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區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立法
Ⅰ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依據是什麼
應該是憲法吧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
Ⅱ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法律依據是
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產品質量法的法律依據是
為了加強對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水平,明確產品質量責任,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
Ⅲ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證正常的交易秩序
Ⅳ 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是什麼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一條開明宗義,指出它的立法意義和基專礎: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屬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即(一)保護消費者權益有利於鼓勵公平競爭,限制不正當競爭。(二)保護消費者權利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三)保護消費者權利有利於提高企業和全社會的經濟效益。
立法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條明確規定:「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在「消費者的權利」中又明確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受尊重權等,在「經營者的義務」中也明確了經營者經營當誠實信用的一些具體義務,在「法律責任」的規定中,更規定了經營者違反此原則的處罰措施。
Ⅳ 1.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立法的法律體系是如何的
消費者的權益,又抄稱消費者襲的權利,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時依法享有的權利。其特點:(1)消費者權利是消費者享有的權利,(2)是消費者實施行為的具體表現,(3)是法律基於消費者的弱者地位而特別賦予的法定權利,(4)是消費者特殊的地位而享有的特定權利。我國《消法》明確規定了消費者享有9項權利:安全權、知悉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求償權、結社權、受教育權、受尊重權、監督權。這9項權利是消費者進行消費活動必不可少的,前5項權利是基礎,是前提,與消費者的關系最為密切,後4項權利則是由此派生出來。消費者權益是關繫到我們每個人生活工作的基本權益之一,對這一權益的有效保護,體現了公民權利的實現和市場經濟的根本特點。我們講保護消費者權益不僅要從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高度來看,還要從擴大消費需求,從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之間良性循環的高度來看,要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和客觀要求的高度來看,這就說明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
Ⅵ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基礎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基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有關保護、消費者在有償獲得商品或接受服務時免受人身、財產損害或侵害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消費者權益保護是維護消費者利益、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基本法律,是國家對基於消費者弱勢地位而給予的特別保護,是維護真正的公平交易市場秩序的法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對居於弱勢地位的消費者提供特別保護的法律,之所以說是基於消費者的弱勢地位而給予的特別保護,是由於消費者的弱勢性而決定的.消費者弱勢性:指消費者為滿足生活規定者需要在購買、使用經營者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的過程中,因缺乏有關知識、信息以及人格缺陷、受控制等因素,導致知情權、自主權、公平交易權、受償權、受尊重權、監督權在一定程度上被剝奪造成消費者權益的損害.例如:一些檔次較高的賓館、酒店向顧客作出「最低規定者」的規定.第一次在某家餐館預訂包房在點菜時,服務員見xxx只點了800元,便說:「這里的最低規定者是1000元,她要xxx再點幾個菜,否則結帳時將按照1000元計算.」xxx起初並不同意,並告訴服務員,你店「最低規定者」的規定是不合法的.服務員則要求他們讓出包房,搬到大廳用餐.為了留住這安靜的包房和免得將愉快的就餐變為無休止的爭論,xxx只得屈就店房.「最低規定者」在現實生中這種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目前,一些高檔酒店、咖啡廳、酒吧自行規定最低規定者限價,要求客人就餐時必須達到最低規定者標准。對此,不少消費者認為,搞最低規定者限價是高檔酒店的一致做法,既然大家都這樣做,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實際上,酒店自行規定最低規定者標準的做法,與我國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是相違背的,不僅不合理,而且是違法的。首先,它違背了民法的平等、自願的基本原則。《民法通則》第3條、第4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1]這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關系中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必須是自主自願,民事行為必須是出於主體真實意思的表示,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已的意志強加給對方。酒店的經營者作為民事活動的一方當事人,自行規定的最低規定者標准,強行要求就餐者必須達到一定的價位,是將就餐者置於不平等的地位,是居高臨下,以強凌弱,從而將自已的意志強加於就餐者,因而雙方的民事活動背離了平等、自願的原則。 其次,它屬於不平等的格式條款,違背了合同法的平等誠信的公平交易原則。《合同法》第39條規定:「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2]在消費者從酒店就餐這一民事活動中,酒店的經營者和就餐者之間產生的各自權利和義務關系,其實質是一個合同關系。在這個合同關系中,酒店的經宮者作為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即要求酒店經營經者提供的格式條款應當公平地確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而酒店自行規定的「最低規定者」的格式條款顯然違背了公平交易原則,損害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因而是無效的。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合同法》第40條規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中國消費者協會秘書長助理武高漢曾經說過:「最低規定者標准損害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3]《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6條規定:「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由此可見,消費者有權根據自已的規定者需求、意向和興趣,自主選擇自已滿意的商品或服務;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消費者到酒店就餐,規定者額應當由消費者自主選擇,而酒店等經營者自行規定「最低規定者」標準的做法,限制了消費者接受或不接受某項服務的權利,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范圍,實際上是要求消費者無條件地接受其規定的內容。本案例中經營者私自設立「最低規定者」,牟取不正當利益,就是一種歧視規定者和剝奪規定者,是市場經濟不健全的表現,嚴重妨礙了公民正常規定者行為,破壞了公平競爭市場法則,並且與《消法》中的有關法律規定相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9條規定:消費者有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權利,有自主規定者多少的權利.[4]所以經營者規定消費者必須規定者多少,限制了消費者可供選擇的范圍,明顯和《消法》相抵觸.案例中消費者王某在使用經營者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的過程中,因缺乏有關知識及信息,導致知情權、自主權、公平交易權在一定程度上被剝奪造成自身規定者權益的損害。生活中消費者問題發生的原因甚多,而且錯綜復雜.為什麼消費者在日常生活規定者中常受到人身、財產權益的損害呢?筆者認為原因如下:(一)消費者弱勢地位與經營者強勢地位的差異。首先,消費者與經營者的交易是一種非專業對專業,非知情人與知情人的關系.經營者通曉商品的技術性、了解市場行情、掌握顧客心理、具有一定的銷售技巧,可以說知己知彼;而消費者即缺乏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相關知識,所接受的規定者信息大多是經過加工的、有促銷和誘導作用.消費者難免不被經營者所操縱,並與之建立非公平的交易契約.加之,商品與服務技術含量的提高,會增加經營者的強勢地位與規定者的弱勢地位,即強勢更強、弱勢更弱。其次,現代市場經濟簡化商品交換程序,加速流通速度的客觀要求,使規定者合同具有了定式合同或者附人合同的特徵.合同是當事人之間的協議這一傳統合同理論,對於消費者來說,已不夠真實.有關商品和服務的交易條件是由經營者事先規定的,消費者完全是處於單純地表示接受合同內容的被動地位,無討價還價、參與合同內容形成的自由,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平等地位缺乏實質性保障.消費者與經營者的交易是個人對組織的關系,在市場交易活動中,消費者多是單個的自然人,經營者多是有組織的法人,交易時其實雙方地位便不均等。(二)經營者利己行為嚴重.現代市場經濟中不正當競爭的加劇,使得有些商品供給者缺乏自律視損害消費者利益為牟取暴利重要手段之一,他們置誠實信用等商業道德則於不顧,競相採取不公平的商業行為或限制性商業行為,在價格各方面竭盡各種欺詐手段,坑害消費者,其結果是嚴重妨礙了公民的正常規定者行為,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法則,助長了社會不良風氣。消費者與經營者的實力地位是非均等的.經營者經濟實力雄厚,而作為個體的消費者則受其財務收入水平的硬約束.他必須在效用最大化與交易費用最小化之間做出選擇.無論是交易前的信息收集,還是權益受損後的索賠對消費者來說都不經濟,他為此付出的交易費用都實際增加了規定者的支出.消費者通常是選擇犧牲少量效用,換取交易費用最小化。低質量的規定者結構,必然決定了市場交易中消費者的弱勢性。低質規定者需求必然是一種數量型需求,消費者本身缺乏對商品的質量要求.對消費者來講「不求好、只求有,不求精、只求多」,中國粗放式生產經營的需求原因正源於此.其次,低質消費者的購買選擇權受到很大限制.由於經濟狀況決定的規定者結構、使消費者的需求被限定在最狹窄的商品可選擇的范圍內,被壓縮到最低數額限量,消費者自然難有選擇.而自主選擇是消費者權利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消費者增強談判實力,抗衡經營者權利的重要內容手段之一,放棄或喪失了自主選擇權的消費者註定處在被動、不利地位,弱勢性也就在所難免了。
Ⅶ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則有哪些
1、《消費者權益保來護法》的立法宗旨源:
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2、《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基本原則:
國家全面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原則、經營者依法提供商品或服務的原則、交易應遵守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社會監督的原則。
(7)香港地區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立法擴展閱讀: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法規特點:
1、以專章規定消費者的權利,表明該法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為宗旨。該法列舉的消費者權利有很多,體現出較高的保護水平。
2、特別強調經營者的義務:首先,規定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時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其次,以專章規定了經營者對特定消費者以及社會公眾的義務。
3、鼓勵,動員全社會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共同承擔責任,對損害消費者權益的不法行為進行全方位的監督。
4、重視對消費者的群體性保護,以專章規定了消費者組織的法律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