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魯迅道德經

魯迅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1-12-27 16:04:33

❶ 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的精髓是什麼

魯迅先生所言非虛,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融合了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諸多思想和傳統的民風民俗,道教的精髓就是順應自然,兼容並蓄,注重實際。

他們也不打擾正常人的生活,不勸導人們戒去七情六慾、不勸導人們只信道教,不讓人們搞虛假放生那一套,而是做好自己,兼容並蓄,並不刻意排斥不同的信仰。

在盛世之中,他們習慣於隱姓埋名,與自然融為一體,或隱於山間,或隱於人流之中,他們擅長穿梭於鄉村和坊間行醫,古來就有“十道九醫”的說法,他們也擅長鼓搗科技,火葯和化學就是從煉丹術演化而來。

如此道教,演化數千年,有過輝煌有過沉寂,但是中華民族的根一直在道教之中存續。

❷ 魯迅對老子(李耳)有何評價

魯迅先生《故事新編》里有一篇名為《出關》的小說。寫的就是老子和他的《道德經》。魯迅先生是把《道德經》和「充公的鹽、胡麻、布、大豆、餑餑」視同一類之物。至於對老子的評價,魯迅先生是這樣寫的:「這傢伙就是「心高於天,命薄如紙」。想「無不為」只好「無為」。一有所愛,就不能無不愛。那裡還能戀愛,敢戀愛?」

❸ 老子的道德經是什麼內容

(一)應天順民,無為而治: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這正如柳宗元《種樹郭橐傳》一文中所說;"....順其性,使根舒展,故土培實,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移栽時,謹細珍視若子,植後聽之任之若棄,全其天姓而不害其長而已。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則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官府治理也似後者,好煩其令,摧種摧收,若甚憐焉,而卒以禍。"

 柳宗元記傳其事,囑為官者戒。事自躬親者尚且如此,如果上令頻示,有因層層宣告,以至事成三豕涉河變其實質者;有因中間滑吏,藉此拉大旗作虎皮,任意發揮,裝神弄鬼,殘民自肥者;有因政令煩苛,動多忌諱,民無所措手足者:結果百姓得到的是福焉?禍焉?德國詩人海涅說過:"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這句話用來表述濫施政令在傳播過程中,產生的結果往往與其本意大相徑庭是頗為貼切的。

 上失無為,下多妄作。老子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問道:"愛民治國,能無為乎?"並囑曰:"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但是,無為並非不為,而是不私意妄為。要做到這一點就應該,"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意思就是說聖人治天下,也應效法"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營造了宜於萬物生長的環境,而任萬物自由生發,不替萬物做主宰的作法:盡量不用繁雜的關卡衙門、苛刻的政刑法令來滋擾百姓,不給奸胥猾吏留有可乘之機;不用一己或少數人的意志取代百姓的意志,不以救世主、百姓代言人自居來強奸民意;而是用宏觀調控來營造適宜的環境,讓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長",使百姓各安其居,各樂其業,任意自便,休養生息。做到這樣可謂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二)見素抱朴,淳樸民風:

 老子崇尚本真,真誠,反對最高境界的道德含義。本真狀態就是超出一切世俗羈絆,依天性自然而為。它是超道德的,是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黃帝內經》中所謂:"天之在我者,德也"。老子認為道不涉及倫理性,仁義禮智是把人為的東西強加於人的天性,扭曲損害了人本性的自然。只有人返本歸真,民抱質朴,方能達到長治久安。

 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於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孔子也說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智)之"。 這意思都是說,善以道治國者,可聽任人民依其淳樸的天性隨由自便,而不可讓其薰染得智詐奸滑。用智治國,則下亦以智應,惟務穿鑿,不循自然,以致奸詐斯生,上下相欺,國將無寧日。明曉這道理,便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營造一憨厚淳樸的大環境,不以機智陷害民心,非以察察為明,與智故反,然德性博化,使智詐不作,禍亂不起,使復至於大順,此真可謂是崇本息未之道,。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因為"有無相生",立一美善之名在此,必有百偽美善者雜糅其間,長此以往,將使人離質尚文,漸至逐末忘本。巨奸大滑便運用手段、利用權勢、操縱輿論、炮製出各種"當然對"和"可惡罪"來蒙蔽人民。魯迅說:"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所以槍斃或坐監的。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於犯了罪。

 嚴復評論老子之道曰:"其所為若與物反,而其實以至大順。而世之讀老者,尚以愚民訾老子,真痴人前不得說夢也!"



(三)官清法正,國泰民安:

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謂至德之時,人皆仁義,故仁義不見,及人君失道,世風危殆,乃倡仁義禮之名甚至用法律"沖氣以為和"作為救濟。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柳宗元說:"禮之大本,以防亂也",這都是說,仁義禮法乃是權宜之計,救濟之策,以此來保持社會整體的和諧與安定。但魚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故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老子曰:"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是什麼原因使得大道頹廢,以致把人民薰染得智詐奸滑了呢?老子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因為人君欲多則費大,費大則稅重,稅重則民飢。上以利慾先民,民亦爭厚其生,故輕死而求利不厭。

 當政者以權謀私,用暴力壓迫人民,橫征暴斂,貪污腐化。上行下效,民眾則以巧偽謀利,各種左道旁門便叢生滋起。上下都在謀私利,不管公益,國家就要窮苦紛亂了。在上者不能無為無事而使之自化,方且嚴刑法以誅之,明號令以禁之,而貪官猾吏舞文弄法魚肉百姓,窮民則相率而為盜。故"法令滋彰,而盜賊多有矣。"

 老子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既然淳樸的大道頹廢了,飾偽萌生,仁義禮法乃為救濟的無奈之舉,為人君者,亟應知止勿進也。知止之道奈何?大學雲:"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為法治者,應止於公正嚴明。

 老子說:"我無欲,而民自朴","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當政者抱其質朴以示下,將"濁以靜之徐清","復歸於朴"。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社會將弊絕風清,國泰民安。

全面理解老子哲學思想,修身處事治國平天下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傳統民族文化。老子作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的哲學思想、以及流經幾千年形成的道家學說,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影響永不泯滅。

人們常常要求哲學不要在"形而上學"的迷霧中周旋,而應向現實生活奉獻確切的知識,或提出可立即遵循的行為准則。其實老子早就對世人明確指出了安身立命與處世治國的正確策略,只是因為中國歷代都是君王專制,而老子政治的基點卻是以民為主,若公開倡揚老子之學,實在難以名正言順,然而治國富民卻又離不開老子之道,所以就形成這么一種現象:凡是撥亂反正的時代,必定以道家學術為師法,到了太平時期,便"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了。

老子對自然和社會作了高度的概括,把規律從渾沌的整體中分離出來,使之如此清晰化和秩序化,由宇宙論延伸到人生論,再由人生論延伸到社會政治論,都是人的理性可以把握的東西。它有著完整的邏輯體系作為基礎,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前瞻性。老子哲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科學地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為後人認識事物,處理與事物的關系,規范人類自身行為,提供了明智的方法。

老子指出的道的三大法則,我們若能理解,則將智周萬物,微妙玄通;為人處事的三要點,我們若能厲行,則將身安事遂,事半功倍;安邦治國的三原則,我們若能實踐,社會則將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所以,我們若能對老子之道"活學活用"便可如莊子所謂:"明此以南面,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

❹ 魯迅先生曾說,不讀《道德經》就不懂中國文化,《道德經》作用到底有多大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不讀《道德經》就不懂中國文化,這句話說的沒錯,可是很多人不讀或讀不懂。那麼,《道德經》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我認為至少有以下重大作用:

其七,老子自然觀、自然辯證法具有永恆性,即使到了共產主義,也會繼續發揮作用、不會過時。

如果有人不信《道德經》有上述的重大作用,那麼,我可以大膽地說:那就是沒有讀懂《道德經》、把握其真諦。

❺ 關於魯迅與道德經

是有這句話,不過不是出現在他作品裡的,只是他對道德修養的推崇及對中國文化和思想的認識…望採納

❻ 魯迅是怎樣評價老子的

周先生對老子的態度大概是這樣的:「孔老相爭,孔勝老敗,卻是我的意見: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進取,而老卻以柔退走。這關鍵,即在孔子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事無大小,均不放鬆的實行者,老則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談家。要無所不為,就只好一無所為,因為一有所為,就有了界限,不能算是「無不為」了。我同意於關尹子的嘲笑:他是連老婆也娶不成的。於是加以漫畫化,送他出了關,毫無愛惜。

看周先生的《出關》和《道德經》,就可明白了。

.........................................................................................................................................本人90後..........

❼ 為什麼很多人推崇《道德經》

四、為何中國的大門一般都有兩扇?

因為如果只有一扇的話,做的太大,小孩子推不動,做的太小,東西又放不進去。兩扇門也寓意著一陰一陽,中國人講一就是二,講二就是一,一個門由兩扇組成,陽跟陰是門的兩扇,代表《易經》,《易經》有兩扇門,一個陰一個陽。

五、為何儒釋道三教要合一?

因為儒家給我們講的是求生的道,叫作生存之道,即求生、惜生。如果我們完全照儒家行事,就會很辛苦,時時警惕,處處小心,一點錯都不行,實在太累。道教告訴我們要保生、貴生,它說求生是不錯的,但是用身體去換取,是不對的,所以要保生,並要視生命如寶貴的寶物,不要怠慢它,珍惜它。因此,道教在養生方面,世界第一。佛教即不叫你保生,也不叫你求生,而是叫你樂生、樂死,修來世,輕身體,現世的軀體就是臭皮囊。所以,先人叫三教合一是在思想上為人類著想,這就叫作同,即《道德經》中的一句「同,謂之玄」。明明沒有什麼不同,這就是玄妙之所在。

《道德經》中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講完的,而簡單一本書,一千人讀有一千種讀後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領悟,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有時候也許不能參透其中的最簡單的智慧,所以,拾人牙慧也不失為一種學習的方式,況且,還是拾聖人的牙慧,何樂而不為呢?

希望大家多看看《道德經》,學習其中的做人之道,生活之道,處世之道,學以致用,就算不能一步登天,也許還能修得正道,成就一番事業,實現最初的理想。福生無量。

文章由道山不老編輯整理

熱點內容
北京法學招聘 發布:2025-05-07 01:00:19 瀏覽:575
公司法有限責任公司設立 發布:2025-05-07 00:40:21 瀏覽:320
保留司法救濟 發布:2025-05-07 00:35:37 瀏覽:694
勞動法實質要件的作用 發布:2025-05-06 23:59:30 瀏覽:217
管理的道德是 發布:2025-05-06 23:59:29 瀏覽:154
孫鵬法學家 發布:2025-05-06 23:33:35 瀏覽:479
勞動合同法監督案例 發布:2025-05-06 23:31:36 瀏覽:834
司法所歸鎮 發布:2025-05-06 23:23:36 瀏覽:531
合同法的撤銷 發布:2025-05-06 23:23:27 瀏覽:523
法醫法院 發布:2025-05-06 23:08:46 瀏覽: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