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剛折

道德經剛折

發布時間: 2021-12-16 08:03:20

Ⅰ 至剛易折這句話出自哪裡

交易之道,剛者易折。惟有至陰至柔,方可縱橫天下。天下柔弱者莫如水,然上善若水。《道德經》第八章

Ⅱ 過剛者易折 善柔者不敗出自哪裡

出自—— 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

意思是無論是偉大還是渺小,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在真正實現自己最終極目標之前,所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所謂過剛者直易折,善柔者方不敗。

原文: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 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人無常在,心無常寬,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譯文: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為,像自然界的水一樣呵護大家。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不會埋怨他人。

(2)道德經剛折擴展閱讀:

1,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疇是「道」,「道」字在《老子》書中出現了七十三次。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

道常無名,無為而無而不為,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體,又是萬物的規,還是人生的准則。

儒家以天、地、人為「三オ」老子則以道、天、地、人為「四大」。「四大」在「三オ」之上增加了道,就給中國文化思想的架構,打開了一個極其高遠、極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間。

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貫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貫穿中,不給天與帝這類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餘地。

2,作品賞析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老子用水之特徵和作用來比喻最優秀的領導者所應該具有的人格特徵。

水最基本的特徵和作用主要有四點:一、柔弱,水是天下最為柔弱的東西;二、水善於趨下,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善於停留在卑下的地位;三、包容、寬容,小溪注入江河,江河注入大海,因而水具有容納同類的無窮力量;四、滋養萬物而不與相爭。

老子認為,最優秀的領導者,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這樣的人,願意到別人不願意到的地方去,願意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他們具有駱駝般的精神和大海般的肚量,能夠做到忍辱負重、寬宏大量。

他們具有慈愛的精神,能夠盡其所能去幫助、救濟人,甚至還包括他們所謂的「惡人」。他們不和別人爭奪功名利益,是「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王者。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非常堅硬的東西,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Ⅲ 「過剛者易折, 善柔者不敗」出自哪裡

過剛者易折,善柔者不敗 剛者易折,上善若水 出自老子的《上善若水》

1. 意思是無論是偉大還是渺小,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在真正實現自己最終極目標之前,所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所謂過剛者直易折,善柔者方不敗。

2. "上善若水"是一個成語。

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細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水,無色無味,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無所滯,它以百態存於自然界,於自然無所違也。

3. 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4. 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3)道德經剛折擴展閱讀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

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Ⅳ "至剛易折"這句話出自哪裡

"至剛易折抄"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八章。

【出處】交易之道,剛者易折。惟有至陰至柔,方可縱橫天下。天下柔弱者莫如水,然上善若水。——《道德經》第八章。

【釋義】做人要圓滑,不要太過於直沖,否則容易得罪人,遭人忌恨,被人陷害,所以叫物過剛則易折。

Ⅳ 至剛易折這句話出自哪裡

《道德經》第抄八章。

交易之道,剛者易折.惟有至陰至柔,方可縱橫天下.天下柔弱者莫如水,然上善若水.

《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來源請求],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後《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道之所傳。

Ⅵ 至剛易折 上善若水 什麼意思

至剛易折 :做人要圓滑,不要太過於直沖,否則容易得罪人,遭人忌恨,被人陷害,所以叫物過剛則易折。

上善若水: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逝者如斯夫,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江水。

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而在這里水是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


(6)道德經剛折擴展閱讀:


「上善若水」 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

老子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Ⅶ 大象無形至剛易折.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大 象 無 形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 上德若谷;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大象無形"一語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說到"道"的至高至極境界時,引用了"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等說法,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稜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較晚,宏大的音律聽上去往往聲響稀薄,宏大的氣勢景象似乎沒有一定之形"。"大象無形"可以理解為:世界上最偉大恢宏、崇高壯麗的氣派和境界,往往並不拘泥於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現出"氣象萬千"的面貌和場景。
"厚德載物"、"大象無形",從不同的角度講出了共同的道理和意向。以"厚德"載萬物,兼容天下,故總體上似無"定形";由於"固無定形"而能容納"多形",時時吞吐吸納外來之物,以壯大豐富自己,故能看似"無形"之上,而成其泱泱"大象"……。老子個人過分主張"陰柔",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相悖謬,他還常用"辯證"的方法來為自己消極"無為"的主張做論證,這一點了不可取。但是,他所說的"大象無形"倒有陽剛之氣,用"大象無形"來形容中華文化的特點,概括其泱泱大度、不拘一格、包羅萬象、生機無限的偉大精神氣質,倒是非常貼切的。
古人以樸素的方式,闡明了中華文化的宏觀定位和發展定向。可以說,"厚德載物"和"大象無形",正是一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的偉大國家所特有的景象、特有的氣派,是一個有志於肩負人類歷史重任的偉大民族共同體所需要、所應有、所能以自持的文化風格和整體面貌。
在幾千年的實踐中,這種"厚德載物"、"大象無形"的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精神底蘊和活力資源,被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自覺不自覺地(在很多情況下是未必自覺的)保持和發揚起來,成為中華民族不斷成長壯大,歷經無數劫難而不衰敗潰散,並能夠取得成功和輝煌的一個重大條件。
一個人的生命能延續多長時間好像是一個定數,每個人自己無力改變許多,怎樣更好地享受生命?就成了人類永遠的追問。每個人都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怎樣把情感使用到最值得,最有意義的地方去?從而使自己更好地享受生命呢?那就讓情感熱烈深沉而不矯飾喧囂,教智慧雋永明快而不邀寵於形。也就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靈魂偉岸,精神高尚,情趣雅宜的體現。這樣的人走著穩當,坐著端莊,站著堅實,卧著安恬,使人望而起敬。他們,雖形謙音微,卻使人深信:他們將有限的生命用到了是處。"
人年輕時很難「希聲,無形」。譬如,正走在上山的路上,多的是野心和幻想,為實現野心和幻想,總是擔心錯過什麼,總是匆匆趕往某個目標,於是心境未免浮躁起來。而浮躁的心靈,正是書寫庄嚴人生的大忌。因為它時時會被些微的社會震動,自然災變以及情感際遇等導因,發生空耗生命的沖動和無為的吶喊。這樣的情感貌似很奔放,很無忌,很痛快,很壯烈,實則活的很空洞,很痛苦,很悲哀,只不過當時被表象所迷惑而已。直到攀上了絕頂,領略過了天地的蒼茫和人生的限度。才體會到「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境,味淡聲希處識心體之本然」。從而生出一種散淡的心境。蘇東坡就曾說過「寄至味於平淡」,梁實秋也曾發出過「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慨嘆。有了散淡的心境,就會比以往沉著,平實,並時時循著生存智慧的步伐走,下山就從容多了。即使遇到難以抗衡的災變,只要一息尚存,也會珍惜賴以生存的精力和潛能,把心靈中因重創而發出的不合時宜的聲音化為歷史悠遠的長鳴!「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大音希聲,正是蘊含這種深刻內涵的強音。
「人心有真境,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茗而自清芳」。真正偉岸的人,不會因為靈魂空虛而去誇大自身的形象,而是要達到」念凈境空,慮忘形釋「的境界。他們的精神世界已沖破了區區肉體,化為人們的情感世界與智慧視野。大象無形正是這種精神的寫照,人格的塑鑄。
至剛易折是指不要違背自然規律,無論做人還是做事要留有餘度,順勢而為.否則過猶不及.

Ⅷ 「剛極必折,慧極必傷,強極必辱,情深不壽」應是出自哪裡

這句話出自金庸先生的小說《書劍恩仇錄》,原句是「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釋義:

一個人太過剛硬則容易遭受挫折,太聰慧則容易受到損傷,太突出則容易招致羞辱,用情太深則感情一般不易長久。

原文如下:

乾隆哈哈大笑,說道:「你總是眼界太高,是以至今未有當意之人。這塊寶玉,你將來贈給意中人,作為定情之物吧。」玉色晶瑩,在月亮下發出淡淡柔光,陳家洛謝了接過,觸手生溫,原來是一塊異常珍貴的暖玉。玉上以金絲嵌著四行細篆銘文:「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乾隆笑道:「如我不知你是胸襟豁達之人,也不會給你這塊玉,更不會叫你贈給意中人。」這四句銘文雖似不吉,其中實含至理。

金庸在《書劍恩仇錄》中,借乾隆送陳家洛佩玉上之刻字,道出自己人生特別推崇的境界,正是這四句十六個字。

(8)道德經剛折擴展閱讀: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是說做人做事不能追求極致、不能苛求。對己對人、對事如果追求完美和極致就會適得其反。

慧極必傷,人太聰明了,看待事情總是看得很深,考慮各個方面的各個可能,擔心這個,避諱那個,最是勞神,容易傷身。

所以,世間情,世間事,必得學會斷舍離,有拿的起的魄力,也必得有放得下的胸襟。

古文里近似句子出處

1、溫潤如玉

《詩經·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禮記》,孔子曰:「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

2、謙謙君子

《周易·謙卦(十五)》: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3、強極則辱

《道德經》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列子·黃帝》:「老聃曰: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4、情深不壽

壽:長久,年歲長久。

《說文》:「壽,久也。」

《素問·靈蘭秘典論》:「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身則壽。」

《世說新語·賢媛》:「觀其形骨,必不壽,不可與婚。」

曹操《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熱點內容
破產與租賃的合同法 發布:2025-05-15 16:36:59 瀏覽:278
經濟學跨考經濟法 發布:2025-05-15 16:22:53 瀏覽:105
關於刑事法律援助的規定 發布:2025-05-15 16:18:06 瀏覽:270
勞動法病假不發節日福利 發布:2025-05-15 16:17:54 瀏覽:894
民法典的作用 發布:2025-05-15 16:13:07 瀏覽:645
預見遇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15 16:00:05 瀏覽:143
商標法律知識培訓問題題 發布:2025-05-15 16:00:04 瀏覽:260
特朗普選法官 發布:2025-05-15 15:56:08 瀏覽:709
新修訂的准則和條例全文 發布:2025-05-15 15:41:15 瀏覽:532
勞動法中關於醫療假期長 發布:2025-05-15 15:37:56 瀏覽: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