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什麼是新聞立法

什麼是新聞立法

發布時間: 2021-12-15 11:36:19

❶ 什麼是新聞法

新聞法是規定公民可以通過新聞媒介表達和發表其意見的法律,是公民享有新聞自由的重要保證。
新聞自由和出版自由是憲法所保障的言論自由得以實現的重要途徑,也是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的標志。許多國家都將新聞監督作為「第四權力」看待。新聞監督也是人民監督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最有效的、最直接的手段。
中國需要新聞法!!!!!

❷ 中國現代新聞立法是哪一年

一)我國新聞立法現狀 我國新聞方面的立法相當薄弱。1980年全國五屆人大會議期間有代表提出「新聞立法」的議案,1984年由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牽頭新聞立法工...

❸ 新聞制度的定義是什麼

現代新聞制度是媒體民有、新聞自由、監督官員、保護公民的新聞制度。

所謂媒體民有、新聞自由,是指媒體主要由民間出資、民間所有、民間經營、民間分利,傳媒進行獨立的報道、自由的評論、充分的競爭、不受權力或者資本的控制。實行媒體自由創立、備案登記制度,禁止利用公共財政資金辦報辦電視台,限制大資本的持股比例,允許外資進入傳播事業,防止政治家、資本家操縱傳媒。進行新聞立法,廢除新聞審查,依法發布新聞,依法承擔責任,保護新聞記者,捍衛網路自由。

所謂監督官員、保護公民,是指發揮媒體的公器作用和「第四權」的監督作用,揭露權力黑幕,防止權力濫用,批評政府所為,糾正官員偏差,伸張社會正義,維護人民利益,將媒體從官員的喉舌轉變為人民的喉舌。為此,必須保護批評報道,嚴懲官員打擊報復的行為,報道即使有誤,也免受責任追究,除非你能證明記者是故意的惡意。對於官員、公眾人物、強勢群體實行有罪推定,舉證責任倒置,當弱勢的一方起訴時,由強勢的一方舉證。限制官員和公眾人物的隱私權,鼓勵公民舉報,規范記者行為,保護記者權益。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罪、擾亂公共秩序罪、竊取國家機密罪進行特別的立法,出台司法細則,防止以言治罪、以文治罪。取消非法持有國家機密罪。

建立現代新聞制度的最大障礙是某些領導幹部們僵化的思想以及由此陳舊的思想形成的特定製度和利益。一些人打著「穩定壓倒一切」的旗號,似乎是在為國家謀利益,孰不知當穩定壓倒正義、官員們不擇手段地掩蓋丑惡和真相時,社會道德由此淪喪,政府威信由此喪失,官民關系必然緊張,社會信用必然掃地,貪污腐敗必然盛行,這樣的社會與穩定的目標南轅北轍。只有讓正義壓倒一切,正義得到伸張,良知得到喚醒,丑惡得到揭露,腐敗得到懲治,那麼社會穩定就在其中了。

通過建立現代新聞制度,正義、法治、穩定的中國將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嘿嘿,我還是新聞科班出身的呢.倒是明白"新聞"的含義,"新聞制度"卻想都沒想過啊.以上是我在網上搜索的,也不知道准不準確,不過我想這種東西都是眾說紛紜吧?大家一起學習吧!

❹ 什麼是新聞管制

金羊網 2006-07-17 09:02:15

江平

近日,突發事件應對法草案提交人大常委會審議,這是一個重要立法。不過,目前看到的草案中有個別條款同新聞自由發生了沖突,不能不令人擔憂。

盡管法理上我們承認,特殊狀態下的新聞權利與日常相比是可以進行限制,這也在聯合國公約以及一些發達國家立法中有所表述。比如戰爭時期,新聞的發布就有其特殊性;但是,即便戰爭時期,新聞也不是隨便限制的,其約束要根據新聞的特性有專門新聞方面的法律來約束。而那些法律,立法原則首先都是把維護言論、出版自由,保障新聞權放在第一位的。目前,中國並沒有這方面的立法,卻在這個法律草案中限制新聞自由,無疑是缺少前提的。這非常不妥,它只會導致政府權力過大。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突發事件還不等同於戰爭那樣的極端狀態。如果突發事件狀態下就限制媒體報道自由,那社會進入戰爭等緊急狀態時,還會進一步剝奪哪些基本權利呢?草案設計者的立法邏輯,顯然值得商榷。

在這個法律草案第57條中,規定媒體被處罰的情形是「新聞媒體違反規定擅自發布有關突發事件處置工作的情況和事態發展的信息或者報道虛假情況的」。這裡麵包括兩種情形,一種是所謂「違規擅自發布」,二是「虛假報道」。事實上,這兩種情形是必須加以區分的。

在任何情況下,媒體都不能做虛假報道,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對虛假報道進行處罰肯定不會引起爭議。但問題就是,什麼叫做「違規擅自發布」?這不是一個可以客觀衡量的標准,完全是政府自己的主觀判斷。草案第57條把這兩個問題混為一談,顯然是立法者缺乏基本的常識———至少沒有進行嚴謹的考慮。

還有,在對媒體的限制的條文表述中,對「人民政府」並沒有一個級別限制,而且政府實施有關處罰也沒有程序上的規定,這些也都是存在問題的。這個草案賦予了政府以管理職權,卻沒有相應配以程序約束。法律是強調平衡的,有權必有責,有權利就應該有義務,但現在看不到政府公開信息的義務,卻只有對媒體的限制;權力沒有監督,行為沒有程序制約,這些只會縱容政府封鎖消息,隱瞞真相,其危害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屢見不鮮。

總的來說,這樣的條款是嚴重違憲的。對於這樣的條款,人大就應該發揮立法機關的作用,予以刪除而不要抱有修改、完善的幻想。立法作為走向法治的第一步,責任重大,立法者當慎之又慎。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原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來源:新快報

什麼是「新聞自由」?我一直都搞不明白,但我目前只知道,在中國,在全世界,新聞只有相對的自由,沒有絕對的自由,有的只是自由度的大小而已。在我們中國,由於特殊的「中國國情」,是不可能給予新聞最大限度的自由的,否則,你是聽政府的話呢,不是聽新聞記者的話?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如果不是如此,中國的新聞立法早就開始了。

❺ 什麼是制定一切新聞法規規章的根本依據

遵循新聞規律是製作新聞法規和規章的根本依據。

❻ 我國目前的新聞立法

一)我國新聞立法現狀
我國新聞方面的立法相當薄弱。1980年全國五屆人大會議期間有代表提出「新聞立法」的議案,1984年由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牽頭新聞立法工作開始啟動,直到現在,新聞方面的專門立法仍遲遲沒有出台。目前,我國新聞方面的法律體系僅由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新聞出版總署頒布的一系列部門規章以及地方立法組成,政府出台了一些新聞管理條例和規范性的文件,如《突發事件應對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新出台的《外國常駐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采訪條例》等,也對新聞傳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規范。
關於新聞侵權的民事、刑事制裁措施也較為分散,更多方面只能靠規范性文件進行規制。這就造成了我國新聞立法方面存在著效力層次低、缺乏統一制度安排且作用機制單一的問題。因此,探討新聞法制的核心問題,澄清影響新聞立法的模糊認識,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完成新聞立法,毫不懈怠地推動我國民主法制建設步伐實為當務之急。
二)我國新聞法制的不足
雖然我國立法機關和行政部門針對新聞活動頒布了大量法律和法規,但我國的新聞法制仍有大量需要完善之處。我國至今尚未有一部完整的《新聞法》,這是我國現行新聞法制的主要不足之處,新聞活動還有相當部分沒有法律予以規范。
1、法律位階不高,約束力不強
在我國法律體系中,憲法、基本法律、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制度和行業規范是一個由高到低的系列。其中部門規章的層次較低,法規以上才是司法機構判案的主要依據,規章及規章以下只能作為司法參考而不能當作主要的、適用的法律依據。效力和級別不高、體系不完善是目前新聞法制的現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00年7月1日)第七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也就是說,由人大和人大常委會制定和通過的法律才算的上是法階較高的國家基本法律。反觀現行的針對新聞傳播活動的諸多法規,多為國務院各部委制訂的行政規章, 而非由全國人大、人大常委會制訂,而「國務院部門立法是從屬性和受制性尤為突出的立法」。[ 周旺生,《立法學》,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P323
] 因此,總體看來,我國關於新聞傳播活動的法規和制度從法階上講不高,從法律效力上說偏低,而且許多地方還沒有同我國行政法體系接軌,在對新聞活動具體事務和糾紛的調整中,更多地充當的是司法參考的輔助性作用,導致這些規章制度的約束功能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
2、部門立法相沖突
如前所述,我國與新聞傳播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數目眾多,且「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十二條,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從法理上講,憲法、基本法律、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制度和行業規范這個由高到低的系列必須在立法精神上一脈相承,並統一於國家最高法律的憲法;但從實踐中看,各種法規之間的相互銜接和各主管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情況並不盡如人意,保證不了同等的違規情況承擔同等的責任,從而在法治的執行過程中造成了執法標準的偏差。
3、執法成本高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提高新聞法治效率,盡快完成新聞立法,將降低在新聞管理時交叉混合式管理的決策成本,減少新聞管理部門的執法成本,有力地消遏新聞侵權行為的數量以及國家和當事人在新聞糾紛問題上的消耗。
4、現行新聞法制是彌補型法制
於對新聞立法沒有整體規劃,在許多基本性質問題上未作明確而深入的界定,無法從全局的高度指導新聞法規的具體制定,而在實際操作中又容易出現爭端,這就造成了我國新聞立法只能是在新聞活動的實踐中,哪一方面出現問題,就相應進行彌補式的法規建設,不利於對新聞業的有效管理。沒有宏觀完善的新聞政策或新聞法而代之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構成了我國新聞傳播規范中的軟肋。
5、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不平衡
我國現行的新聞法中,對新聞傳播活動為主體的禁止性規范和義務性規范比較完備,而授權性規范則比較薄弱。一是有些權利還沒有進入法律范疇。新聞工作者在新聞活動中的權利,如采訪權、報道權,法無明文。不是說我國新聞工作者沒有這些權利,而是說這些權利還沒有成為法定權利。新聞工作者在其正當權利遭到侵犯時,難於得到相應的法律救濟。二是有些已被法律承認的權利也很不完善。如輿論監督雖已寫入法律從而成為新聞活動的一項法定權利,但是輿論監督對象應當對此承擔何種義務以及當輿論監督權利遭到侵犯時應當如何請求法律救濟等還是空白。一項完整的法律規范如果沒有對違反法律後果的規定,那麼法律規范就不具備貫徹實施的條件。一部完善的法律,一套優良的法律制度應是權利和義務完整、平衡的體系。只有這樣,它才能為公民所接受,才能行之有效。

❼ 新聞傳播法制是什麼

我國新聞傳播法制的基本原則一)言論出版自由的原則;(二)「兩個服務」方向的原則;(三)國家發展與行政管理的原則。

❽ 談談你對新聞立法,新聞審查和新聞自由的認識和看法,三者如何保障新聞傳播規

熱點內容
民法典企業培訓 發布:2025-05-15 21:37:16 瀏覽:142
婚前房產婚後公證給女方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15 21:35:56 瀏覽:533
文化和道德關系 發布:2025-05-15 21:24:04 瀏覽:207
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施行細則 發布:2025-05-15 21:23:28 瀏覽:94
刑事訴訟法第7條 發布:2025-05-15 21:23:05 瀏覽:427
井研縣律師 發布:2025-05-15 20:50:58 瀏覽:437
高景芳法學 發布:2025-05-15 20:43:03 瀏覽:919
社會法是指什麼時候 發布:2025-05-15 20:35:24 瀏覽:328
經濟法著作權特徵 發布:2025-05-15 20:34:27 瀏覽:55
保育員儀容儀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15 20:32:59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