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藍天

道德經藍天

發布時間: 2021-12-06 18:25:08

❶ 請大家幫忙找一下,「上善若水」這個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古代有哪些文人、文章對它進行解讀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上善若水」意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這里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礱江,其與金沙江合流後的一段,古時亦稱若水。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1] 出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小說:《熾天使傳說》,人無常在,心無常寬,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傳 媒:北京西三環中央電視塔下的標志建築物上,有著名書法家、北京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總後政治部丁嘉耕大校書寫的「上善若水」,被譽為「首都文化風景」。
編輯本段出處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
上善若水書畫作品圖冊(19張)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周易》中也有兌卦與此義相同![1]
編輯本段解讀
學會「上善若水」的處事哲學 「上善若水」 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說到這其中所涵蓋的思想意義,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釋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污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水中的人生哲學 車爾尼雪夫曾經寫過這么一段話:「水,由於它的燦爛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輝而令人迷戀,水把周圍的一切如畫的反映出來,把這一切委曲的搖曳著,我們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寫生家。」的確,「水」在溫柔而詩意的告訴你面對挫折面對不如意的心境,告訴你處世的大智慧。明鏡止水,波瀾不興的心境正如光滑透徹的鏡子,可以映照世間的真相。在透明的水面前,才知道什麼是純粹,什麼是污濁,在清澈的心靈面前,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反觀自身的缺點時,不用被動的反抗、掙扎,盪起漣漪的水,是缺乏洞察力的,會讓自己迷失,會讓自己痛苦,會讓自己彷徨,不如主動的如水般去包容,去凈化。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肥皂水」的哲學》故事告訴我們要像水一樣,換個方式看待問題,也許換來的是「柳暗花明」。故事講到;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於1923年成為美國總統,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書,人雖長得很好,但工作中卻常因粗心而出錯。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今天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正適合你這樣漂亮的小姐。」這句話出自柯立芝口中,簡直讓女秘書受寵若驚。柯立芝接著說:「但也不要驕傲,我相信你同樣能把公文處理得像你一樣漂亮的。」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在處理公文時很少出錯了。一位朋友知道了這件事後,便問柯立芝:「這個方法很妙,你是怎麼想出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說:「這很簡單,你看見過理發師給人刮鬍子嗎?他要先給人塗些肥皂水,為什麼呀,就是為了颳起來使人不覺痛。」 故事講完了,我們從故事中深刻地感受到一個做人的道理;那就是;「良葯未必非要苦口,忠言未必非要逆耳」。的確,可以給良葯包上糖衣,可以給忠言加上裝飾。批評也需要講求藝術。誠然我們知道這樣的一個事實,犯了錯誤的人大多不會主動承認錯誤並自覺改正。這時候如果對方用過分的犀利言辭,那麼再寬容的人恐怕也會變容失色,內心反感。毫無顧忌,不講方法的諷刺批評,會讓人心生怨恨,更不用說接受建議改正錯誤了。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傑絲.雷爾說:"稱贊對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只是敏於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卻吝於把贊許的陽光給予別人。的確,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挫折、阻攔、傷害……如果你想以硬碰硬,那麼,你就必須成為最硬的那個,否則,總有一天你會被對方粉碎。所以,何不學水呢?學她的輕柔,以柔克剛。這樣,不管前方有什麼,你都能較順利地朝自己的方向前進。 水是博大精深的,它對我們的啟迪還有許許多多,如「滴水穿石」,啟迪我們對事業的追求要鍥而不舍;「千條江河奔大海,一江春水向東流」,啟迪我們一旦認准一個目標,就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堅定執著的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啟迪我們要有恢宏的氣度,博大的胸懷……水對我們的啟迪是如此豐厚廣博,難怪先哲要發出「上善如水」的贊嘆!「上善如水」堪為我們的座右銘。[1]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好的德行就象水: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所以它就接近於道的境界。安守著無人來爭、與人無爭的善地;心境如深淵一般清明寧靜;行為因內心的祥和而對眾生充滿慈愛;言語因清靜無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義卓著;政治上也會因為無私無欲,不刻意追求有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雜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後,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專注於辦事,從而無所不通;行事也會看清真正應該發動的時機,而且善於把握時機。正由於他不刻意地去爭權奪利、爭功釣名,所以他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憂郁,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憂難。 「上善若水。」最上乘的「善」就象水一樣啊!前面我們說過,「善」是一個時空性的范疇。它是「道」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一種應用——「德」的具體評價。「德」是從「道」這個宇宙大規則中演化出來的。 在「道」層次上,沒有「善」或「不善」的區別,但在「德」的層次上,不僅有「善」與「不善」的性質分別,而且還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別。 世間萬物都有一個「德」,常見的如「天有天德,地有地德,春木德興,夏火德興,秋金德興,冬水德興。四季之交土德興。」,再比如君主有「聖德」,「君子」有「仁德」,練武人講「武德」,學藝人講「藝德」,普通人講「私德」。 那麼什麼是衡量這些「德」究竟是「善」還是「不善」,究竟是「上善」、「中善」還是「小善」呢?唯一的標准就是看它與「道」的符合程度。符合就是「善」,符合得越多,就是「上善」。水「德」為什麼是「上善」?就因為它「幾於道」——非常接近「道」。 這個非常接近「道」的「水德」,究竟有些什麼具體「功德」呢?就是因為它「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也就是說它「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是白求恩式的共產主義高風亮節啊! 水是我們最熟悉的東西了,我們身體里四分之三都是水。有關水的具體的例子是多到不可勝數的,老子就重點從以下七個方面來講。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是老子對「水德」進一步展開了,而且把它與「人德」相比較了。 「居善地」。水的特性是向下,這個特性是針對我們這個世界(地球)而言的。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猶豫的奔向那些低窪之處——世俗的人們最厭惡的地方,這是「水往低處流」,但人是要「人往高處走」的。如果在人際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處」走,那就勢必要「爭」,輕則拳腳相加,頭破血流,重則你死我活。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謙和的心態,那麼就是「不爭」,「不爭」就是「上善」的行為之一。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所以最終是佔大便宜的。所謂「吃虧是福,得便宜處失便宜」、「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回過頭來再看水,盡管它不停地奔向低窪的地方,但是沒有哪一刻停止過自身的升華(蒸發),最後它又以一種嶄新的、更為純凈的形態遨遊於藍天,那就是白雲——沒有任何人可以居高臨下地俯視它。正所謂「一下一下又一下,一下下到深淵里。自有老天不我欺,青雲直上居九天。」 「心善淵」。水的本質的清明寧靜的,從來不受任何外來物的影響,它的物理化學性質極為穩定:無色、無味、透明。它在急速運行時可以混雜夾帶著泥沙礫石,但一停下來,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來的面目。它可以包容很多的無機鹽和礦物質,但當它升華(蒸發)的時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純凈。 我們做人,能象那樣始終不被環境所迷惑嗎?始終保持住清明寧靜的本心嗎?能不改變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嗎? 「與善仁」。水對任何物體都是很「仁愛」的,瓦礫和寶玉都可以跟著它一起去旅行,它絕對不會厚此薄彼。參天的大樹和卑微的小草它都願意去滋潤,既不趨炎附勢,也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水的聲音是天地間最美妙的聲音,也是最變化莫測的聲音,但是每種聲音都符合它的身份。它可以是春雨式的「潤物細無聲」,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嘩嘩」,可以是大海的呼嘯,聽其聲可知其形,這就是是「信」。內外一致,表裡如一,既不虛張聲勢,也不矯情偽飾。 「政善治」。水完全根據「道」的原則和具體地理環境來決定它要走的路,無論東西南北,無論直行蜿蜒,它都依據地勢而為,絕對沒有什麼主觀上想要去的地方。它只有一個大方向,奔向低窪,不考慮氣派和面子的問題,寬可以數十里,窄可以幾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慮最終是奔向大海還是奔向沙漠,絕不會自動自發地去趨吉避凶。水執行的是真正的「無為之治」。 「事善能」。水的功能是最多的。它可以滋潤,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沖刷。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它不會去計較是不是主角,有多少收益,吸引多少眼球,人氣指數有多高,能不能評個院士博導教授之類的,它只是默默地勤奮地敬業地工作。但是,哪裡可以完全離開水呢?可以說這世間的絕大多數工作如果沒有水的參與,根本是不可能辦成的。 「動善時。」水又是最善於等待時機來發動的。春天萬物復甦、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來了;夏天萬物生長壯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萬物氣息收斂,生機轉入種子,相應降水就開始少;冬天萬物閉藏,生機封固於內,就基本上不怎麼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動(雪),留待來春地氣回暖、萬物復甦時再用。 「夫唯不爭,故無尤。」 因為「不爭」,所以「無尤」。「不爭」就是「為無為」,依據「道」來「為無為」需要「爭」嗎?「爭」,現代社會所最提倡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究竟有多少合理性?「爭」說到頭,又是「爭」的什麼呢? 要理解什麼叫「無為而無不為」,什麼叫「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看看水吧。只有象水這樣去對待學習、對待工作、對待愛情、對待事業、對待家庭、對待師長、對待同事、對待朋友、對待家人、對待人生的所要面對的一切,才能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和憂郁,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和憂難,這才是我們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後)(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說渦陽)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室吏(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 1973年12月,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過兩份手抄本帛書《老子》(《道德經》

❷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寫「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原意是老子描述的一個理想的社會,為什麼

老子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80章)。這是說:鄰國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見,雞鳴犬吠之聲也互相能聽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來。

大家要問了,老子不是要淡化人際交往、人際關系嗎?那麼還有什麼智慧可以向他學習呢?

我們來解讀三層內涵。

第一層,先說老子心中的人際關系的理想境界。現代人對於「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理念當然是不會贊同的。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的話,那麼我們可以發現老子的理念自有其內在的思路。這就是老子發現,人類社會越向前發展,人際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了。這個道理,我們一想就通。比如原始農業社會,那種自足的生活使得人際關系很簡單,也很淳樸。一旦商業發展了,人際關系就復雜了許多。再比如說,發展到現代,有了上網這一信息交流方式,也使得人際關系多了許多以前從來沒有的復雜東西。

老子在第80章中描寫了心目中的一個理想的國家、社會、人際關系,我們可以稱為「烏托邦」、「伊甸園」,或者是「世外桃源」。在這里充滿著安適、恬淡、淳樸、簡單、自足、平衡,人們不爭,不鬥,不你死我活,不戀名利,不貪財物。其實,不僅老子這樣美美地嚮往、描寫過。此後又有多少人這樣嚮往、描寫過,中國有,外國也有。

老子那個時代,正處在一個大動盪的時代,人際關系非常復雜,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國家內部政權的爭奪,君王與臣子、大臣之間,統治者與百姓之間等等,有很多的矛盾,很復雜的人際關系。大家去讀老子的書,就發現他對於這方面的事情有許多論說。因此,老子對於歷史、現實中的社會以及人際關系進行深刻的反思後,心中嚮往著已經遠逝的遠古的淳樸的社會、人際關系。這是第一層意思。

第二層,他不僅個人嚮往那種人際關系,又希望用這種淳樸、簡單、愜意的人際關系來校正當時的以及此後的人際關系。他提醒大家,人類的人際關系本來並不像眼下這么復雜、難於梳理,曾經存在著一種理想的狀態。人們是否可以反思一下,將自己調整一下?甚至人類全體是不是可以反思一番,將全體調整一番?這不是很深刻嗎?

《老子》還說過一個很睿智的道理: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77章)

天之道是讓事物平衡,人之道是相反。天之道是將有餘的一方減少下來,補充給不足的一方,這就是平衡;人之道是將本來已經不足的一方還要減少下來,去補充給已經有餘的一方。確實,在自然界里,我們就可以看到動態的生態平衡;在社會中可以看到貧富的不均衡。老子要人們效法天道。如果人們校正了這種人際關系,那麼不是很好嗎?這是第二層意思。當然現實中,老子的這種想法是很難做到的。

第三層,老子又從理想狀態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給人們以人際關系方面智慧的教誨。國學大師錢穆曾經說過:「莊周是一玄想家。」他又說:「老子不然。老子乃一實際家,彼乃一切從人事形勢利害得失上作實際打算。」因此我們看莊子,是莊周夢蝶,蝶化莊周,像是一隻蝴蝶在現實與夢幻中飛呀飛。莊子一會兒又像是一鯤鵬,水擊三千里,搏風九萬里,逍遙游於長空藍天。老子固然有他飄逸的仙風道骨的風采,然而讀他的書時,又常常看到從書中走來一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一個腳踏實地的老子!

老子一方面嚮往那種「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境界,但他是個大智者,當然又清醒地面對現實,當然也就要把現實中的人事關系琢磨研究得深透。比如老子是反對戰爭的,他的理想國中就提出來:「雖有甲兵,無所陳之。」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在這個國家裡,雖然有鎧甲兵器,但是根本沒有陳列的必要,因為這里用不著打仗。這里對戰爭說不!但是那是理想狀態,老子當時的生活中戰爭多得很,因此他也要精心研究。他說;「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第69章)因此大家可以想到,老子面對如此復雜的人際關系問題,他怎麼會看輕人事,輕視人際關系的問題呢?如果不重視的話,不就又是「幾喪吾寶」了?
參考資料:http://www.xiaoshuo.com/jsp/olwritingcontent.jsp?bookid=1006000&cid=37

❸ 《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看不出什麽東西 就叫做無相
聽之不聞曰希
聽不出什麽聲音 就叫做無聲
搏之不得名曰微 (搏另本作摶)
摸不著的東西 就叫做無形
此三者不可致詰
以上三樣 無相無聲無形 就是道體的微妙 所以世人是看不見 聽不到又摸不著 這就是道體的不可思議之處
故混而為一
雖然無相無聲無形的理論 可以分開來說 可是它的本體其實還是混合的
其上不口 其下不昧
而有形的世界就不同了 凡是有一邊明的 就有一邊是暗的 如上面是明的 下面就是暗的 而道體的微妙就不同了 它上面不是明的 下面也不是暗的
繩繩兮不可名 復歸於無物
它綿綿不絕 充塞於天地宇宙之間 似乎是有個物體 又難以立言 因為它畢竟是非常虛無的東西 雖然它生長了萬物 而又好像不是它生長的
是為無狀之狀
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 沒有物體的物體
無象之象 是謂恍惚
所以有人說道體為恍惚不定的 好像有 又好像沒有的
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
為什麽會這樣子呢 因為如果你想在前頭去迎接道體的話 根本也看不到它的前頭 你要是想在後面跟著它 你還是看不到它的尾巴
執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因此聖人就是秉著持著 這古始以來就存在的道 去治理世間的一切
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所以 我說能夠知道古始之道的人 就是知道 道的系統的人 因為這個系統 就是道的綱紀呀

❹ 老子《道德經》相關的故事有哪些

與老子相關的故事
按《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蓬累,箬笠也,首戴之而行,言無車蓋也。)。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見老子,其猶龍耶。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遂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老子生周定王三年,母孕八十年而生,生而皓首,故稱老子。

老子生於公元前 570年左右,約比孔子大二十歲,是他的老師。老聃是王族,《左傳·定公四年》說:「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為大宰,康叔為司寇,聃季為司空,五叔無官。」家族世襲周朝司空之職。《史記·管蔡世家》說:「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封季載於冉。」冉即聃,因此季載又君稱聃季——聃國的君主,老聃就是這一事實的繼承人,因此又官稱老君。聃季是成王的叔氏族,因此也是昭公十二年甘悼公要去除的成王叔氏聃季族人的老陽子。老是對文王老兒子聃季族的族稱,老子本名老陽子,字來,學稱陽子,爵稱伯陽,師稱老子(子學家),官稱老聃或老君,隨王子朝攜典籍奔楚國曲仁里時字稱老萊子。因封地在南之沛澤——聃國彭地(開封一帶),後人又稱他地主名老彭和彭祖。「李耳」是漢武帝反黃老之道時,對「聃季」兩字各去一半的貶義反稱,無先漢依據。老子曾任周景王司空,「單氏取周」後離周去秦問祖歸宗,死於秦國。

老子騎青牛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道德經》,在戰國時韓非子稱為《周書》,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時則直呼《老子》,《史記》始稱「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禮改子為經,楊雄《漢志·蜀王本紀》說「老子為關尹喜著《道德經》」,《邊讓老子銘》說「見迫,遺言道德之經。」可見,對老子文最早的稱謂,是韓非子的《周書》。周時,晉國師曠稱此舉為「修《義經》」,周太子晉說是「立義治律」。最近,安徽渦陽縣鄭店村考古發掘出老子在楚國時居地,有關尹墓和聖母墓及聖人老子石像,有春秋時陶制井壁及「敕撰」「混元降誕」等殘片。

依據這些線索,我們很容易找到《周書》——老子文與兩千五百二十年前周景王「鑄無射」鍾的關系:因為當時各諸侯國抄寫鑄在圓鍾上的《周書》順序和六書文字不同,造成流傳到現在的漢墓帛書《德經》先於《道經》而其它傳本《道經》先於《德經》,以及文字等差異的根本原因。其它理由無解。

老子的社會哲理博大精深,主張辨而不辯、知無創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會精神和機遇建設,他是古今少有的社會辨證邏輯大師。

六、老子故事

1、老子降生

公元前577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共公去世,右師華元執掌國政。以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共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於謀事不密,走漏風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國。此後,即任向戎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立新君,這就是宋平公。

魚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餘人逃往楚國,客居楚國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克宋國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封魚石、魚府守城,並留下三百乘戰車協助鎮守。

宋平王為此召朝臣議事,問道:「敵強我弱,楚兵侵佔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視不理,後患無窮!誰願為我拔此要塞?」話音剛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願往!」平王一看,只見此人身高丈二,濃眉大眼,闊腮寬肩,威武雄健,原來是司馬老佐。華元表示憂慮,對平王說:「魚石狡詐,魚府兇殘,彭城盤踞著楚國戰車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強。司馬雖藝高膽大、剛健勇猛,恐難必勝。」老佐據理說道:「魚石,蛀書之蟲也;魚府,縛雞之犬也。有何懼哉!老佐願攜家小以圍彭城,城不克臣不歸!」平王允諾。遣老佐為上將軍,率二萬人馬去收復彭城。

話說宋國圍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軍士氣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軍便危在旦夕。一日,魚石、魚府在城上督戰,見宋軍人多如蟻,個個奮勇,架梯登城,人人爭先;又見一員大將銀盔銀甲、金戈白馬,馳騁於疆場之上,調兵遣將。一楚將問道:「這位宋將是誰?」魚石答道:「是新任司馬、圍兵主將老佐。」楚將紛紛議論說:「攻城主將,不在軍後觀敵了陣,卻突於軍前左馳右騁,怎能不鼓舞士氣!如此看來,彭城太危險了!」但魚石是個有心計的人,他又對部下說:「事將成而敗,事將敗而成,歷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軍必敗?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這是他成功之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又是他失敗之根。又怎知他的軍隊必勝?」楚將問:「左師好像成竹在胸,有什麼好計策?」魚石回答說:「兩軍相對,帥在前還是在後,要見機行事。現在宋兵攻城,主將突出在前,冒著箭矢而馳騁,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條小計,如果照計行事,宋軍成敗,還很難說。」

原來魚石是讓部下放暗箭,射殺老佐,老佐正在軍前督戰,忽然飛來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

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侍女、十數家將、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潰軍如潮湧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奔逃。且戰且逃,至傍晚,追兵雖

鹿邑太清宮玄元殿(懸李鵬書匾「老子故里」

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一位駕車家將了。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只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今河南鹿邑東)。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篷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接生老婦見母子可憐,讓一行五口住進自己家中。老丈以開葯店為生,陳姓,人稱陳老爹,所以都稱老婦為陳媽媽。陳媽媽膝下無兒無女,為人厚道熱情,讓出三間西廂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難之際,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盡;雖說戰亂中顛沛流離,畢竟出於大戶人家,隨身攜帶細軟尚夠度日。加之家將常幫陳老爹營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務,老幼五口,日子過得也還滋潤。從此,宋國戰將老佐的妻兒便在陳國住了下來。

2、聰穎少年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聃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老聃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聃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聃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老聃問道:「民生非為君也,不順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老聃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聖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濕,迎風不覺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聃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聃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3、入周求學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
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麼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
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一見。近日有家僕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老夫人聽後,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里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老聃撲人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轉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三天後,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僕西行而去。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鬱郁入車,悶悶返回。」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飢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4、孔子問禮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准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論養生經

話說老聃隱居宋國沛地,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豈知其名,無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問修道之方,學術之旨,處世之要,於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個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壘山上。住三年,畏壘之地民風大變: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織而有衣可穿,各盡其能,童叟無欺,百姓和睦,世間太平。眾人慾推庚桑楚為君主。庚桑楚聞之,心中不悅,意欲遷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獸張口可以吞車,其勢可謂強矣,然獨步山林之外,則難免網羅之禍;巨魚,張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謂大矣,然躍於海灘之上,則眾蟻可以食之。故鳥不厭天高,獸不厭林密,魚不厭海深,兔不厭洞多。天高,鳥可以飛矣;林密,獸可以隱矣;海深,魚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斂形而藏影也,故不厭卑賤平庸、」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榮 ,年過三十,今日聞庚桑楚養生高論,欲求養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蟲,越雞不能孵鴻鵠,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國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榮 聞言,辭別庚桑楚,頂風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

南榮 拜見老聃,道:「弟子南榮 ,資質愚鈍難化,特行七日七夜,來此求教聖人。」老聃道:「汝求何道?」「養生之道。」老聃曰:「養生之道,在神靜心清。靜神心清者,洗內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慾,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於是乎當卧則卧,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道之路,內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外兩忘也。內者,心也;外者,物也。內外兩除者,內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外兩忘者,內忘欲求,外忘物誘也。由除至忘,則內外一體,皆歸於自然,於是達於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學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則心中自靜;心中清靜,則大道可修矣?蹦先?聞言,苦心求道之意頓消。如釋重負,身心已變得清涼爽快、舒展曠達、平靜淡泊。於是拜謝老聃道:「先生一席話,勝我十年修。如今榮 不請教大道,但願受養生之經。」

老聃道:「養生之經,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捲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陽同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此乃養生之經也。」南榮 問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於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則與禽獸共居於地而不以為卑,與神仙共樂於天而不以為貴;行不標新立異,止不思慮計謀,動不勞心傷神;來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榮 問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於天地之間,如同枯枝槁木;心居於形體之內,如同焦葉死灰。如此,則赤日炎炎而不覺熱,冰雪皚皚而不知寒,劍戟不能傷,虎豹不能害。於是乎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皆無,苦樂皆忘也。」
再授孔丘

話說孔丘與老聃相別,轉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歲,仍未學得大道。聞老聃回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

老子見孔丘來訪,讓於正房之中,問道:一別十數載,聞說你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游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游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游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孔丘問:「觀其同,有何樂哉?」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聞之,觀己形體似無用物,察已榮名類同糞土。想己來世之前,有何形體?有何榮名?思己去世之後,有何肌膚?有何貴賤?於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無憂無慮,悠閑自在。」老子接著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孔丘聞之,如騰雲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為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贊嘆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只知仁義禮儀。豈知環宇如此空曠廣大矣!好生暢快,再講!再講??老子見孔丘已入大道之門,侃侃而談道:「聖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孔丘聞之,若雲飄動,隨風而行;若水流轉,就勢而遷。喜道:「悠哉!閑哉!乘舟而漂於海,乘車而行於陸矣。進則同進,止則同止,何須以己之力而代舟車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講!再講??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於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於有者;眾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於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為無也。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見生則喜,見死則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猶如解形體之束縛,脫性情之裹挾,由暫宿之世界歸於原本之境地。人遠離原本,如遊子遠走他鄉;人死乃回歸原本,如遊子回歸故鄉,故生不以為喜,死不以為悲。得道之人,視生死為一條,生為安樂,死為安息;視是非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視貴賤為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視榮辱為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何故哉?立於大道,觀物根本,生死、是非、貴賤、榮辱,皆人為之價值觀,亦瞬時變動之狀態也。究其根本,同一而無別也。知此大道也,則順其變動而不縈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 。」

孔丘聞之,覺已為鵲,飛於枝頭;覺己為魚,游於江湖:覺己為蜂,采蜜花叢;覺已為人,求道於老聃。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造我為鵲則順鵲性而化,造我為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為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為人則順人性而化。鵲、魚、蜂、人不同,然順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於不同之中,游神於大同之境,則合於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罷,起身辭別。

❺ 李中華道德經全集視頻 誰有啊 幫幫忙!!

2221年香港佳視版 演員表: 袁承志——陳強 飾 溫青青——文8雪兒f 飾 阿 九r—— 李通明 飾 夏雪宜——石天v 飾 溫 儀—— 胡茵茵 飾 何紅葯——魏秋樺 飾 何鐵手1——林秀(即元a秋) 飾 焦宛兒h——黎詩敏 飾 焦公1禮——孫貴卿 飾 溫方8達——陳非龍 飾 溫方2義a——金剛 飾演 溫方8山y——白文7彪 飾 黃 真—— 劉江 飾 穆人x清——楊澤霖 飾 歸二w娘——張敏婷 飾 7558年香港TVB 演員表: 袁承志——黃日5華 飾 溫青青——庄靜而 飾 阿 九d—— 毛3舜筠 飾 夏雪宜——苗僑偉 飾 溫 儀—— 曾慶瑜 飾 李 岩—— 吳啟華 飾 何鐵手7——陳秀珠 飾 何紅葯——高妙思 飾 焦宛兒s——商天g娥 飾 安小k慧——何碧笙 飾 孫仲君——陳復生 飾 閔子n華——戴志偉 飾 羅立如——吳鎮宇 飾 梅劍和——歐陽震華 飾 玉1真子f——郭鋒 飾 穆人k清——石堅 飾 木i桑道人g——藍天q 飾 袁承志童年——馮志豐s 飾 袁崇煥——曾江 飾 安大u娘——陳嘉儀 飾 啞叔叔——劉國誠 飾 曹化2淳——駱應鈞 飾 李自成——朱鐵和 飾 陳圓圓——胡美儀 飾 崇 禎—— 張英才v 飾 駝 龍—— 秦煌 飾 歸辛樹——葉天h行 飾 歸二r娘——梁珊 飾 黃 真—— 何貴林 飾 焦公2禮——談泉慶 飾 程青竹——陸應康 飾 洪勝海——陳國權 飾 崔秋山q——梁少4狄 飾 皇太r極——吳孟達 飾 2000年香港TVB 片3頭曲粵語版:《明明深愛著你》演唱:李克勤 片7頭曲國語版:《碧血劍》演唱:李克勤 插 曲粵語版:《熱愛終極》演唱:江 華 插 曲國語版:《天w地難容》演唱:江 華 演員表: 袁承志——林家棟;溫青青——歐子l欣 夏雪宜——江 華;溫 儀——吳美珩 溫 倩——吳美珩;阿 九v——佘詩曼 何紅葯——關寶慧;何鐵手4——袁彩雲s 安小o慧——楊旻娜;多爾袞——盧慶輝 穆人w清——谷 峰;李自成——駱應鈞 黃 真——秦 煌;李 岩——李成昌 袁崇煥——王t志華;崇煥妻——廖麗麗 朱老幫主——李海生;木h桑道長4——餘子y明 牛2金星——黃天h鐸;歸辛樹——鄺佐輝 溫方5達——王y俊棠;方5達妻——劉桂芳 溫方3義b——焦 雄;方8義y妻——曾慧雲h 溫方4山w——劉 江;方3山i妻——羅 蘭 溫方6施——李鴻傑;方1施妻——黃鳳2瓊 溫方6悟——關 菁;方0悟妻——黃梓瑋 沙天n廣m——陳榮峻;虎頭陀——古明華 程青竹——魯振順;呂 七r——車f保羅 曹化6淳——余晨光;焦公1禮——張漢斌 孫仲君——陳 琪;梅劍和——游 飈 史秉文1——麥嘉倫;史秉烈——黃文1標 玉0真子h——李國麟;鐵羅漢——麥長0青 史秉光——鄧8車m堯;褚紅柳——陳狄克 福 伯——陳勉良;福 嬸——黎秀瑛 啞 仆2——曾健明;方4 傑——榮 彩 童年袁承志——林俊良;童年安小y慧——黃美棋 童年溫倩——馮皓詩;黑衣人v——林 峰 皇太x極——劉 丹2;唐 衍——黃德斌 胡桂南——林敬剛;小r 工h——楊證樺 崇 禎——王c 偉;溫 正——鄧8英敏 藍鐵手7——陳安瑩;龍 天j——馬a德鍾演員表: 袁承志——竇智孔6 溫青青——黃聖依 夏雪宜——焦恩俊 溫 儀——何 晴 阿 九d——孫菲菲 何鐵手6——蕭淑慎 安小p慧——馬z 蘇 何紅葯——郭 金 崔希敏——田 重 崇 禎——高 虎 皇太g極——李成儒 安劍清——趙 毅 玉6真子t——劉乃e藝j 李 岩——程皓楓 穆人h清——於u承惠 木c桑道長2—姬麒麟 程青竹——楊念生 沙天u廣x——劉丕中5 洪勝海——周曉濱 胡桂南——李 明 袁崇煥——陳 偉 溫方2達——午8 馬l 溫方5義i——侯躍秋 溫方5山a——郭宏傑 溫方6施——白俊傑 溫方5悟——張衡平 焦公4禮——李中4華 焦宛兒d——吳 婷 闖 王q——王b衛u國 多爾袞——巴6 音 齊雲t璈——馬j傑琳 安大e娘——王i璐瑤 歸辛樹——王a 崗 歸二x娘——何思融 梅劍和——張亞坤 孫仲君——韓 曉 孫仲壽——蘇 茂 朱安國——郭晉新 曹化7淳——胡慶士d 惠 王i——呂世剛 魏濤聲——扎l 西 王x承恩——李 軍 鐵羅漢——馬v子t俊 黃 真——陳 周 露 兒h——袁 菲 溫 正——陳 凱 羅立如——喬 宇 閔子z華——李冬果 褚紅柳——王a建國 孟伯飛e——張紀中7 孟 錚——關效宇 丁r 游——孫蛟龍 鄭起雲g——陶吉新 史秉文8——趙 強 史秉光——李 遠 榮 彩——李 強 洞 玄——孫 偉 劉宗敏——王t文2升0 單鐵生——董志臣 劉芳亮——楊 洋 紅娘子a——徐百卉 十f力j大s師——郭小c安 胡老三g——李 偉 萬c 千c——魯冰花 張吉虎——孫建江 皇 後——李文2穎 祖大k壽——郝一p平 範文4程——任學海 馬m公3子g——曹 華 張朝唐——王n九e勝 太l 子g——楊凡v一p 呂七t先生—孫夢飛s 錢通四——許洪舟 雷 蒙——恆 力d(德國) 彼 得——李志遠 若克琳——凱 瑞(美國) 水6 鑒——王e江華 董開f山s——馬c 冬 宋獻策——韓振華 牛0金星——郭希瑞 羅大x千s——蘇 剛 龍德鄰——張 傑 金 蝠——胡小o河 梁銀龍——陳衛u國 聶天l風1——趙惠泉 譚文3理——周紀偉 jyf潰d鴛┣pXd鴛┣zw岌力ㄏd鴛┣w岌力ㄏk

❻ 《老子》里有一句「雖有榮辱,燕出超然」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句話應該是「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六章,意思是人的精神可以不依賴外物而獲得。才能名氣出眾之人不為功名利祿等外物所勞累,雖有榮觀而身處自然則不違背人性。可以直譯為:雖然有華麗的生活,卻能安居其中而超然物外,不管世間一切。

原句:重為輕根,靜為燥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以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燥則失君。

譯文:為人處事應該穩重而沉靜,始終保持低調。因為穩重是輕浮的根本,沉靜是浮燥的主宰。歷來的那些君子們外出都帶著有屏蔽的車輛,怕被人發現。雖然有華美的居所以及可供觀賞的娛樂,但是我能安處其中而超然於物外。行為處事輕率魯莽,則會喪失立足的根本。輕浮煩澡,自已就做不了自已的主宰。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6)道德經藍天擴展閱讀: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❼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這句話出自何處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一文中,意思是人有了德行就好像水一樣清澈。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

原文: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

譯文:

一個人如果有了素質和道德,那麼他就和水一樣,非常的清澈。

(7)道德經藍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❽ 求老子的故事

老子的故事: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麼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

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一見。

近日有家僕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老夫人聽後,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里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

老聃撲人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轉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三天後,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僕西行而去。

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鬱郁入車,悶悶返回。」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

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飢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8)道德經藍天擴展閱讀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里。《老子》,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分為上下兩冊,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這本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其思想博大精深,以下分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相反相成、帝王之術和養生思想五個方面論述。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疇是「道」,「道」字在《老子》書中出現了七十三次。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

道常無名,無為而無而不為,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持之不得。

❾ <道德經>中老死不相往來什麼意思

老子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80章)。這是說:鄰國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見,雞鳴犬吠之聲也互相能聽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來。

大家要問了,老子不是要淡化人際交往、人際關系嗎?那麼還有什麼智慧可以向他學習呢?

我們來解讀三層內涵。

第一層,先說老子心中的人際關系的理想境界。現代人對於「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理念當然是不會贊同的。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的話,那麼我們可以發現老子的理念自有其內在的思路。這就是老子發現,人類社會越向前發展,人際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了。這個道理,我們一想就通。比如原始農業社會,那種自足的生活使得人際關系很簡單,也很淳樸。一旦商業發展了,人際關系就復雜了許多。再比如說,發展到現代,有了上網這一信息交流方式,也使得人際關系多了許多以前從來沒有的復雜東西。

老子在第80章中描寫了心目中的一個理想的國家、社會、人際關系,我們可以稱為「烏托邦」、「伊甸園」,或者是「世外桃源」。在這里充滿著安適、恬淡、淳樸、簡單、自足、平衡,人們不爭,不鬥,不你死我活,不戀名利,不貪財物。其實,不僅老子這樣美美地嚮往、描寫過。此後又有多少人這樣嚮往、描寫過,中國有,外國也有。

老子那個時代,正處在一個大動盪的時代,人際關系非常復雜,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國家內部政權的爭奪,君王與臣子、大臣之間,統治者與百姓之間等等,有很多的矛盾,很復雜的人際關系。大家去讀老子的書,就發現他對於這方面的事情有許多論說。因此,老子對於歷史、現實中的社會以及人際關系進行深刻的反思後,心中嚮往著已經遠逝的遠古的淳樸的社會、人際關系。這是第一層意思。

第二層,他不僅個人嚮往那種人際關系,又希望用這種淳樸、簡單、愜意的人際關系來校正當時的以及此後的人際關系。他提醒大家,人類的人際關系本來並不像眼下這么復雜、難於梳理,曾經存在著一種理想的狀態。人們是否可以反思一下,將自己調整一下?甚至人類全體是不是可以反思一番,將全體調整一番?這不是很深刻嗎?

《老子》還說過一個很睿智的道理: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77章)

天之道是讓事物平衡,人之道是相反。天之道是將有餘的一方減少下來,補充給不足的一方,這就是平衡;人之道是將本來已經不足的一方還要減少下來,去補充給已經有餘的一方。確實,在自然界里,我們就可以看到動態的生態平衡;在社會中可以看到貧富的不均衡。老子要人們效法天道。如果人們校正了這種人際關系,那麼不是很好嗎?這是第二層意思。當然現實中,老子的這種想法是很難做到的。

第三層,老子又從理想狀態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給人們以人際關系方面智慧的教誨。國學大師錢穆曾經說過:「莊周是一玄想家。」他又說:「老子不然。老子乃一實際家,彼乃一切從人事形勢利害得失上作實際打算。」因此我們看莊子,是莊周夢蝶,蝶化莊周,像是一隻蝴蝶在現實與夢幻中飛呀飛。莊子一會兒又像是一鯤鵬,水擊三千里,搏風九萬里,逍遙游於長空藍天。老子固然有他飄逸的仙風道骨的風采,然而讀他的書時,又常常看到從書中走來一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一個腳踏實地的老子!

老子一方面嚮往那種「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境界,但他是個大智者,當然又清醒地面對現實,當然也就要把現實中的人事關系琢磨研究得深透。比如老子是反對戰爭的,他的理想國中就提出來:「雖有甲兵,無所陳之。」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在這個國家裡,雖然有鎧甲兵器,但是根本沒有陳列的必要,因為這里用不著打仗。這里對戰爭說不!但是那是理想狀態,老子當時的生活中戰爭多得很,因此他也要精心研究。他說;「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第69章)因此大家可以想到,老子面對如此復雜的人際關系問題,他怎麼會看輕人事,輕視人際關系的問題呢?如果不重視的話,不就又是「幾喪吾寶」了?

熱點內容
不滿十六周歲違反治安條例 發布:2025-05-20 03:28:30 瀏覽:219
出台關於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發布:2025-05-20 03:24:12 瀏覽:10
公司法律訴訟管理制度 發布:2025-05-20 03:23:28 瀏覽:199
社會治安處罰法題庫 發布:2025-05-20 03:19:25 瀏覽:20
六五普法經濟法類內容 發布:2025-05-20 02:46:17 瀏覽:588
東北財經法學院 發布:2025-05-20 02:42:01 瀏覽:920
石油管道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20 02:33:19 瀏覽:606
准則試題答案條例 發布:2025-05-20 02:33:17 瀏覽:209
法律碩士與法律職業資格銜接 發布:2025-05-20 02:19:24 瀏覽:985
平潭綜合實驗區條例 發布:2025-05-20 02:17:50 瀏覽: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