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與依法治國的關系
❶ 依法治國中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 相互促進 法道德的作用不同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作用。 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著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的要求,體現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的要求。國家靠法院、警察機關等帶有強制性的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施。強調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用強制的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是「法治」的主要內涵。從維護社會的秩序、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們十分重視運用法律的手段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並把依法治國確立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因為,沒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就不可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 盡管道德也是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實施不是依靠強制性手段,而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人們自覺地遵守這些行為規范。道德訴諸人們的「良心」,訴諸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所謂「說服力」,主要是指通過啟迪人們的道德覺悟、激勵人們的道德情感、強化人們的道德意志、增強人們的榮辱觀念,培養和形成古人所說的「羞恥之心」,從而使人們在內心深處形成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因,培養和形成人的道德行為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所謂「勸導力」,就是指通過形成廣泛的道德輿論,培育良好的道德環境,增強人們的道德責任感,使人們認識到,如果一個人不能履行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或者違反了社會的道德要求,就必定要受到輿論的譴責和公眾的批評,甚至招致事業的挫折和失敗。社會輿論的力量是無形的,卻是不可忽視的。強大的社會輿論,能夠對社會的一些重大問題發生重要影響。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的性情和氣質,改變社會的風氣,形成某種道德的氛圍。這種社會輿論,一旦同內心信念相結合,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之,從維護和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和道德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 正確對待中國古代的「德治」思想 在中國歷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國家的兩種根本手段,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對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德治」思想,是中國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必須正確對待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既汲取它的合理的、正確的方面,又拋棄其不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錯誤的內容。
❷ 依法治國與以法治國的區別與聯系
「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內涵卻有著本質的區別。「以法治國」是說用法律去治國,法律是一種用來治國的工具。這是傳統的管理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國家機關,是手中掌握權力的人,治理的對象是人民群眾。而且「以法治國」有法律工具主義的嫌疑。國家的管理者如果把法律當作手中的工具,則有可能任意改變這一工具,或者濫用這一工具。因此,這種觀念的實質是法制而不是真正的法治,甚至是人治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依法治國」是說治國必須依法,即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這是現代的控權主義的法律觀念。在依法治國的觀念下,國家的管理者必須依照人民按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制定出來的法律來行事,並且不得違反這樣的法律。這種「法治」,主體是人民,治理的對象是有可能濫用國家權力的當權者。可見,「以法治國」的實質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吏」。
❸ 憲法與依法治國方略的關系
憲法原則與依法治國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權威性,當今中國,「依法治國」的方略已經正式載入憲法,獲得了崇高的憲法地位。
一、依法治國實際上是依憲治國
法治國家與專制國家是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國家權力受到有效的控制,整個社會由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的法律所支配的狀態。法治國家的基本原則就是民主為本、法律至上、憲法至尊。其中法治的實質所在即法律至上,而法律至上的核心與靈魂乃憲法至尊。因此,憲法至尊與法治的目標——體現法律權威,實現法律統治是高度一致的,簡而言之,國家的法治實際上就是憲法之治。其具體表現為:
首先,完備和完善的法律是法治的基礎。必須以憲法去統帥法律體系的建立、完備,統帥法律內容的完善。
其次,法治的核心內容之一是規范政府行使權力。規范政府行使權力有兩層含義:一是「要保證政府的權力受到控制,以便政府的權力行使不致摧毀政府權力有意促進的價值」;二是要保障政府權力的運行,以實現對國家的高效、民主管理。只有憲法才能從根本上規范政府權力,也只有憲法才能真正體現法律統治。
最後,法治的基礎和歸宿是保障人權,即用法律來維護人的尊嚴,尊重人的價值,保障人的權利。而憲法正是人民的權利證書,是人權的保障宣言。其體現為:1、憲法確認和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2、憲法不僅通過確認公民權利,賦予了公民在國家和社會中的主人翁地位,「而且它要求政府向公民或通過代議機構向公民負責」,從而實現了「主權在民」的原則。3、憲法還可以通過規范國家權力以確保公民權利,防止任何組織或個人濫用人民賦予的權力來隨意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總而言之,人權在近代國家的憲法中占據了實際上的核心地位,「從根本上說來,人權是憲法支配法律和權利所得到的結果。」
綜上所述可見,依法治國實際上就是依憲治國,即以憲法為依法治國的首要法律依據,依法治國必須在憲法的范圍內進行。因此,要達到法治的目標,其關鍵所在是確保憲法的貫徹實施。
二、保障憲法實施的方法和途徑
憲法的實施需要一套完備的制度。
(一)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人民,人民必然是保障憲法實施,實現依法治國的最堅實的社會基礎
依法治國不僅僅是治國方略的改變,它所需要的是從制度到人們的觀念的深刻變革。要發揮人民在依法治國中的主體作用就必須在全民中樹立法律至上、憲法至尊的觀念,培養和強化全民的法治意識、憲法意識。通過憲法和法律的實際運作,體驗到憲法和法律的最高權威性。
(二) 理順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的關系,這是保障憲法實施,實現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黨的十五大報告把依法治國定義為:「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該定義明確告訴我們,一方面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的領導既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原則,又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也是社會主義法治區別於資本主義法治的重要標志。另一方面黨的領導必須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進行。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的關系,深刻揭示了當代中國法治的重要特色。實踐證明只要執政黨注重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並堅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就能提高執政黨的領導水平,保證執政黨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從而提高執政黨的威信,密切執政黨與人民的關系,強化執政黨的領導地位,推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順利發展。
(三)建立、健全違憲審查制度,維護憲法的最高權威性和根本法的地位,從根本上保證法治目標的實現
違憲審查,是監督憲法實施的主要形式。要保障憲法的實施,除了憲法自身內容的完善之外,還必須對憲法實施的全過程實行層層監督,及時糾正、查處違憲案件,這是憲法實施的最可靠的保障。
❹ 憲法與依法治國的關系是
憲法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依法治國有賴於憲法的充分實施;依法治國需要更進一步地完善憲法。從而我們能正確地認清憲法修改與依法治國的辯證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大法,規定擁有最高法律效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於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過四個憲法,現行憲法為1982年憲法,並歷經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訂。
(4)法與依法治國的關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社會逐步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完成,人剝削人的制度已經消滅,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即無產階級專政,得到鞏固和發展。
中國人民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勝了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侵略、破壞和武裝挑釁,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和安全,增強了國防。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農業生產顯著提高。
教育、科學、文化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廣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❺ 依法治國與大國關系
大小國家都得依法治國,大國更得有明定的規矩,要不就各自為政亂成一堆了。大國構成復雜,法律偏又是個一刀切的工具,拿捏法的尺度不太容易,實行法治的難度顯著增大,法治是一個大國之難。
沒有法治的國家是烏合之眾的爛攤子,法治能為大國贏得尊嚴,但又不能是嚴刑峻法,扼殺法治以外的其他追求價值。能發揮保駕護航作用的法,就是良法,國家振興、人民幸福才是根本。
❻ 人治與法治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四者的關系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內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容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❼ 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是什麼關系
1、依憲治國體現了依法治國的核心內容。
2、從內涵來看, 憲法確立了國家的根本制度、 根本任務、思想基礎和活動准則,也就是說,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中最重要最核心 的內容,都在憲法中得到確認和體現。依法治國的過程,首先就是貫徹落實憲法中所確立的制度和原則的過程。 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基礎。
3、從效力上看,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居於統帥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憲法是其他法律的根據和基礎,所有法律都是依據憲法制定的,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否則無效。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我們講憲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依法治國所依之法,首先就是憲法。 依憲治國為依法治國確定了最高准則。
4、從權威上看,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 的根本活動准則,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憲法,不得超越憲法,並負有維護憲法尊嚴、 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 可以說, 法治的權威, 首先體現為憲法的權威。
5、對法律的遵守,首先是對憲法的遵守。 因此,強調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表明了我們黨堅持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 確立了憲法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中的核 心地位。
❽ 依法治國與法治的區別與聯系
一、依法治國與法治的聯系
法制又稱為以法而治,即法律是政府管理國家、管理社會的工具,法制和法治不是同一個概念。它們的聯系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
二、依法治國與法治的區別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律制度是相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制度來說的,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
而法治從來都是相對於人治來說的,沒有人治就無所謂法治,相反亦然。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
2、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刑法等一套法律規則以及這些規則怎麼指定、怎樣執行和遵守等制度;法治與人治則是兩種對立的治國理念和原則,即國家的長治久安不應寄希望於一兩個聖主賢君,而關鍵在是否有一個良好的法律和制度,這些良好的法律還應得到切實的遵守。
3、與法治相比,法制側重在法律的使用上,是法律工具主義。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時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但不一定是實行法治。
(8)法與依法治國的關系擴展閱讀:
法制是指當權者按照法律治理國家,但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組成的立法部門制訂的。法治下,行政部門的職責只是執行該等法律,並且受該等法律拘束。
因此法治和法制最大的區別,並不在於法律是否拘束人民,而是在於行政、立法、司法這些政府權力是否也和人民一樣,受到法律的拘束和控制。
法治的內涵,與其說是要求所有人民守法,毋寧更側重於法律對政府權權的控制和拘束,否則法治即與法制難以區分。
對於社會上常見的違法或脫序現象,尤其是以激烈、遊走於法律邊緣的手段向政府爭取權利的行為,某些政府官員常常會呼籲和要求人民「守法」以尊重「法治」,這其實是將法治的意義誤解和窄化為法制。
❾ 如何准確認識依法治國的三大關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切實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部署落到實處,就必須在認識和行動上釐清和處理好三個關系。
第一,正確處理黨的領導在依法治國中的地位問題。當前,存在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等現象,是因為部分地方和部門把權力凌駕於法治之上,因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黨的領導在依法治國中的地位問題。首先,黨對依法治國負有領導責任。執政黨與法治關系的調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核心問題。我黨對法治負有領導責任,這是依法治國應有之義。必須正確認識依法治國和黨的領導的關系,將黨對法治的領導應貫徹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其次,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是一致的。黨與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也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黨要領導法治不是說黨可以超越凌駕於法治之上。再次,黨的領導幹部依法執政,要帶頭遵守法律。《中國共產黨黨章》明確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黨員領導幹部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要接受管理,更應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要求和黨內法規去治國理政。黨員領導幹部不能混同於普通黨員和群眾,應在依法執政中走在老百姓前面,帶頭遵守國家法律。
第二,正確處理治國理政與法治的關系。依法治國強調的就是要依據憲法和法律治國理政,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主體的政府應以建設法治政府為目標,依法確立政府的權力清單和法定責任清單,依法履行政府職能,加快改革政府的執法體制,把自己建設成為法治政府。首先,依法履行政府職能。法治政府與人治政府本質的區別是,人治政府往往權大於法、情大於法、人大於法,政府權力不受制約,政府部門以權壓法,政府領導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現象普遍存在。法治政府的顯著標志是政府機構職能、許可權、決策程序、責任法定化,政府應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和結果公開,以政務公開為常態,以不公開為例外。其次,政府要依法執政,接受法律監督。近年來,頻繁出現的政府部門野蠻執法現象,表明政府在執法方面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也反映了執法部門超脫於法律之外,存在著以權代法的行為,當執法過程中出現了不符合依法執政要求的現象時,就要求依法對政府執法機構和人員進行制約和監督,深化執法體制改革,堅持文明、公正執法。最後,要建設法治政府。治國理政是黨和政府的基本職責,治國理政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這就要求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政府。
第三,正確處理全面深化改革與法治的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任務。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依法治國需要繼續全面深化,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又離不開法治這個根本保障。因此,必須處理好改革與法治的關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改革要於法有據。首先,要改變過去一些地區和部門的「改革要上路,法律先讓路」的錯誤理念,堅持改革立法先行,發揮立法對改革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其次,改革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法治思維是相對於人治思維的。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去推動改革,必須摒棄黨員領導幹部人治思維和方式;改變領導幹部以改革名義想怎麼樣干就怎麼樣乾的錯誤做法;改革中要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在改革中堅持法治意識、法治精神、法治思維和法治的方式,確保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決策實施的合法性;最後,要實行改革法律責任倒查。要確保改革決策公開公正,為改革決策失誤倒查責任的落實創造條件,對重大決策要實行領導終身負責制,使改革決策於法有據,改革決策實施程序於法有據,改革失誤追查於法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