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適度
① 論述題:試述老子的《道德經》所蘊含的自然觀。
老子闡述大道到完成,超越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及社會實踐,把認知和所欲提高到自然宇宙上,對於全世界各國而言必然有所震撼。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老子從一到十六章一氣呵成,最終實現大道進入永恆的自然社會。老子以現實世界的心態來觀測自己的大道,認為不可思議,高的無法攀登的高峰,故曰:「太上」。
對於「太上」的解釋人們往往局限在君主身上,所缺乏的是對整個世界的認識,缺乏對宇宙文明、物質文明、生命文明的至真、至善、至美三合一的真人世界的認識,造成誤解。河上公注曰:「謂太古無名之君。」跟隨而來的解說多見於「太上」系指最好的、最高明的統治者。因此,把本章認為是社會政治觀,最原始的公社時期成為榜樣,對一無所知的社會還盲目崇拜,低級與高級就沒有分別了,這不是完全否定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嗎?
原始公社沒有科技力量去建設宇宙文明、物質文明、生命文明,只是因緣而生處於對物質世界蒙昧時期,大腦處於無知識可填充,也就不存在高明不高明和有至高無上者,傳說廣成子是至道之人,但無法使道生。老子懂得大道也是無法使道生,是人類社會不具備道生的條件,我們何必把建設宇宙文明、物質文明、生命文明推到君主身上呢?本來沒有樣榜的,非樹立一個子虛烏有的事來,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莊子·天運》雲: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它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
道不能獻於君主,君主又如何擁有道呢?說明道與君主毫無關系,當然與政治觀也毫無瓜葛,君主若提倡仁、義、禮的政治觀念,自然不是道的內容,仁、義、禮所取得的政績也是人文的功勞,人類社會各君主的故事,只是因緣而生,因故而滅,都與「道」有區別。至今世界所擁有的知識和學問,可以獻之於君、與之於人,知與行是完成一件事,這件事是國家、團體、個人的、而沒有完成「大道」,「大道」還等待全人類來完成,是活著的人完成,不是等待後人去完成的。人類社會文明與生命復歸正性及宇宙復歸於無極而集合性的圓滿,是不能由人類社會文明替代生命、宇宙文明,三者的區別一定要有,但不能分割它們。
人們把《道德經》歪曲和強行往自己學到的知識堆里套,如果真能可以套起來,還不於把自己的知識更完善一些,何必扎進《道德經》又高談闊論自己的東西,這不是掩耳盜鈴嗎?全世界哲學已經有了扎實厚厚的基礎,應用到各領域取得了豐功偉績,如果把《道德經》實際有用的東西變為哲學,我去學哲學或許有用的多,那麼《道德經》只是跟不上潮流的文化,屬於一小片的知識而矣,在創意、夢想迅猛發展的社會,不淘汰也不屑一顧,中國傳統文化就糟糕透了,各國又怎麼看待中國祖先呢?
中國《周易》的上卦和下卦組成六爻卦,第五爻為九五之尊,第六爻為上爻,君主的父親被賜封為太上皇,因此「太上」就不能理解為君主。《周易》乾坤兩卦有用九、用六也。中國人不尊重自己的文化又怎麼叫他人尊重你,中國人關心中國文化是光榮的職責,中國的《周易》被冷落,已經失去了文化的靈魂,可是《周易》至今還再冷落中,真有悲嘆之感!話說回來,上爻以事物而言,是極限的位置,而老子的大道講到極限的極限,具有石破天驚之震撼,老子用「太上」喻之宇宙文明、物質文明、生命文明最高境界,是情真意切的。
「外無正而不行」這句話一語說破了「道」,五十八章有句:「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是什麼呢?有正「道」則行,「清靜為天下正」,才有了「靜曰復命」,就是自覺圓滿自我的自然觀。
老子相信自己也相信人類,認識自己是從物理自然科學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沒有一句脫離實際的神話,故曰:「下知有之」。「下」字,是代表全人類(生命世界)。但老子很清醒的認識到這個矛盾又現實的世界,必然持有三種態度,這三種態度不會永久的,但「侮之」者(國)對《道德經》是排斥的、抵觸的,爭論不休的狀況是存在的,大道的思想太遠大,是全人類共同創造未來社會,而各國以自為方,信心不足和不信必然存在。故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本章關鍵是「悠兮其貴言。」老子闡述有限世界轉化無限世界必然性,從無限世界建設自然社會的整個過程,人類能悠閑重視整個世界的發展和進步的運動客觀規律,掌握適度必然會「功成事遂」,不用刻意去神話和虛構,而「譽之」、「畏之」、「侮之」根本不起作用,信者不信者持懷疑態度,否定態度也自然消失,故曰:「百姓皆謂:『我自然』」。然而,這句話有針對全人類的精英階層,也是在說百姓都知道,精英階層更知道我說的大道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是老子代人類做自我檢查與批評,自我鼓足勇氣掙出枷鎖,自然完善自我(全人類)脫離苦海,向富饒、自由、如意、平和彼岸航行。
② 求 道德經講解~~ 是道家講解的道德經啊!感謝........
同志,道德經是一個整體,你也是讀道德經的,怎麼可以寄予外物呢。要麼一天讀一內遍,日久自有所悟。道德容經先教人識理,在從理中迷迷糊糊總結什麼是德。知道德,才會知,道。當你把道德經快能背下來的時候,再建議你去讀一下七真中,劉長春的道德經註解。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採納。
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出自《老子》(也就是《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而受惠者反失其本真,反失其獨立性。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所以說不仁。
芻狗:用草紮成的狗,古人用來祭神。祭祀時,人們用匣子把芻狗裝著,給芻狗披上華麗的綉巾,莊重地把它供在神前,並不是愛它;祭祀畢,任人踐踏,棄之不顧,還把它燒掉,也不是恨它。人閃對它無所謂親不親,仁不仁,天地對萬和物亦然。見《莊子·天運》。
聖人不仁:道家的聖人效法天地,王弼所謂「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所以說聖人不仁。
橐龠:橐是牛皮袋,古人冶鐵,用以鼓風熾火。龠是竹製吹管,連通牛皮袋以吹風。橐龠即古風箱。
屈(jue)<二聲>窮竭的意思。
數窮:物有定數,數窮而終。
譯文:天地是無所謂仁愛之心的,任由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無所謂仁愛之心的,任由百姓自然生活。天地之間,不就像個風箱嗎?當中雖是空間,而生生不窮,發動起來不斷地出風。言多有失有失,不如守中不發言,行不言之數,順應萬物之自然。
這是老子的「無為之為」,「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思想。
參考資料:《老子》一書 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④ 誰能解釋下老子這句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主要 是依據他的樸素辯證理論,一般地討論作為藝術美鑒賞對象的「五色」、「五音」, 如果變成了過分的感官享受和毫無節制的滿足,就會失去鑒賞藝術美的初衷,甚至 會失去其審美價值,而成為一種事與願違、傷害身心的精神負擔和審美「災害」。
老子的美學觀,與其哲學觀中「道」的學說和政治觀中的「無為」思想有著直接的關系。他認為凡是那種「服文采、帶利劍」(五十三章)之美,就和一切有為的東西一樣,只能對人有害,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十二章),都是說「有為」之美必然損害人的本性。在老子看來,真正的美不在聲色、富貴等外在的東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從「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十九章)之道才能體現。這樣的美,就表現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十一章)。即是說,最完美的音樂是從沒有聲音處聽到的,最美好的形象是從沒有形象處顯現的;一旦有了具體的聲音、形象,反而破壞了自然的完美。這就是合乎「道」的美。老子的這些見解,接觸到審美的境界問題,揭示出審美活動中一種超越對藝術的簡單感知的審美體驗,開了中國古代美學追求「自然」、「真美」、「意在言外」、「全聲之美」等理論的先聲,也奠定了與儒家美學雙峰對峙的道家美學的基礎。
⑤ 遵循老子的無為而治,依照孩子的天性發展,適當的時候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讓他們明白自己不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這樣他們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導。其次,要適當放手,管教適度。管教若太嚴,與他們性格不對勁,就會適得其反。要給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再次,耐心教導:即耐心教育與疏導,通過講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見」並不那麼好,並不那麼符合社會道德與規范,從而自願放棄自己的「主見」,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長之路。
第二類:上課不專心聽講的孩子。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為上課多動、好玩、愛講話,甚至在家中學習也表現出心不在焉。對此類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長說,「那是學校的事,不該我來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邊。」實際上,訓練孩子專心聽講,要從日常生活入手,因為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是緊密相關的。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父母要訓練讓孩子聽一遍就馬上做到;其次,在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聽話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最後做什麼,家長觀察孩子是否如此;再次,家長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講話,一定要孩子看著你的臉聽;第四,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一些聽講的小竅門;第五,家長應盡量要求孩子復述課堂內容,或談上課中印象最深的問題。
第三類:追求金錢與物質享受的孩子。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講究吃穿,有的上學要坐摩托車、三輪車。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家長自己要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告訴他們自己孩子時代的生活經歷和故事;其次,家長要把家庭收支計劃告訴孩子,並適當徵求孩子的意見;再次,有效地教育孩子計劃用錢,並用典型事例來教育孩子。
第四類,對長輩教育抱無所謂態度的孩子。此類孩子對父母,師長的教育,充耳不聞,當耳邊風。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讓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師長的任何一種教育方法都是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氣氛中進行教育,消除他們的「敵意」,使他們願意聽從教導;三要給孩子以說話的權利,讓他說原因,說理由,哪怕是不正確或不真實的;四要多一點寬容,教育之後,還會做錯事,要給予改正的機會,要有耐心,要等待;五是教育孩子的語氣要堅定,父母兩人說話口徑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經心,有的輕描淡寫,有的各唱各的調,這都不利於教育。
第五類,具有嚴重惰性的孩子。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為學習被動,作業不完成或抄襲,造成考試交白卷或作弊,生活散漫。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以平時的家務事開始訓練,不要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其次是幫助孩子制定計劃,並加強督促檢查;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則,事事起表率作用;四是要從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養勤勞的習慣,並持之以恆,堅持訓練。
總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只要堅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恆」的教育原理
123
⑥ 按照道德經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說法,追女孩子被遭拒絕,應該怎麼做繼續變著法追求肯定能追求到
首先,老子的思想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在生活中的運用,算是處事之道。把事物看成一個矛盾體,這里有辯證法的意義。它就像《易經》中的初九,潛龍勿用。沒有外物幫助,龍在淺灘,靜候時機不斷提升自己等待機遇。在到有機會,飛龍在天之時,就該懂得收手,有點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意味,亢龍有悔就不太妙,所以適度把握比較好。難易、有無自是也要把握度。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會有轉化之意,所謂量變和質變就是這樣,物極必反。
其次,追女孩遭拒絕有多種因素。感情是兩個人的事,若對方對你完全沒感覺。。。。。。努力也不一定成功。即使手段在繁復,精誠所至金石也不一定會開。要保持冷靜理智,主要考慮一下性格,物質以及雙方關系等。有的人可以花大力氣追到,但是時間長了就會有矛盾,你到底能不能包容又要考慮,否則最終能不能維持久也不好說。這里只講追不追得到,就看你喜歡她的程度了,若是愛到深處,默默守護,也許會感動她。喜歡了願意去做她喜歡的事,難事你也覺得容易。
最後,要說老子的思想可以算是為人處世的高妙之道,所謂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用在什麼方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順便說一下,祝天下人有情人終成眷屬。
⑦ 道德經 名句
1.道可來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⑧ 道德經的主旨是什麼
「道生一,復一生二,二生制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哲學理論,這一哲學理論是道德經的主旨思想,也是道家文化的精華所在。
在修道的過程中,聖人給我們開示了道是產生萬物與天地人的本體,道是宇宙與大自然的起源。聖人揭示了大道的文化淵源,大道的本質內涵,大道的生化現象,以及道種,道源,道脈,道果的衍生性與生化規律等。這主要是讓弟子羽化成聖,勤於悟道,端正德相,善化內心,正大光明地做事與做人,實事求是地服務社會與群眾。
老子的思想主要是守中,順其自然,善於引導。不貪名利,始終如一的保持寧靜、淡薄、踏實、沉穩、清凈、犀利(思維)。凡事成竹在胸,不做無把握之事。凡事適度,懂得放棄。不為名、利、情所奴役。致虛極,守靜篤。養浩然之氣,恬然之心,泰然處於世,靜觀眾妙之門,利萬物而不爭。低調做人,摒棄慾望。虛懷若谷,心處世外,身安人下。寬恕任何人,任何事。以博愛之心去引導萬物,順其自然,不做強迫。善為功而不居功,安於自身所有。時時謹慎,不可大意。做事要以最少的行動達到最佳的效果,不可繁化。
⑨ 道德經點評
雖然你只需要隨便點評一句道德經就行了,我還是把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的內容和你解釋一遍吧。 第四十四章的原文是這樣的: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段話的意譯就是:名位和自身存在價值相比哪個值得愛惜?自身存在價值和身外財貨相比哪個更重要?得到名位財貨與喪失自身存在價值相比哪個有害?過分貪求名位必耗費大量心神,過多積藏財貨必招致重大禍害。所以,知道適度的滿足就不會招致屈辱,知道適度而止就不會招致危殆,知足知止則自身可長生久安,國家可長治久安。 最後對於這一章的點評是:本章主要講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即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老子提出:名與身相比,身與貨相比,哪個重要?此處的「身」不僅指身體或生命,它還包括自身存在價值、人格尊嚴等含義。老子縱觀古今,多少人在名利擾攘中喪失自我而成為外物(名利財貨)的奴隸。他喚醒人們從外物的奴役中醒悟過來,找回自我,做一個真正的人。老子又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過分追求名位必大耗心神,大量積累財貨必招致重大禍害。此乃警世之語。環顧世間,折騰於名利圈中,喪失自我而不能擺脫者,豈非大有人在。此即所謂「鳥為食亡,人為財死」。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說:「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此言正可為本句之注。此處說「甚愛」、「多藏」,是指過分的、貪得無厭的慾望,並非否定人的正常慾望。老子深知外物對人的生存之不可缺,所以他用比較之詞來說明兩者孰輕孰重,而不是絕對地拒斥外物。他只是告誡世人,追求外物要適度。適度,就是符合自然規律(即道的規律)。甚愛,多藏,是對外物的過度追求。過度追求,就是違背自然規律,不符合道的原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此為本章結語。老子告誡人們,要從過分醉心名利中醒悟過來,在名利面前要知足知止。這番話主要是針對當時侯王公卿士大夫等統治階層爭權奪利、貪得無厭、相互傾軌的社會現實發出的質問和批判。這是哲人老子對當時人生、社會、政治的深入體察和反思之後得出的極具哲理之言,具有普遍意義,對於一般人也是適用的。凡事皆有一個「度」,過猶不及,超過自然規律允許的「度」,必將以災難和失敗告終。在人們追逐名利的紛紛擾擾中,因不知足不知止而傷身害命者,豈非大有人在?在人類向自然界索取中,因不知足不知止破壞生態平衡而引發的災難,豈非歷歷在目?知足知止,是針對人的慾望無限擴展說的。意思是要把慾望節制在一個適宜的程度上,即合於自然規律的范圍內,並非要人消除合理欲求。至於有人把老子這句話理解為消極保守,不求進取,那是對老子原意的誤解。知足知止,不僅是個人修養問題,而且是涉及個人與他人。個人呢與自然界的關系的問題。知道適度而足而止,不貪不爭,則人與人,國與國,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相處,兩不相傷。老子的道德經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體悟的地方,以上這些僅是一例。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_^
⑩ 老子關於適度平衡的名言
一個人的優勢恰恰是埋葬他的墳墓,當他拿優勢過於居功自傲,過度信任優勢的時候,優勢會將他推上一個自以為是的高位,一個人的敗亡多敗於驕橫和放縱,身居高位就是人生走向沒落的開始。
《道德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意思就是說:強橫逞凶的人不得好死,我將這句話作為施教的開端。
從自身角度來說,一個人身居高位的時候,必然會有驕縱蠻橫的習氣,在這種狀態下,他會因為對自身過度自信,而不能察覺自身存在的問題,還會因為放縱的狀態而惹致禍端。
而從天道的角度來說,天地之道的法則是讓一切適度平衡,不允許所有超乎自身德行的驕縱行為存在,正所謂「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的法則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天道如同張弓射箭一樣,高了就往下壓低一些,低了就往上抬高一些,讓一切適度和平衡,而不允許任何過度偏頗的行為長久存在。
在《史記》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事件:
項梁帶領項羽從東阿出發,向西進軍,到了定陶之後,又一次打敗秦軍,項羽等人也殺了秦軍的李由,由於連連戰勝秦軍,所以項梁越來越輕視秦軍,臉上也流露出驕橫之色。
這個時候宋義就對項梁說:「打了勝仗而將領驕傲,士卒懈怠的,就要開始失敗了,現在士卒稍有懈怠,秦兵又日益增多,我替你擔心呀。」
項梁聽了不以為然,不聽勸告,他覺得自己連連取勝,秦軍怎麼能和自己相比呢。
後來,秦軍果然發動了全部兵力增援章邯,攻打楚軍,並且大破楚軍,項梁因此戰死。
世間規律正如宋義所說,當你過度驕縱的時候,必然會產生懈怠,這是招致災禍的根源,這也是被敵軍佔領上風的疏漏之處。
如果你的對手是敵軍,你的驕縱懈怠會讓敵軍占據上風,如果你的對手是生活,那麼你的驕橫同樣會讓生活將你壓倒在人生過往中。
02:
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的;衰後罪孽,都是盛時造的。故持盈履滿,君子尤兢兢焉。
人在年老時所患疾病都是年輕時不注意造成的,人在失意之後還要遭受罪責都是在人生得意之時埋下的禍根。所以即便成功和圓滿時,一個正人君子也要時時刻刻的小心。
這個世上誰不願聰明自信,大展宏圖,誰又不願意春風得意,身居高位,成為萬人矚目的對象呢?
從人性本身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嚮往美好和圓滿,都希望擁有風光而又值得炫耀的人生,但是這樣的行為卻是讓自己招致禍害的本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