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民法刑法的區別
區別調整對象不同,關系具有互補性。
1、調整對象不同: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刑法調整的是犯罪和刑罰。行政法調整的是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管理關系。
2、具有互補性: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刑法調整的是犯罪行為,行政法調整的是行政管理關系,三者相互銜接,共同維護社會秩序。
② 行政法民法刑法各是什麼意思
行政法、民法、刑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三大支柱,各自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和任務。以下是這三者的基本解釋和概述:
一、行政法:
行政法是調整國家機關與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之間行政管理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它包括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的設定、行使、程序以及監督等方面的法律。行政法主要由行政組織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構成。其核心目的是對行政權進行有效控制,保障公民和組織的合法權益。
二、民法:
民法是調整私人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體系。在我國法律體系中,民法既包括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即成文的民法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也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涵蓋各種具有民法性質的法律、法規、判例法和習慣法。民法通則明確了民法調整的范圍:即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三、刑法:
刑法是關於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總稱。它是由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為了維護自身政治和經濟利益,通過法律形式規定哪些行為構成犯罪,應當承擔何種刑事責任,並確定相應的刑事處罰。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刑法包含所有刑事法律規范,而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③ 憲法與刑法、行政法、民法有什麼區別舉例!!!
首先,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的淵源!沒有憲法就沒有其他法律,因為所有的法律都是根據憲法制定的。其次,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區分關鍵在於其調整的法律關系的領域不同。刑法是國家對觸犯社會公共利益或者說是國家利益的行為給與最嚴厲的制裁,遵循嚴格的罪刑法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是何我們日常生活聯系最密切的法律行政法調整行政主體和公民的關系,如政府違法了,我們可以從行政法上判斷政府的行為的合法性,可以說是行政法讓我們老百姓和政府交涉起來有了保障!
④ 民事違法刑事違法行政違法的區別請舉幾個例子。
1、違背法律不同。
民事違法違背的法律為民法規定;刑事違法違背的法律為刑法;行政違法違背的是行政法規。
2、違法性質不同。
民事違法的行為是一般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是嚴重違法且是一切違法行為中最為嚴重的一種;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屬於一般違法行為。
3、包含范圍不同。
民事違法包含違反合同行為和侵權行為;刑事違法在我國包含八類如反革命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等;行政違法包含實質性行政違法和形式性行政違法、內部行政違法與外部行政違法以及作為行政違法與不作為行政違法。
舉例如刑事違法,2018年4月15日,犯罪嫌疑人張某強因經濟拮據,心生綁架勒索惡念。隨即在互聯網上勾連了姚某慶、李某等4名外省人員,組成綁架犯罪團伙。5月4日,嫌疑人張某強等對臨汾鄉寧縣人孫某珍實施了綁架。
舉例如民事違法,甲與乙簽訂購買二手房合同且支付給乙方定金以後,乙方因事後覺得出售的房價低了,不願意履行合同。甲方將乙方訴訟至當地法院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並繼續履行合同。

(4)行政法民法刑法的區別擴展閱讀:
行政違法構成要件:
1、行政違法的主體必須是行政主體,任何組織和個人只有當他們以行政法主體身份或以行政法主體名義出現時,他們的違法才能構成行政違法。
2、主觀要件包含行政違法主體主觀上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如果行為在客觀上違反了行政法律規范,但不是出於故意和過失,而是不可抗拒或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不能認為是行政違法而追究行政責任。
3、構成行政違法的客觀事實情況,包括行為及其後果等。
行政違法的特徵:
1、行政違法的主體必須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不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不可能構成行政違法;
2、行政違法違反的是行政法律規范,侵害的是受法律保護的行政關系;
3、行政違法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但尚未構成犯罪;
4、行政違法依法應當承擔行政責任。
⑤ 民法刑法行政法的區別與關系
一、三者的基本區別:
1、行政法,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關系的法律,用以制約、規范和監督行政管理行為。
2、民法,是用以調整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
3、 刑法,是用來懲罰犯罪行為的法律。
二、三者的基本關系:
1、刑法與民法、行政法的關系按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不同,分為不同的法律部門。刑法規定犯罪和刑罰;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行政法調整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但是刑事不法與民事不法的界限卻並未如刑法和民法一般「之間存在一條明顯的楚河漢界」。民法典是萬法之母,其他法律大多是從不同角度對民事法律關系進行保護、充實和發展,刑事、行政法律也不例外。
2、面對刑法理論上存在的一些疑惑:是刑事不法,還是民事不法?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總的來說是實務界的一個難點。無論是司法制度的構建,刑事政策的選擇,還是具體問題的解決,都迴避不了民、刑關系交叉纏繞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在法律體系中,法律之間的邏輯關系不盡相同。一個部門法是以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為標准進行劃分的,刑法可以分解為各個部門法的制裁規范,因而違反民法的犯罪可以歸入民法,違反婚姻法的犯罪可以歸入婚姻法,或者侵犯林木的犯罪可以歸入森林法。但如此下去,刑法會被分解而喪失獨立存在的意義。目前,世界各國通行做法是,承認刑法是獨立的部門法。除了刑法與附屬刑法,有的國家還有大量散布在各個部門法中的刑事規范。刑法在法律體系中具有不完整性與不周延性,只有在民法及其他部門法的配合下,刑法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由此可見,刑法是民法、行政法等其他部門法的後置法,彼此之間屬於前置法與後置法的關系。
3、事實上,法秩序統一不僅是一項立法原理,也應是一項司法原則。司法實踐中出現過這樣的案例:一個民事糾紛被一個法院認定為民事案件,但是同樣性質的案件,在其他法院可能被認定為合同詐騙罪,最終被判處刑罰,這種做法明顯破壞了法秩序統一原理。法秩序統一原理在刑法適用中的體現是,犯罪認定中排除了前置法中的合法行為。刑法和其他部門法存在後置法與前置法的關系,這種關系決定了後置法對前置法有一定從屬性,因此刑法對民法典也有從屬性。然而,這種從屬性又是相對的。所以從此意義上講,刑民關系有雙重性,即刑法有對前置法的從屬性,也有其獨立性。
刑法對民法的從屬性決定了民法規范對刑法的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根據罪刑法定原則,定罪量刑應以明文規定為依據。在某些情況下,刑法對部分罪狀進行兜底式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藉助於民法規定對這些空白進行填補,這正體現了民法對於刑法定罪的指導意義。新頒布的民法典,會對刑法中犯罪認定等產生一定影響,這要求我們不僅要掌握刑法知識,也要掌握民法、行政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條 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⑥ 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刑事法律責任以及違憲責任的區別在於哪些方面詳細一些。
(一)民事法律責任
民事法律責任是指公民或法人因違反法律、違約或者因法律規定的其他事由而依法承擔的不利後果。民事法律責任是現代社會常見的法律責任,主要為補償性的財產責任。民事法律責任的承擔者是具有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和法人。同時,在法律規定的某些條件下,國家也是民事責任的主體。民事法律責任主要是由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引起的,這種違法行為、違約行為除了民事違法行為和違約行為外,還包括部分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
(二)行政法律責任
行政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律或因行政法規定的事由而應當承擔的法定的不利後果。行政法律責任既包括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授權或委託的社會組織及其工作人員在行政管理中因違法失職、濫用職權或行政不當而產生的行政法律責任,也包括公民、社會組織等行政相對人違反行政法律而產生的行政法律責任。
(三)刑事法律責任
刑事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刑事法律而應當承擔的法定的不利後果。行為人違反刑事法律的行為必須具備犯罪的構成要件才承擔刑事法律責任。刑事法律責任的主體,不僅包括公民,也包括法人等單位。刑事法律責任的方式為刑罰,即責任主體受到國家強制力的制裁。刑事責任是嚴格的行為人個人責任。刑事法律責任是最嚴厲的一種法律責任。
(四)違憲責任
違憲責任是指因違反憲法而應當承擔的法定的不利後果。違憲通常是指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法規和規章,以及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的某種行為與憲法的規定相抵觸。現代憲法一般都有「合憲性」的規定,即明確規定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因而任何一種違憲的法律、法規、規章和行為都是無效的,都必須承擔違憲責任。在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監督憲法實施,認定違憲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