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道德經
① 對《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我們有哪些誤解
對《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我們有哪些誤解?
在歷史上你對《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我們有哪些誤解呢。我們一起來聊聊吧。
天地初開之時,既沒有物體也沒有形象,茫茫宇宙是一片空虛,這就是無,是開辟天地的初始。然後從這片空虛的“無”中生成出萬事萬物的“有”來。《道德經》第四十章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因此,道產生於萬物之前,是生育萬物之母。結合不同的經歷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么來的,所以我認為,有多少人看這本書,並且思考了,那麼就會有多少種解釋。“道可道”的真正含義,其實是“有規可循之道”,即“倫理、經術、政教、禮法以及各種操作規則、章程規制、日用技術等等,那些能夠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東西,也正是《老子》各章里不斷反對的那些東西”。
老子的存在論追求也是以“行”的問題為核心,他試圖化自然為文明,將自然之道的高明之處,化為人的思維—行為方式,使人在形勢萬變之中始終能夠選擇一個最合適的存在狀態。道”不遠人,“道”就在事中,作為指導人們實踐的“道”,應該是可說的,也是可思想的,否則又如何能夠知“道”?道可以意會,卻難以言傳。你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別人也沒法真正揉碎了講給你聽,因為那是別人的道,不是你的道。自古以來,都是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凡是一切有作為的人物,他們的所作所為一定都是符合了“道”,而那些背離“道”之人,必定都無所作為。老子畢竟用“道”這個字來稱謂真常永恆的“道”的本體,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經過以上大概的講述你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吧。
② 道家思想中,老子與莊子的「德」,究竟指哪些方面
《道德經》其實是「道經」和「德經」的兩部分,上半部分1-37篇是「道經」,主要是論述道的內涵、描述等等,而下半部分38-81篇是「德經」,主要論述是道的日常生活和國際治理上面的應用,包括生活的准則,政治理論,戰爭理論等等內容。
除了形體殘缺,莊子在這篇中,還說一個哀駘它的故事,魯哀公聽說在衛國有一個人相貌奇醜,而且還沒有權勢、利祿、口才和學識,但是每個與他相處過的人,都不願意離開他;女子見過他,都要做他的妻子。於是魯哀公把他找來要看看這人真的有什麼本事,魯哀公與他相處一個月之後,就發現自己非常信任他,甚至願意把國事交付於他,在哀駘它走了之後,感覺很惆悵。於是魯哀公就來問孔子,這個人到底什麼地方這么有魅力呢?
孔子說,他去楚國的時候,路上看見一群小豬在剛死去的母豬身上吸奶,一會兒突然就驚慌失措地跑開了,因為小豬覺得母豬不是自己的同類了,小豬愛母親,不是愛母親的形體,而是愛它形體內在的力量。戰死沙場的人,不用武器上的裝飾品陪葬;被砍斷腳的人,沒有理由再愛惜自己的鞋子了。所以孔子說,哀駘它之所以不動聲色地取信於人,不是在於他的外在的東西,而是他內心的力量。哀駘它是一個「才全而德不形」的人。他的德性能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地影響他人。
在莊子眼中,人有三種境界,一種是「形全」,就是身體沒有什麼缺陷的人;第二種是「才全」,就是即便是形不全,卻依然能夠保持自我的本性真實,來面對一切處境;第三種是「德不形」,類似老子說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就是像哀駘它一樣,在很多人看來,他是一個沒什麼本事的人,他的才能和德行讓人完全看不出來痕跡,似有若無,正是順其自然的極致表現,這就是「才全而德不形」。
所以,其實不管在老子還是莊子的道家思想中,「德」是萬物得之於道者,能保持內心的自然狀態的人,就是有德之人,「德」是一種萬物的天然本性,能保持這種本性,就是一種「德」。最高的境界就是「才全而德不形」,讓人完全感覺不到「德」的存在和痕跡,一種「無為」的境界,才是一種大智慧。
③ 和尚可以講道德經嗎聊聊儒道佛三家
我認來為和尚講道德經不源但可以,而且還得贊嘆這是一個有學問的和尚。佛家有一句信條:「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只要說對了的,能夠利樂眾生的,就要支持弘揚。佛家不主張門閥觀念。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王冠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就其本質與佛理毫不相悖。真理只有一個,闡述真理的方法各有不同而已。道教有遁世的傾向,佛教有入世的熱情,儒教弘揚治世的責任。所以,千百年來,儒、佛、道三教經過碰撞與融合,能夠共同地擔負起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重任是可以理解的。
④ 《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1.《道德經》又稱《老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並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是一部論述道德的著作。事實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2.《道德經》是道教中被注釋最多的一部經典,有道祖太上老君(即老子)應弟子尹喜之邀而撰寫的不朽著作,被尊為道教的聖典,為道教教理教義之宗本,全文約五千字,故又稱《老子五千文》。該經分上下兩篇,上篇講道,下篇講德,共81章,文筆簡潔,文理深奧,表達了道家深刻的哲理。《道德經》不僅是道教思想的寶典,而且是人類文化歷史上的一部偉大的經典著作。以恢宏的氣勢,深邃的智慧,富有詩意語言,發天人宇宙精微之學,闡修身治國之理,倡人生真諦之奧,給人以無窮的思想啟迪。其中既有「道法自然」以維護宇宙和諧、促進人類持續發展的行為原則,又有「尊道貴德」的道德規范;既有「常道與可道」的真理學說,又有「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思想;既有「上善若水」的高尚情懷,又有「柔弱不爭」的修養准繩;既有「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氣骨」的生活箴言,又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處世之道;既有「歸根復命,深根固蒂」的養生之道,又有「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的價值取向;既有「愛民治國」的韜略,又有「功成弗居」的胸襟。全文系統地闡述了道教的修道積德、處世哲理、洞察自然以及從宇宙觀的角度高度考察了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問題。
3.《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為一種政治原則,「無為」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儒家也講「無為而治」,如《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認為「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實則表達了儒家的德治主張。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是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措施是「勸統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欲」。
4.《道德經》就像是一個智慧寶庫,其歷史與現實的重大價值是難於盡言的,只有靠讀者去細細品味,才能開啟自己心靈的窗戶,體悟到其中之奧妙,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指引自身的生活航向。所以說,《道德經》不僅是道教的盛典,而且是人類生活的指南,有著利於社會、指導人生的功效。
⑤ 有沒有研究老子《道德經》的人可以跟我聊聊老子的思想和他的著作嗎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
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太極陰陽
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
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從「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見於下文 老子故事 孔子問禮 第4段)可見:
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類似於神的概念,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誤解了此處自然的意思。
應當注意到:。
事實上,人活著猶如宇宙之存在,沒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選擇某個(些)目標成為唯一的選擇。
老子是站在道這個無窮高的位置來看問題。
因此,老子只說了「方法」,但沒有指出「目的」。
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人何必為刻意達到目的而痛苦不堪。無為,逍遙亦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
關於老子的宇宙觀,根據之前的道,「無」與「有」(萬物存在即是「有」)會相互轉化。因此老子認為宇宙萬物來自虛無,也走向虛無。比如:人的生與死(可參見下文 老子故事 聖人辭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
辯證法屬於方法論,方法論包含道論,老子道論中那些與辯證法非常相似的內容,素為人們所稱道。與上述認為老子思想企圖包羅一切的觀點相比,另有觀點認為老子道論屬於純粹的方法論的范疇。依廣西師大《老子感悟》的介紹,其論點大致如下:
一、就其希臘語的本源涵義而言,「方法論」(methodology)也就是「道論」,詞根meta在希臘語中即循、沿、隨,hodos即路,「方法」也就是「人們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論或道論,就是關於目標及其實現途徑的一般論述,是關於一個人或一個團隊為達目的該如何選擇道路的探究。
二、「道」的本義是指人們循著它行走以便到達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運行之所遵循」,引申為人們行為處事所遵循的行為規范、行為准則、處事方法,系統的組織範式、運行的程序規則,以及各種存在物的運動規律等。談道就是談論在走向目標的進程中,我們「應該怎麼走」。
三、「德」的本義即「心、行之所陟」(德之字形由心、行、直構成,直通值、陟),是關於行動者的心境、行為在某一評價空間中到達哪裡或站在哪裡的判斷。論德是評價、對比人們「走路的水平」怎麼樣。
四、道論就是關於道與德的論述,是圍繞著理想範式而進行的對行為的評說。在其中,對道的選擇指的是行動者對自身的行為方式的選擇,而不是對身外的線路的劃定;是對「走路方式」或「在途規范」的取捨,而不是對環境路況或身外之世界規律的把握。它的著眼點在於考察行為方式—行為情態—行為結果之間的關聯,繼而確立一個理想範式以便一般行動體仿效、遵循,並不是討論世界或客觀存在以何方式運行的實證問題。
五、一個人可以從幼稚「走」向成熟,一個國家可以從專制「走」向共和。「行走」有非常抽象而廣泛的比喻意義。老子道論的本質是:把平常的三維空間中的行走類推為「描述空間」或廣義的「價值空間」中的「行走」。在平常三維空間中的到某地,在「描述空間」中就表現為成某名,在「價值空間」中則表現為達某德。所以,方法論問題也就是 「走路」的問題;走什麼樣的路、成為什麼樣的存在、追求什麼樣的目標,是老子道論的基本問題。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由他所預設的"道" 而展開的。形而上的"道"是我們人類的感覺知覺所不能直接接觸的。如果這 個形而上的"道"不與人生發生關系,那麼它只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學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濃厚,但他最關心的仍是人生與政治的問題。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實到經驗界中,老子認為凡是自然、無為、柔弱等觀念 都是"道"所表現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無為"的觀念,成為《老子》一 書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觀念都是圍繞這個觀念展開的。
老子所處的時代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 放縱,違背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即"有為",老子看到的"有為"的禍害己經 非常嚴重了,他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 有為,是以難治。"《老子注釋及評價〉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於該 書,故只註明章節〉老百姓飢寒交迫,是因為統治者的苛捐雜稅太多,老面姓 的災難不斷,是因為統治者妄自作為,違背規律。老子對當時的統治者不顧人 民死活,過著越來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說:"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五十三章〉這幾句話,道 盡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不平。統治者侵公肥私,過著豪華的 生活,穿著名貴的服裝、帶的是寶刀利劍、山珍海味都吃厭了,錢財貨物堆積 如山,而農民卻是田園荒蕪、倉庫空虛、家無隔夜之糧。這種情形,老子看在 眼裡,怎麼能不感嘆呢?無怪乎他要氣憤的駕一句:"這簡直是強盜頭子"①
老子看到當時的統治者本是無德無能的,卻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為,結 果使老百姓疲於奔命,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災難。在這種情形下,老子極力 呼籲統治者為政要"無為",實行"無為而治",不要過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無為而治"本言自於孔子"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論語、衛靈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學里,"無為而治"的思想成為了一個體系。老子說:"我無為而民 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 靜"是針對統治者的騷擾而提出的;無事',是針對統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無欲"是針對統治者的貪欲而提出的。老子認為為政者應當能做到"無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幹涉,有君主而不壓迫:君主應當學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過著勤儉的生活,日理萬機不貪享受,治國能順應社會規律、時代潮流,制利 國、利萬眾的憲政:一旦制訂頒布,就不輕易改動,讓萬民在頒布的憲政下自 化。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 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 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布,這實在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 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作不成了。"這 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 效果。這和第三章所說的:"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為無為, 而無不治"的意思是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不上軌 道的。萬事萬物均有自身的規律,我們只能順應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 前進。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是"有為"一一亂為、妄為。"為無為"是講從"無 為"的態度去"為"可見老子並不反對人類的努力,老子說:"萬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創造、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佔有沖動。人類社會爭端的根源, 就在於人人擴張一己的私慾。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為、不要貪、不要爭 奪、不要佔有、不違背規律。
數千年來,老子的"無為"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性格行為和人生觀產生了很 大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這個思想是否還有價值呢?,我們是否還需要"無 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包含著對人與自然相 互關系的深刻理解,包含著對社會的有益啟示,它要求人們樹立一種超脫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無私無欲,利於他人。因而,老子的"無為"思想不僅有存在 的價值,而且需要繼續發揚。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由他所預設的"道" 而展開的。形而上的"道"是我們人類的感覺知覺所不能直接接觸的。如果這 個形而上的"道"不與人生發生關系,那麼它只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學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濃厚,但他最關心的仍是人生與政治的問題。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實到經驗界中,老子認為凡是自然、無為、柔弱等觀念 都是"道"所表現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無為"的觀念,成為《老子》一 書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觀念都是圍繞這個觀念展開的。
老子所處的時代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 放縱,違背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即"有為",老子看到的"有為"的禍害己經 非常嚴重了,他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 有為,是以難治。"《老子注釋及評價〉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於該 書,故只註明章節〉老百姓飢寒交迫,是因為統治者的苛捐雜稅太多,老面姓 的災難不斷,是因為統治者妄自作為,違背規律。老子對當時的統治者不顧人 民死活,過著越來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說:"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五十三章〉這幾句話,道 盡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不平。統治者侵公肥私,過著豪華的 生活,穿著名貴的服裝、帶的是寶刀利劍、山珍海味都吃厭了,錢財貨物堆積 如山,而農民卻是田園荒蕪、倉庫空虛、家無隔夜之糧。這種情形,老子看在 眼裡,怎麼能不感嘆呢?無怪乎他要氣憤的駕一句:"這簡直是強盜頭子"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 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 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布,這實在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 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作不成了。"這 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 效果。這和第三章所說的:"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為無為, 而無不治"的意思是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不上軌 道的。萬事萬物均有自身的規律,我們只能順應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 前進。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是"有為"一一亂為、妄為。"為無為"是講從"無 為"的態度去"為"可見老子並不反對人類的努力,老子說:"萬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創造、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佔有沖動。人類社會爭端的根源, 就在於人人擴張一己的私慾。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為、不要貪、不要爭 奪、不要佔有、不違背規律.
⑥ 《道德經》講了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版僅是宇宙之權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⑦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內容是啥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①;萬物並作②,吾以觀復③。夫物芸芸④,各復歸其根。歸根⑤曰靜,靜曰⑥復命⑦。復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凶。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注釋]
①致虛極,守靜篤: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但由於外界的干擾、誘惑,人的私慾開始活動。因此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復心靈的清明。極、篤,意為極度、頂點。
②作:生長、發展、活動。
③復:循環往復。
④芸芸:茂盛、紛雜、繁多。
⑤歸根:根指道,歸根即復歸於道。
⑥靜曰:一本作"是謂"。
⑦復命:復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萬物運動變化的永恆規律,即守常不變的規則。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寬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為自然界的代稱。
[引語]
本章里,老子特別強調致虛守靜的功夫。他主張人們應當用虛寂沉靜的發境,去面對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在他看來,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從生長到死亡、再生長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環往復以至於無窮,都遵循著這個運動規律。老子希望人們能夠了解、認識這個規律,並且把它應用到社會生活之中。在這里,他提出「歸根」、「復命」的概念,主張回歸到一切存在的根源,這里是完全虛靜的狀態,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評析]
以往人們研究老子,總是用「清靜無為」、「恬淡寡慾」這幾句話概括老子的人生態度。但從總體上看,老子比較重視清靜無為,主要是就治國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語,不完全指修身的問題。這一章並不是專講人生,而是主要講認識世界,當然也包括認識人生。但無論是認識人生哲理,還是認識客觀世界,其基本態度是「致虛」、「清靜」、「歸根」和「復命」。先說「致虛」。虛無是道的本體,但運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致虛極」是要人們排除物慾的誘惑,回歸到虛靜的本性,這樣才能認識「道」,而不是為爭權奪利而忘了「道」。「致虛」必「守靜」,因為「虛」是本體,而「靜」則在於運用。司馬遷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是很扼要的概括。「靜」與「動」是一對矛盾,在這個矛盾中,老子著重於「靜」而不是「動」,也不否定「動」的作用。再說「歸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諸義,是一切事物起點。在老子看來,對立是過程,是相對的,統一是歸宿,是絕對的。這就是歸根的哲學含義。不過,老子哲學帶有循環論的色彩。任繼愈說「老子主張要虛心,靜觀萬物發展和變化,他認為萬物的變化是循環往復的,變來變去,又回到它原來的出發點(歸根),等於不變,所以叫做靜。既然靜是萬物變化的總原則,所以是常(不變),為了遵循這一靜的原則,就不要輕舉妄動,變革不如保守安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認為消極無為,可以不遭危險。」(任繼愈《老子新譯》)
⑧ 西方的叢林法則與中國的《道德經》,是什麼樣的哲學關系可以聊聊嗎
我認為西方的叢林法則和中國的《道德經》在本質上都在闡述自然法則,也就是告訴人們什麼是「道」。叢林法則闡述的是一種物競天擇的道理,一部《道德經》則是告訴了世人很多的道理。
可以說,《道德經》的智慧涵蓋叢林法則,卻高於叢林法則,血腥背後隱藏著混沌,斗爭背後隱藏著平靜,不是不爭,不是無為,真的無為,而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如實觀照。僅此而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叢林法則是名天道,還有不可說,不能說的那部分,所以即使不擇手段,也要師出有名,名正言順。
哲學關系,叢林法則是天道的底層邏輯,叢林法則之外還有其他法則。
⑨ 聊一聊《道德經》里的「經」是什麼意思
「經」的本意是紡織物的縱向線,以緯相對。特指某方面的重要的關鍵性的東西。《道德經》即詳細闡述了道德方面的各種各樣的情況,
⑩ 怎麼理解老子道德經里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老子是誰?老子就是太上老君,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都曾多次向老子問禮、求道,所以自古就有「老子天下第一」。
《道德經》是什麼?《道德經》是老子所著,是老子以道德為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的作品。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幾句是出自《道德經》第三章,要想弄明白真正的含義,需要結合上下文來解讀。
這句話前面是: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
可以看出這句話的是為了聖人之治而提出的主張。是為了治理好國家,讓人民安居樂業。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其為誰?其就是民,天下所有人民。
虛其心,要讓人們思想純凈,人心清凈。
實其腹,要讓人們安飽,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是大問題,民生問題。新中國剛建立最大的問題也是實其腹。
弱其志,不是不要人有志向,而是不要有太高太大不切實際的志向,不要太過爭強好勝,要給自己一個定位,修生養性齊家治國。
強其骨,要讓人不但有強健的身骨,還要有做人的骨氣。
天下人都能做到這幾點,心底干凈思想純凈、溫飽問題解決了、不好高騖遠、體魄強健且有骨氣有原則。何愁天下不安?
後面一句是「常使民無知無欲」。所以很多人說這是老子為統治階級推出的愚民政策。
這就是現在階級論的目光了。
老子所謂無知無欲,並非是讓人民不學知識,都成傻子,就不會造反。
這樣理解就太小看老子,小看道德經了。
所謂無知無欲,是不需要去學習一些無用的知識,不擾亂社會。
天下太平,國泰民安,難道不好嗎?
我是閬中飛帥,來自有著2300多年歷史的閬中古城,不一樣的視角,不一樣的解讀,都是知識點,圈起來,以後要考!
點關注,不迷路。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聊聊