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改變態度
⑴ 朱熹是怎樣帶領思想向自然立法轉變的
朱熹認為:「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獸皆有理。草木春生秋殺,好生惡死,仲夏新陽木,仲冬斬陰木,皆是順陰陽道理。」(《朱子語類》卷十五)這是在自然現象面前的「格物致知」,從科學方法論的角度看來已處於從道家「道法自然」的態度向近代科學「為自然立法」的過渡階段。
⑵ 影響和改變態度的因素有
影響和改變態度的因素有很多,親人朋友之間需要用時間和關愛去慢慢改變。
⑶ 思想改變態度,態度改變行為,行為改變結果,那請問什麼改變思想
我覺得是閱歷,經歷得多了,心境自然會發生改變。而這個心境改變的過程,就是你思想成長的過程,你會明白更多,想通更多。你改變之後的思想就是你新的態度,促使你開始願意去改變。望採納
⑷ 影響和改變態度的因素包括
影響和改變態度的因素,包括外圍環境對自己的影響,自己心態的改變,總之分成內因和外因。
⑸ 全國人大立法程序的變化
中國人大立法50年回眸
立法體制日臻完備 改革開放以來進行了重大改革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50年來,
新中國的立法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1954年,新中國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第一部憲法,還制定了5部國家機構的組織法,標志著我國的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當時,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立法體制,立法權集中在全國人大,人大常委會沒有立法權,也沒有賦予國務院和地方人大立法權。」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胡康生介紹說,由於立法權集中在全國人大,無法適應繁重的立法任務的需要。因此,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依照憲法的精神,根據實際的需要,制定單行法規;1959年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進一步授權常委會在大會閉會期間,對現行法律中的一些已經不適用的條文適時加以修改。
說到我國的立法體制,很多法律專家和老「人大」都不約而同地提到1979年。因為從這一年開始,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加快立法步伐的需要,我國對立法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
「這些改革主要體現在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制定的地方各級人大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1982年12月制定的現行憲法以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有關授權決定之中。」胡康生進一步解釋說,「第一,擴大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權;第二,國務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規;第三,賦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第四,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對法律和行政法規作變通規定;第五,授權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制定特區法規。」
立法體制的改革催生了累累碩果。從1979年到2004年6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審議通過包括憲法在內的法律323件(現行有效的法律212件),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138件,法律解釋10件;國務院制定了970多件行政法規(現行有效的650件);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上萬件地方性法規(現行有效的7500多件);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480多件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經過不懈努力,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初步形成。
立法程序日漸成熟 普通百姓走進立法「大廳」
與行人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是否應該負全責?騎自行車能否載人?這些與人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話題,成為9月3日北京市人大舉行的立法聽證會上的辯論焦點。
這次就《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辦法》徵求意見稿舉行的聽證會,僅來采訪的記者就有好幾十人。
除了關注聽證會的內容之外,人們對立法聽證這一形式也備感新奇。
其實,放眼全國,人們發現,立法聽證會已經在許多地方舉辦過。比如,8月底,山東省人大舉行立法聽證會,就《山東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草案)》中的有關條款聽取意見,普通漁民參加了聽證會。5月13日,遼寧省人大首次舉行立法聽證會,內容是與廣大消費者利益關系密切的消費者權益保護規定,20名陳述人中普通消費者代表就有11人。
「立法聽證」不是各地今年的創新。早在2000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立法法》就將立法聽證引入立法程序。可以預見,全國各地今後還將舉行更多的立法聽證會。
近年來,各級人大常委會廣泛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向全民公布法律草案等多種形式徵求各方面意見。公眾參與立法,已經從具體法律的探討,延伸到了法律規劃的制定。對此,有人形象地稱之為:普通百姓走進立法「大廳」。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50年來,我國立法程序的變化和進步還有許多。
在采訪中,不少專家提到一個立法術語———「三審」,也就是三次審議。在全國人大成立初期,一部法律草案一般一審二審就通過了,隨著我國立法程序的日益完善,現在一般改為三審,爭議較大時甚至進行四審、五審。
回首人大50年法制之路,「立法聽證」、「三審」等變化,無不在告訴我們:我國的立法程序日漸成熟。
立法質量日益提高 修改法律數量近年來大幅度增加
進入新世紀,我國立法突出強調「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
隨著改革的深入,開放的擴大,民主的發展等形勢的變化,我國立法工作中不再是單純重視制定新的法律法規,也開始重視修改修訂原有的法律法規,同時對不符合形勢需要的法律法規進行廢止和清理。九屆全國人大期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修改修訂法律的數量第一次超過了制定法律的數量。有關專家指出:「這是我國立法工作努力適應形勢的發展,注重立法質量的一個明顯體現。」
根據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關於加強立法工作的精神,在前幾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工作的基礎上,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提出了「實現一個目標,突出一個重點」的立法工作思路。「一個目標」就是爭取在本屆任期內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而「一個重點」就是提高立法質量。
多年來,為了提高立法質量,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用立法法的形式把立法程序完善起來,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堅持立法、修改法律和適時廢止法律並重,等等。堅持舉辦法制講座也是一項有效舉措。現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每次會議閉幕後都要舉行法制講座,講座緊緊圍繞人大常委會正在或將要審議的重要法律案進行,以增加常委會組成人員的相關法律知識,提高審議質量。
面對每一部法律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總是反復研究推敲,多次審議,保證了立法質量。「有些新制定的法律,與提請初審的法律草案相比,新增加的條文佔1/3左右,內容有修改的條文佔1/2以上。」有關部門提供的這一數字,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待立法嚴謹態度的有力佐證。
⑹ 怎麼改變態度
改變態度首先要改變思維方式,學會忍耐,學會理解,學會知足。用一顆平常的心去對待發生的一切事物,不要想太多,做事也好,對人也罷,一個人的態度也決定了成敗。適當的學會自我調解,放鬆心情。改變心態,自然而然的也就改變了態度。
⑺ 關於行為如何改變態度
文都比鄰為您解答,
戴維•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中提出了三種行為影響態度的解釋:
第一種是自我展示:指人們都不希望讓別人覺得自己言行不一,當二者不統一時,人們傾向於偽裝自己的態度。這是最初針對行為影響態度的解釋,但是很明顯這樣的理論有很強的局限性,能夠解釋的現象很少。
第二種是不協調理論:當行為與態度有差異時,人們會感受到心理上的壓力與緊張,為了緩解這種感覺,態度會逐漸向行為轉變。書中提到了伊拉克戰爭的例子,在戰爭初期,大多數美國人都相信會在伊拉克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隨著戰爭的發展,人們發現這並不是事實,而越來越多的傷亡和恐怖主義的興起讓美國人體驗到了強烈的不協調感。人們開始認為發動伊拉克戰爭是為了中東的和平和解放,更多的人支持即使在伊拉克沒有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場戰爭仍然是正義的。
第三種是自我知覺:前面兩種理論都無法解釋題主提到的「加快走路速度可以增強人的自信」現象,而自我知覺理論可以較好的解釋。自我知覺也可稱為自我觀察,在解釋這個理論之前必須提到另外一種心理學現象,即當我們觀察他人時,會更多的把他人的行為解釋為其性格而不是環境因素的影響。自我知覺理論假設當我們觀察自己的行為時也會有類似的現象,因此當我們加快走路速度時,我們會感覺到這種變化繼而以局外人的身份從外部觀察,認為自己之所以走路快是因為自己的自信。類似的現象還有當我們保持微笑時,我們的心情真的會開始變好,當我們保持沮喪的姿勢時,憂郁也會擴大。
⑻ 海德認為人們在改變態度時往往遵循什麼原則
心理咨詢師考試三級理論要點:態度轉變的三種理論
1.海德的平衡理論
(1)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在態度轉變中的作用。人們在改變態度時,往往遵循「費力最小原則」,即個體盡可能少的改變情感因素而維持態度平衡。
(2)他提出 p—o—x模式
2.認知失調論
(1)費斯廷格認為,態度改變是為了維持態度三因素的一致。
(2)費斯廷格認為,認知失調可能有四種原因:a.邏輯的矛盾
b.文化價值沖突
c.觀念的矛盾
d.新舊經驗相悖
(3)消除、減少認知失調的途徑:a.改變或否定失調的認知因素的一方,使二個認知因素協調
b.引起或增加新的認知因素以改變原有的不協調關系。
c.降低失調的認知因素雙方的強度
3.社會交換論(識記)
(1)這種理論從個體對得失權衡與比較後產生的趨向與迴避動機的角度解釋態度的形成與轉變,認為決定個體採取何種態度以及轉變態度的關鍵是「誘因的強度」。
(2)態度持有者不是被動接受環境的影響,而是主動對誘因周密計算的選擇者。
(3)態度是肯定因素(得)與否定因素(失)的代數和。
⑼ 態度改變理論都有哪些
1.海德的平衡理論認為,人們的認知系統中存在著使某些情感和評價之間趨向於一種的壓力,強調人際關系對認知平衡的影響。
藉助P—O—X模型,可以推知人們的感情及其平衡關系中包括了八種狀態。其中有四種是平衡的結構,四種是不平衡的。個體將盡可能少地改變情感關系以恢復平衡結構。在一定情景中,有許多解決不一致的途徑。任何一種不平衡結構,都必須得到解決,以盡力維護其平衡。
在企業管理中,可以採取一定的措施來改變員工對某人或某些實施方案的態度,盡力使員工的心理達到平衡,從而以積極的工作態度投入生產中,提高生產效率。
2.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論比起海德的平衡理論來,更注重個體通過自我調節達到認知的平衡。費斯廷格認為一個人的兩種認知元素直接的不一致,就是失調。認知失調的來源有:決策行為和與自己的態度相矛盾的行動。而認知的失調,會逐漸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態度。認知元素的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分為協調、不協調和不相關。
在現實生活中,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方法來解除或減輕失調狀態:(1)改變某一認知元素,使其與其他元素趨於協調;(2)增加新的認知元素,加強協調關系的認知系統。(3)強調某一認知元素的重要性。
在企業管理中,可以通過以上三種方法來改變員工的某些態度,以達到他們認知的普遍協調。
3.勒溫的參與改變理論中,看重一個人是否參與態度的形成過程,從而會在改變別人態度時取得不同的成效。勒溫認為,改變態度的方法,不能離開群體的規范和價值。個人在群體中的活動性質能覺得他的態度,也會改變他的態度。其中包括主動型和被動型。實驗證明,就某一對象中,改變主動型人的態度要比改變被動型的容易得多,效果也比較明顯。
由勒溫的觀點和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企業管理中,如果想改變員工的態度、提高工作效率,就要努力讓員工積極參與某些活動。
4.溝通改變態度理論中,強調了人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和一些媒介的影響個鼓動。通過溝通,可以顯著地改變對某些事物和人的態度看法。但要講究溝通的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溝通對態度改變的影響,倚賴於溝通者、溝通過程和溝通對象三個因素,溝通者需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溝通過程要能充分了解對象的需要和動機,以其慣用的言語來傳達。當然,即便是這兩個過程都做好了,還得看看溝通對象的因素。
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可以通過與某些員工的對話來改變其態度,盡可能使其與管理者達成共識,進而在員工中產生更大的影響,方便管理。
當然,除了這四種態度改變理論外還有其他相關的理論,各有千秋,但總的目的都是通過一定的方法來影響別人,促使人們態度的改變。
⑽ 我國立法對於法律規避制度的規定,並請簡要評論我國目前的做法,談談你的見解
一、 法律規避概念及構成要件
法律規避是國際私法中一個古老的制度,又稱「詐欺規避」或稱「詐欺設立連接點」,是指在涉外民事領域,當事人為利用某一沖突規范,故意製造出一種連接因素,以避開本應使用的准據法,使對其有利的另一國法律得以適用的行為。
法律規避這一制度,是從1878年法國最高法院對鮑富來蒙王妃離婚案做出判決予以確立的。通過對這一案例的分析,學者們一般認為法律規避有幾個構成要件:(1)從主觀上講,當事人規避某種法律必須出於故意,也就是說,當事人有逃避適用某種法律的意圖;(2)從規避的對象上講,當事人規避的法律是本應適用的強行性或禁止性規定;(3)從行為方式上講,當事人規避法律是通過有薏改變或製造連接點來實現 ,如改變國籍、住所、行為地、物之所在地等;(4)從客觀結果上講,當事人規避法律的目的已達到。
二、 法律規避制度的各國立法比較
對於法律規避的效力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爭議,在立法上是否明確規定法律規避制度,各個國家也不盡相同,大陸法系國家與英美法系國家更是存在著尖銳的對立。
在理論上,歐洲大陸國家的學者普遍認為,法律規避是一種欺騙行為,根據「欺詐使一切歸於無效」的原則,在發生法律規避的情況下,應該排除當事人希望適用的法律,而應適用本來應適用的法律。但對於法律規避的對象是僅指內國強行法,還是包括外國強行法,各國的具體情況又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規避內國法的行為一律無效,即一般認為法律規避行為無效。這是因為禁止法律規避制度本身就是處於對本國法律尊嚴的捍衛,而對規避外國法的行為則態度不一。
大陸法系國家的這些理論在立法上有所體現,如1891年《瑞士關於民事關系的法律》規定:「禁止通過在國外締結婚姻來規避瑞士婚姻法。」前南斯拉夫法律沖突法第5條規定:「如適用本法或其他聯邦法可以適用的外國法是為了規避南斯拉夫法的適用,則該外國法不得適用。」又如,1972年《塞內加爾家庭法》第851條規定:「當事人利用沖突規則故意使塞內加爾法不適用時,塞內加爾法取代應適用的外國法。」還有的國家學者認為,法律規避行為既包括規避實體法也包括規避沖突法,如匈牙利的立法就肯定了這種主張,在〈匈牙利國際私法〉第9條規定:「當事人為了規避本應適用的法律規則,而人為地或虛假地形成一個涉外因素與某一外國法相連接,則不得適用外國法,而應適用依匈牙利法本應適用的法律。」其中的「匈牙利法」就是指「匈牙利沖突法」。在法國,這個法律規避制度的源起地,在立法上卻沒有法律規避的明文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是嚴格遵循法律規避無效這一原則的,並且越來越重視對規避外國法行為的制裁。
相反,在英美法系國家,法院一般不承認法律規避問題。一些學者認為,既然雙邊沖突規范給予當事人選擇法律的可能,則當事人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而選擇某一國家的法律時,便不應歸咎於當事人。在立法上,幾乎沒有關於法律規避制度的規定,只有1912年美國統一各州法律委員會全國會議草擬了一份〈防止婚姻規避法〉,即關於規避有關住所地州的法律而在另一州或另一國結婚的法律,但也僅是草案而已。 在司法實踐中,對於當事人規避內國法的行為,英美法院一般通過其他方法,如對沖突規范做某種解釋,以排除外國法的適用。
三、 法律規避制度價值辨析
(一) 法律規避制度存在價值
法律規避是國際私法領域中一個古老的制度,特別是在大陸法系國家,「規避法律的行為無效」已經成為國際私法中的一項基本原則。這一制度有其存在的價值。
首先,法律規避無效制度有利於保護內國法律秩序,有利於維護法律關系的穩定性。大陸法系的學者提出法律規避無效的主要理由是「欺詐使一切歸於無效」。法國學者亨利•巴迪福爾(Henri Batiffol)曾明確指出:「合法的目的不能使非法的行為合法,目的不能為手段辯護。但是,非法的目的卻使本質上合法的行為無效。」在這里,「非法的目的」也就是指當事人主觀上的欺詐意圖。也就是當事人為了逃避本應適用的法律而故意改變或製造連接點。當事人的這種欺詐行為使法律關系處於混亂狀態,如果允許法律規避行為的存在,不僅不利於維護法律關系的穩定,也是內國法的權威盪然無存。
其次,法律規避無效制度作為沖突法中的一種彈性制度,有利於實現法律的公平、正義等價值追求。沖突法發展至今,已經不再局限於僵硬的雙邊規則來解決法律沖突問題,而愈來愈傾向於開放、富有彈性和靈活的規則制度,在價值追求上,實質正義取代了形式正義,成為價值追求的終極目標。法律規避無效制度首先要求法官從主觀上判斷當事人是否具有欺詐意圖,是一種很有彈性的制度。從功能上來看,它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一樣,都是排除外國法適用的一種手段,從而維護內國強行法的尊嚴和權威,從理論上看,也更有利於沖突法實質正義的實現。
(二)法律規避制度的缺陷
如上所述,法律規避無效制度的有其存在的基礎,但是從理論基礎和實踐請況來看,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1、 理論上的缺陷
首先,從法律規避的產生來看,是要維護一個落後的法律制度。國際私法上對法律規避的研究始於1878年法國鮑富來蒙王妃離婚案。 其案情是法國王妃鮑富來蒙,因法國禁止離婚,她便改變國籍歸化為德國人,在德國取得離婚判決後,又與羅馬尼亞王子結婚,婚後又回法國定居。法國王子向法國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確認其離婚再婚行為無效,法國法院認為鮑富來蒙的行為是逃避法國法律不允許離婚的規定,因而構成法律規避,於是判決鮑富來蒙在德國的離婚和再婚行為無效。從這一案例來看,法律規避無效制度起源於涉外離婚案,屬於狹義的民事關系范疇,並且,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法國法院要維護其本國的落後的法律制度,即不允許自由離婚制度。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法律也必然隨之變化。如今,涉外民事關系領域的立法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類似於禁止離婚之類的法律已被各國所廢除,在狹義涉外民事關系領域,產生法律規避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涉外民事關系領域產生法律規避的條件越來越不具備,狹義涉外民事關系領域存在法律規避制度的必要性值得探討。
其次,從法律規避無效理論依據來看,欺詐是否使一切歸於無效?大陸法系學者關於法律規避無效論的理論依據就是古羅馬的一句格言「欺詐使一切歸於無效」。持法律規避無效論的學者也一致認定,當事人的主觀欺詐,是法律規避行為的構成要件之一。因此,要判斷一個行為是否屬於法律規避,首先要判斷當事人的主觀意圖。這就涉及了對當事人內心意思的侵入,而對當事人意思的判斷並不能保證是完全可靠的。畢竟不是左右的案件中當事人的規避法律的意圖都像鮑富來蒙王妃一樣明顯。此外,當事人的客觀行為並無違法性,正如德國的韋希特爾等人所講,既然沖突規范承認可以適用內國法,也可以適用外國法,那麼,內國人為使依內國實體法不能成立的法律行為或法律關系得以成立,前往一允許此種法律關系的國家設立連接點,這並未逾越沖突規范允許的范圍,行為上並無違法性。僅以對當事人內心意思的主觀判斷來認定其行為性質,違反了客觀歸責這一最基本的法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