們卻沒有想一下既然人可以如此待豬,力量遠高於人的神為什麼不能這樣對待人類? 實際上,這就是一種褻瀆。人自己褻瀆了自己的道德觀。只能自己傷害別的生物,卻不能有更強的生物來如法炮製。 還有一種人,他們認識到了自己的地位和處境,但他們並沒有像普通人一樣自憐自艾,而是認識到了問題的實質。為什麼人可以拿豬作食物?因為人的力量遠高於豬。為什麼神可以拿人作食物?同樣是因為神的力量遠高於人。 力量決定一切! 你的力量達到了神的境界,那你同樣有資格像神一樣行事,並且,你也別無選擇地只能像神一樣行事! 大小羅、休斯教皇們對這一點完全清楚,所以他們的口中才不會說什麼好神壞神之類無聊的話。他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提高自己的力量。 褻瀆這本書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力量決定一切。當你的力量提升到一個足夠高的高度時,原來你所處的低端環境中存在的各種道德准則對你就完全不適用了——這里煙大換了一種說法,道德准則變成了空間法則。 這就是褻瀆。是對現有道德規則的褻瀆,也是實現自身提高的必然之路。 對應現實生活,同樣如此。道德准則只適應於那些沒有力量的弱者,這是對他們的一種保護。但對真正的強者而言,力量才是一切。
Ⅵ 道德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正在載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理解:
大家都為了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美和善的標准,就都故意做作的追求形式上的美和善,就會讓別人認為你虛假、偽善,反倒招致別人的厭惡。
因為包括美和善、有和無、難和易等等都是相互轉化、對立互補的統一常態存在。每個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而人的心中一旦固化某種善惡標准,甚至追求自己理念中的所謂完美,就會給自己帶來精神壓力、痛苦,甚至終生無幸福感。其實人的內心,就是人處的社會。
所以人們認識事物就應該考慮到矛盾的對立統一,不能片面的給某種舉動下定義。
因為「名」的這種物極必反的轉化隨時存在。
比如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甚至某些偉人都定義:「給乞丐錢是一種善舉」。如果每個人都給乞丐錢,一定會養成乞丐不勞而獲的錯誤價值觀。那麼給乞丐錢就不是善了,而是一種縱容的惡舉,如果那個乞丐是偽裝的,那你極有可能被騙或者受害。而且當你給乞丐錢後,看到別人不給乞丐錢,那麼不給錢的那個人也許會在你眼裡就會是褻瀆聖言的、罪惡的人。同時這句話的價值觀也束縛了人類思想,甚至被異化成吃人的禮教等等。這一切都是因為偏執的認為某個價值觀是正確而造成的。這也就是老子指出對立轉化之道與矛盾之相反相成這個規律的原因。
所以聖人除了要考慮到事物的對立統一以外,還要報著忘我無我、全身心奉獻的心態,去做;事情行動過程中乃至完成後不要總灌輸誇耀等等: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教別人勞作前中後,不要誇耀灌輸等等。因為你不知道你所教的方法是否能完全解決問題,不知道能解決這個事的方法是否能解決下個事,不知道他以後會不會有更好的方法甚至徹底超過你等等;
生而不有。生發創造新東西而不要自私的占為己有,因為你所發現的想法或者創造的東西,其實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甚至某個想法或創造就可以啟迪人類千年。如果你不公布、甚至據為己有的話,就會無形中阻礙整個社會進步,甚至讓幾千年後的人們都無法發現知曉;
為而不恃。做事的過程中不要依賴外物,只有憑自身的本事獨立去做,才能從做中學到真知,才能從自己完成的事中感受到自身的進步和快樂;
功成而弗居。大功告成後不要沾沾自喜、不要沉浸其中、不要居功自傲而止步不前。
只有不驕傲不止步,才能不斷創造輝煌,所以聖人的聖跡才永存於世。
注意:
呼應第七十八章「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呼應第八十一章「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呼應第十三章、第四十九章、第五十七章。「功成而弗居」呼應第九章「功成身退」。
注釋:
知,知識、知曉。美之為美,第一個美是動詞「使。。美」,第二個是名詞美好。之,這件事。惡,厭惡,憎恨。善,善於、善良、善待、喜愛。已,多義詞:止,句末通「矣」。
生,產生、活命、生命。成,形成、成就、完成。形,對照、表現。和,調和、協調、和解。
隨,依順、跟隨。是以,所以、因此。處,置身、引申為處理。無為,不違背。
恆,常也《說文》。事,侍奉,事件。言,主張、號令、話。作,興起,勞作。
辭,說法、借口、口實。有,佔有。生而不有,倒裝句,不有生。恃,賴也《說文》。
不恃,不依賴、獨立。居,停留、止步、休息、處在、處於。
是,這、表肯定對的正確的、連詞。唯,因為,是以,所以、因此。去,逝去。
譯文:
天下人都認為使行為變美,才是美,這就丑惡了;都認為使舉動變善,就是善,這就不善了。
本來有和無互相生長,難和易相互成就,長和短相互形象,高和低相互充盈,音和聲相互協調,前和後相互伴隨。是常態。
所以聖人要抱著無的心態,去做,行事不言:
教育萬物勞作卻從不言辭,創造東西不據為己有,做事不依賴別人,功業完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所以才永不逝去。
Ⅶ 道德經第2段解釋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都認為使行為變美,才是美,這就丑惡了;都認為使舉動變善,就是善,這就不善了。
本來有和無互相生長,難和易相互成就,長和短相互形象,高和低相互充盈,音和聲相互協調,前和後相互伴隨。是常態。
所以聖人要抱著無的心態,去做事,行動不能灌輸教條:
教育萬物勞作卻從不言辭,創造東西不據為己有,做事不依賴別人,功業完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所以才永不逝去。
理解:
大家都為了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美和善的標准,就都故意做作的追求形式上的美和善,就太虛假太偽善了,就會物極必反。
因為包括美和善、有和無、難和易等等都是相互轉化、對立互補的統一常態存在。每個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而人的心中一旦固化某種善惡標准,甚至追求自己理念的完美,就會給自己帶來壓力,甚至精神痛苦。
所以人們認識事物就應該考慮到矛盾的對立統一,不能片面的給某種舉動下定義。
因為「名」的這種物極必反的轉化隨時存在。
比如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甚至某些偉人都定義:「給乞丐錢是一種善舉」。如果每個人都給乞丐錢,一定會養成乞丐不勞而獲的錯誤價值觀。那麼給乞丐錢就不是善了,而是一種縱容的惡舉,如果那個乞丐是偽裝的,那你極有可能被騙或者受害。而且當你給乞丐錢後,看到別人不給乞丐錢,那麼不給錢的那個人也許會在你眼裡成為褻瀆聖言的、罪惡的人。同時這句話這種價值觀也束縛了人類思想,甚至被異化成吃人的禮教等等。這一切都是因為偏執的認為某個價值觀是正確的而造成的。這也就是老子指出對立轉化之道與矛盾之相反相成這個規律的原因。
所以聖人除了要考慮到事物的對立統一以外,還要報著無我的心態,去做,行動做事的過程中不要總灌輸教條:
教萬物勞作的過程中,不要總是到處誇耀自己的功勞;生發創造新東西而不要自私的占為己有;做事的過程中也不要總想著依賴別人;大功告成後不要總沾沾自喜、不要到處炫耀、不要居功自傲而止步不前。
聖人只有不驕傲不止步,才能不斷創造輝煌,所以他的聖跡才永存於世。
注意:
呼應第八十一章「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美之為美,譯文為使之美是美。如果譯為美就是美,那第二十一章的「道之為物」,就變成道就是物了,這是不對的。「功成而弗居」呼應第九章「功成身退」,呼應第三十四章指出「大道」生養「萬物」,但大道卻從來「不辭」「不明有」「不為主」「無欲」。呼應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注釋:
知,知識、知曉。美之為美,第一個美是動詞「使。。美」,第二個是名詞美好。之,這件事。惡,厭惡,憎恨。善,善於、善良、善待、喜愛。已,多義詞:止,句末通「矣」。
生,產生、活命、生命。成,形成、成就、完成。形,對照、表現。和,調和、協調、和解。
隨,依順、跟隨。是以,所以、因此。處,置身、引申為處理。無為,不違背。
恆,常也《說文》。事,侍奉,事件。言,主張、號令、話。作,興起,勞作。
辭,說法、借口、口實。有,佔有。生而不有,倒裝句,不有生。恃,賴也《說文》。
不恃,不依賴、獨立。居,停留、止步、休息、處在、處於。
是,這、表肯定對的正確的、連詞。唯,因為,是以,所以、因此。去,逝去。
Ⅷ 大家覺得《褻瀆〉好看嗎
很多人看了褻瀆之後,都對褻瀆中的神沒有任何好感。認為這是一群邪惡的神。應該有更好的神來管理人類。
我認為寫出這樣的神才是煙大的高明之處。並且,我認為如果真的有神,那神就該是這樣的存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仁在這里的意思是仁愛,仁慈,對百姓的仁義。芻狗就是草扎的狗,以前祭祀時用草扎的狗來代替活的狗作為祭品,祭祀完如同廢物,隨意丟棄。整句話意思是,天地沒有好惡的意識,也不憐憫萬物,任其生長,自生自滅。
在褻瀆這本書中,那些神明們就是老子說的天地。對他們而言,人族、獸族、精靈族和豬狗牛羊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他們的食物,他對某個種族好,施他們以恩惠,並不是他愛這個種族,而是像我們喂豬餵羊一樣要把他們養的更肥再殺掉。誰的信仰之力強,飼養成本低。那他們就會更傾向於誰。這和我們優選培養瘦肉豬是一樣的。很可惜,羅格在的這個位面作為飼料,神的投入產出比已經不合算了。所以神才會想要滅掉這個位面,也就是淘汰掉這個不長肉的豬,再來培育新的豬罷了。
在神的眼中看來,人的地位還不如我們眼中的螞蟻——畢竟我們和螞蟻之間只是體型和力量的差異,但都在同一位面上。神們無論怎樣對人,都不是人類可以評判的。他們的作為,已經超越了人類的道德規則。
人要是不服氣,那可以像大小羅那樣去造神的反。但他們成為神以後,同樣會以和現在這些神同樣的態度對待低階位面的生物的。
這就是神的規則,也是生存的規則。
人為了生存,可以殺豬屠狗。因為人需要它們的肉做糧食。
神不需要吃豬肉,維持他們生存需要的就是信仰之力。在他們眼裡,人不過是他們諸多食物的一種。等同於人類眼中的豬馬牛羊。人類養豬為的是吃它們的肉。神照顧人類也是為了吸取信仰之力。人想換口味的時候,可以把豬都殺掉,換羊來養。對神來說,他們想換口味的結果,就是把這個位面變成遺棄之地。
一切為了生存,有力量才能生存得更好。這才是最高法則
說到這里,我想討論一下褻瀆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
每個人腦中對褻瀆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對我而言,看了這么久的書感到煙大的眼界明顯要高於一般的網路小說作者。褻瀆這本書並不是一本純粹讓人意淫過癮的書。煙大在這裡面一直貫徹著他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單純為了點擊率討好讀者。
人類作為地球之上唯一的統治者,生物鏈的最高端已經很久了。在可預見的很長時間,也看不到地球上會有什麼物種能取代人類的位置。久而久之,人類就把自己放到了一個非常自我陶醉的位置。自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主宰,自己有權利,有力量來支配世間一切。我們對待豬馬牛羊的態度就是這樣。
我們飼養的豬狗牛羊們沒有自己的意識,所以不能想到自己的命運是完全掌握在人的手中,也不可能知道最後等待自己的就是廚房。所以他們能習慣於在豬圈裡打滾,在山坡上啃草。滿足於自己的處境。
這些是我們眼中看到的。我們理解豬羊們的使命就是做人的糧食。對他們來說,人每天多給他們幾盆豬食,豬們就會非常開心。但這真的是豬羊們的想法嗎?人類不知道。也不想去知道。喂豬,養豬,殺豬,吃肉,這一切天經地義。
作為人來來說,自以為比豬羊們高明的地方就是人有思想,有感情。但如果世間還有比人更強大的存在,像我們對豬羊一樣對待我們,我們會怎樣去想呢?
煙大在這里就是做了這樣一種假設,如果,有一群更高等的生物把人類作為食物圈養,人類一旦覺察到會怎樣想?有什麼舉動呢?大多數人其實是意識不到這一點的。他們就像我們喂的豬一樣渾渾噩噩,得過且過。而他們一旦知道了真相會怎樣?這一類人的反應就是憤怒,委屈。我們信仰的神為什麼會這樣待我們?為什麼不對我們好?他們卻沒有想一下既然人可以如此待豬,力量遠高於人的神為什麼不能這樣對待人類?
實際上,這就是一種褻瀆。人自己褻瀆了自己的道德觀。只能自己傷害別的生物,卻不能有更強的生物來如法炮製。
還有一種人,他們認識到了自己的地位和處境,但他們並沒有像普通人一樣自憐自艾,而是認識到了問題的實質。為什麼人可以拿豬作食物?因為人的力量遠高於豬。為什麼神可以拿人作食物?同樣是因為神的力量遠高於人。
力量決定一切!
你的力量達到了神的境界,那你同樣有資格像神一樣行事,並且,你也別無選擇地只能像神一樣行事!
大小羅、休斯教皇們對這一點完全清楚,所以他們的口中才不會說什麼好神壞神之類無聊的話。他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提高自己的力量。
褻瀆這本書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力量決定一切。當你的力量提升到一個足夠高的高度時,原來你所處的低端環境中存在的各種道德准則對你就完全不適用了——這里煙大換了一種說法,道德准則變成了空間法則。
這就是褻瀆。是對現有道德規則的褻瀆,也是實現自身提高的必然之路。
對應現實生活,同樣如此。道德准則只適應於那些沒有力量的弱者,這是對他們的一種保護。但對真正的強者而言,力量才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