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立法程序國會州議會
⑴ 美國法律的立法者是誰
您好!
根據美國聯邦憲法第一章,聯邦級別的立法權屬於美國聯邦國會。不過,雖然這個屬於比較普遍的常識,裡面依然有很多細節值得推敲。比如,總統是否有間接的立法權以及聯邦法院是否對立法權有影響等等問題。
同樣根據美國憲法,第二章,Executive-即總統所代表的執行部門,對於國會的立法流程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比如,總統對於任何國會新出台並已經通過的法案(尚未變成法律)有一票否決權;再比如,總統可以給國會關於立法的提議(比如,奧巴馬覺得國會應該立法保障醫療體系的開銷,那麼就可以通過一些既定程序向國會提出建議)
至於法院,根據憲法第三章,法院可以判定已經通過國會和總統的法案抵觸憲法(包括所有的憲法修正案),並對相關問題給出最終解釋,即通過判法來間接立法。著名的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 1973)就是一例。
美國除了聯邦法律之外,每個州都有自己的立法部門來決定相關州法,因為根據聯邦憲法第十套修正案,「所有未被明細的聯邦立法權保留給各州的立法機構」。所以,每個州都有一個「迷你國會」,承擔和聯邦國會類似的責任(即立法),但是職權僅限於該州。舉一個例子,在加利福尼亞,個人只要年滿18歲就可以注冊結婚,但是紐約州可能要19歲,每個州的州法(往往涉及婚姻法,家庭法,刑法,以及具體的民事訴訟),就不是聯邦國會而是各州」迷你國會「來立法了。當然,在英文里,沒有「迷你國會」這個概念,所有的立法機構都叫「legislature」,「迷你」這個名稱只是幫助理解的。
所以總的來說,美國的聯邦立法者是聯邦國會,各州的立法者是各州的「議會」。而且,雖然名義上不論是聯邦國會還是各州議會,都是傳統意義上的立法者,但美國政府真正在運作的時候,其他兩個分支(除了立法,還有執法和司法)都或多或少的參與了立法者的角色。
希望對您有幫助。
謝謝。
⑵ 美國總統和國會兩院在聯邦立法過程中各具什麼作用
二)美國國會與總統
美國的政治原則實行的是國民主權與有限政府原則以及權力的分立與制衡原則,而且美國在處理國家與地方的關系方面實行的是聯邦制。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劃分由憲法規定。美國是典型的實行三權分立的國家。
美國國會是當今世界上最為活躍、最有權勢的議會。美國國會實行兩院制(參、眾或上下兩院)。美國憲法規定,國家的立法權由國會行使,國會是惟一的立法機關,是三權分立中的一個重要部門。本來准備實行一院制,與英國決裂的,但因各州大小不一,對名額分配意見不一,最後妥協還是實行了兩院制。兩院制的另一個理由:在憲法起草過程中,立憲者認為,要防止國會專制,必須有制約。如果一個法案由兩個分立的團體(一個代表人民,一個代表州政府)批准,那麼就可以減少草率。
美國下院即眾議院由民選產生,各州代表名額按人口比例分配,最多的州50多人,最少的只有幾人。
美國的上院即參議院原由各州立法機關或州長選派,現在也改由各州民選,各州不論大小均為兩名。
美國特殊的歷史背景形成了不同於其他西方國家的兩院制議會。除了兩院分別擁有少數特權外,憲法規定兩院享有同等的立法權。任何一項法律都必須得到兩院通過才能生效。美國參院享有的特權是批准總統的人事任免和總統締結的條約,如政府高官的任免,大法官的任免,審理眾院提出的彈劾案等。眾院的特權是對財政法案首先提出和審議,提出彈劾案等。
由於上院人數較少,只有100人,任期長,其威望高於眾院,往往處於優按勢地位。
1.美國國會的組織和結構
美國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在1913年以前參議員由各州選派,眾議員按人口劃分選區由選民直接選舉,現在都由選民直選。參議員性質上是代表各州政府利益的,但現在很難說代表誰。
美國參議院有議員100名,每州兩名。眾議院有議員435名按各州人口分配,每十年依人口統計數據在各州的變化,進行調整。
參議院議長由副總統擔任,但平時不參加辯論和表決,只在關鍵時刻投決定票。
眾議院議長由議員選舉產生,通常是多數黨議員。
參議院議員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院議員任期兩年,到期全部改選。兩院議員均可連任,不得兼任議會以外的國家公職。議員均有年齡和成為美國公民年限的限制。兩院議員的選舉方法是簡單多數制當選。
參眾兩院均有各種委員會,根據情況還可以設立特別委員會。
兩院議長中,眾院議長位置顯赫,他負責主持全院大會,領導和決定各專門委員會的工作,裁決議事程序糾紛,任命特別委員會成員等。
美國國會與英國議會不同,主要活動在各委員會進行。委員會是美國立法機構決策過程中最具影響、最重要的核心組織。一般委員會通過的法案在大會都能通過(如與中國實行永久正常貿易關系的議案在委員會通過後,在參眾兩院均順利通過)。兩院的常設委員會大致相當。主要有議事規則、賦稅、財政、撥款、國防、司法、外交等委員會。主席由多數黨議員擔任。主席的權力很大,對委員會工作程序和議員的表決影響很大。每一議案均先由相關委員會先行處理,若被委員會否決,等於喪失了在全院大會上表決的資格。一法案在一院通過後,須送另一院以同樣的程序進行,若兩院不一致,則由兩院組成協商委員會協調分岐。兩院通過後,送總統簽署後方生效。美國國會中有議會黨團,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有政黨委員會和政黨督導員,但約束力不如英國議會中的政黨組織。與英國不同的是,美國兩院除少數特權外,均有首先提出立法的權力。
2.美國國會的職權,可分為立法職權和非立法職權。美國憲法第一條規定,立法權惟有美國國會享有。立法程序實行三讀。非立法權實際上就是國會行使部分行政權和司法權。如財政權,批准任免權,批准對外條約權,調查權,彈劾權。財政權是國會特別重要的權力。憲法規定,政府的財政支出法案必須要得到國會的通過才能執行。如國會對政府的財政法案不滿意,可以自己制定預演算法案,通過後交政府執行。總統任命高官和最高法院及聯邦法院法官須參院批准。對外締結的條約須參院三分之二多數通過。調查權源於國會的知情權和立法權。國會的調查方法主要是各委員會召開的各種聽證會,目的是就某項立法的必要性收集材料,檢驗已通過的法律效力,調查議員及政府官員的任職資格及表現,或為提出彈劾案做准備。由於大部分聽證會是向公眾開放並廣泛報道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防止政府濫用權力和腐敗。彈劾權是憲法賦予國會的,對總統及其他高官、聯邦法官的重要監督權。由眾議院單獨提出並通過,參議院單獨審理並作出最後判決。
3.美國國會的特點
一是地方主義傾向。美國國會議員十分重視自己的選區,把選區選民的意見、利益和要求總是放在首位,這從議員公開的發言、辯論明顯表現出來。所以,美國國會形成統一意見的比率較低,議員之間個人的觀點差異大且毫不隱諱。這種現象與美國政黨對議員的控制力弱有很大的關系。美國政黨本身是一種沒有什麼約束的鬆散聯合體。
二是委員會作用突出。前面己經提到,國會中的委員會與國會本身一樣,同樣是全世界最有權威的議會委員會。它的經費有充分的保障,國會可以對某一委員會隨時追加經費。所以議員總是千方百計進入各種委員會。委員會被稱為「行動中的國會」。
三是重視資歷傳統。常有資深議員一說。一般擔任議長和委員會主席及重要委員會委員的都是資深議員。資深議員一般都任職三屆以上,有的直至終身
4.美國總統
總統由選民選出的選舉人選出,是一種近似直選。美國總統由美國獨特的選舉人制度選舉,表面上是間接選舉,實則是一種直選。在兩院,多數黨不一定是總統所在的黨,總統有時是少數黨,而在野黨有時是多數黨。由於美國總統是實際的直選,只忠於憲法,對選民負責,不對國會負責,獨立於國會,也不能解散國會,是國家政治權力的中心。總統的權力比較廣泛,既獨攬行政大權,又有一定的司法權,如赦免權和緩刑權,還是三軍的總司令,對內對外是國家的象徵。
美國各州依聯邦憲法和各州憲法組成政府和議會。各州體制與聯邦政府一樣,實行兩院制。但州立法中,有20個州的公民有創制立法權,有23個州的公民有復決權,有12個州的公民可依法提出罷免州政府官員,還有一些州可罷免地方政府官員。一些州政府官員由全民選舉,州長對他們的控制力較弱。包括州系統的地方法官有的是由全民或州議會選舉的。
地方除州一級外,還有市政府、縣政府、市鎮及鄉村政府。城市政府一般不受州政府領導,實行市長、市政委員會、市政會議加經理制。縣是州政府的代理機構、三權合一,與英國差不多。市政、鄉村政府一般實行直接民主制。
⑶ 美國立法在什麼地方
美國實行三復權分立制度,制立法權屬於議會機構。美國有三級議會,即聯邦國會、州議會和市議會。三級議會都有立法權,但許可權遞減,下級議會的立法不得與上級議會的法律相抵觸。美國實行兩院制,參議院是上院,眾議院是下院。一般立法程序是先由眾議院表決,半數以上議員同意就算通過,然後遞交參議院表決,也是半數以上通過,如果出現平手,就由副總統裁決。如果參議院也通過,就遞交總統審批,如果總統批准,就正式成為法律,如果總統拒絕簽署,就打回兩院重新表決,如果兩院都有三分之二以上議員同意,則不需簽署而生效,否則就作廢。大概就是這個過程。
⑷ 美國立國的時候,據說華盛頓及其國會制訂了十三條根本憲法,各州的法律只要不與憲法相沖突都有效,請問這
1_美國憲法的序言只有一句話,這篇序言僅僅闡明了制定美國憲法的理論基礎和目的。盡管如此,這篇序言尤其是最開頭的「我們合眾國人民」這段話卻成為美國憲法中被引用頻率最高的部分。
2_憲法規定實行聯邦制,肯定了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為原則的總統制民主共和政體。
3_規定了各州的相互關系和義務;憲法修正案提出和通過的程序;聯邦憲法和按照憲法制定的法律為全國最高法律;本憲法經9個州制憲會議批准後生效 。
4_這部憲法表明,美國在世界上第一次創造出既不同於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民主共和制,也不同於議會內閣制的總統制,使美國成為一個具有全國統一的中央政權的聯邦制國家。這種政治體制和國家結構形式後來為許多國家所仿效。
⑸ 美國立法流程急!懸100!
美國的立法程序
美國國會是美國政府的立法機構,故美國的立法程序,實際上就是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美國國會分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眾議院議員有435人,每一名議員代表一個國會選區,任期為兩年。眾議院里議員的席次是以每一個州的人口依比例計算,比方說加利福尼亞州人口眾多,選區也多,所以在眾議院里就有53名眾議員代表加利福尼亞州;相反的,懷俄明州雖然面積廣大,但是人口稀少,所以整個州就算一個國會選區,在眾議院里只有一個席位。參議院則不同,不管州的面積和人口多少,每一個州都有兩名參議員,所以參議院里總共有100席位,每一名參議員的任期為六年。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大體如下:
1.立法提案
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從擬定立法草案開始。在美國,任何人都可以擬定立法草案,但是任何新立法只有國會議員可以正式在國會里提出。在通常情況下,立法草案是由國會議員和其助理擬定的,這些議員會在其選區競選期間了解了選民對某些議題的想法,並向選民保證他如果選上將會在國會里提出其選民支持的立法草案。
參議員和眾議員被選民選入國會,其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制定法律。另外,議員的選民,不管是個人或組織,也可以把擬定的立法草案轉交給代表當地選區的議員。與此同時,美國行政部門,包括美國總統和內閣成員等也可以向眾議院議長或參議院議長提出立法草案。這種立法來源叫做「行政溝通」(Executive Communications)。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必須向國會報告「國家現況」,這就是為甚麼每年總統必須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的原因。總統通常趁這個時候向國會提出法案建議,在國情咨文發表過後,總統會正式把他的立法草案送交給國會有關委員會,委員會主席通常會立刻以原本的形式或修改過的版本向國會提出。
2.提案類型
提案的類型有四種。這四種形式包括法案(Bills)、聯合決議案(Joint Resolution)、共同決議案(Concurrent Resolution)和簡單決議案(Simple Resolution)。在參議院和眾議院里,大部份的立法都是以「法案」的形式提出。比方說,2001年到2002年期間,參眾兩院提出了8948 項法案和178項聯合決議案。在這些法案中,眾議院提出了5767項法案和125項聯合決議案。「聯合決議案」和「法案」兩者沒有很大的不同,兩者都需要經過同樣的立法程序,不過對美國憲法的修正案必須以聯合決議案的形式提出。這種決議案得到眾議院和參議院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後將直接送到總務管理局局長,讓總務管理局局長送交到各州徵求各州批准,不需經過總統批准。聯合決議案成為法律的方式和法案相同。
至於共同決議案和簡單決議案的處理方式則和法案或聯合決議案的方式有所不同。這兩種類型的提案通常和制定美國法律無關,而是和兩院議事規則、運作和表達兩院對事情的看法有關。所以當兩院通過這種類型的決議案後,決議案不會遞交給總統,要求總統批准。
共同決議案無約束力。眾議院提出的共同決議案得到全院通過後將由眾議院議事員簽署後做為記錄,參議院通過的共同決議案將交給參議院秘書簽署,兩院通過的共同決議案都不會遞交給總統採取行動。在國會開會期間,任何議員都可以提出新的立法。眾議院有關單位在收到新的立法後會給這個立法草案一個編號,然後把這個立法提案送交和這個立法有關的委員會(Committee)或小組委員會(Subcommittee),讓小組成員對草案進行審議。
3. 委員會和聽證會
根據國會圖書館的介紹,美國立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可能就是委員會的行動。委員會或委員會小組成員在這個階段對提出的立法草案進行密集的考慮,仔細研究和辯論,如果立法議題有足夠的重要性,委員會會通過舉行公共聽證會,來了解正反兩方對這項立法的意見。接下來,委員會小組成員將對這項新的立法投票,來決定對這項立法採取甚麼行動。委員會成員可以對提出的立法進行修改,委員會成員再投票決定是否贊成這些修改。如果這項立法沒有在委員會審議階段得到批准,這項立法的壽命就在這里結束了。
4. 全院表決到兩院協調
得到委員會多數贊成通過的立法將被送到眾議院全院,在眾議院院會中讓全體議員對立法進行審議,辯論和投票。這項立法通過適當議事程序在眾議院全院表決後,將送到參議院審議。如果參議院對眾議院的立法有修改,這整個修改後的立法必須再送回眾議院審議。眾議院和參議院有時會在同樣一個議題上有不同看法,像最近在美國炒得沸沸揚揚的移民法案問題就是一個例子。
5. 總統簽署
當會議委員會的成員達成共識後,同一個版本的立法草案將會分別在眾議院和參議院表決,如果立法草案在兩院都得到通過,這項草案將送交給總統,請總統簽署,成為法律。
這五個步驟就是美國的基本的立法程序。
⑹ 美英法的國會或議會都有立法權,議案的通過是否通過國會或議會
當然了
法國議會:
法國最高立法機關。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兩院組成。國民議會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參議院議員由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議會兩院擁有立法、監督政府、審批國家預算等項權力,但其權力受到總統和政府的制約。兩院以公開投票方式並由議會組成人員的絕對多數作出相同表決時,可以對總統的叛國罪提出控告。國民議會的權力大於參議院。財政法案只能由國民議會提出。在兩院對法案的審議發生意見分歧時,國民議會有權最後裁決。國民議會還擁有對政府的彈劾權。但彈劾案至少須有 1/10的議員署名,提出48小時後方能表決,並且必須得到國民議會的絕對多數才能通過。
美國國會:
美國最高立法機關,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出 ,每州 2 名 ,實行各州代表權平等原則。現有議員100名。當選參議員必須年滿 30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9年 ,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 。任期6年,每 2年改選1/3 ,連選得連任 。眾議員數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 ,由直接選舉產生,每州至少1名 ,人數固定為435名 ,必須年滿25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7年,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 。任期 2年,連選得連任。兩院議員長期連任現象極為普遍。議員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職務。
美國國會行使立法權。議案一般經過提出、委員會審議、全院大會審議等程序。一院通過後,送交另一院,依次經過同樣的程序。法案經兩院通過後交總統簽署;若總統不否決,或雖否決但經兩院2/3議員重新通過,即正式成為法律。國會還擁有憲法所規定的其他權力,如對外宣戰權、修改憲法權等。參眾兩院各自還擁有特殊權力。如總統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及總統任命的高級官員須經參議院「咨詢和同意」;參議院還有權審判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副總統;眾議院有權提出財政案和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總統。國會立法活動常受院外活動集團的影響。
國會兩院在各自議長主持下工作。眾議院議長由全院大會選舉產生,副總統是參議院的當然議長。兩院均設有許多委員會,還設有由兩院議員共同組成的聯席委員會,國會工作大多在各委員會中進行。
英國議會:
議會是英國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政府從議會中產生,並對其負責。國會為兩院制,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自有議會以來,通常在倫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築——威斯敏斯特宮(議會大廈)舉行會議。每年開會兩次,第一會期從3月末開始,到8月初結束,第二會期從10月底開始,到12月聖誕節前結束。
一、上院——貴族院
上院的議員不是選舉產生的,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法律貴族、家權貴族、終身貴族、蘇格蘭貴族、愛爾蘭貴族、離任首相組成。由於女王可以臨時增封爵位,而議員死亡無需增補,所以貴族院議員人數不定。上院議長不是選舉產生,他由貴族院中大法官兼任。開會時議長擔任主席。
上院的權力雖一再被削弱,但它在英國政治生活中仍然不能忽視,這是因為:
第一,它還保留財政法的討論權。由於貴族院有不少人擔任過國家的重要職務,富有經驗,他們對財政法案的意見仍然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它還保留對法案的一年延擱否決權,這對平民院的法案仍起阻礙作用,特別是對帶有時間性的議案拖延一年,就可使它實質性失效。
第三,它掌握著英國的最高司法權。
第四,對下院通過的法案經上院審查後可以糾正法案中存在的缺點和流弊,使法案更加完備,更有利於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
二、下院——平民院
下院是民主的代議機關,議員是選舉產生的。
平民院的職權主要是立法、財政和監督政府這三種權力。
⑺ 美國立案變成法律的過程
美國立案變成法律的過程如下:
無論是美國國會立法還是州議會立法,都要經過嚴格的程序,包括法案的提出、聽證、審議、辯論、表決、簽署、公布等。
立法提案權為議員獨有。議員既可以單獨提出,也可以聯合署名提出,政府不能直接提出立法草案,但可以通過影響議員,由議員提出,交國會常設委員會、特設委員會或者臨時委員會辦理。政府雖然不能直接向國會提出立法案,但政府建議是議案的重要來源,通常由委員會或者小組委員會主席(如該院多數黨與總統同屬一個政黨)或他們的少數黨首席成員(如該院多數黨與總統不屬同一政黨)提出。議員提出議案的數量之多,堪稱世界之最。20世紀60年代,平均每屆國會收到議案25000件,近年有所下降,屆均1萬件左右。但議案能夠最後獲參、眾兩院通過成為法律的很少,僅占議案總數的5%左右。
立法聽證不是必經程序,但已成為立法的基本程序。立法聽證主要是為公眾提供論壇,不同背景的證人,包括委員會委員、政府官員、利益群體、學術團體和與議案有關的其他公民,都可以為立法提供事實,發表意見。美國國會由兩院組成、利益群體,再在大會表決前進行第三次「宣讀」,總統在10個工作日內既不簽署。美國眾議院的眾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
眾議院又稱為下院,都可以為立法提供事實、主題,此次為「三讀」,政府不能直接提出立法草案,一院審議通過的議案須交另一院審議,但要在提出2天後方能付表決。將法案退回國會並附上簡短聲明,法案將不能成為法律,法案才能「起死回生」、眾兩院關於辯論的規則有很大不同,陳述否決原因,媒體可以現場直播聽證會情況。如果另一院對送來的議案不提出任何修正案,故每隔兩年改選約三分之一的席位,從而為法案的通過提供保證。
⑻ 美國有議會嗎有的話美國的國會和議會有什麼不同
美國國會是美國最高立法機關(legislative branch),由參議院(the Senate)和眾議院(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the Chamber of Deputies; the Lower House)組成。參議員(senator)由各州選民直接選出 ,每州 2 名 ,實行各州代表權平等原則。現有議員100名。當選參議員必須年滿 30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9年 ,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 。任期6年,每 2年改選1/3 ,連選得連任 。眾議員(congressman)數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 ,由直接選舉產生,每州至少1名 ,人數固定為435名 ,必須年滿25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7年,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 。任期 2年,連選得連任。兩院議員長期連任現象極為普遍。議員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職務。 美國國會行使立法權(legislative authority )。議案(bill)一般經過提出、委員會審議、全院大會審議等程序。一院通過後,送交另一院,依次經過同樣的程序。法案經兩院通過後交總統簽署;若總統不否決,或雖否決但經兩院2/3議員重新通過,即正式成為法律。 國會還擁有憲法所規定的其他權力,如對外宣戰權、修改憲法權等。參眾兩院各自還擁有特殊權力。如總統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及總統任命的高級官員須經參議院「咨詢和同意」;參議院還有權審判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副總統;眾議院有權提出財政案和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總統。國會立法活動常受院外活動集團的影響。 國會兩院在各自議長(speaker)主持下工作。眾議院議長由全院大會選舉產生,副總統是參議院的當然議長。兩院均設有許多委員會,還設有由兩院議員共同組成的聯席委員會,國會工作大多在各委員會中進行。
⑼ 美國立法流程
美國立法程序:
1、首先由美國兩個參眾兩院提出法案
2、參議院和眾議院同時投票表決法案,如若決議過程中有分歧,兩院都有立法權,對法案進行修改,修改協商後,參眾兩院再進行投票決策。
3、參眾兩院投票法案通過後,交由總統簽署。
4、美國法案正式生效。
美國立法權:
國會通過立法,批准政府年度財政預算並進行撥款,批准其賦稅、貿易、徵兵、財政等重要內外政策,批准政府及總統與外國政府和國際機構締結的條約、協定,決定戰爭與和平。
國會須經眾、參兩院三分之二以上議員提議,方能修改憲法,憲法修正案須經四分之三以上州議會批准後予以實施。
國會還有權提出、審議和通過大量無須總統簽署的各類決議案。
(9)美國立法程序國會州議會擴展閱讀:
美國國會立法權及其立法制度:
如果總統簽署了議案,那麼議案就具有了法律效力,成為法律。如果總統否決議案,那麼議院可能會修改議案以獲得總統的支持,或者以2/3多數推翻總統的否決(不能投棄權票),使議案自動成為法律。
如果送達總統時國會會期只剩不到十天,而總統在會期之內沒有簽字,那麼議案被擱置,自動失效(即口袋否決權,a pocket veto)。議會可以在下一次會議時重新引入議案。
任何一個議案的表決,只要有出席人數的1/5要求,就要將投票人姓名和所投結果在院報上公布,以便選民監督。
⑽ 比較英國議會與美國國會立法的三讀程序
美國國會行使立法權。議案一般經過提出、委員會審議、全院大會審議等程序。一院通過後送交另一院,經過同樣的程序。法案經兩院通過後交總統簽署;若總統不否決,或雖否決但經兩院2/3議員重新通過,即正式成為法律。國會還擁有憲法所規定的其他權力,如對外宣戰權、修改憲法權等。參眾兩院各自還擁有特殊權力。參議院有權審判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副總統;眾議院有權提出財政案和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總統。國會立法活動常受院外活動集團的影響。
國最高立法機關,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出 ,每州 2 名 。現有議員100名。當選參議員必須年滿 30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9年 ,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 。任期6年,每 2年改選1/3 ,連選得連任 。眾議員數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 ,由直接選舉產生,每州至少1名 ,人數固定為435名 ,必須年滿25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7年,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 。任期 2年,連選得連任。兩院議員長期連任現象極為普遍。議員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職務。
國會兩院在各自議長主持下工作。眾議院議長由全院大會選舉產生,副總統是參議院的當然議長。兩院均設有許多委員會,還設有由兩院議員共同組成的聯席委員會,國會工作大多在各委員會中進行。英國議會
議會是英國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政府從議會中產生,並對其負責。國會為兩院制,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自有議會以來,通常在倫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築——威斯敏斯特宮(議會大廈)舉行會議。每年開會兩次,第一會期從3月末開始,到8月初結束,第二會期從10月底開始,到12月聖誕節前結束。
一、上院——貴族院
上院的議員不是選舉產生的,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法律貴族、家權貴族、終身貴族、蘇格蘭貴族、愛爾蘭貴族、離任首相組成。由於女王可以臨時增封爵位,而議員死亡無需增補,所以貴族院議員人數不定。1986年貴族院共有1196名議員,其中有64名女議員,有349名終身貴族,其餘全部是世襲貴族。貴族多數是保守黨人,而且老人佔多數,貴族院平均年齡為63歲,80歲以上的有95人。這些貴族不拿薪金,但上一天班可拿一定的車馬費。所以恩格斯諷刺地稱上院為「退休政界人物的養老院」。
英國議會 上院議長不是選舉產生,他由貴族院中大法官兼任。開會時議長擔任主席。
上院開會時間與下院相同。開會法定人數僅3人,通過法案的人數為30人,經常出席會議的人只有100多人。只有當議案的內容涉及到議員切實利益時參加的人才多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工黨執政,在推行福利和社會改革政策時,又經常遭到上院用二年延擱否決權加以阻撓,於是1949年4月議會通過「議會法」,規定「公共法案若經平民院連續二個會議通過,雖經貴族院的否決,也可成為法律」,所以貴族院的延擱否決權從以前兩年減為一年,上院權力被進一步削弱了。
上院的另一職權,是行使英國的最高的司法權,它是英國本土各級法院的最高上訴法院,有權審理除蘇格蘭刑事案件以外的所有民、刑事案件。1870年自由黨執政時,以上院不是司法人才為由,打算取消上院的司法權,後來雙方妥協,保留了上院的司法權,而以加封法律貴族的方法來彌補缺乏法律知識的缺陷。
上院的權力雖一再被削弱,但它在英國政治生活中仍然不能忽視,這是因為:
第一,它還保留財政法的討論權。由於貴族院有不少人擔任過國家的重要職務,富有經驗,他們對財政法案的意見仍然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它還保留對法案的一年延擱否決權,這對平民院的法案仍起阻礙作用,特別是對帶有時間性的議案拖延一年,就可使它實質性失效。
第三,它掌握著英國的最高司法權。
第四,對下院通過的法案經上院審查後可以糾正法案中存在的缺點和流弊,使法案更加完備,更有利於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
對於這個「養老院」的存廢問題,自19世紀以來一直成為英國政治生活中爭論的問題,爭論的中心是廢除還是改造?保守黨始終主張改造而不廢除。工黨對這一問題先後主張不一致。1958年保守黨執政後制定了終身貴族法,其中規定首相可以把公共事務、文藝、科學、企業家、軍人、工會官僚等各階層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提請英王封為終身貴族,取得男爵的封號,進入上院。資產階級希望在保留上院的基礎上,通過擴大貴族范圍、增加貴族種類的辦法,在貴族院身上塗上幾筆民主的色彩,以緩和群眾反對情緒。
當然,英國人民的保守的愛惜國家傳統的性格也是上院得以存在的社會基礎。
二、下院——平民院
(一)平民院議員的產生和任期
下院是民主的代議機關,議員是選舉產生的。
目前英國下院議員通過普選、平等、直接、秘密的方式進行選舉。這是英國勞動人民經過100多年斗爭的結果。從1832年選舉改革開始以後,先後通過了1867年、1884年、1918年3個人民代表法,最終取消了選舉財產資格的限制。選民開始不以財產所有人的資格而以國家公民的資格參加選舉。1872年取消舉手投票採用秘密投票方式。1918年30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28年21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48年才取消了給予大學12個席位,實行了一人投一票的平等選舉制。1969年通過的人民代表製法規定選舉權的年齡由21歲降為18歲。
目前在英國凡年滿18歲沒有被法律取消投票資格的英國公民都有選舉權。但居住期限的資格仍保留,選民必須在某一選區中居住3-4個月以上才能在該選區選民冊上登記。凡年滿21歲的公民都有被選舉權。在選區獲得2名選民推薦和8名選民聯署同意都可成為議員的候選人,但貴族、主教、法官、高級文官、現役軍人、宣布破產者、重罪犯人、受權辦理選舉事務的負責人等沒有被選舉權。
下院議員選舉採用小選舉區相對多數選舉制。即每一選區產生一名議員,議員候選人只要取得相對多數就能當選。目前全國總共650個選區,選出650名議員。議席的分配蘇格蘭不少於71席,威爾士不少於35席,北愛爾蘭不少於12席,其他就屬於英格蘭的席位。
英國的競選費用很高,1983年英國各大黨的競選費用:保守黨因為得到大企業主的支持,花費了1500萬英鎊,工黨為250萬英鎊,社會民主黨自由黨聯盟為100萬英鎊。
英國下議院議員的成員比較復雜,特別在工黨得勢以來議員中議員有大地主、董事長、銀行界、工商企業界、律師、教員、新聞記者、農民、工人、工會職員等,在形式上似乎各方面的人都有代表,實際上要當選議員需要金錢和時間,議員每年要開會8個月左右,長時間的出席會議,倫敦生活費用高,沒有相當的資財很難承擔,因而議員中多數是有錢者,很少是真正的勞動人民。平民院法定任期為5年。但首相有權選擇合適時機,請求英王下令解散議會,提前大選,或者執政黨的重大決策、提案受下院多數議員的否決而被解散議會,徵求民意,提前大選,因而下院實際任期比5年短。平均任期不到4年。1987年英國議會大選時比規定日期提前11個月零28天。
此外在特殊情況下,主要在戰爭時期,議會任期可以延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10年到1918年才改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35年到1945年才改選,任期為10年。
(二)平民院的職權
平民院的職權主要是立法、財政和監督政府這三種權力。
立法權是指有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之權。英國議會的立法程序可分為三個階段:1提案;2討論決議;3送請國家元首批准公布。
第一階段是議案提出。全國議案分為公議案和私議案兩種。公議案是指涉及全國性並與政府有關的議案。它絕大多數由內閣提出,議員個人也可以提,但他們提的議案必須經議會特別委員會挑選後才能列入議程。
私議案是指涉及到地方法人、地方當局、某些集體或個人利益的議案,它由地方法團的代理人向下院私議案辦公室提出。私議案並不都在下院討論,大約有一半在上院討論。
第二階段是討論決定。英國議會對立法案的討論決定的程序是要經過三讀,一讀是宣讀議案名稱,說明目的,確定二讀的日期,將議案分發給議員;二讀淡化對議案逐條朗讀,進行原則的討論、表決,如通過便交給專門委員會審查,審查不能通過,法案就認為已被否決。委員會對議案作逐條詳細討論,進行修改後向院會作報告;第三讀對議案進行表決,這時只討論整個法案可否成立,不許逐條討論,除文句外,不得修改內容。三讀通過後交領域院通過,另一院也以三讀程序加以審議。
第三階段是把兩院通過的法案,呈請英王批准,並在"政府公報"上公布後生效。
財政權是議會的主要權力之一。人們把這種權力稱為「管理國庫的權力」或「掌握錢包的權力」。財政法案主要包括國家預算中的支出、收入、征稅、動用國家基金、發行公債等,這種權力屬於下院專有,財政法案只能向下院提出和通過。上院只有討論和提出建議之權。財政法案都由內閣提出,由於財政法案討論的時間有限,加上財政法案的否決會引起內閣的辭職和重新大選,所以多數情況下下院往往按內閣提出的數字通過,最多提一些批評和質問。
監督政府權是議會內閣制之下議會的重要權力,內閣要向議會負責,受議會的監督。議會監督政府的方式主要是對政府的質詢、對政府政策的辯論、批准條約、議會對政府投不信任票等方式。
對政府的質詢是指議員可以對政府各大臣職權范圍內的事提出質詢,要求答復。口頭質詢,議員每人每天最多提3個,書面質詢不限。議員的質詢和回答轉瞬就通過新聞媒介公之於眾,從而對政府造成壓力。
對政府政策的辯論時,在答復國王的議會開幕詞和討論國家預算時都要進行辯論。除此以外,則要得到政府的同意。質詢不能直接轉為辯論,如果這一問題需要辯論,需提出休會動議,要有40位議員同意或者有10位議員同意經議會表決贊成後,議會才能休會,休會後第二天用3小時進行辯論。據說,英國議會開會,怕議員們吵起來,特地備茶,以改善氣氛。這大概是中國茶道中庸、平和、包容精神的延伸。
議會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是資產階級認為內閣接受議會監督的有效手段。根據責任內閣制的原則,內閣必須得到議會多數的支持和信任,如果議會否決政府提出的重要議案、財政法案或對內閣通過不信任案,內閣應該辭職或提請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如果大選後,原執政黨仍佔多數議席,內閣可以繼續執政,否則內閣必須辭職。在兩黨制的英國這種情況並不多,除非發生了執政黨內部的分裂或者執政黨只掌握微弱的多數而反對黨和小黨聯合起來才能發生這種情況。
(三)下院內部的組織
下院機構有兩類:一類為委員會,另一類是管理機構。
下院中設議長、副議長。
在新的議會召集之處,就要選舉議長,議長由議會中多數黨提名爭得反對黨同意後選出。為表示議長的公正,議員當選議長後就要退出原屬政黨。在英國形成了一個習慣,即他在議會中抱超然態度,在兩黨中不能袒護一方壓另一方。議長主持會議進程、解釋議事日程時按照一套機械的原則,所以議長是一個有尊嚴而無實權的職位。副議長協助議長進行工作。
下院還下設常設委員會、全院委員會、特別委員會和聯合委員會。
此外,議會中還設辦公廳、秘書處、圖書館等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