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揚中華傳統道德
① 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八個字:忠、孝、誠、信、禮、義、廉、恥。
廉,是中華傳統文化倫理的重要范疇。《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強調上至天子,下到百姓,都要以修身為本。「廉」被用來形容人品性的方正剛直、潔凈清明,「廉」的主要體現就是不貪,只有不貪才能達到廉的境界。
恥,是中國傳統道德「八德」之一,被認為是「立人之大節」「治世之大端,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孟子雲:「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言人若能以無恥為可恥,終身就不會再有恥辱之累。
首先明確什麼是中華民族?
然後再談傳統和美德。
這其實是三個問題。
由於題目沒有給出定義,姑且認為中華民族既官方定義的五十六個族群的共同體,這是一種由中國國籍維系的身份認同。
如果從族群角度角度出發,題主的問題就是偽問題。
因為「中華民族」作為多族群共同體,彼此之間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一樣的國籍,一樣的國家,一樣的政府。
除此之外各有傳統,因此也就各有各的美德。切不可一概而論,那就容易犯文化沙文主義的錯誤了。
② 如何弘揚中國傳統美德
中華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讓梨」等典故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至高無上的美德,更說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之都。但是中華美德在今天,彷彿早已被人們忘卻,人們對它不管不問,正所謂:此道今人棄如土。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我們國家也不例外。而中華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獨一無二的瑰寶,我們都是中國人,自然要理所當然地繼承我們祖先給予我們的一筆豐厚的禮物,就像我們是中國人,就要說中國話一樣,和諧的社會需要中華美德來構建,來填充這個空虛的世界,否則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枯燥無味,這正是中華美德給予我們的,一顆中國心。
想想這句名言吧: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如果你真的對中華美德棄而不管,你就等於背叛了中華民族的祖先,雖然這是一個愈發進步的社會,但是不是因為進步了,就可以把中華美德像扔垃圾一樣遺棄呢?然後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國文化,而自己家鄉的文化卻遭到冷漠呢?那麼,你到底還是不是龍的傳人,還是不是一條地地道道的中國龍?如果是的話,你又怎能甘心,做一隻外國驢呢?
啊!讓我們保持一顆純正的中國心吧,並且是一顆有著中華美德的中國心!要永遠記住,你是個中國人,要學習中國文化,中國美德!
雷鋒叔叔永遠值得我們崇敬,因為他身上有許多我們所沒有的中華美德。中華美德人人都可以擁有,關鍵是看你想不想擁有,團結同學你就擁有了中華美德;謙虛好學你就擁有了中華美德;為爸爸媽媽洗一次腳你也擁有了中華美德……中華美德就在細微之處,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發現它。
「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勢在必行。這是保護中國文化的一次行動,讓我們保護好那一顆中國心,不要讓它日積月累沒有了往日的風采!請不要只展望未來而忘記過去,過去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回味的地方!
③ 如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如何弘揚,我覺得沒有具體范圍,無非是一些尊老愛幼的傳統理念。我最近看的書是關於正能量的,大到做公益,小到善待別人都是弘揚好的思想,只要你有心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可以成為正能量的積累
④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良道德傳統
中華優良道德傳統分為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優良道德傳統。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民族性。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
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
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公私之辯證」是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的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慾」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為道德的最高標准。強調在「義」和 「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利」,反對「重利輕義」、「見利忘義」。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愛人要從愛旁邊的人做起,從愛親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並把這樣的愛推廣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道),能將心比心(恕道)。立足於自己,承認人的差異,主張「合而不同」,「和為貴」,講求和睦相處,強調社會和諧,「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凡人炎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亦即誠實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尊重科學,堅持真理,堅守信諾。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荀子·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里講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聖心」是指一種道德境界。所謂「成德至善」,是說個體的道德品質是一個由一種較低的境界到另一種較高的境界,不斷前進而逐漸趨於「至善」的過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漸地但無止境地趨於「至善」。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中國歷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認為,在塑造人格的過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奮發向上、切磋踐履、修身養性。
此外還有廉潔自律、寬厚待人、艱苦樸素、勤勞節儉、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以及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捨生取義、見義勇為、奮發圖強等。
三、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
自從1919年「五四」運動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來,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倫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倫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們在文化和道德建設上進行戰略選擇的一個重大而無法迴避的問題。雖然我們作出了正確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現在所謂新自由主義、「全盤西化論」和新復古主義、儒家救國論仍然不絕於耳,成為當今意識形態領域里斗爭的一個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幟鮮明地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原則態度,澄清理論是非,掃除思想障礙。
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①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會主義的要求和建設的需要,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之;
③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仍然具有指導意義的積極內容。
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文化復古主義思潮;另一種是全盤西化的思潮。這兩種思潮在對待道德問題上都割裂了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無論是復古論還是全盤西化論,都對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道德文化的進步產生了十分消極的影響。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⑤ 如何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我們要正確對待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馬克思主版義為指導權,堅持「批判繼承、棄糟取精,綜合創新、古為今用」的態度,並根據時代發展所出現的新情況賦予其新的意義,從而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道德環境。 要按照是否有利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是否有利於建設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否有利於維護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准,做好取捨和轉化的工作。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和弘揚優良的道德傳統,特別是那些反應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隊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仍然具有借鑒意義的積極內容。
⑥ 如何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一)樹立遠大理想並為實現這個理想而奮斗
中國文化是特別強調理想和境界,境界也就是理想、儒家為中華民族設計了「天人合一」、「內聖外王」和「天下為公」的理想,道家設計了「道法自然」「、小國寡民」和「無君論」的理想,墨家提出廠「兼愛非攻」、「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秦漢以後,中國的有志之士在為中華民族的獨立、繁榮、富強而奮斗的過程中,或者用時代精神解釋了這些理想,或者提出了新的理想。 (二)加強修養,發揚嚴以律已,寬以待人的美德。
注重人身修養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特點,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重要區別,在於它的自律性、反躬修己的性質。孔子提倡:「君子求諸己,小求諸人。」意思是說,有修養的人,經常嚴格要求自己,沒有修養的人,才苛求別人。所以他又告誡人們:「躬自厚,而薄責二十人,則遠怨矣! " 「躬自厚」,是多做自我批評,「薄責於人」,是少批評別人多做自我批評,少責備別人,就可以減少對立面,減少怨言。
(三)強調關心國家利益、他人利益,以人民利益為先
孔子的仁學,仁者愛人,忠恕之道,墨家的兼愛非攻,都是以愛他人,關心他人利益為重。按照「忠恕之道」,主張「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對待別人的慈愛之心,也就是「推己及人」,亦即平常所謂「群體和諧」精神。北宋開明政治家范仲淹更把孟子的民本主義思想概括為膾炙人口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流芳數百年,激勵開明政治家去關心人民利益的傳統美德。
(四)堅持發憤忘食、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中國文化始終以人為中心,強調人對自然的積極主動精神,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周易乾卦傳•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說天道運行剛健有力,君子法天,自強不息。
(五)發揚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美德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向來被認為是志士仁人堅持正義、堅持真理、堅持理想與信念的高尚品質和傳統美德。這種美德激勵了多少中華兒女創造了可歌可泣的偉大事業,也在中華文化的史冊上譜寫了新的動人樂章。 (六)發揚孝敬父母、尊師重道的美德
孝敬父母、尊師重道是中國文化之根本精神、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有人稱中國文化是「孝文化」,這是有道理的。對於封建統治階級所提倡的「孝道」,我們當然應該進行分析、鑒別。但是,孝敬父母的基本思想,則是數千年調整、和諧家庭關系所積累起來的倫理規范,成為中華民族歷代所認同的傳統美德,今天仍然應當繼承和發揚。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另一個重要的傳統美德。中國古代向來有「天、地、君、親、師」並列的提法,這既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特點,又說明了「尊師重道」的傳統。
⑦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對於中國傳統道德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繼承。正確的態度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批判繼承、棄糟取精,綜合創新、古為今用」的態度,並根據時代發展所出現的新情況賦予其新的意義,從而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道德環境。要按照是否有利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是否有利於建設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否有利於維護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准,做好取捨和轉化的工作。
「批判繼承」,是一個總的原則和統一的指導思想。這里強調的批判繼承,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採取歷史的、辯證的、有揚棄的批判繼承。「棄糟取精」是繼承文化遺產,特別是繼承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要求,強調這一繼承是經過咀嚼、消化吸收的繼承。「綜合創新」對於繼承中國道德傳統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優良道德傳統,包括儒、墨、道、法、兵等各家的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我們決不應只注意儒家一個學派,而要經過分析加以比較,進行綜合創新,使它們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組成部分。
除此之外,「綜合創新」還要求對全人類的道德遺產進行整理、加工、對比和鑒別,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同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相結合,以創造出人類先進的精神文明。
在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時,應當反對兩種錯誤思潮。
一種是文化復古思潮,原封不動地將封建社會所宣揚的忠、孝、節、義和神鬼報應、男尊女卑的思想,拿到今天的社會中加以宣揚和推廣。還有一種是歷史虛無思潮,認為中國傳統道德從整體上來說在今天已經失去了價值和意義,不能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從整體上予以全盤否定。因此,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時,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繼承的態度,防止把傳統道德中反動的,腐朽的,宣揚低級、庸俗、有害的道德觀念,作為精華來腐蝕廣大人民群眾。
最後,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的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的問題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既反對全盤西化,機械搬照,又反對全盤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的基礎上加以借鑒,吸收,剔除其帶有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糟粕,吸收其帶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對今天有積極意義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