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文化與法治文化關系的表述

文化與法治文化關系的表述

發布時間: 2021-12-04 05:26:40

A. 什麼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種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律類型的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
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

搜狗問問

(1)文化與法治文化關系的表述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由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群眾性的普法宣傳設施設備、關於法治宣傳教育的制度規范等構成的,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心理支持力量,屬於文化的重要內涵。法治文化改變了傳統文化中不重視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中作用的社會心理傾向,形成人人遵從法律的意識,創造出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氛圍。
治文化實際是文化的一種。文化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因素,法治文化就是體現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能夠促進法治進步的一種文化現象。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我國特有的,其形成和發展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道路及相應的文化現象等;
另一方面是在法治領域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法治的一種文化。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做了相當大的努力。比如,十八屆四中全會規定了憲法宣誓制度,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這就是營造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一種具體形式。
再比如,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五四憲法」資料館,這實際上是一個紀念館博物館,也是營造法治文化的非常重要的載體。還有很多單位很多地區設有法治廣場、憲法大道等。這種有形的載體可以提醒人民群眾法治的重要性、憲法至上性並營造出一種法治氛圍。
另外,組織青少年參觀法庭、組織學生旁聽案件審理,這也是一種法治文化的熏陶。人們在這樣一種氛圍里長期熏陶,就會形成一種法治信念,就會自覺形成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這就是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B. 從文化角度論述德治與法治的關系

文化是大范來疇,所包含的傳統的源道德觀念、價值觀念源遠流長,有形無形中早已滲入人心,始終體現在德治與法治上。在近現代歷史上,在不同意識形態的社會里,政治家們特別是革命家往往試圖一舉全面推翻舊文化,建立新文化;除了失敗,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在舊文化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新文化。若從文化角度來論述德治與法治的話,要推進德治與法治,最好先一步推進文化的發展,讓人們在意識中預先接受和確立相應的德治與法治的觀念。德治與法治是以相應的社會文化為基礎的,從來都離不開相應的社會文化。

C. 試分析政治文化與法治文化的關系。不要復制粘貼。說出自己的真實看法。200多字。

政治文化是統治手法,其中包括法治文化。

D. 法律與文化的關系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這是我所知道的,也許你會看的頭大,那也沒有辦法...啊! 當市場經濟在中國這片古老土地上運行了二十年後,法治在發展和解放社會 主義生產力和保障公民權力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所以,黨的十六大報告繼續強 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並指出其三個必要性——— 依法治國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以及「 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前景在很大 程度上有賴於一個社會的法律文化。 一個社會立法的價值取捨、立法之內容及水平,執法的力度,守法的狀態, 監督機制的完備與否,是這個社會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同時,從另一個角度 看,也是這個社會的法律文化的主要體現。法律文化與社會的法治化程度是密切 聯系的,甚至可以說有什麼樣的法律文化,就有什麼程度的法治狀態。法律文化 是社會法治的內在精神要素,而法治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內在要求 ,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法律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決定法律文化的變化 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及其推動社會發展的理論認為:社會基本矛盾 運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生產力的發展則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 原動力,是決定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因,具有永恆的進步性。生產關系和生產 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是不以人們 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只是由於社會主義社會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使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具有不同於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生產關系和 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是基本相適應的,在一定的時期和一定的條件下, 有力地推動了生產力迅速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性質決定了我國 經濟體制改革的道路和方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文化才逐漸有了根植的土壤 。一般來說,經濟的市場化必然伴隨著社會的法治化,同時也會產生與之相適應 的法律文化。 因為經濟及社會結構或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歷史傳統的差異,不同歷史時 期的不同國家或民族的法律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屬性。而與社會生產力發 展水平相適應並代表社會經濟結構發展方向的經濟構成又決定著法律文化的發展 趨勢。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並代表我國社會 經濟結構發展方向的經濟模式,所以它決定著法律文化的發展趨勢,決定著必須 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文化或早或遲會隨之變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先進技術武裝起來的社會化、集約化、國際化、大生 產的現代市場經濟,公有製成份為主、多種經濟成份並存,提倡效率、競爭,推 崇公正、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嚴格按照體 現人民意志、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法治經濟,絕非像有的人所想像的那 樣是什麼無法無天的經濟、為所欲為的經濟、坑蒙拐騙的經濟、唯利是圖的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其他市場經濟一樣,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法律加以規范、 引導、制約和保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市場經濟渴望法治、呼喚法治。同時 又呼喚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文化。這不僅是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內在要求,也是國 家社會穩定、政治穩定的客觀需要,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國際市場、國際 經濟接軌的客觀需要。所以,不僅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具有緊 迫性,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文化更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即建立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法律文化。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必須是與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密切相關的,也是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文化的形成 和發展密切相關的。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完善和發展決定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反過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又有賴社會主義市場經 濟的建立、完善和發展。法律文化具有發展性,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與其說是一種現代經濟體制和模式,不如說是階 級社會先進生產力的特殊載體和外現形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文化離不開與 先進生產力相適應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文化及社會主義法治必須 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上,法治及觀念形態的法律文化實際上是市場經 濟的反映裝置、維持裝置和推進裝置。沒有市場經濟就沒有近代和現代法治,就 沒有作為法治前置條件的近代和現代法律文化。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沒有社 會主義法治,也就沒有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前置條件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文化 。一個社會法治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經濟的市場化。市場經濟愈發達,法 治癒發展,作為法治前置條件的法律文化也隨之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 文化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過程中根植和培育的,所以說,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法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賴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完善和發展 。 任何社會的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總是決定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發展變化,這 是歷史發展充分實踐的不爭事實。法律文化的變化總是與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結 構的變革相伴隨,這一規律與馬克思主義關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基本原理 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決定法律文化的變化,即社會主義市 場經濟的確立、完善和發展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文化形成和發展。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受法律文化的影響和制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截然不同,它是一種法治經濟,這就決定了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模式是一種法治模式。之所以如此,這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 濟內在規律相統一的必然要求。離開了法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無法形成和發 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關鍵的是它的經濟秩序是通過法律來形成和 維持的,或者說,是一種法律秩序。要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活秩序正常化,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有效運轉和法律秩序有序化,就離不開法治,也離不開 作為法治前置條件的法律文化。特別是在經濟體制轉軌處於關鍵時刻的今天,為 了堵塞不法之徒可以利用的法律漏洞,杜絕權力進入市場、權錢交易現象得以滋 生的條件,防止計劃經濟的弊端和市場經濟的消極面結合起來成為一種落後經濟 的可能性產生,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需 要法治,更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文化。因為法律文化是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 它反映的是法律生活中群體化的思想觀念、理想人格、行為趨向、情感傾向。它 是社會群體關於權利與義務的價值選擇、思想模式、情感模式和行為模式。法律 文化是人們對法律的情感和需求的觀念模式的沉澱。實際上,只有人們的思想觀 念和情感對法律有自覺的需求時,社會群體的行為模式自覺選擇法律時,法律才 會被人們自覺遵守,法治才能真正實現。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需要與之相 適應的法律文化。 這是因為法律的運行必須要有文化的支持。法律的生命深藏於文化之中。對 於世界和社會秩序的看法決定了社會權力的分配,決定了社會制度的確立。法律 的運行並不是國家單方面的行為,更多的是整個社會,包括個人、社會、組織和 國家機構按照各自對法律的理解和態度所進行的法律生活。因此,法律的運行不 僅僅是國家意志的實現,從更大環境來說,也是文化的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是法治經濟,要使這種法治經濟能實現,就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文化的支 持,如果沒有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文化的支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受制 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活秩序也要受影響。也就是說,法律文化適應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時,法律文化就能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活秩序,就能促進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正常、健康、迅速地發展;如果法律文化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 法律文化就會影響和制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所以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受法律文化的影響和制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法律文化的關系,證實了法律文化對法律實踐的潛在指 引作用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與反作用,所以我們要重視建立和發展這種 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文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和發 展,特別是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確立,培植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文化 已是勢在必行。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是一種以人格實質平等和獨立 為基礎的社會秩序,因而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文化只能是一種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 導,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符合社會活動規律的法律制度為行為規范為基本內容 的法律文化。這是不同於我國目前已有的法律文化而極需發展的新型法律文化, 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文化。因此,建立、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 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文化。只有這樣,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成 為文明的法治國家,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成為文明的法治經濟。

採納哦

E. 中國傳統文化與法治之間有什麼關系

傳統文化里人治的成分多,實行的是宗法制度.與法治的精神是不相符.我們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F. 有關「法制與文化」的名言、素材

2、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3、沒有絕對的平等,也沒有絕對的權力。人在天性上類同,就法律而言不平等,在政治上不平等,又不同類。——巴爾扎克

4、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礎。——英國政治家伯克E

5、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卡爾。馬克思

6、只要不違反公正的法律,那麼人人都有完全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亞當·斯密

7、法律就像旅行一樣,必須為明天做准備。它必須具備成長的原則。——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8、我不同意你說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

9、如果我們國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種神靈,而不是殫精竭慮將神靈揉進憲法,總體上來說,法律就會更好。——美國作家馬克·吐溫

10、在一切能夠接受法律支配的人類的狀態中,哪裡沒有法律,那裡就沒有自由。——洛克(英)《政府論》

11、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管子(戰國)《管子·七臣七主》

12、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古羅馬法諺

13、在個人自己的案件中或是他所看到的案件中不能有疏忽,因此執法從來不能疏忽。——美國作家馬克·吐溫

14、人們通常會發現,法律就是這樣一種的網,觸犯法律的人,小的可以穿網而過,大的可以破網而出,只有中等的才會墜入網中。——英國詩人申斯通W

G. 什麼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種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專律類型的文化。包屬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

H. 法治文化建設的內容有哪些字數越多越好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推動法治文化建設,是實現依法治國總目標的基本要求,是開展全民普法工作的重要支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法治中國建設實踐的內在反映,表現為以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為內核的法治文化觀念、法治文化氛圍、公民法治素養等多方面,它反映並影響著我國的法治實踐。開展全民普法工作,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必須將法治文化建設作為重要著力點。
推動法治文化建設,就是引導人民從觀念上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讓法治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信仰。要想讓人民真正地內心擁護與真誠信仰法律,除了法律科學合理、有效實施等原因,更需要法治文化的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這要求普法工作者積極圍繞黨的工作大局,從更高層次上謀劃好法治文化建設,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貢獻。全面依法治國,其中一個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法治文化建設對於更好地發揮法治在全社會的引領和規范作用,養成人們的法治自覺起著重要的、基本的推動和保障作用。只有在全社會打下堅實的法治思想基礎,通過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首先,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民主政治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發展,只有培育和形成以法治精神為核心的法治文化,才能更加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才能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其次,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一個重要表現是在法治方面的需求更加強烈。正確引導人民群眾依法辦事、依法維權、依法合理表達訴求,需要我們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法治精神,扎實深入地進行法治文化建設,努力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思想認同、感情認同,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打下和諧穩定的社會基礎。再次,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是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需要良好的法治環境作保障。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深入發展,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形成共識,才能夠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中贏得主動,充分發揮投資在保增長中的作用,助推地方實現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注重創新推動法治文化建設全面健康發展。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新課題、新任務。我國法治文化建設正在積極引領、支撐和推動著我國法治建設實踐,但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這一建設必定是一個長期而漸進、曲折而艱苦的過程,需要我們以創新的思維不斷推動。一是要充分發揮和結合各項資源優勢。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涉及社會各個領域、各類人群,在推進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要注重工作結合,在深入推進普法工作中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引領作用。二是充分發掘各領域資源,在機關文化、城鄉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工作中突出法治文化建設的時代性、先導性、協調性和系統性。三是要特別注重鮮明特點和品牌效應。法治文化建設不僅要高端設計,更要注重「接地氣」,按照主題鮮明、因地制宜的原則,突出發揮地方特色文化優勢,以不斷增強識別力、吸引力和影響力為著力點,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不斷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法治文化精神食糧。
注重法治文化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的有效銜接。要深入持久地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既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因循守舊,應該樹立自信、保持定力,根據實際情況和發展階段積極穩妥、循序漸進進行。一是通過各類活動引領、項目推進、產業培植等方式的服務,設計好法治文化建設載體,在各類經濟社會活動中植入法治文化表現形態。具體而言,就是要同機關文化相結合,立足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同鄉村文化相結合,立足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富民工程,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同城市社區文化相結合,立足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提高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同校園文化相結合,立足培育青少年法律素養和道德情操,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同企業文化相結合,立足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依法經營和依法防範風險的能力等。二是堅持把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激活法治文化建設的內在活力,把法治文化體系的基本要求細化為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職業規范、學生守則等具體行為准則,使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全方位、多渠道地傳播法治精神,不斷擴大法治文化建設的覆蓋面。三是積極建設不同類型、不同特色、不同規模的法治文化陣地,營造「出門有法、抬頭見法、說理用法、辦事循法」的濃厚法治文化氛圍。

熱點內容
司法解散之訴 發布:2025-05-21 09:09:29 瀏覽:462
法官你好 發布:2025-05-21 08:59:04 瀏覽:224
市民法概念 發布:2025-05-21 08:54:58 瀏覽:230
法官偽造事實是否違法 發布:2025-05-21 08:54:12 瀏覽:774
生產車間員工守則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21 08:49:45 瀏覽:716
企業物業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21 08:49:37 瀏覽:746
行政法民法刑法的區別 發布:2025-05-21 08:49:35 瀏覽:450
殺枉法法官 發布:2025-05-21 08:37:44 瀏覽:179
高校法學教師 發布:2025-05-21 08:22:05 瀏覽:590
經濟法的謙抑性 發布:2025-05-21 08:20:38 瀏覽: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