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學筆記
① 誰有張文顯的《法理學》txt,或者 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學方法》或者《法律邏輯學》,謝謝啊
我只有筆記,你要不?要的話留郵箱
② 法理學筆記怎樣做
法理學其抄實是法學的總結科襲目,當然是有難度的,大一的新生,應該是同時在學習憲法的,如果擔心法理學學不好是因為怕應付不了學校的期末考試,那我覺得你不必擔心,學校的法理學考試,是很簡單的,按照我們當時的經驗,在校內網上下載一些上屆的考試題目來做做,就應該可以過了,但如果你是要真心的學好法理學以准備將來的司考的話,那麼,我覺得就應該在學了部門法後在回過頭來復習,那時你會覺得法理學不難。
另外順便告訴你法理學的重點內容,其實就是法的分類,法的淵源,法的功能,法系(只掌握海洋法系和羅馬法系,例如這兩大法系的區別,聯系等等,其他的看一下就可),如果還不明白,那就找一些法理學方面的題來做吧,看從什麼角度來考。
③ 法理學角度關於平等與正義的沖突怎麼說
社會契約制的角度來看,人們將自己的一部分權力放棄交給國家來執行,同時得到的是作為這個國家的公民所享有的權力,其中也包括的被法律保護的權力。當這個問題涉及到死囚時,性質就變得完全不一樣了,首先,法律會剝奪死囚的政治權利,這就造成了不平等。同時,處死死囚,又必須有執行者, 這樣就又誕生了一個加害者。這個執行者的權力是因為社會制約制將人民的權力全部集中於政府,隨後政府再將這份權力交給執行者行使死刑。那麼,從責任均攤的角度而言,我們人人都是加害者。那麼,法律如何規定對殺人犯的判刑呢?
你或許會說,死囚是做了犯法的事情,才會如此,才會被剝奪所有的權力。但是,你必須要明白,法律的原本目的是為了保護每個人得到幸福的權力。那麼,如果是因為法律的存在,而導致了部分人不得不打破法律而得到幸福呢?那麼,法律的存在本身還是正義的么?法律本身就變成了一種束縛。而制定法律的人,則變成了一切不平等的始作俑者。
法律在近代開始,從理性主義走向了實證主義,這也直接導致很多相悖於法律原本目的的問題出現。現在更多的法律條款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而誕生的,而並非是為了保證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那麼,這種變質的法律是否仍然屬於法律!?是否還是代表正義!?不可否認,這樣的法律的確代表了一份人的權力,對他們而言的確是代表了正義,那麼對其它的人而言呢?這兩部分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么?
正義和平等的沖突,起源於法律的覆蓋范圍的不完全,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也由此很難找到對大家都適用的法律,只能照顧其中人數較多的一部分,由此就產生了分歧。支持者視之為正義,反對者則認為這是不平等條約。(當然,也不能說現有法律中的確有一部分的基礎法律確實是照顧到了所有人,但是僅依靠這些還不足以維持社會的安定和政府的運作。)
④ 哪裡能下載到博登海默的《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的讀書筆記
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片面深刻與全面平庸:我們需要什麼?
在「片面的深刻」這一話語獲得頗為廣泛認同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區別具體的語境來看待它。在學術研究領域,相對於平庸的全面而言,深刻的片面確實為人類的思想史作出了貢獻,在無數次的批判中仍然得以流芳百世。而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則應另當別論。
比如,自然法學派所宣揚的 「不言而喻」的權利、平等、正義、自由確實激動人心,可過分強調「惡法非法」會損害法律權威、導致法律的不穩定性;而實證法學派主張法律與道德應當分離,但是在立法和司法時又不得不考慮道德的因素。把二者綜合起來,則可能達到一種良好的效果。
又如,歷史法學派薩維尼認為,法律既不是專斷的意志也不是刻意設計的產物,而是緩慢、漸進、有機發展的結果。這種觀點對於立法要重視本國國情、歷史傳統當然有所助益,而不至於讓強烈的法律變革導致事實與規范之間的割裂從而損害法律權威。但是,立法不能一味消極的被動,通過相似傳統的法律移植對於法治進程來說無疑也具有積極意義。
⑤ 你的法理學筆記是那本教材的
吉林大學法學院開學發的教材是張文顯教授主編的《法理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但是我們上課從來不用那本書,更推薦姚建宗教授的《法理學——一般法律科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版本),感覺的確比張編的好
⑥ 張文顯法理學筆記
這個是我們的法理學期末考試題,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15分)1、任意性規則和強制性規則是依據( )來對法律規則進行的分類。 A、不同行為模式的角度 B、行為前是否有調整規則的角度 C、效力的強弱 D、法律規則內容是否確定2、關於法律問題的學問,在我國先秦時期被稱為( ) A、刑名之學 B、律學 C、法學 D、刑名法術之學 3、民法法系的形成是以( )為基礎的。 A、衡平法 B、普通法 C、羅馬法 D、判例法4、美國法和英國法作為英美法系中的兩個分支,兩者的共同點是都有( )之分。 A、普通法和衡平法 B、成文與不成文憲法 C、聯邦法與州法 D、判例法與制定法5、我國有權制定憲法和基本法律的機關是( ) A、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B、國務院 C、全國人大常委會 D、最高人民法院6、法學的研究對象是( ) A、社會現象 B、政治現象 C、法律現象 D、自然現象7、下列有關法律的特徵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 B、法律是調整人們行為的特殊行為規范 C 、法律規定了人們的權利和義務 D、歷史上的一切法律都是明確、公開的8、將法典的本質歸結為理性和正義的西方法學流派是( ) A、古典自然法學派 B、歷史法學派 C、純粹法學派 D、分析法學派9、下列那個不屬於法的基本要素( ) A、法律制度 B、法律概念 C、法律原則 D、法律規則10、下列那個不屬於《說文解字》中「灋」的含義是( ) A、公平 B、權力 C、裁判 D、懲罰11、社會主義法和資本主義法的區別表現在( ) A、 調整范圍不同 B、階級本質不同 C、規范內容不同 D、表現形式不同12、下列有關法律規則和法律條文關系表述正確的是( ) A、法律條文由法律規則體現出來 B、一個法律條文就等於一個法律規則 C、一個法律規則就等於一個法律條文 D、一個法律條文可以包括幾個法律規則在內13、按義務的效力范圍的不同,可將義務劃分為( ) A、公義務與私義務 B、對世義務與對人義務 C、主義務與從義務 D、專屬義務與可轉移義務14、每個公民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在法學上稱為( ) A、人身權 B、財產權 C、權利能力 D、行為能力15、在法律對人的效力方面,我國採取的原則是( ) A、屬地主義和保護主義 B、屬人主義和保護主義 C、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和保護主義相結合 D、以屬人主義為主,與屬地主義和保護主義相結合二、多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10分)1、法律規則的邏輯結構主要包括( ) A、條件假定 B、行為模式 C、法律後果 D、法律的技術性規定 2、法的規范作用包括( ) A、指引作用 B、評價作用 C、教育作用 D、預測作用 3、大陸法系的國家一般認為公法包括( ) A、憲法 B、行政法 C、民法 D、刑法 4、法律也有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是( ) A、法律不是調整社會關系的唯一手段; B、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C、法的抽象性、穩定性與現實生活的矛盾; D、法律適用的事實不都是可以確定的; 5、法的社會作用,主要有( ) A、社會監督 B、分配社會利益 C、實施社會管理 D、解決社會糾紛6、法律關系的客體主要包括( ) A、物 B、行為 C、精神產品 D、物質產品7、社會主義法的本質主要體現在( ) A、規律性與意志性的統一 B、階級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C、正義性與利益性的統一 D、穩定性與變革性的統一8、法律事實分為( ) A、法律後果 B、法律事件 C、法律行為 D、 法律動機 9、法律行為根據行為與法律的要求是否一致分為( ) A、合法行為 B、中性行為 C、違法行為 D、犯罪行為10、法律責任的特點包括( ) A、法定性 B、強制性 C 、自由性 D、當為性三、判斷正誤(每題0.5分,共5分)1、法理學發展決定各個部門法學的發展。2、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法的本質。3、奴隸社會法與封建社會法的不同之處是階級本質不同 、經濟基礎相同。4、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法與壟斷階段的法區別是:前者屬於權利本位的法,後者屬於社會本位的法。5、近代法律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事實平等。6、權力理念與權利理念是中國傳統法的理念與西方傳統法的理念的根本區別。7、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認為,法是人的意志的體現,只是這種意志是統治階級的意志。8、成文法與不成文法的主要區別是法的內容不同。9、法定性是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根本區別。10、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的根本區別是責任性質是否以懲罰性為主。四、名詞解釋(20分)1、 法律現象—是指法律這一客觀事物之本質的外在表現,是法律外部聯系的總和,是由法律規范所調整的、具有法律意義的、反映法律存在和運行的社會現象。2、法律關系—法律關系是指被法律規范所調整的,具有權利義務內容的社會關系。3、法律概念—是有法律意義的概念。即是對各種法律事實和法律現象的概括,抽象出它們的共同特徵而形成的權威性范疇。4、法的理念—是法的價值的觀念形態(法的理想),是法律心理高級、穩定的表現形式(法的信仰),具有主觀性和超經驗性。它含有法的理想與法的信仰之義,是人們對法的存在和運行的理想目標模式及其基本實現途徑與方法的信仰、期待和追求。五、簡答題(16分)1、比較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區別? 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區別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第一,法律淵源不同;第二法律結構不同;第三,法官的許可權不同;第四,訴訟程序不同;第五,法律分類不同。2、簡述法律規則的分類? 按照法律規則本身的不同特點,可以做出如下分類:1) 根據法律規則的強制性程度不同分為強行性規則與任意性規則兩種;2) 根據法律規則行為模式的不同分為授權性規則、義務性規則和權義復合規則三種;3) 根據法律規則的功能不同分為調整性規則與構成性規則兩種;4) 根據法律規則的內容的確定性程序不同分為確定性規則與非確定性規則兩種六、論述題(14分) 試論權利和義務的關系? 答:權利是指規定或隱含在法律規范中、實現於法律關系中、主體以相對自由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義務是指設定或隱含在法律規范中、實現於法律關系中、主體以相對受動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保障權利主體獲得利益的一種約束手段。其關系表現為下列四個方面:(1)權利和義務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具體表現為權利和義務的相互對應、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所謂相互對應是指權利離不開義務,義務也離不開權利,有尤其一必有其二;所謂相互依存是說權利是義務產生的前提和基礎,義務是權利得以實現的必要保證,缺少任何一方它方便不復存在;所謂相互轉化是說權利人在一定條件下要承擔義務,義務人在一定條件下也要享受權利,法律關系中的同一人既是權利主體又是義務主體。(2)權利和義務的另一關系式是社會的權利總量與義務總量的等式,一個為社會履行義務量多的人,社會必然應賦予其更多量的權利,這種等式關系是社會公正與正義的基本標准;(3)權利和義務的第三種關系是兩者價值的一致性與功能的互補性;(4)權利和義務的第四種關系是權利與義務的守恆定律,具體表現為三大比例關系:其一,在權利義務總量不變的前提下、私權利義務與公權利義務間成反比例關系;其二,私權利義務間的權利義務成等比例關系;其三,權利義務相對於一國經濟、社會文化以及民主的狀況成正比例關系。
⑦ 求 付子堂 法理學 筆記
這樣的問題在這里應該很難找到滿意的答案,這樣吧,如果你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我給你些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你可以嘗試一下一下的幾個途徑途徑:
1.如果你是考研的話,那就問問你所報考的學校的招生辦,看看學校那邊提供那些材料或者有沒有這方面的輔導
2.筆記這東西一般你可以在學校附近的復印社找到,而且可能比你在學校里找的東西都全
3.如果以上途徑行不通的話,那就去淘寶看看,有人可能會賣吧
4.加入社區或者q群,和大家交流,說不定誰就有你想要的東西呢
我能想到的就這些了~~~ 願你能找到你想要的東西~~~
⑧ 根據清朝發展的歷史 從法理學角度分析「落後一定挨打嗎」,2000字以上
中心大概是:如果法跟不上的話,就無法實行法治,沒有較完善的法制就無法治理好國家,就會造成社會的不安定,就會被列強有機可乘
從理來說如果科學水平跟不上經濟文化等等都跟不上社會發展的大潮流,就必定會被人家覬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