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技術名詞解釋

立法技術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 2021-12-27 16:12:57

立法體系名詞解釋

立法體系是國家制定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性文件的系統。如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構成的系統。

❷ 中國法制史題目

《中國法制史》模擬試卷
一、填充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1、 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
2、 西周刑法區別對待故意與過失,過失稱為(眚),故意稱為(非眚)。
3、西漢《九章律》是在《法經》六篇的基礎上增加了《戶律》、( 《興律》)和(《廄律》)。
4、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門下 省和尚書省。
5、宋朝為了防止科舉考試中主考官、評卷人員循私舞弊,創立了( 糊名 )、(謄錄)之法律制度。
二、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1、商朝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奴隸制五刑是(C)
A.孥戮、劓殄、炮烙、剖心、人殉
B.斷手、刖、劓、宮、大辟
C.墨、劓、刖、宮、大辟
D.孥戮、脯、刖、宮、大辟

2、西周穆王時期,令呂侯重新修訂刑書,史稱(D)
A.《周禮》
B.《嘉石》
C.《九刑》
D.《呂刑》

3、秦律規定,偷偷移動田界標志的行為構成(C)
A..非所宜言罪
B.乏徭罪
C.盜徙封罪
D.盜竊罪

4、商鞅變法時期,為改變秦國父子無別、同室而居的舊習俗,頒布了(C)
A.《墾草令》
B.《為田開阡陌令》
C.《分戶令》
D.《連坐法》

5、漢律規定,非嫡系正宗而繼承爵位者,構成(A)
A.非正罪
B.事國人過律罪
C.左官罪
D.阿黨附益罪

6、中國古代以喪服製表示親屬間血緣親疏關系的制度,稱為(D)
A.五喪
B.五刑
C.五聽
D.五服

7、世界上第一本法醫學著作是宋慈所撰寫的(B)
A.《元典章》
B.《洗冤集錄》
C.《封診式》
D.《法律答問》

8、明朝創制的恥辱刑是(C)
A.充軍 B.發譴
C.枷號 D.廷杖

9、為防止臣下結黨營私,明律專門設立(B)
A.「.謀叛」罪名
B.「奸黨」罪名
C.「.謀反」罪名
D.「.受贓」罪名

10、清末預備立憲過程中所設立的資政院實質上是(B)
A..御用機構 B.國家議會
C.立法機關 D.司法機關

三、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西周「禮治」的基本原則包括( ABCD )
A.親親
B.尊尊
C.長長
D.男女有別
E.一斷於法

2、漢朝官吏選拔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ABDE)
A.察舉
B.蔭襲
C.科舉
D.辟召
E.徵辟

3、宋代不動產買賣契約的成立,必須具備以下程序方面的要件( ABCDE )
A.先問親鄰
B.過割賦稅
C.輸錢印契
D.經官給據
E.原主離業

4、《大清新刑律》將刑罰分為主刑和從刑,主刑包括(ABCDE)
A.死刑
B.無期徒刑
C.有期徒刑
D.拘役
E.罰金

5、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政權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分別制定的婚姻法規包括(ABCDE)
A.《閩西婚姻法》
B.《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
C.《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
D.《陝甘寧邊區婚姻條例》
E.《晉察冀邊區婚姻條例》

四、判斷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判斷正誤,將正確的打上「√」,錯誤的打上「×」,並簡述理由。)

1、法家主張「刑無等級」、「法不阿貴」,所以「君主犯法與庶民同罪」。(×)
法家「隆君重法」、「法自君出」、「令高於律」。
2、秦朝以一定的年齡為標准確定刑事責任能力。(×)
秦朝以一定的身高為標准確定刑事責任能力。
3、 中國古代長期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尤其在宋朝商人的社會地位極其低下。(×)
恰恰相反,隨著宋朝私有制的深化和工商業的繁榮,商人的社會地位有很大的提高。
4、「重其所重,輕其所輕」就是「舉重以明輕,舉輕以明重」。 (×)
「重其所重,輕其所輕」是明朝的立法原則,「舉重以明輕,舉輕以明重」是唐朝的司法審判原則。
5、「五朝會典」是指《唐六典》、《大明會典》等五個朝代的會典。(×)
「五朝會典」是指清朝《康熙會典》、《雍正會典》、《乾隆會典》、《嘉慶會典》和《光緒會典》。

五、名詞解釋(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五聽」
「五聽」是西周時期在長期司法實踐中形成的經驗總結。(1分)
「五聽」的內容為:「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即通過注意當事人的各方面表情而分析、認定其口供真實與否。(3分)
「五聽」既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又有其缺陷,容易主觀擅斷而錯判。(1分
2、鬼薪、白粲
秦國的一種徒刑。(1分),鬼薪,即男犯主要是為宗廟採薪,白粲,即女犯主要為宗廟擇米。刑期一般一至三年。(4分)
3、「折杖法」
「折杖法」是宋朝首創的一個刑罰制度。(1分)
所謂「折杖法」是用決杖來代替笞、杖、徒、流的刑罰方法。「折杖法」使得「流罪得免遠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減決數」,體現了寬減刑罰的精神。(3分)
「折杖法」雖然在一定意義上有寬減刑罰的積極意義,但是違反了「輕罪輕罰,重罪重罰」的客觀刑罰原則。(1分)
4、廷杖
廷杖最早源於隋文帝,明朝朱元璋時成為制度。(1分)
廷杖就是由皇帝下達命令,司禮監監刑,錦衣衛施刑,在朝堂之上杖責大臣的制度。(3分)
廷杖制度是皇權極端膨脹的表現。(1分)
六、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1、 簡述「秋冬行刑」
「秋冬行刑」起源於西周,至漢朝正式成為司法行刑制度。(1分)
「秋冬行刑」是指刑罰的執行,尤其是死刑的執行,除了特殊情況外,應當在秋冬執行。(5分)
「秋冬行刑」的理由一方面是「天人感應」的理論,另一方面是為了不誤農時。(2分)
2、 簡述「七出」、「三不去」
「七出」、「三不去」起源於西周,至唐朝正式成為婚姻法律制度。(1分)
「七出」 是指妻子有下列情況之一: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丈夫有權休妻。
「三不去」 是指妻子雖然有「七出」之條,但是如果有下列情況之一:經持舅姑之喪、娶時賤後貴、有所受無所歸。丈夫不得休妻。(6分)
「七出」、「三不去」是中國古代「男尊女卑」倫理在婚姻法律制度上的典型表現。(1分)
3、 簡述「鞠讞分司」制度
「鞠讞分司」是宋朝首創的一個司法制度。(1分)
「鞠讞分司」是指:由專職官員分別負責審訊與判決,即負責審訊的官員無權過問判決,即負責判決的官員無權過問審訊。(6分)
「鞠讞分司」使得審訊與判決兩種權力互相牽制,有其合理和進步的意義。(1分)
七、論述題(本大題共1小題,每小題16分,共16分)
1、試論述唐律中「舉重以明輕」與「舉輕以明重」的司法審判原則,並且舉例說明。
為了減少律文的繁瑣,唐律確定了「舉重以明輕」與「舉輕以明重」的司法審判原則。在不傷法律本意、不至於引起歧義理解的前提下,體現了立法者「律文簡約」的精神。(2分)
唐律規定:在案件審理無嚴格相對應的法律條款可援引時,如果對該案處理應該減輕時,可引用相關聯的重罪條款,以比照確定輕刑,即「舉重以明輕」;相反,如果對該案處理應該加重時,則引用相關聯的輕罪條款,以比照確定重刑,即「舉輕以明重」。(8分)
唐律《賊盜律》規定:「夜無故入人家,主人頓時殺死者,勿論。」如果主人將夜間無故進入其家的人打傷,如何處理,法律並無明確規定。但是根據「主人頓時殺死者,勿論。」的規定及「舉重以明輕」的原則,顯然也應該「勿論」。(2分)
唐律《賊盜律》規定:「謀殺期親尊長,皆斬。」但此處規定僅限於「謀殺」,對於已經殺害期親尊長者應該怎樣處理,法律無明文規定。但是根據「謀殺期親尊長,皆斬。」 的規定及「舉輕以明重」 的原則,顯然也應該「皆斬」。(2分)
「舉重以明輕」與「舉輕以明重」原則的確立,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律文的簡約,表現了唐律在立法技術方面的提高。(2分)

❸ 法理題 名詞解釋 1、法典編纂 2、一般法 3、法律事實 4、法律繼承 。。。還有幾個 幫幫忙把

你到 網路裡面查就可以了,我就是從那裡直接復制的。
1.法典編纂是指在對某一部門法全部現行法律規范進行審查、整理、補充、修改的基礎上,制定新的系統化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部門法典的活動。法典編纂是一項重要的立法活動,要求立法技術高。
2.一般法:「特別法」的對稱。指適用於一般的法律關系主體、通常的時間、國家管轄的所有地區的法律。如《刑法》、《合同法》等。
3.法律事實,就是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
4.所謂法律繼承,就是不同歷史類型的法律制度之間的延續、相承、繼受,一般表現為舊法律制度(原有法)對新法律制度(現行法)的影響和新法律制度對舊法律制度的承接和繼受。
5.法律匯編:指將規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或標准,如調整社會關系的領域、類別或問題的性質,按照效力層級、時間順序,作出系統排列,匯編成冊。
6. 同 3
7.實體法是指規定具體權利義務內容或者法律保護的具體情況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等。
8.當然解釋,即自然解釋,是論理解釋的一種。屬「不言自明、理所當然」,是指刑法規范雖然沒有明示某一事項,但依形式邏輯、規范目的及事物的當然道理,將該事項解釋為包括在該規定的使用范圍之內。
9.過錯責任是指行為人違反民事義務並致他人損害時,應以過錯作為責任的要件和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的責任。
11. 同 8
12.公法是配置和調整公權力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公法以研究公權力、公權力配置、公法關系和公法責任為主要內容。
10.法律容許行為,就是不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屬於合法的行為。

❹ 名詞解釋

唐律疏議
《唐律疏議》 原名律疏;又名唐律、唐律疏義、故唐律疏義

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編,亦為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三十卷。

唐朝法律制度基本上沿襲隋朝。唐初以隋《開皇律》為藍本制定《武德律》,於武德七年(624)頒行,是為唐律草創時期。貞觀元年(627),唐太宗李世民令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參酌隋律,對《武德律》加以修訂,於貞觀十一年頒行,是為《貞觀律》。《貞觀律》的刑罰有所減輕,律條也比較完備,為《永徽律》所本,是《唐律》的奠基時期。

永徽元年(650)唐高宗李治命長孫無忌、李績、於志寧等修《永徽律》,翌年頒行。《永徽律》凡十二篇五百條(一作五百零二條)。其篇名及主要內容為:①《名例》,闡明唐律基本精神與立法意圖、原則,相當於近代刑事法典的總則。其中規定五刑、十惡、八議、自首、過失、累犯、共犯、時效、並合論罪、責任能力、對外國人犯罪的處理原則以及法律用語的解釋等。②《衛禁》,是有關保衛皇室宮殿、廟、苑和州鎮城戍、關津要塞與邊防安全的法律規定。③《職制》,是關於官吏設置、失職、貪贓枉法、違犯禮制、毀損公物和交通驛傳等方面的規定,類似近代刑法分則與行政法規。④《戶婚》,是有關戶籍、賦稅、田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類似近代民法分則、土地法、婚姻法以至戶籍法、勞動法規。⑤《廄庫》,是有關公私牲畜的養護、倉庫管理、官物的保護和出納之法,相當於近代行政法規和民事的賠償規定。⑥《擅興》,其前半部屬於兵防,後半部屬於工程,是有關軍隊征調、指揮、行軍出征和興建工程等方面的法律,類似近代兵役法、軍事法規和工程建築法規。⑦《賊盜》,類似近代刑法分則。「賊」指賊害,包括反逆、謀叛、殺害人命、掘墓殘屍、造畜蠱毒等;「盜」謂盜劫,概括偷竊、強盜以及略誘、拐賣、贓物等。⑧《斗訟》,分斗與訟兩部分,是關於斗毆、殺傷、保辜、誣告、教唆訴訟、投匿名書、違反訴訟程序等的處刑,相當於近代刑法分則和刑事訴訟法范圍。⑨《詐偽》,規定對詐欺和偽造的懲處,相當於近代刑法分則的范圍。⑩《雜律》,是拾遺補闕,將不能歸納於某一類的犯罪行為,匯成一篇,包括國忌作樂、私鑄錢幣、奸非、失火、賭博、借貸、僱傭契約、商品價格與質量、市場管理、堤防、水運、醫療事故、城市交通、公共危險等項。(11)《捕亡》,是追捕逃亡罪犯及有關事項的法律。(12)《斷獄》,是關於審訊、判決、囚禁、執行方面的法律規定。永徽三年,唐高宗又令長孫無忌等對《永徽律》的精神實質和律文逐條逐句進行疏證解釋,以闡明律條文義,並通過問答形式,剖析內涵,說明疑義,撰成《律疏》三十卷,永徽四年頒行。《律疏》與《律》合為一體,統稱《永徽律疏》(宋元時稱作《故唐律疏議》,明末清初始名為《唐律疏議》)。《律》和《疏》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自是斷獄者皆引疏分析之」。此後《律》文無甚改動,諸帝的增損、編纂多為「令」和「格」、「式」,可謂《唐律》已基本定型。唐朝法典至今只有《唐律疏議》和《唐六典》傳世,余均亡佚。

此後又對500條律文逐條逐句進行注釋,並附在律文之後,稱作疏議。律與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稱《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後人又稱之為《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保存至今的最具影響力的封建法典。
篇名依次是:第一篇名例,是關於刑罰的種類及其適用的一般原則的規定,相當於現代刑法的總則。第二篇衛禁,主要是警衛宮廷和守衛關津要塞方面的規定。第三篇職制,主要是懲治官吏違法失職的規定。第四篇戶婚,主要是戶籍、田宅、賦役和婚姻家庭方面的規定。第五篇廄庫,是關於牲畜、庫藏管理方面的規定。第六篇擅興,主要是關於兵士徵集、軍隊調動及興造方面的規定。第七篇賊盜,是關於保護封建政權、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及生命、財產不受侵犯的規定。第八篇斗訟,是關於斗毆傷人和控告、申訴等方面的規定。第九篇詐偽,是關於欺詐和偽造方面的規定。第十篇雜律,不便編入其它各篇的犯罪,皆歸入此篇,包括買賣、借貸、市場管理以及姦情方面的犯罪。第十一篇捕亡,是關於追捕逃犯、捕捉罪人和逃丁的規定。第十二篇斷獄,是關於司法審判和監獄管理方面的規定。

《唐律疏議》的律文和疏文反映了唐代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某些政治經濟制度,是研究唐代歷史的重要文獻。

《唐律疏議》總結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經驗及其司法實踐,折中損益,使之系統化和周密化,故其立法比較審慎,內容比較周詳,條目比較簡明,解釋比較確當。其立法理論依據儒家學說,並以封建倫理道德為其法律思想基礎,因此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調整各方面社會關系的主要工具。為以後歷代刑律的藍本。通過唐朝與周邊各國頻繁通使和文化交流,《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法典亦產生重大影響。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立法,大都摹訪《唐律》。國際法制史學者將《唐律疏議》與歐洲的《羅馬法》相提並論,並視之為古代「中國(華)法系」的代表著作。

現存《唐律疏議》的最古刊本,有上海圖書館藏宋刻本殘卷,北京圖書館藏宋到殘本,以及吳縣滂熹齋藏元刊本,元至正十一年(1351)崇化余志安勤有堂刊本等。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有唐寫本《律疏》殘卷(參見彩圖插頁第49頁)。在日本也藏有文化二年(1805)官版本等多種古寫本、刻本。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劉俊文校點的《唐律疏議》,校點者以涵芬樓影印滂熹齋本為底本,並參校其他版本作了詳細的校勘記。此外,宋刊本不附《律疏》的《唐律》,也已經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發行。

右圖為《唐律疏議》書影(元刻本)

《唐律疏議》——最早最完整的法典

《唐律疏議》30卷,唐代長孫無忌等奉皇帝之命編撰。

它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

《唐律疏議》實際上由兩部分組成,即唐律的律文部分及長孫無忌等人對律文的疏釋部分。因為文中疏釋部分以「議曰」二字開頭,所以被人們稱為《唐律疏議》,或者《唐律疏義》。

隋朝統治者的暴政和嚴苛的刑罰導致農民起義的歷史給唐朝的建立者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他們接受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採取多方面的措施,建立和穩定專制統治體系。

立法活動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唐代法典包括律、令、格、式四部分。其中律居首位,律即刑法典,是用於定罪的。「令」就是國家的制度和政令。

「格」就是對文武百官的職責范圍的規定,用作考核官員的依據。「式」是尚書各部和諸寺、監、十六衛的工作章程。

唐高祖時就命裴寂等人在隋朝《開皇律》的基礎上編制了《武德律》。唐太宗貞觀年間,又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對《武德律》加以修改和刪定,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編成了《貞觀律》。唐律自從貞觀年間修改後,就沒有再作過大的變動。唐高宗即位後,除了對律文做過一些個別的調整外,主要是解決律文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解釋無憑的問題。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委派長孫無忌等19人編寫《律疏》,第二年完成,當時叫作《永徽律疏》,於是頒行全國。編寫《唐律疏議》的目的是為了給唐律的條文提供一個權威的解釋,因為唐律在實施過程中,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對於怎樣理解唐律的條文以及用哪條律文更合適都沒有統一的標准,這就影響了唐律的實施效果。《唐律疏議》對解決這一問題是很有好處的。

《唐律疏議》按照唐律12篇的順序,對502條律文逐條逐句進行了註解,並以問答的形式,辨異析疑。編撰者還根據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至隋以來的封建法律理論,對於律文的內容敘述其源流,對其含義加以發揮,並對不完備的地方加以補充,使唐律的內容更加豐富。因為《唐律疏議》是官方編寫又由皇帝命令頒行全國,所以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從此以後唐代官吏審理案件都要以它作為標准。注釋部分實際上與律文部分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因此,《唐律疏議》的實踐結果遠遠超過了原來的編撰目的,它不僅僅是唐律的注釋書,而是成為與律並行的唐代國家法典之一。

《唐律疏議》編定後,歷經高宗、武後、中宗、玄宗等朝,又做過一些修改,但都屬於個別內容的增改和個別文字上的修訂。從唐律的發展和《唐律疏議》的沿革過程看,《唐律疏議》是唐朝的一代之典。

《唐律疏議》作為封建法典,有著濃厚的封建思想意識,體現著封建統治階級的階級意志。它反映了禮制、君主專制、等級制度和宗法制度等內容。《唐律疏議》的法律思想有以下兩個特色:第一,「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倫理道德和法律相結合,前者為主,後者為輔。第二,簡化法律條文,減輕刑罰。如《貞觀律》中的刑罰,與隋律相比,去掉了死刑92條,減流為徒者71條,其餘變重為輕者也很多。

唐律是秦漢以來封建專制時代較為寬簡的法律。《唐律疏議》首篇的《名例律》如同現代法律的總則,表達了唐律的基本精神和基 本原則。其餘17篇相當於現代刑法的分則,具體規定了什麼行為構成犯罪以及犯罪後如何處罰的各種條款。

《唐律疏議》規定了笞、杖、徒、流、死五種刑罰,統稱為五刑。十惡被認為是最嚴重的罪行,所以列於首篇。所謂十惡都是指直接侵犯專制皇帝的統治基礎積封建統治秩序的行為,十惡具體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犯十惡罪者皆處以重刑,不享有贖、免等特權,所謂「十惡不赦?就是這個意思。

八議,八議制度起源很早,唐律則規定得更為詳備。八議的對象主要指以下幾種人,親、故、賢、能、功、貴、勤、賓。總之不外乎皇帝的親戚故舊,或者封建王朝的官僚貴族。這些人只要不是犯了十惡罪,其他罪行都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減輕或免於處罰。這種特權制度,反映了等級和階級差別。

唐律《名例律》還規定了一些原則,對如何認定犯罪性質和確定刑罰方面具有指導意義。劃分公罪與私罪,關於自首減免刑罰的規定,關於共同犯罪的處理原則,關於合並論罪的原則,關於累犯加重的規定,關於區分故意與過失,關於類推的一般原則,等等。關於老幼廢疾減刑的規定,關於同居相瞞不為罪的規定,關於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這些基本原則的規定,充分證明唐朝的法律制度是相當完備和相當細密的。

衛禁律是關於警衛宮室和保衛關津要塞方面的法律。職制律是關於官吏職務及驛傳方面的法律。戶婚律是關於戶籍、土地、賦稅以及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廄庫律是關於國有牲畜和倉庫管理方面的法律。擅興律是關於發兵和興造方面的法律。賊盜律是關於保護封建政權及地主階級生命財產不受侵犯的法律。斗訟律是關於斗毆和訴訟方面的法律。詐偽律是關於欺詐和偽造方面的法律。雜律是關於買賣、借貸、度量衡、商品價格規格、犯奸、國忌作樂、私鑄貨幣、賭博、決失堤防、破壞橋梁、放火失火、醫療事故、阻礙交通等方面的法律。捕亡律是關於追捕罪犯和逃亡士兵及役丁的法律。

唐律是在隋朝《開皇律》基礎上制定的,而隋律則繼承了前代的法律。唐律根據秦漢以來封建立法和司法的經驗,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罪名、刑制及司法原則加以整理,對社會關系各主要方面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所以它集唐以前我國封建法律之大成,成為宋元明清歷代制定和解釋封建法典的藍本,並對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建立和完善封建法制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被稱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華法系的代表。

宋朝的《宋刑統》,就律文而言,只是唐律的翻版。元朝的《至元新格》的20篇,與唐律的9篇相同,其他八議,十惡、官當制度都沿用唐律。明代《大明律》、清代《大清律例》都受到唐律影響。

日本文武天皇大寶元年(761年)所制定的《大寶律令》,有律6卷,共分12篇,其篇名與次序都與唐律相同,而且律文的內容也很多相似。朝鮮的《高麗律》不僅在篇目體繫上與唐律相同,在內容方面,如刑名種類和對特權階級的優待條款等,也都與唐律極為相似。在越南,歷代刑律也多仿照唐律。

《唐律疏議》不僅完整保存了唐律,還保存了大量唐代的令、格、式的內容。同時記載了大量有關唐代政治、社會經濟的資料,是研究唐代階級關系、等級關系以及官制、兵制、田制、賦役制的重要依據。所以,清代學者王鳴盛稱《唐律疏議》為「稀世之寶」。

新版版本:

《唐律疏議》(原名律疏;又名唐律、唐律疏義、故唐律疏義)三十卷 唐•長孫無忌等編。中華書局1993.9北京二刷,以上圖藏滂熹齋殘宋本、北圖藏滂熹齋殘元大字本、上圖藏滂熹齋元刻本、北圖藏滂熹齋元至正崇化余志安勤有堂刻本、清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孫星衍刊《岱南閣叢書》本、日本文化二年乙丑(1805)官版本為主校本,以北圖藏名抄本、上圖藏清蘭陵孫星衍覆宋抄本、北大藏清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曲阜孔氏鈔本、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曲阜孔氏鈔本、清諸可寶重刻本、江蘇書局本、清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沈家本重校刻本、民國《四部叢刊》本、民國《萬有文庫》本、民國《基本國學叢書》本為參校本,並參考敦煌和吐魯番唐寫本殘卷及相關文獻排印而成,32開本。

❺ 名詞解釋 演算法

演算法(Algorithm)是指解題方案的准確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清晰指令,演算法代表著用系統的方法描述解決問題的策略機制。也就是說,能夠對一定規范的輸入,在有限時間內獲得所要求的輸出。如果一個演算法有缺陷,或不適合於某個問題,執行這個演算法將不會解決這個問題。不同的演算法可能用不同的時間、空間或效率來完成同樣的任務。一個演算法的優劣可以用空間復雜度與時間復雜度來衡量。

❻ 法律法規規章附則中對名詞的解釋是否技術性條款,還是法律解釋

法律法規中附則中對法律名詞的解釋屬於技術性的條款,一般不對具體的權利義務關系做出規定,只是對條文中出現的一些容易產生誤解的名詞給與界定,便於理解,也體現了立法技術,不過它們屬於整個法律的一部分,和其他條款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同時頒布生效。
而法律解釋一般是立法司法機關根據實踐的需要對已經制定的法律的解釋,在現有法律法規之後出台。

❼ 哪裡有2008年4月自考<<法理學>>的復習筆記,法理學是2007年新版,同旺生

2007年4月自考法理學試題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1.C2.B3.B4.A5.C6.A7.C8.B9.C10.B
11.D
12.B
13.C
14.A
15.C
16.A
17.D
18.B
19.B
20.C
21.C
22.D
23.B
24.D
25.B
26.B
27.C
28.B
29.C
30.D
二、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31.ARCD
32。ABCD
33.ACDE
34.BC
35.
ABCD
三、名詞解釋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6.法系是西方法學堅持的一種法的分類方法,以法的某種共性或近似的歷史傳統為標准來劃分法的類別,凡屬於某種共性或傳統的法律就構成一個法系。
37.法律意識泛指人們對於法律,特別是本國現行法律的思想、觀點、心理或態度等等。
38.立法技術是指在整個立法過程中產生和利用的經驗、知識和操作技巧。
39.指人們實際上按照法律規定的行為模式去行為,法律被人們實際遵守、執行或適用。
40.是指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對違法者依其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性懲罰措施。
四、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41.(1)有關侵權、違約的法律以及刑事法律原則上不溯及既往。(2)在刑事法律方面各國採用「從舊兼從輕」的原則。(3)在某些有關民事權利的法律中,具有溯及力,即「有利」原則。
42.第一,它是國家意志形成和表達的必要途徑和方式。第二,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必須利用立法手段,來確認那些有利於自己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第三,立法者利用立法手段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矛盾。第四,立法還有指導未來的預測功能。第五,立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前提條件,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性活動。
43.第一,法的制定、認可、變動和實施,離不開國家;第二,法的性質、作用和特點都與國家直接相關聯;第三,法的形式和法律制度直接受國家形式的影響。
44.(1)我國法律監督的基礎是社會主義民主。(2)法律監督的指導原則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3)法律監督的核心是所有的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通過對國家機關之間權力的合理劃分與相互制約,依法對各種行使國家權力的行為和其他活動進行。
五、論述題(25分)
45.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在實質上都是一致的。(2)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的相互關系也體現在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社會主義法律的充分實現必然會提高一般公民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道德水平,反過來,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又必然會促進社會主義法律的實現。(3)執行法律的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司法工作人員,應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法
律在促進道德水平中的巨大作用。如人民法院舉行的公開審判和判決,往往可以成為道德教育講壇或教材。(4)國家工作人員和一般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於法律的實施。在法律執行中,一個國家工作人員或司法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道德水平,才能正確理解和執行與社會主義道德相聯系的社會主義法律;而——般社會成員必須具有相應的道德水平才能自覺遵守法律,抵制違法行為,實施法律監督。
46.法律責任的歸結,指由特定國家機關或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對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和確認。

公正歸結原則的含義:公正原則包括分配的公正和矯正的公正,實質公正和形式公正。法律制度在利益分配和保護方面,在法律的實施過程中應當體現公正和公平。因此,在追究法律責任方面應當堅持公正原則。

公正歸結原則的要求:在追究法律責任方面的公正要求是:第一,對任何違法、違約的行為都應依法追究相應的責任。第二,要求法律責任的性質、種類、輕重要與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以及對他人造成的損害相適應,即責任與違法或損害相均衡。第三,公正要求綜合考慮使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多種因素,做到合理的區別對待。第四,公正要求在追究法律責任時依據法律程序追究法律責任,非依法律程序,不得追究法律責任。第五,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必須同樣地追究法律責任。

❽ 法制史作業題

一、單項選擇題
1、C《晉律》
2、A《唐律疏議》
3、D《天盛改舊新定律令》
4、B笞杖刑以「七」為尾數
5、A 每年秋季舉行的對各省斬監候、絞監候案件的復審
6、A、適用波斯法律
7、A.《至元新格》
8、C.宋朝
9、B.漢朝
10、A.都察院
二、雙項選擇題
1、A辭聽 B氣聽
2、B 秋審 C 朝審
3、A唐 B 宋
4、A 廷尉是當時最高的專門司法官署D除特別的案件,死刑的執行一般在秋冬季
5、A《大札撒》 B《大元通制》

三、名詞解釋
1、親親得相首匿
漢代刑罰適用原則之一,具體指漢代法律所規定的直系三代血親之間和夫妻之間,除犯謀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應相互包庇隱瞞,不得向官府告發;對於親屬之間容隱犯罪的行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責任。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一項基本法律原則,在古代司法實踐中曾發揮了重要的社會職能
2、《法經》
《法經》是春秋末期李悝制定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部系統的法典。《法經》有六篇:《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李悝認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因此將《盜法》、《賊法》列於篇首。從整體上看,《法經》是一部「諸法合體」而以刑為主的法典。《法經》初步確立了封建法典的體例和基本原則,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法典,標志著中國古代的立法技術已開始走向成熟,成為後世立/法的藍本
3、充軍刑
罰犯人到邊遠地區從事強迫性的屯種或充實軍伍,是輕於死刑、重於流刑的一種刑罰,作為死刑代用刑 「刑莫慘於此」。
4、翻異別勘
宋代重視口供,翻異別勘是宋朝的一種訴訟審判制度,指在訴訟中,犯人推翻原來的口供(翻異),事關情節重大,一般由另一法官或其他司法機關重審(別勘)的制度。別勘分為差官別推(換法官審理)和移司別勘(換司法機關審理)兩種。宋代,當犯人不服判決臨刑稱冤或家屬代為申冤時,則改由另一個司法機關重審或監司另派官員復審。按照法律規定,翻異可三至五次。妄行翻異叫冤者,別推時加重處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杜絕冤假錯案的發生,同時也是宋朝統治者慎刑精神的表現。

四、簡答題
1、簡述中國古代婚姻法中的「七去」、「三不去」的大致內容
「七出」「三不去」是西周時期確立,儒家思想中對於婚姻的解除所作的習慣性規定。正式歸入律法,是從唐代開始。七出是:「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惡疾」「口舌」「竊盜」。特別要說明的是以下三點:無子,是就妻子過了五十歲以後來說;口多言,指撥弄是非、離間親屬。妒,更多是認為妻子對丈夫納妾的忌嫉有害於家族的延續;惡疾是指耳聾、眼瞎、腿殘疾等嚴重的疾病。三不去:「有所取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後富貴」主要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一夫一妻制和包辦、買賣婚姻服務的
2、簡述刑罰世輕世重的刑罰原則
《呂刑》規定「刑罰世輕世重,惟齊非齊,有倫有要。」其大意是說,對於刑罰的適用,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其輕重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就是講根據不同時期犯罪的不同情況,應當依照客觀形勢的需要,制定出不同輕重的刑罰,使其符合於各個不同時期同犯罪作斗爭的實際需要;正確執行輕重不同的刑罰,才能有區別有分析地去適當用刑,以求得安定社會秩序的一致需要。這種思想和制度,既是對刑罰適用的歷史總結,又反映出適用刑罰的客觀規律性。自其形成以後,即受到歷代統治者和思想家的普遍重視。
五、論述題 西漢時期封建正統法律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漢初社會政治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到漢武帝時期,漢代封建專制主義的地主階級政權得以鞏固,但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勢力也逐漸強大,同中央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這種情況下,最高統治集團迫切要求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此時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其中的「儒術」經過他的改造,吸收了《中庸》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墨家的「君主法天」、道家的「陰陽結合」等思想,提出「刑者,德之輔;陰者,陽之助也」、「大其德而小其刑」。在立法中實行德刑結合:先用德禮進行教化,教化無效再輔以刑罰。

❾ 法的制定的立法技術

1、立法技術是指在整個立法過程中產生和利用的經驗、知識和操作技巧,包括立法體制確立和運行技術、立法程序形成和進行技術、立法表達技術等。這里主要是指立法表達技術,它包括:
①規定性法律文件的內部結構、外部形式、概括的語言表達、文體的選擇技術等;
②法律規范的結構和分類技術;
③規范性法律文件規范化和系統化技術。
2、立法技術的內容立法技術有立法預測技術、立法調查技術、立法規劃技術、立法決策技術、立法協調技術、立法表達技術以及立法監督技術等。這里僅句立法表達技術要求的重要內容予以敘述。
第一,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表達。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要求,也就是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首先,法的名稱的表達要規范和統一也就是說,不同的制定法律的機關所制定的法律文件,因為其法律效力層次不同必須有不同的名稱來表達。
②法的內容要完整,法的要素應該齊全、完備。
③法的體例安排要規范和統一。
第二,法律規范的表達。法律規范的表達要做到完整、概括和明確。
第三,立法語言的運用。立法語言的運用要做到准確、嚴謹和簡明。
①所謂准確,就是說要用明確肯定的語言表達明晰的概念。
②所謂嚴謹,是指用邏輯嚴密的語言表達法律規范的內容。
③所謂簡明,是指用盡可能簡練明白的語言表達法律的內容。

❿ 行政行為的名詞解釋

行政行為
行政行為原則上自告知之時起發生法律效力,但在附款有規定時自規定之時起生效。受領之時生效和即時生效的規則,是不能成立的。行政行為公定力、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的發生時間,一般為告知之時。這是各國行政法上的通行做法。
行政行為是行政管理法律關系的客體,即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指向的對象。雙方當事人圍繞行政行為形成法律關系。行政主體有權依法實施行政行為,行政相對人則負有服從的義務。行政行為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行政行為是指行政組織實施的所有「生效行政法律效力的行為」。狹義的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行政職權對行政相對人作出的法律行為。行政行為一般取狹義解。[1]
中文名
行政行為
外文名
Administrative act
定義
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
確立時間
1989年
快速
導航
特徵內涵責任概念生效要件基本原則歷史淵源行為失效行為分類告知生效附款生效受領生效即時生效
概念特徵
行政行為,行政主體作出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行政行為的概念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1.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所為的行為。
2.行政行為是行使行政職權,進行行政管理的行為。
3.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實施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
特徵
1.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行為,任何行政行為均須有法律根據,具有從屬法律性,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或授權,行政主體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為。
2.行政行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這是由立法技術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廣泛性、變動性、應變性所決定的。
3.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具有單方意志性,不必與行政相對方協商或徵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為中,在行政合同的締結、變更、解除與履行等諸方面,行政主體均具有與民事合同不同的單方意志性。
4.行政行為是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帶有強制性,行政相對方必須服從並配合行政行為。否則,行政主體將予以制裁或強制執行。這種強制性與單方意志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行政行為的強制性,就無法實現行政行為的單方意志性。
5.行政行為以無償為原則,以有償為例外。行政主體所追求的是國際和社會公共利益,其對公共利益的集合、維護和分配,應當是無償的。當特定行政相對人承擔了特別公共負擔,或者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時,則應該有償的,這就是公平負擔和利益負擔的問題。

熱點內容
2013年行政法50題 發布:2025-05-07 01:18:34 瀏覽:304
n號房換法官 發布:2025-05-07 01:17:53 瀏覽:481
北京法學招聘 發布:2025-05-07 01:00:19 瀏覽:575
公司法有限責任公司設立 發布:2025-05-07 00:40:21 瀏覽:320
保留司法救濟 發布:2025-05-07 00:35:37 瀏覽:694
勞動法實質要件的作用 發布:2025-05-06 23:59:30 瀏覽:217
管理的道德是 發布:2025-05-06 23:59:29 瀏覽:154
孫鵬法學家 發布:2025-05-06 23:33:35 瀏覽:479
勞動合同法監督案例 發布:2025-05-06 23:31:36 瀏覽:834
司法所歸鎮 發布:2025-05-06 23:23:36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