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禮道德經
A. 古代報信抱拳,左手抱右手和右手抱左手有何講究
拳擊儀式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折手儀式,折手儀式是古代漢族人見面時舉行的儀式。《論語》中有記載“子路立有拱門”,這里的“拱門”就是折手儀式。古代中國,強調禮儀和音樂教育。西周初年,周公建立了周到細致的禮儀制度,稱之為周禮。
然而,在歐美好天氣和愛情的影響下,握手儀式開始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是,在特定的場合,拳擊儀式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比如在武術領域,武術運動員在參加比賽時必須進行拳擊儀式。這是因為武術和軍隊有著深厚的淵源和密切的聯系,很多武術大師在戰爭年代都是軍隊的教練。你是左手握右手還是右手握左手?把它翻過來是非常不禮貌的。
而且戰爭結束後,很多武藝很高的將領也經常和武學圈保持密切聯系。因此,拳擊儀式在武術中很受歡迎。練武參軍很危險。所以拳擊儀式一直堅持左手握右拳的規則,這也是對自己和他人的祝福。希望大家都能幸運。
B. 道教作揖的基本手勢
一、道教作揖的基本手勢做法是:
1、站立姿勢:澄心存神,敬對祖師。全身放鬆,兩目平視,雙臂自然 下垂,中指與褲縫對齊,兩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
二、作揖,民間傳統的一種禮節。相對於庶民打招呼的萬能性禮節「拱手」,「作揖禮」是士相見或感謝時常用隆重性的禮節。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磬折,表示向人敬禮。
(2)左手禮道德經擴展閱讀:
1、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
2、向人作揖雖然恭敬,但相比於跪拜,它又不是最恭敬的,有時能表示倨傲,《漢書·高帝紀》就有「酈生不拜,長揖」的描述,顯出狂徒酈生對劉邦的不服氣。
3、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C.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1、《左手孔子,右手老子》讀後感
在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歷史積淀中,孔子和老子的影響無疑是空前的,他們的思想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歷朝歷代都有著無數專家學者傾其一生來汲取儒、道思想,留下了不少評注,在這次鄭州市教育局開展的讀書活動中,有幸在學校黨支部的推薦下讀了林語堂先生的《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有了新的感悟。在這本書中,林語堂先生主要向我們闡述了孔子的仁義思想以及老子的「道」。
作為儒家的開山鼻祖,孔子的思想志在重新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主張階級分明,這與當時周朝的封建社會正在趨於崩潰的時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蒂。孔子與同時代其他各派的很大差異還在於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文化歷史的傳統,相信國際間某種程度的道德行為。
人們每提及道家,就必說老子。老子作為中國文化主流之一的道家宗師,道教教主,他早已在中國文化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老子主張重返自然,不可抗拒地嘲笑孔教文化;他崇拜原始的淳樸,主張田野風光的生活、文學、藝術;他代表奇異幻想的世界,有著一種天然的浪漫思想。老子的道是宇宙的神智,萬物的根源,是賦予生命的原理,給這物質世界帶來少有的統一和靈性。
喜歡抗拒外物的人似乎總是站在高處,較易於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則更能吸引人。代表這兩種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禮教的孔子和浪漫的自然主義者老子,這也註定了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與直覺。
或許正是儒家和道家的各有所長才會有林語堂先生的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的出世。我們並不需刻意評判孔、老的孰優孰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和老子畢竟都是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2、《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書評
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全面揭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真正內涵。
孔子的思想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柢。更精確的說,儒家的思想志在重新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
老子覺察了人類智巧的危機,故盡力鼓吹「無知」以為人類之最大福音。他又覺察了人類勞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無為之道,所以節省精力而延壽養生。由於這一意識使積極的人生觀變成消極的人生觀。它的流風所被染遍了全部東方文化色彩。
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卻抱持反面的觀點,偏好自然與直覺。喜歡抗拒外物的人,似乎總站在高處,較易於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代表這兩種類型思想的人,便是尊崇禮教的孔子和喜歡抗拒外物的自然主義者——老子。
3、破譯「語堂體」的文化密碼
——讀林語堂《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我最早知道林語堂的厲害,是聽說他就是將英文humor翻成了中文「幽默」的人,以後還看到他居然能將李清照《聲聲慢》里的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翻譯成「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其水平之高,讓人嘆為觀止!
那麼,林語堂的譯功為什麼如此了得?「語堂體」膾炙人口的文化密碼又到底何在?為此,我們翻開林語堂的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或許會有不少別樣的收獲。該書由兩部分組成,上篇「孔子」,共三章,再加一篇《想像中的空老會談》;下篇「老子」,共四十三章,再加個緒論。
我估計上篇應出自1938出版的英文本《孔子的智慧》,據說,《論語》有許多英譯本,但林語堂的做法與眾不同。他不是從「學而時習之」開始逐字逐句翻譯,而是將其分門別類的重編一下,小題目有:孔子的感情生活;孔子的談話風格;孔子論君子和小人;孔子論政治、教育等等,另有幾篇介紹孔子的身世,摘譯《禮記》的《中庸》、《大學》和《孟子》的有關篇章,就成為一本合乎邏輯、有頭有尾、可讀性強的書,使西方讀者得到一個概念,知道孔子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儒家的學說是怎樣幾千年來深入中國人的心的。
而下篇則顯然出自1949年出版的英文本《老子的智慧》,即林語堂英譯的《道德經》。由於林氏學識淵博、國學底子深厚,以及對道家哲學的頗有研究,使他能夠透徹准確地理解原文,這就為其忠實地傳遞原文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他地道的英文與其堅持的「傳神」的翻譯標准使他的譯文能夠行雲流水、明白曉暢。因此,盡管《道德經》於19世紀就已經開始被譯成多種語言,而且其在西方譯本種類之多僅次於《聖經》,林語堂運用自由詩體所譯的版本仍是相當成功的,較其之前的版本在內容氣勢與風格上更為忠實,文字表達上更為凝練准確,讀起來讓人覺得是一種享受。
總之,林氏這本書是他的翻譯理論的一次成功實踐。雖然,此書現在是將英文翻回成中文,已經有「回鍋肉」之嫌,但其實踐的光輝還是遮掩不住的。比如,在「老子」篇第二十章「天與我」里,他把「唯之與阿」翻譯成「憤怒的應聲『是』,憤怒的應聲『哼』」;在「老子」篇第二十四章「餘食贅行里」里,他把「企者不立」翻譯成「凡翹起腳尖想要出人頭地的人,反站立不穩」;在「老子」篇第二十九章「戒干涉」里把「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翻譯成「有前行的,有後隨的,有噓寒的,有吹暖的」。這種譯法建立在對語言的深切體味和對心理的細致把握的基礎上的,所以,讀書起來相當的傳神、有美感,而且有一種身體的敏感部位被觸碰的感覺。難怪譯界普遍認為,林語堂是在中國譯學史上第一個最明確地將現代語言學和心理學作為翻譯立論的「學理剖析」的基礎的人,誠哉斯言!
此外,林氏這兩本書是為西方讀者寫的,它在美國出版後,之所以能大受歡迎,除了林氏的翻譯水平高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海外的這個時期,林語堂本人就象徵了「翻譯」。他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是翻譯的化身。比如他在「老子」篇《緒論》中說,中國的思想中,孔子思想-——儒家,就是都市哲學,事業成功的人,喜歡孔子思想,而老子思想——道家是田野哲學,生活失意的人喜歡老子思想,因為孔子思想重要是仁、禮,處處限制人的言行舉止,必須按照固定的一套禮法所行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得有為違禮法之事情,那些生性自由,不喜歡限制的人,在主流社會得不到認同,便看透功名,心隨道家,隱居山林,過著閑雲野鶴的日子,時而散發弄扁舟,時而對月輕彈琴,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煉丹制葯,追求永生,鄙視那些為了功名利祿而營營苟苟的所謂都市人。
其實這話又何嘗不是林語堂的夫子自道,從《吾國與吾民》到《蘇東坡》,再到《京華煙雲》,他瞄準的始終是中國人的最本真的生活。如果說,先秦儒家是想以規范信條回應農耕社會的秩序問題,先秦道家是想以生命感受回應農耕社會的心靈問題,那麼,「語堂體」的的實踐和風靡,則是對中國思想「儒道互補」命題的文學演繹和現代闡釋。
D. 古代人報信抱拳,左手抱右手和右手抱左手有什麼講究
我們大家上禮儀課額時候都學過抱拳的的規范姿勢:左手抱著右手,雙手置於胸前,不能太高或者太低,動作和表情都要自然些。這個禮儀適用於普通場合,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裡面就不太適用。最簡單的區別就左手抱右手,則代表好事;
當時封建社會女性地位低下,受到了很多約束,所以在禮儀上面也與男性有著區別。男性抱拳就是左手在上面,右手為拳,這樣也是有說法的。首先左為上,代表著自身地位較高;同時右手為慣用手,攻擊或者防禦圍城「拳」也是有可能的。女性抱拳姿勢也有些不同,不僅右手再上,而且左手也不會形成拳頭,畢竟大多數女性都是溫文爾雅的弱女子,沒有力量用拳頭就顯得不那麼美,所以左手手指伸長,這樣看上去與自身的氣質能夠很好地融合。
E. 中國古代的抱拳是左手在上還是右手在上呢
抱拳禮一般是左手在上,一般左手在上表示恭敬,而右手在上是挑釁的意思。抱拳禮,又稱拱、揖禮,漢族傳統禮儀中一種相見禮,源於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是漢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禮,並步站立,左手四指並攏伸直成掌,拇指屈攏。右手成拳,左掌心按貼右拳面,左指尖與下顎平齊,右拳眼斜對胸窩置於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20~30厘米,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
左手為掌,表示德、智、體、美齊備,屈拇指表示不自大。右手為拳,表示勇猛習武者。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象徵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止戈為武」,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的意思。
(5)左手禮道德經擴展閱讀:
行抱拳禮應並步站立,左手四指並攏伸直成掌,拇指屈攏;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貼右拳面,左指尖與下頦平齊。右拳眼斜對胸窩,置於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20--30厘米。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面容舉止自然大方。武術散手在戴拳套練習和比賽時,可模擬似地行抱拳禮,兩拳套合抱於胸前即可。
古代練武之人切磋時抱拳禮有兩種。一個是右掌左拳,一個是左掌右拳。道德經31章講到: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慶的事情以左邊為上,凶喪的事情以右方為上。因此右掌左拳的話含有決生死之意,但是右拳左掌只是切磋而已。
F. 男子行拱手禮是一種禮節,在古代「拱手而立」也是代表對對方的尊敬嗎
當然表示尊敬,而且還要注意姿勢,左手,拱手禮 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禮亦稱抱拳禮。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多 行此禮,表示恭敬。
也有一說為:左手五指並攏(代表五湖),右手握拳(代表四海),左手搭在右手上,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這就是抱拳禮的由來。
G. 古時人們抱拳行禮,是左手為掌,右手為拳還是右手為掌,左手為拳兩者有什麼區別
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用左手抱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不尊重對方的「凶拜」。
而古代練武之人切磋時抱拳禮有兩種:一個是右掌左拳,一個是左掌右拳。道德經31章講到: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慶的事情以左邊為上,凶喪的事情以右方為上。因此右掌左拳的話含有決生死之意,但是左掌右拳只是切磋而已。
抱拳禮的具體涵義是:
1、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象徵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的意思。
2、左掌右拳攏屈,兩臂屈圓,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謙虛團結,以武會友。
3、左掌為文,右拳為武,文武兼學,虛心、渴望求知,恭候師友、前輩指教。
在禮節中,左手抱右拳通常是「承讓」的意思;而右手抱左拳則通常被認為「隨時領教」。
(7)左手禮道德經擴展閱讀
抱拳禮行禮方法:
並步站立,左手四指並攏伸直成掌,拇指屈攏;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貼右拳面,左指尖與下頦平齊。
右拳眼斜對胸窩,置於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20--30厘米。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面容舉止自然大方。武術散手在戴拳套練習和比賽時,可模擬似地行抱拳禮,兩拳套合抱於胸前即可。
H. 中國古代禮儀中,.抱拳.是左手在上還是右手在上
抱拳禮一般是左手在上,一般左手在上表示恭敬,而右手在上是挑釁的意思。抱拳禮,又稱拱、揖禮,漢族傳統禮儀中一種相見禮,源於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是漢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禮,並步站立,左手四指並攏伸直成掌,拇指屈攏。右手成拳,左掌心按貼右拳面,左指尖與下顎平齊,右拳眼斜對胸窩置於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20~30厘米,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
左手為掌,表示德、智、體、美齊備,屈拇指表示不自大。右手為拳,表示勇猛習武者。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象徵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止戈為武」,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的意思。
(8)左手禮道德經擴展閱讀:
行抱拳禮應並步站立,左手四指並攏伸直成掌,拇指屈攏;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貼右拳面,左指尖與下頦平齊。右拳眼斜對胸窩,置於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20--30厘米。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面容舉止自然大方。武術散手在戴拳套練習和比賽時,可模擬似地行抱拳禮,兩拳套合抱於胸前即可。
古代練武之人切磋時抱拳禮有兩種。一個是右掌左拳,一個是左掌右拳。道德經31章講到: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慶的事情以左邊為上,凶喪的事情以右方為上。因此右掌左拳的話含有決生死之意,但是右拳左掌只是切磋而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抱拳禮
I. 《禮記》 執左道以亂政 漢語翻譯
【原句】執左道以亂政,殺。
【譯文】用邪道或旁門左道來擾亂政令敗壞政治的,殺掉。
【注釋】
1、執:操持;執行。《漢書·叔孫通傳》:「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又如執作:操作;勞作。執役:服役人員;工作人員。執料:操持;照料。執威:施行刑罰。執務:操持;擔任。執職:從事某專職;服役。
2、左道:又稱邪道,邪門旁道。多指非正統的巫蠱、方術等。是中國古代一個罪名。《禮記▪王制》:「執左道以亂政,殺」。鄭玄註:「左道,若巫蠱及俗禁」。孔穎達疏:「盧雲左道謂邪道。地道尊右,右為貴……故正道為右,不正道為左。」《漢書·杜欽傳》:「假令丹知而白之,此誣罔罪也;不知而白之,是背經術惑左道也。」顏師古註:「左道,不正之道也。」《資治通鑒·漢武帝征和二年》:「是時,方士及諸神巫多聚京師,率皆左道惑眾,變幻無所不為。」章炳麟《說林(下)》:「使左道亂正之說,為虜廷所假借。」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木」,儒家思想不僅成為立法的指導思想,而且成為司法決獄的依據。《漢書》「不知而白之,是背經術,惑左道,皆在大辟」。因此,在漢代對違背儒家經典而以「左道」之罪被誅者甚多。丞相王商「執左道以亂政,甫刑之辟,皆為上戮」。漢朝律法設有一項罪名,即以邪道、違背經術意蘊,假託神怪,以迷信、天象蠱惑人心,並藉以批評時政,甚至咒罵皇帝等,都屬於此罪,以律皆處以死刑。
附註:「左」「右」的尊卑變化
上古時期我國是以左為尊的。
《道德經》雲:「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又雲:「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就是說:國家安定的時候以左為尊,用兵打仗的時候以右為尊,吉瑞喜慶的時候以左為尊,災害凶兆的時候以右為尊。雖然「左」「右」各有尊貴之時,看似平分秋色,但是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農耕和戰亂干戈,總是前者比較好。為什麼「左」會和吉事聯系在一起呢?這是我們上古先民的樸素辨證思維的結果。我國是傳統的農耕文化,對自然萬物季節輪回的感知十分敏感。春秋兩季,前者(包括夏)象徵東風、陽光、雨露、播種、和煦和希望,後者(包括冬)則是西風、凋零、枯萎、肅殺和死亡。於是「春-東」「秋-西」的時空宇宙觀念對應產生了,然後「夏-南」「冬-北」各就各位。又因為我國民居大多座北朝南,以這個方向為坐標,我們的左邊便是東方,便是春季,便是希望,適宜農桑耕種,適宜祭祀祈願。右邊則是西方,是秋季,陰風瑟瑟,五行屬金,主兵象殺伐,主大獄行刑。
這在先秦典籍中多有相關例證。如農業的豐歉,有「歲星出左有年,出右無年」的說法。歲星即木星。古人認為歲星出現在左方,則預兆著豐年,出現在右方,則預兆著荒年,「年」做「年成、收成」講。體現了「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觀念;兵符制度中,國君掌握右符,將領掌握左符。1978年陝西出土的戰國時秦國虎符《杜符》的銘文雲:「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興兵打仗屬於凶事,右半虎符在君王手中,體現了「凶事尚右」。
孔子評價管仲時對他以仁許之,說:「如其仁!如其仁!」又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意思是說「管仲輔佐桓公尊王攘夷,稱霸諸侯,如果沒有他,我們現在都已經披頭散發,在外夷統治之下了」。這里的「左衽」(左衽,即右襟壓左襟,是少數民族的服裝樣式),與尊卑無關,並非指孔子尊右輕左。《尚書》記載「四夷左衽」,和我們漢族著裝習慣不同。這里孔子只是借「左衽」指代當時的「外夷」。
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爭霸,征伐戰亂不斷,各諸侯國競相尚武好鬥,以軍事實力之大小強弱來爭政治地位之高下貴賤。軍國大事一律以右為尊,國君手中常年握著右半虎符,「右」的地位不斷上升。及至後來以赫赫武功統一六國登臨大寶的秦國,襲前朝以右為尊。自此「右」尊於「左」。統治階級將危害國家統治,破壞社會秩序,擾亂人民思想的主張與作法斥之為「左道」,列為刑法重點打擊的對象,法律明文規定「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禮記▪王制》)。
陞官稱「右遷」,貶職則稱「左遷」,唐詩中多有此例,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明人許仲琳《封神演義》第34回:「左道旁門亂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首次出現「旁門左道」四字,意指邪門歪道。清代守朴翁著《醒世奇言》第10回標目「從左道一時失足 納忠言立刻回頭」。「左道」從此淪為不恥之道矣。
尚右卑左的表現:
在中國古代典籍里,絕大部分情況下是右尊左卑:古代崇右,故以右為上,為貴,為高。《管子·七法》:「春秋角試,以練精銳為右。」由此又產生「勝過,超過」「尊崇,崇尚」「權貴」等義。
「左」則主要有如下含義:不幫助,反對。《左傳·襄公十年》:「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 偏邪,不正。稱非正統為旁門左道。下,卑。《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諸士在己之左,愈貧賤,尤益敬。」 貶謫,降格。稱降官為左遷。
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是「虛左以待」。在這里,「左」是尊位。古制一車乘三人,尊者居左,御車人居中,驂乘居右(居右是為了便於搏擊),以有勇力的人擔任。《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漢語大詞典》)
法國社會學家赫茲(1881-1915)指出,大多數社會都鼓勵習慣用右手而不是左手。左撇子的兒童會得到糾正,他們可能受到懲罰,嘲笑。在許多社會里,人們都用右手吃東西,用右手打招呼。左手往往與排泄相聯系,象徵著不潔。
在紐西蘭的毛利人中,右邊是神聖的一邊,是善和創造力量的位子;左邊是世俗的一邊,似乎除了某些引起煩惱和可疑的力量外,沒有什麼優點……右邊,是(力量的)「生命的一邊」,而左邊則是(虛弱的)「死亡的一邊」。幸運和生命的給予從右邊並通過右邊進入我們,相反,死亡和災難則從左邊刺入我們的心。
在印度習俗中,也是用右手拿食物,用左手去做不潔的事。
世界各地的人們為什麼不約而同的尚右卑左?赫茲解釋說,要將人的身體和自然及宗教儀軌聯系起來:在某些作者看來,右與左的區分,完全可以用宗教取向的規則和太陽崇拜來解釋。人的位置既非不重要,亦非隨心所欲的。崇拜者在他的祈禱和儀式慶典中,會自然的朝向太陽(萬物之源)升起的地方。大多數神聖的建築,盡管屬於不同的宗教,但都朝向東方。以面對這個方向為基準點,身體的不同部位也指派為不同的方向,西方為後,南方為右,北方為左。結果,天上的區域特徵反映在人體當中。南方的充分的陽光照耀著我們的右邊,而不吉利的陰影投射在我們的左邊。自然的景觀,白天與黑夜、熱與冷的對比,都使人認識到左與右的區別,並將二者對立起來。([英]菲奧納·鮑伊《宗教人類學導論》,金澤、何其敏譯,中國人大出版社)
「旁門左道」一詞,詞典解釋為: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別,現泛指不正派的東西。「左道」一詞儼然有著濃厚的貶義色彩。
3、以:連詞,表目的,來。
4、亂政:敗壞政治。
(1)敗壞政治。《國語·晉語三》:「失刑亂政,不威。」韋昭註:「有罪不殺為失刑,失刑則政亂,政亂則威不行。」《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御史中丞江文蔚劾奏宰相馮延巳、諫議大夫魏岑亂政。」清梅曾亮《書<後漢書>後》:「權出於民,而左道亂政之禍烈。」
(2)腐敗的政治。暴政。《韓非子·難三》:「法敗而政亂,以亂政治敗民,未見其可也。」
(3)治理政事。《書·盤庚中》:「茲予有亂政同位,具乃貝玉。」孔傳:「亂,治也。此我有治政之臣,同位於父祖,不念盡忠,但念貝玉而已,言其貪。」J. 儒家的「手禮」叫什麼禮
不是特別清楚,你看看這篇文章,哪個比較合適
中國傳統禮儀動作詳解
華夏祖先用肢體動作傳遞「雙向對等」「有序有位」的語言,這些動作叫禮。傳遞下來的禮儀動作,承載華夏傳統交手禮
著祖先傳給後人的話語。 這些禮儀動作,源自遠古,源自人類沒有語言的時代。是「啞語」,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傳的「普通話」。 禮儀動作有十,常規禮儀動作有二。攜帶雙向對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兩相適宜的交往原則和做人原則。 十種禮儀動作是:拱手禮、一拜禮、兩拜禮、三拜禮、叩首禮、執手禮、推手禮、交手禮、揖禮、鞠躬禮。 兩種常規禮儀動作是,初相見、敬父母行一拜之禮,朋友同學同事行拱手禮。 禮儀動作一覽 禮名 動作 適用范圍 禮義
拱手禮 胸前拱手,後收,前推 日常禮儀 恭敬,接受,禮讓
揖 禮 曲臂,抱手,躬身 常規禮儀 恭敬,給予,接受
一拜禮 臂,攏手,躬身30度 初相見,敬長 恭敬,接受,給予
兩拜禮 展臂,攏手,躬身45度,兩次 常規大禮 恭敬,接受,報答
三拜禮 高揖至額,躬身90度,三躬 敬天地祖師國 恭敬,接受,報答
叩首禮 踞坐至地,拜,叩首 特定大禮 恭敬,接受,報答
執手禮 雙手出,長下幼上,長執幼 行於長幼之間 父慈子孝,師道生尊
交手禮 雙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 代孔夫子還禮 推讓,給予,示之
鞠躬禮 垂手,躬身,可深可淺 通行禮儀 謙恭,接受,禮讓
附手禮 雙手附胸腹間,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禮前站姿 誠意正心
1、拱手禮
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後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視距離遠近,可高,不能低於胸。 日常相見禮,送別禮。
2、揖禮
在胸前抱手,輕於抱拳,重於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3、一拜禮(拜禮)
展臂,至胸前合,攏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用於初相見,敬長上,行家禮。只行一個。 常規大禮。
4、兩拜禮(再拜禮)
展臂,至面部前,攏手。躬身(45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用於向長上行大禮。一般行一個,叫「拜」。最多行兩個,叫「再拜」。
5、三拜禮(再拜額手禮)
立定,挺身,莊重。 「雙手附心。」雙手附在胸腹之間,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疊並,兩肘與手成直線。雙手錶示「與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剛健,大恆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載,大包容,大豐富,大付出。兩德兼備而各有顯。顯德可以因時因境而變化。 「高揖。」雙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額頭前方,兩臂伸直。 「行禮(拜)。」頭、頸、手臂皆不動,腰部下躬,深躬(90度)。 「興。」起身,雙手升至額前。 「再行禮(再拜)。」 「興。」 「額手。」雙手貼向額頭,再推出。 「三行禮(三拜)。」 「興。」 「禮成。」雙手復位,至胸腹間。 用於敬天地祖先先師,特定場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禮。 用於集體行大禮。 大禮站著行要行三個,叫「再拜額手」,相當於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禮
古人因為席地坐在小腿和腳後跟上,叫「踞」、「正坐」,行這個大禮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禮是「再拜叩首禮」。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離開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來。先行拜禮,行兩個。拜禮的動作是,雙手在額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隨手臂前傾。行第三個禮時,兩手下行,分開,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貼在側前方地面上,額頭叩至地面。第三個禮儀動作也可以雙手不分開,額頭叩至手心。這三個禮儀動作表示越來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個叩首禮。站著行就是「再拜額手禮」和「額手禮」。三,表示多,再多也還是三。 只用於特定大禮,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場合敬先師,特定場合敬親生父母輩祖輩,結婚那一天夫妻對拜。不可以隨便行。隨便行是褻瀆禮儀,褻瀆對方。
7、執手禮
雙手平伸並出,晚輩手心向下,長輩手心向上,長輩握住晚輩的手。長輩可以坐著,執晚輩之手。 家庭禮儀。結婚時夫妻禮儀。
8、交手禮
僅用於生向孔夫子行拜師禮時,師代孔夫子還禮。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這個還禮動作。雙手在胸前交叉疊並,推出,平示。 師不能隨便還這個禮。
9、鞠躬禮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頷首、躬身,長者用於還禮。
10、附手禮
雙手附胸腹間,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禮前站姿,升國旗站姿。表示誠意正心。 握手、揮手、擺手、招手、擁抱、起身、鼓掌、點頭、躬身、應答、微笑、示請、示讓,也是禮儀,屬於「儀」、「貌」的范疇。 以上禮儀動作看似復雜,而平常只用朋友間平等對等的拱手禮和敬長的一拜禮。對方怎麼行,自己怎麼還,很簡單。 禮的規則是有來有往,雙向對等、有序有位。對方行禮,必須還禮。無論地位多高,輩份多長,都要還禮,否則就是失禮和無禮。應答、點頭、躬身,都是還禮。 給天地祖先先師行禮,天地祖先先師不還禮。因為他們一直在對我們「施禮」,我們只是在還禮,報答。 禮儀動作根據禮儀的兩個基本價值規則和禮義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規范。禮儀動作可以有變化。各地文化、風俗、習慣不同,禮儀動作也有差異。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區別,才能適宜。日本、韓國、其它儒教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保留有儒教文化傳統,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脈。按自己的傳統行禮,這樣就有別有位了,適宜了。中國大陸地區,禮儀被君權弄到極端,如今業已中斷,要回到周禮的本原,結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禮儀,接通古今中外。各地實行起來還可以有差別。 新禮繼承古禮,禮儀動作拉開人的距離,使互敬。同時發展變化,順應人心,拉近人的距離,增加「執手」禮,使互愛。通兩得中合宜。 禮儀動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剛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貴。行禮人乾坤合德。
總結
禮的內在規則:施報雙向,平等對等,有序有位。 禮的功用是:禮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聖。禮生之敬,可移於工作、學習、待人,敬業、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人失去了禮儀、儀式,也就沒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祖先的禮儀動作,先使人生敬。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 升人品,提國格,非禮不能。 禮以直道為中,兼行重道,兼行恕道。 施(始)的規則:卑己尊人,行敬讓之道。 報的規則:以直道相報,來而有往,投桃報李。可以重報,投我木桃,報以瓊瑤。不可以反報,不可以輕報,不可以不報。 知禮者知理,有禮者有理,合禮就是合理。 禮自心生,禮由己發。 「克己」與「由己」相結合。「復禮」與「為仁」相結合。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