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圖強
❶ "法治"與"德治"結合,方能長治久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今天"德刑之辯"辯論會的主持人,今天咱們的辯論題目是"該以德治國還是以法治國"。參加咱們今天辯論的正方(以德治國方)的辯手有孔子、孟子、賈誼、董仲舒等四位;反方(以法治國方)的辯手是商鞅、韓非子、桑弘羊和曹操。讓我們鼓掌歡迎雙方選手上場!
主持人:比賽開始!下面請正方一辯孔子闡述正方觀點,時間一分鍾。
然而,法家思想只 "可行於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秦朝的滅亡標志著法家"法治"治國思想的失敗。漢朝以陸賈、賈誼、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促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贏得了"德刑之辯"的歷史性勝利。自此以後,歷代王朝基本上都以"德治"為治國之策,在實踐中施行"德主刑輔"、"德法並舉"之術。法家的"法治"思想,在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很難占據治國方略的主導地位。
只有"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方能長治久安,達到有效治國的目的。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這是封建社會兩千年的統治實踐給我們的啟示。
現代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德治。現代的德治和法制都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德與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將二者有機的結合,才能提高人們的道德素養,維護法制建設,實現社會穩定。
❷ 法治的格言
1、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阿奎那
2、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亞里士多德
3、憲法是一個無窮盡的、一個國家的世代人都參與對話的流動的話語。——勞倫·卻伯
4、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薩維尼
5、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強森
6、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哈耶克
7、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體系中生活比在無拘無束的孤獨中更為自由。——斯賓諾莎
8、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9、憲法創制者給我們的是一個羅盤,而不是一張藍圖。——波斯納
10、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布魯納
11、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龐德
12、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是什麼?那就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邊沁
13、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拉德布魯赫
14、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事情的權利。——西塞羅
15、由於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馬基雅弗利
❸ 法治中國哪一集內容講到近代中國仁人志士的變法圖強
❹ 法治格言警句
法律是明燈,指引著生活的航程;法律是標尺,刻劃出人生的去從。
法治格內言警句
1、刑一而容正百,殺一而慎萬。
2、人心是桿秤,法律是准繩。
3、法律不知父母,只知真實。
4、極端的法規,就是極端的不公。
5、法律是社會習俗和思想的結晶。
6、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
7、不平何以持法,不廉何以為人。
8、好法律是由壞風俗創造出來的。
9、法律是人民道德觀念的具體化。
10、舉證職責之所在,即敗訴之所在。
11、弱者比強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護。
12、法律因罪惡而發展,並且懲辦罪惡。
13、法律不能被執行,就等於沒有法律。
14、法律和制度務必跟上人類思想進步。
15、法無授權不得為,法無禁止不得罰。
16、不貪不惰弘正氣,無私無畏護法威。
17、種德者必養其心,守法者必利自身。
18、法律的基本意圖是讓公民盡可能的幸福。
19、法者,所以禁民為非而使其遷善遠罪也。
20、公平、公正的實現要有廉潔自律來保證。
❺ 關於法治的名言名句
關於法治的名言名句
1、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司馬遷
2、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難犯而易避也。——班固
3、法律,在它支配著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場合,就是人類的理性。——(法)孟德斯鳩
4、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國法學家波洛克
5、法律的調整對象是行為,而所謂社會關系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互動或交互行為,沒有人們之間的交互行為,就沒有社會關系。法律是通過影響人們的行為而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張文顯
6、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意)貝卡利亞
7、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8、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意)阿奎那
9、法律的制定是為了保證每一個人自由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不是為了束縛他的才能。——(法)羅伯斯庇爾
10、法律規定的懲罰不是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強制,一部分靠榜樣的效力。——(荷)格老秀斯
11、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亞里士多德
12、法律就像旅行一樣,必須為明天做准備。它必須具備成長的原則。——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13、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決沖突的首要渠道。——埃爾曼
14、法律人不應該倡導過於激烈的變革,因為激烈的變革導致的結果是社會秩序的進一步的喪失,所以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叫:槍炮作響法無聲。槍炮作響的時候,法律就沒有辦法生存。所以我們都不希望這個社會發生太過劇烈的變化。——賀衛方
15、法律如果沒有法院來闡說和界定其真正含義和實際操作就是一紙空文。——漢密爾頓
❻ 法治的名言名句
1、自由不是無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種能做法律許可的任何事的權力。——孟德斯鳩
2、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孟德斯鳩
3、支配和統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專制政府中是永遠高舉著君主的鐵拳,但是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孟德斯鳩
4、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包括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柏拉圖
5、沒有絕對的平等,也沒有絕對的權力。人在天性上類同,就法律而言不平等,在政治上不平等,又不同類。——巴爾扎克
6、人們嘴上掛著的法律,其真實含義是財富。——愛獻生
7、如果說就某特定國度的特定時期而言法律是命令,那麼把它放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考察,法治社會的法律又是一種永恆的理性對話過程。它是一種「對話」(discourse),乃是指法律是在各種不同的觀點及利益的交鋒與辯論中不斷獲得產生、變更與發展;它是一種「理性」(retional)對話,乃是指這種對話在本質上是一種平和而非暴力的說理過程。——張千帆
8、法律人不應該倡導過於激烈的變革,因為激烈的變革導致的結果是社會秩序的進一步的喪失,所以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叫:槍炮作響法無聲。槍炮作響的時候,法律就沒有辦法生存。所以我們都不希望這個社會發生太過劇烈的變化。——賀衛方
9、只要不違反公正的法律,那麼人人都有完全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亞當·斯密
10、一個細小的、瞬息即逝的期望可以經常地從純自然的環境中產生出來,而一個強烈而持久的期望,則只能來自於法律。法律的保護比個人的保護更有力。——邊沁
11、法律有效力國民便昌盛。
12、造法易,執行難。
13、不確定性在法律中受到非難,極度的確定性反而有損確定性。
14、法律的解釋具有法律的效力。
15、法學家的共同意見具有習慣的力量。
16、在用語中不存在模糊性時,不得允許探索用語的意圖。
17、對制定法應當做嚴格解釋。
18、習慣是法律的最好解釋者。
19、沒有法律就沒有犯罪,沒有法律就沒有刑罰。(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
20、實施違法行為或者是基於預謀、或者是基於沖動、或者是基於偶然。
21、審判不應依照先例,而應依照法律。
22、沒有事先公布的法律就沒有刑罰。
23、簡短是法律之友,極度的精確在法律上受到非難。
24、警察是法庭的僕人。
25、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
26、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
27、救濟走在權力之前,無救濟即無權力。
28、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決沖突的首要渠道。
29、如果行政權力的膨脹是現代社會不可豁免的宿命,那麼為了取得社會的平衡,一方面必須讓政治充分反映民眾的意願,另一方面在法的體系中應該最大限度地尊重個人的主體性,使他們能夠與過分膨脹的行政權力相抗衡。
30、法律的調整對象是行為,而所謂社會關系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互動或交互行為,沒有人們之間的交互行為,就沒有社會關系。法律是通過影響人們的行為而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
31、在一個秩序良好的國家中,司法部門應得到人們的信任和支持。從這個意義出發,公信力的喪失就意味著司法權的喪失。
32、司法,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平等;越缺乏平等條件的地方,就越難看出在刑罰平等上有什麼司法。
33、人與人是不相同的,人們不能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視同仁、人人相等。
34、我們作為人而有權擁有的平等是環境平等,而不是個人平等。
35、任何事情,只要與自然發顛撲不破的永恆要走向沖突,就是無效的,因而也就不能約束任何。
36、法律的力量僅限於禁止每一個人損害別人的權利,而不禁止它行使自己的權利。
37、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力量。
38、如同人們一般所理解的一樣,法律行為是對特定法律秩序中所有事實要件的抽象,其中主要是那種不違法的行為,同時也不是法律交易的行為,這類行為也要產生法律上的後果。這種根據法律規定而導致一定法律後果的行為,就是法律行為。
39、刑罰的嚴厲程度應該只為實現其目標而絕對必需。所有超過於此的刑罰不僅是過分的惡,而且會製造大量的阻礙公正目標實現的坎坷。
40、沒有事先公布的法律就沒有刑罰。
41、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公民的權利。
42、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不在於邏輯。
43、習慣法非但不比法令靈活,非但不必法令更容易適應新的條件,而且相反,它更趨向於抱殘守缺、因循守舊、難以變化。
44、對於犯罪最強有力的約束力量不是刑罰的嚴酷性,而是刑罰的必定性,因為,即便是最小的罪惡,一旦成了確定的,就總令人心悸。
45、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
46、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
47、我們的時代是權利的時代。人權是我們時代的觀念,是已經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與道德觀念。
48、即使判決並沒有準確的判定過去發生的事實真相,爭端各方只要確信他們受到了公正的對待,他們也會自願接受法院的裁判結果。
49、法律如果沒有法院來闡說和界定其真正含義和實際操作就是一紙空文。
50、我已經發現,混亂和一切火海的起源、原因和發展都與各種社會的腐敗的法制有關。
51、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礎。
52、讓我們維護公平,那麼我們將會得到更多的自由。
53、法律的目的是創造一個穩定的、可以理解的行動結構,在這個結構中個人能夠執行其計劃並多少意識到可能產生的結果。
54、法律源於人的自衛本能。
55、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嶺。
56、正義可以提升一個民族。
57、法律是正義與善良之術。
58、以無情的目光論事,一慈悲的目光看人。
59、最好的法律從習慣產生。
60、一份不公平的合同也好過一場冗長的官司。
61、法律的力量僅限於禁止每一個人損害別人的權利,而不禁止他行使自己的權利。
62、法律用懲罰、預防、特定救濟和代替救濟來保障各種利益,除此之外,人類的智慧還沒有在司法行動上發現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63、不論哪個時代,如果在法庭上和在教室里進行的各種闡述理論所產生的意見分歧太大,那麼法律就會失去力量。
64、立法以典民則祥,離法而治則不祥。
65、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
66、如果同一批人同時擁有制定和執行法律的權利,這就會給人們的弱點以絕大誘惑,使他們動輒要攫取權力,藉以使他們自己免於服從他們所制定的法律,並且在制定和執行法律時,是法律適合於他們自己的私人利益。
67、在忽視正義的地方,在作為正義核心的平等在成文法條款中不斷遭否定的地方,那裡的法律就不僅僅是「不公正的法律」,而是完全失去了法律的本性。
68、法包含著一個民族經歷多少世紀發展的故事,因而不能將它僅僅當作好像一本數學教科書里的定理、公式來研究。為了知道法是什麼,我們必須了解它的過去以及未來趨勢。
69、系統的法典化可以是法律生活的有意識的普遍的重定方向的產物,譬如作為外交部政治革新的成果,或者作為希望達到政治實體內在社會統一的各階級、集團之間妥協的結果。
70、法律的生命在於其實施。因而迫切需要對這樣使大量立法和司法解釋有效而進行認真的科學研究。
71、自由人得名於自由一詞。自由是每個人,除了受到物質力量或法律阻礙外,可以任意作為的自然力量。
72、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73、昔之欲抑民權,必以塞民智為第一義;今日欲甚民權,必以廣民智為第一義。
74、一般地說,法律,在它支配著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場合,就是人類的理性;每個國家的政治法規和民事法規應該只是把這種人類理性適用於個別的情況。
75、放棄自己的自由,就是放棄自己做人的資格,放棄人的權利,甚至於是放棄自己的義務。一個人放棄了一切,是不可能有任何東西作補償的。這樣一種放棄於人的本性不相容,使自己的意志失去全部自由,就等於使自己行為失去全部道德價值。
76、一個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種產生人人自感安全的心境平安狀態。為了享有這種自由,就必須要有一個誰也不必懼怕誰的政府。
77、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
78、在企業立法中,全民抑或集體,工業抑或農業等所有制和行業的概念是沒有多大作用的。
79、法制不是法學家的產物,而是人們的社會生活的產物,所有的法律工作者——法官、檢察官、律師、立法者、執法者,在這過程中都起作用,但是司法活動說到底主要不是一個理論論證過程,而是一種職業判斷。從這個意義上,我要說,一個民族的社會創造了法制,而法學家創造的僅僅是關於法制的理論。
80、法律實質上即是物質的又是意識形態的這一事實是與以下事實相聯系的;法律既是從整個社會的結構和習慣自上而下發展而來,又是從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們的政策和價值中自上而下移動。
81、所有的解釋,若是可能的話,必是通過消除文本中的矛盾而實現的。
82、習慣與合意可以使法律無效。
83、不知事實可以作為借口,但不知法卻不能開脫。
84、沒有人有義務證明自己有罪。
85、法律不會強迫一個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86、法律只能幫助警醒的人,而不幫助憊懶的人。(用來解釋為何會有「訴訟時效」制度)
87、我們無力反抗真理。
88、法律旨在防止強勢者為所欲為。
89、如果語句中並無模稜兩可之處,則不能作出與該語句的明顯含義相悖的解釋。(法律解釋及合同解釋的一項基本原則)
90、一旦合中出現含混不清的表述,應盡量做出有助於保障標的物之安全的解釋。
91、享有權利的人可以放棄他所享有的權利。
92、沉默將被理解為同意。
93、法院不能主動尋找案件。(恰好是對「司法能動主義」的批評)
94、無法在司法程序中被採信的事實就等於不存在。
95、當一部制定法所為之服務的理由不復存在的時候,這部法律也便會隨之消失。
96、想用自己的財物應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為度。
97、合法的婚姻以雙方之合意為要件,不因同居之事實而成立。
98、平等者之間不存在司法管轄權。引申義:一個主權國家不得對另一個主權國家行使司法管轄權。
99、讓法官來回答法律問題,而把事實問題留給陪審員去裁斷。
100、堅持已經做出的抉擇,且勿打破安寧。
❼ 法治的名言警句大全
1.法不阿貴,繩不繞曲。
——韓非子
2.治民無常,唯法為冶。
——韓非子
3.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亂。
——韓非子
4.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
——劉禹錫
5.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
——呂不韋
6.法者,所以禁民為非而使其遷善遠罪也。
——歐陽修
7.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所謂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做服從法律又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亞里士多德
8.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哈耶克
9.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陳弘毅
10.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魯納
11.法者,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
——慎到
12.要使事物合乎正義(公平),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法律恰恰正是這樣一個中道的權衡。
——亞里士多德
13.法制時代的來臨,實際標志著公眾表達願望的不可逆轉,同時也標志著人們對公平正義的渴望。
14.在這樣一個社會意識增強的時代,對法制的忠誠,即是對民本的回歸。
15.一個人的迷失可以被原諒,但一種法制觀念的缺失,就會積淀成社會之傷。
16.如果社會走的太快,法制跟不上,那麼是否可以停停腳步等等他,一個人的旅途不如兩個人的平坦。
❽ 全國十佳法制欄目是哪幾個
全國十佳法抄制欄目:
一、中央電視台《大家看法》;
二、山東電視台《說事拉理》;
三、北京電視台《大家說法》;
四、天津電視台《今日開庭》;
五、長沙電視台《政法報道》;
六、湖北省廣播電視總台《咵天》;
七、杭州電視台《警界41》;
八、成都廣播電視台《真相30分》;
九、貴州電視台《法治第一線》;
十、秦皇島電視台《法制民生》。
(8)法治圖強擴展閱讀
正法報道以群眾身邊的真實案例為切入點進行普法宣傳,作為社會大背景下法制故事的講述者,這個講述者根據一定的敘述方式給觀眾「講法律故事」,並且穿插情景再現和采訪目擊者或知情人的畫面來把觀眾牢牢吸引住。
從「講故事」的方式來看它採用不同的敘事方法,多為倒敘或是作鋪墊,在節目開頭設置懸念,拋出疑問等,使電視敘事文本具有可看性,也讓觀眾不再被動地接受法律知識。
節目最後的專家點評也是亮點,從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對案情條分縷析,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❾ 法治的名言警句
1、救濟走在權力之前,無救濟即無權力。
2、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管子(戰國)《管子·七臣七主》
3、法,國之權衡也,時之准繩也。――吳兢(唐)《貞觀政要·公平》
4、法是一套權威性的審判指南或者基礎。――龐德(美)《通過法律的社會控製法律的任務》
5、法律的力量僅限於禁止每一個人損害別人的權利,而不禁止他行使自己的權利。
6、當秩序成了混亂的時候,就不得不用混亂來維持秩序,拯救法律了。――羅曼·羅蘭(法)《哥拉·布勒尼翁》
7、習慣法非但不比法令靈活,非但不必法令更容易適應新的條件,而且相反,它更趨向於抱殘守缺、因循守舊、難以變化。
8、法律應該是穩定的,但不能停止不前。
9、我們作為人而有權擁有的平等是環境平等,而不是個人平等。
10、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事情的權利。——西塞羅
11、大海和陸地服從宇宙,而人類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轄。――西塞羅(古希臘)《法律篇》
12、由於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馬基雅弗利
13、立法以典民則祥,離法而治則不祥。
14、對於犯罪最強有力的約束力量不是刑罰的嚴酷性,而是刑罰的必定性,因為,即便是最小的罪惡,一旦成了確定的,就總令人心悸。
15、法律是一種強制性秩序。――凱爾森(美)《法律和國家概論》
16、法律又是什麼?法律就是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列寧(蘇)《社會民主黨在1905—1907年俄國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綱領》
17、法律規定得愈明確,其條文就愈容易切實地施行。――黑格爾(德)《法哲學原理》
18、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
19、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20、法律只不過是我們意志的記錄。――盧梭(法)《社會契約論》
21、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力量。
22、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列寧
23、司法,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平等;越缺乏平等條件的地方,就越難看出在刑罰平等上有什麼司法。
❿ 梁啟超認為變法圖強的根本途徑是什麼
產階級進化論的觀點,來論評「變法」是合乎事物發展規律的.其次,他以具體事實批駁了清朝統治集團中的頑固派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謬論.說明法隨時變乃「古今之公理」,法制是不能「一勞永逸」的.最後,他分析中國當時的現狀,指出「非變法萬無可以圖存之理」.
梁啟超認為,中國要「救亡」、「自強」,實行變法,必須改革中國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制度以至國家的政體.首先,變法「必先變人」.其次,變法「必興民權」.再次,變法必須變專制政權的為立憲政體.具體做法是:第一,設立民選議會.第二,制定憲法.第三,實行「三權分立」.
梁啟超借用西方資產階級倡導的「三權分立」原則,結合我國情況,創造了他自己的三權分立說,即由國會行使立法權,由國務大臣行使行政權,由獨立審判廳行使司法權.並且,他把統一「三權」的統治權稱為「體」行使「三權」稱為「用」,即所謂「三權之體皆莞於君主」.這就是說,君主立憲與君主專制的「體」是完全相同的,君主立憲里的「君主」同君主專制里的「君主」一樣,享有最高的權力.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權使用上,立憲政體對君主有某些限制罷了.
梁啟超在法治與人治的關繫上,堅持法治與人治不可偏廢的觀點.首先,他反對只要人治的主張.他認為人治的弊端重重:
(一)人治發揮作用的時間短,范圍小,「人亡則政息」,而法治發揮作用的時間長,范圍廣.
(二)人治是一種賢人政治,而世上賢君少於昏君,所以世上多無長治久安之時.
(三)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國大,政務繁,若專靠人治,是行不通的.
其次,他也反對只靠法治.他認為:
(一)人能製法,非法能制人.法要由人制定,具備了一定的「德」與「智」的人,才能制定出「善法」,而後才能有「善治」.
(二)「徒法不能以自行」.有善法然後才有善治善法只有由人去妥善運用才可發揮作用.
此外,梁啟超還強調指出:「法不能獨立」,在他看來,道德具有社會制裁力,法律具有國家制裁力,兩者要「相須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